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tigue properties and constitutive model of Jintan salt rock subjected to complex cyclic loading
1
作者 Qingchuan He Jianfeng Liu +5 位作者 Fei Wu Cunbao Li Jie Chen Renbo Gao Chunfeng Ye Shijie 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5年第1期121-133,共13页
Salt caver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ntributes to energy reserv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cale-up.This study focuses on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in Jintan to asses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its surrounding rock unde... Salt caver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ntributes to energy reserv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cale-up.This study focuses on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in Jintan to asses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its surrounding rock under frequent operation.The fatigu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ress holding significantly reduces fatigue life,with the magnitude of stress level outweighing the duration of holding time in determining peak strain.Employing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fatigue life and peak strain was quantified,revealing that higher stress limits and stress holding adversely impact the fatigue index,whereas lower stress limits and rate exhibit a positive effect.A novel fatigue-creep composit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is constructed,which is able to consider stress magnitude,rate,and stress holding.The model,validated through multi-path tests,accurately captures the elasto-viscous behavior of salt rock during loading,unloading,and stress holding.Sensitivity analysis further reveals the time-and stress-dependent behavior of model parameters,clarifying that strain changes stem not only from stress variations but are also influenced by alterations in elasto-viscous parameters.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mechanical assessment of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surrounding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t cavern gas storage cyclic loading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igue properties and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salt rock based on CT scanning
2
作者 Junbao Wang Xiao Liu +3 位作者 Qiang Zhang Xinrong Liu Zhanping Song Shijin 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 To investigate the macroscopic fatigue properties and the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fatigue tests under different upper-limit stresses were carried out on salt rock,and the mesoscopic pore structures of salt rock before and after fatigue tests and under different cycle numbers were measured using CT scanning instrument.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the cycle number and the upper-limit stress on the evolution of cracks,pore morphology,pore number,pore volume,pore size,plane porosity,and volume porosity of salt rock were analyzed.The failure path of salt rock specimens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analyzed using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plane porosity.The damage variable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defined on basis of the variation of volume porosity with cycle number.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fatigu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the nonlinear Burgers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as further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establishe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tigue deformation of salt rock under cyclic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t rock cyclic loading CT scanning Mesoscopic pore evolution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containing non-penetrating cracks under cyclic loading 被引量:1
3
作者 Jun Xu Xiaochun Xiao +3 位作者 Lu Ma Sen Luo Jiaxu Jin Baijian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non-penetrating cracks often causes some unexpected engineering disasters.Gypsum specimens containing non-penetrating crack(s)are used to study the damag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non-penetrating cracks often causes some unexpected engineering disasters.Gypsum specimens containing non-penetrating crack(s)are used to study the damag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cyclic load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cyclic load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non-penetrating crack(s)and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cyclic number,peak stress,peak strain,failure stress,and failure strain)of the pre-cracked specimens can be represented by a decreasing linear function.Th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is fitted by calibrating the accumulative plastic strain for each cycle,and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equation is proposed by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stress.Additionally,non-penetrating crack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uneven stress distribution,damage accumulation,and local failure of specimen.The local failure can chang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relieve the inhibition of non-penetrating crack extension and eventually cause a dramatic destruction of the specimen.Therefore,the evolution process caused by non-penetrating cracks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inducing rockburst.Thes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spalling formation and rockburst and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rocks or rock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ag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ive model Fissured rocks Non-penetrating crack cyclic loa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爆破作用下锁固型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效应及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刘康琦 刘红岩 +2 位作者 霍泽楠 薛雷 张光雄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62,共13页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 岩石中存在许多微裂纹和微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微孔洞在动荷载作用下会萌生、扩展和聚并,导致岩石失稳和破坏。在进行爆破开挖时,预留岩体会受到循环爆破产生的动荷载影响,产生累积损伤,从而导致岩体强度降低,甚至破坏。为了模拟这一物理过程,将现有的能够较好地描述岩石动态损伤的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二次开发嵌入到FLAC中,用于分析锁固型岩质边坡在循环爆破作用下的损伤效应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考虑岩质边坡累积损伤效应后,随着循环爆破次数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对于锁固型岩质边坡,锁固段的破坏首先发生在两端,然后向中间扩散,岩体在其中呈现递进破坏模式。由于考虑了岩质边坡的累积损伤,每次爆破后边坡的安全系数都会减小。当不考虑累积损伤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基本不变。另外,锁固段在软弱夹层中的位置影响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类似工程活动时,应考虑岩体的累积损伤效应,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爆破 累积损伤 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二次开发 锁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宏-细观破坏特征及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凯 左晓欢 +3 位作者 杜锋 孙加智 鞠杨 丰程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7-784,共18页
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周期性开采扰动行为会使邻近煤层的煤岩复合结构承受循环载荷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力学响应行为及宏-细观失效特征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选取3种不同的加(卸)载速率,开展了2种循环加卸载... 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周期性开采扰动行为会使邻近煤层的煤岩复合结构承受循环载荷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力学响应行为及宏-细观失效特征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选取3种不同的加(卸)载速率,开展了2种循环加卸载路径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同步测定声发射信号),分析了煤岩复合试样的损伤失效特征;基于能量耗散原理,构建了煤岩复合试样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最后结合试验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加(卸)载速率与复合试样的峰值强度呈正相关,当加(卸)载速率从0.05 mm/min增大到0.15 mm/min时,恒定下限逐步循环加卸载路径(路径I)、变上下限等幅循环加卸载路径(路径II)下,试样的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22.44%和28.89%;高加(卸)载速率下,试样的内部裂纹扩展越快,煤岩复合试样中煤组分的破碎程度加剧,分形维数随之增大,试样的内部裂纹扩展越快;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增大,煤组分中沿基质破坏增多。循环分级跨度大的路径(路径I)有助于试样内部的应力传递,为试样内部裂纹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对应试样的破坏程度更高。试验曲线和能量-损伤本构理论曲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煤岩复合试样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复合结构 循环载荷作用 加(卸)载速率 宏-细观特征 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循环荷载下土的动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琼林 青于蓝 +2 位作者 崔凯 张东杰 李庞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长期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动力性能与相应的本构模型体系愈发受到关注,其能为该类荷载下地基或者岩土构筑物的动力稳定性和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最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室内试...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长期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动力性能与相应的本构模型体系愈发受到关注,其能为该类荷载下地基或者岩土构筑物的动力稳定性和服役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最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室内试验探索长期循环荷载下土的动力特性与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描述土体的长期循环变形特征,并努力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目前,对长期循环荷载下土体动力学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明确,但在如何减少本构模型参数,增强本构模型在变幅值、变频率等复杂实际工况时的适用性等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对该方向研究发展的总结,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当前研究局限的可能解决思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循环荷载 加载模式 累积应变 动态模量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木材顺纹受力特性与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利朋 谢启芳 +1 位作者 刘伊津 吴亚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8,共17页
木材循环受力特性与本构模型是木结构在地震、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分析的关键。作者设计并加工了一种适用于顺纹循环加载的棱柱体狗骨状木试件与配套夹具,基于35个试件的单调受拉、单调受压等单调加载和循环受拉、循环受压、等幅拉-不等... 木材循环受力特性与本构模型是木结构在地震、疲劳荷载作用下受力分析的关键。作者设计并加工了一种适用于顺纹循环加载的棱柱体狗骨状木试件与配套夹具,基于35个试件的单调受拉、单调受压等单调加载和循环受拉、循环受压、等幅拉-不等幅压、等幅拉压等循环加载试验,分析木材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应力-应变全曲线性质与加卸载刚度变化行为,并结合木纤维损伤与断裂特征,进一步揭示木材单调/循环受力全过程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木材顺纹拉应力呈前期稳定发展、后期随机跌落特征;顺纹受压在峰值荷载后产生屈曲和剪切两种典型局部化变形模式;循环加卸载骨架曲线与木材单调受拉/受压特征相似,卸载后的反向再加载刚度显著退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综合描述木材单调与循环受力行为的统一本构模型,并由试验验证其正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木结构数值分析与力学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循环荷载 顺纹 力学性能 应力跌落 变形局部化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ISAND本构模型对不同荷载下桩土相互作用的适用性研究
8
作者 孟晓伟 翟恩地 许成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9-627,共9页
该文通过土体三轴试验数据确定本构参数,并建立场地试验和离心机试验的有限元模型,研究SANISAND本构模型对于静力、地震和循环荷载下桩土相互作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ANISAND本构模型能较好再现水平静力荷载下不同桩径的桩顶荷载-位移... 该文通过土体三轴试验数据确定本构参数,并建立场地试验和离心机试验的有限元模型,研究SANISAND本构模型对于静力、地震和循环荷载下桩土相互作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ANISAND本构模型能较好再现水平静力荷载下不同桩径的桩顶荷载-位移特性,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和孔压时程曲线变化趋势以及短期循环水平荷载下的桩变形特性,但无法较好地再现砂土由于剪胀引起的孔压负峰值和长期循环荷载下的累积变形,所以主要关注这些问题时建议选择更合适的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单桩基础 本构模型 循环荷载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扭剪荷载下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生成影响因素和本构模型的研究
9
作者 王亚宁 孙风伯 +2 位作者 赖莹 黄蕴晗 张静涛 《土木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7-52,共6页
基于砂性土的室内循环扭剪实验结果,本文对循环扭剪荷载作用下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设备在传统循环扭剪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对样本顶盖和底座进行了定制化改造,增设了排水通道,并配套了水压传感器,实现... 基于砂性土的室内循环扭剪实验结果,本文对循环扭剪荷载作用下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设备在传统循环扭剪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对样本顶盖和底座进行了定制化改造,增设了排水通道,并配套了水压传感器,实现了样本孔隙水压力的全过程监测。实验样本包含了砂土重塑样本和低塑性粉土原状样本,均为饱和状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回归拟合,讨论了荷载循环次数、围压和细粒含量对砂性土孔隙水压力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循环扭剪荷载下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生成的本构模型。鉴于现有数据有限,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用途更聚焦于砂土液化触发阈值和液化过程早期阶段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性土 循环扭剪实验 孔隙水压力 本构模型 砂土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Mullins效应的HDR热-超-黏弹性本构模型
10
作者 李锋 彭天波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98-3506,共9页
高阻尼橡胶(high damping rubber,HDR)材料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在建筑和桥梁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研究表明,其力学行为主要受温度、加载速率和历史幅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HDR本构模型大都只针对其中一种或两种因素进行研究... 高阻尼橡胶(high damping rubber,HDR)材料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在建筑和桥梁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研究表明,其力学行为主要受温度、加载速率和历史幅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HDR本构模型大都只针对其中一种或两种因素进行研究,且未能综合考虑Mullins效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这种情况,为研究温度、加载速率和历史幅值对HDR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行了HDR试件的多工况变幅循环压剪试验.首先将HDR本构模型分解为超弹性部分和黏弹性部分的叠加,并引入考虑温度影响的时温等效方程、考虑Mullins效应的损伤函数,最终得到了一种包含Mullins效应的HDR热-超-黏弹性本构模型.然后使用Python的第三方库Scipy中的optimize模块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分步拟合,得到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参数.最后,根据参数变化规律拟合得到参数随温度和应变率变化的公式,并补充部分试验,以验证提出的HDR本构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HDR材料复杂的应力-应变关系,准确地表述温度、加载速率和历史幅值的影响,同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阻尼橡胶 Mullins效应 变幅循环压剪试验 本构模型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体本构模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恩龙 陈生水 +2 位作者 李国英 米占宽 韩华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72-1978,共7页
中国西部兴建的很多200~300 m高的堆石坝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应力水平高时堆石体的颗粒破碎对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广义塑性理论,通过引入状态参数,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体的本构模... 中国西部兴建的很多200~300 m高的堆石坝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应力水平高时堆石体的颗粒破碎对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广义塑性理论,通过引入状态参数,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体的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与堆石体在400、800、1 500、2 200 kPa围压作用时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时堆石体的动应力和动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体 颗粒破碎 动本构模型 循环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土体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Ⅰ):理论与模型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孔亮 郑颖人 姚仰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简要地介绍了次加载面理论的基本思想、假设及其物理解释。在广义塑性力学的框架内,引入次加载面的思想,把常规的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模型,扩展为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曼辛效应与棘轮效应。模型能考虑塑性... 简要地介绍了次加载面理论的基本思想、假设及其物理解释。在广义塑性力学的框架内,引入次加载面的思想,把常规的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模型,扩展为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曼辛效应与棘轮效应。模型能考虑塑性应变增量对应力增量的相关性,既能反映土体的循环加载特性,又能反映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的单调加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塑性力学 次加载面 循环塑性 本构模型 循环荷载作用 曼辛效应 棘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塑性模型的地下洞室结构地震作用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宝友 马震岳 +1 位作者 梁冰 金长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15-1521,共7页
基于损伤力学原理,通过引入损伤变量的方法,详细推导了ABAQUS中的损伤塑性本构模型,描述混凝土后继屈服阶段及其卸荷后的损伤机制和力学行为。此本构模型可考虑循环荷载条件下材料刚度退化和应变率的影响,适用于类似混凝土材料的脆性材... 基于损伤力学原理,通过引入损伤变量的方法,详细推导了ABAQUS中的损伤塑性本构模型,描述混凝土后继屈服阶段及其卸荷后的损伤机制和力学行为。此本构模型可考虑循环荷载条件下材料刚度退化和应变率的影响,适用于类似混凝土材料的脆性材料,如岩石等。以某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结构为例,进行二维动力时程非线性分析,考虑不同的刚度恢复权重因子和应变率相关性对结构损伤的影响。多个数值算例表明:洞室混凝土结构和其周围一定深度的围岩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材料的率相关性效应并不是在地震动作用开始时就立即产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结构经历一定程度的损伤后才慢慢体现出来;此损伤塑性模型适合地震荷载等循环荷载作用下地下洞室结构的动力时程非线性分析,尤其是强震下采用此损伤塑性模型是合理和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本构模型 地下结构 动力非线性 地震 后继屈服 循环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460C高强度结构钢材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施刚 王飞 +2 位作者 戴国欣 王元清 石永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9-1265,共7页
为了得到高强度钢材的滞回性能,对Q460C高强度结构钢材的单调和循环加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包括3个单调拉伸、3个单调压缩和10个不同加载制度的循环加载,得到了单调和循环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单调和循环加载下的宏观试验现... 为了得到高强度钢材的滞回性能,对Q460C高强度结构钢材的单调和循环加载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包括3个单调拉伸、3个单调压缩和10个不同加载制度的循环加载,得到了单调和循环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单调和循环加载下的宏观试验现象以及断口的电镜扫描结果.基于Ramberg-Osgood公式,对各种循环荷载下钢材的骨架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对于高强度结构钢材Q460C普遍适用的循环骨架曲线公式,并将其中的对称循环加载骨架曲线和单调加载曲线进行了比较;在Chaboche钢材塑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标定了材料模型参数,结合有限元程序ABAQUS对6种加载制度的循环加载试验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钢材 钢结构 循环加载 滞回性能 本构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颗粒破碎的动力UH模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姚仰平 万征 陈生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36-1044,共9页
在已发展的考虑颗粒破碎效应的静力UH本构模型基础上,采用变换应力方法,将原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无黏性土的动力统一硬化模型(DUH模型)。具体做法:①针对静力模型中屈服面形状随当前应力状态变化而改变的现状,采取含有p变换的变换应力方法... 在已发展的考虑颗粒破碎效应的静力UH本构模型基础上,采用变换应力方法,将原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无黏性土的动力统一硬化模型(DUH模型)。具体做法:①针对静力模型中屈服面形状随当前应力状态变化而改变的现状,采取含有p变换的变换应力方法,将原真实应力空间中变化的屈服面变换为变换应力空间中的椭圆屈服面;②采用旋转硬化规则,在变换应力空间中椭圆的位置以及形状由旋转轴来确定,并建立了一并考虑等向硬化以及旋转硬化的混合硬化参数;③在变换应力空间中,参考屈服面与当前屈服面之间通过应力比参数R来建立联系。模型参数较少。通过3种不同岩土材料在高围压下的单调以及循环加载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提DUH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破碎 本构模型 岩土材料 旋转硬化 循环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液化大变形的弹塑性循环本构模型 被引量:43
16
作者 王刚 张建民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9,共9页
循环剪切过程中饱和砂土的3个体积应变分量(有效球应力变化引起的体变、剪切引起的可逆性体变和不可逆性体变)的变化规律决定了液化后剪应变的发展。基于上述机理、对剪切引起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体变的数学描述、体积相容性条件以及边... 循环剪切过程中饱和砂土的3个体积应变分量(有效球应力变化引起的体变、剪切引起的可逆性体变和不可逆性体变)的变化规律决定了液化后剪应变的发展。基于上述机理、对剪切引起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体变的数学描述、体积相容性条件以及边界面本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可描述饱和砂土液化后大变形的弹塑性循环本构模型。通过对饱和砂土排水和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结果的模拟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合理地模拟饱和砂土循环加载条件下从液化前到液化后、从小剪应变到大剪应变的变形发展过程,而且可以合理地模拟饱和砂土液化后再固结大体变的累积特性。本文的研究为定量描述砂土液化后大变形提供了一条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 液化后大变形 往返荷载 弹塑性 循环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堆石料动力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生水 彭成 傅中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61-1968,共8页
分析了堆石料在等幅与不等幅应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不同加载过程中堆石料的剪胀方程、加载方向、切线模量及塑性模量,建立了一个可以考虑堆石料循环加载特性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将所有的加卸载阶段都视... 分析了堆石料在等幅与不等幅应力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不同加载过程中堆石料的剪胀方程、加载方向、切线模量及塑性模量,建立了一个可以考虑堆石料循环加载特性的广义塑性本构模型。模型将所有的加卸载阶段都视为弹塑性过程,并在剪胀方程中引入老化函数来考虑体积应变积累对剪胀(缩)性的影响。模型共有12个参数,均可通过常规室内单调及循环加载试验确定。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依据试验资料确定了两种不同堆石料的本构模型参数,并对等幅循环三轴压缩与不等幅循环三轴压缩试验进行了模拟。两种材料在不同围压下的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均吻合良好,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堆石料应力应变曲线的滞回特性与永久变形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循环荷载 三轴压缩 广义塑性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4169合金高温力学行为本构建模及参数识别 被引量:9
18
作者 魏洪亮 杨晓光 于慧臣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5,共4页
针对涡轮盘用GH4169合金开展了高温下单调拉伸、对称循环及非对称循环的实验工作,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比较明显的循环软化和平均应力松弛特性。采用带Ohno/Wang修正的Chaboche粘塑性理论本构方程,对其表现出的复杂力学现象进行本构建模... 针对涡轮盘用GH4169合金开展了高温下单调拉伸、对称循环及非对称循环的实验工作,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比较明显的循环软化和平均应力松弛特性。采用带Ohno/Wang修正的Chaboche粘塑性理论本构方程,对其表现出的复杂力学现象进行本构建模,介绍了Levenberg-Marquadt非线性优化算法,结合材料实验数据并通过该算法识别了本构方程参数,将本构方程通过用户子程序嵌入到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对GH4169合金的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曲线与实验曲线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软化 平均应力松弛 本构方程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循环软化特性的饱和软土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星磊 王建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6-794,共9页
将软化指数关系与非等向硬化模量场理论相结合,研究了可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土软化特性的增量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借助硬化模量的插值和映射中心的移动,在偏应力空间中构造硬化模量的演化规则;通过在弹塑性模量插值函数中引入初始... 将软化指数关系与非等向硬化模量场理论相结合,研究了可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土软化特性的增量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借助硬化模量的插值和映射中心的移动,在偏应力空间中构造硬化模量的演化规则;通过在弹塑性模量插值函数中引入初始弹塑性模量软化系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刚度软化特性;通过引入硬化模量调整系数,增强循环加载时应力-应变曲线的滞回特性;再通过引入反映应变累积速率和大小的模型参数,描述循环加载时软土的应变累积特性。利用Idriss提出的指数关系式近似拟合软化系数随应力循环次数的变化关系,并通过引入循环应力参数建立了循环软化系数与静应力水平和循环应力水平的关系。阐述了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并利用模型预测了相关试验结果,通过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软化特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黏土 循环软化 本构模型 循环弹塑性 硬化模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钢筋动态试验及本构模型 被引量:73
20
作者 李敏 李宏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75,共6页
利用MTS New 810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对不同强度的建筑钢筋在地震作用应变率范围(2.5×10-4/s~0.1/s)内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单调拉伸、常幅值循环和变幅值循环三种加载方式,加载过程由应变控制并保持应变率恒定。试验... 利用MTS New 810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对不同强度的建筑钢筋在地震作用应变率范围(2.5×10-4/s~0.1/s)内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单调拉伸、常幅值循环和变幅值循环三种加载方式,加载过程由应变控制并保持应变率恒定。试验结果表明,钢筋的力学和变形性能在不同加载方式下均有应变率敏感性,应变率敏感性的大小与准静态屈服强度密切相关,相同应变率下循环加载的骨架曲线与单调加载的拉伸曲线基本重合。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钢筋的力学性能特征值和变形性能特征值随应变率变化的规律,进而结合Hoehler模型提出了一种钢筋动态循环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钢筋的动态行为,建议的钢筋动态本构模型可以应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 地震作用 应变率 动态循环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