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of metallic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
1
作者 Yusong Luo Weibing Li +2 位作者 Junbao Li Wenbin Li Xiaomi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33-146,共14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metallic column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The calibration of four typical failure parameters for 40CrMnSiB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metallic column shells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The calibration of four typical failure parameters for 40CrMnSiB steel was conducted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simulation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employing the four failure criteri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bserved in freeze-recovery tests and ultra-high-speed tests.This analysis addressed the critical issue of determining failure criteria for the fracture of a metal shell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s.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the damage parameter D_(c),linked to the cumulative crack density,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crack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age parameter and crack velocity over time was established,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central pressure on the damage parameter and crack velocity was investigated.Variations in the fracture modes were found under different failure criteria,with the principal strain failure criterion proving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simulating 3D crack propagation in a pure shear fracture mode.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penetration fracture radius data,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fracture radius remained essentially constant during the crack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 constant.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axial cracks ranged between 5300 m/s and 12600 m/s,surpassing the Rayleigh wave velocity of the shell material and decreasing linearly with time.The increase in shell damage exhibited an initial rapid phase,followed by deceleration,demonstrating accelerated damage during the propagation stage of the blast wave and decelerated damage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rarefaction wav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nvestigating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The derived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law serves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ack velocity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ell damage evolution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 Failure criterion crack propagation Damage evolution Freeze-recovery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axial cyclic loading at 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s on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nisotropic argillite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久长 周苏华 +1 位作者 方理刚 许湘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99-811,共13页
Triaxial cyclic loading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on inelastic de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anisotropic argillite with bedding plane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transv... Triaxial cyclic loading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on inelastic deformational properties of anisotropic argillite with bedding planes which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transversely isotropic media.Considering argillite's anisotropy and inelastic deformational properties,theoretical formulae for calculating oriented elastic parameters were deduced by the unloading curves,which can be better fitted for the description of its elasticity than loading curves.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growth of accumulated plastic,strain,the apparent elastic modulus of argillite decreases in a form of exponential decay function,whereas the apparent Poisson ratio increase in a form of power equation.A ratio of unloading recoverable strain to the total strain increment occurred during a loading cycle is defined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 relations between anisotropic coupled elasto-plastic deformation and plastic strain.It is significant to observe that high stress level and plastic history have an inhibiting effect on argillite anisotr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ic argillite coupled elasto-plasticity cyclic loading tests elastic parameters plastic str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动载作用下土工格栅筋土界面特性宏细观研究
3
作者 梁小勇 王迪 +3 位作者 靳静 温馨 杨广庆 邵明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192,共11页
为探究循环动载作用下土工格栅-砂土界面特性,通过土工格栅室内动载拉拔试验和离散元模拟,从宏细观角度对土工格栅-砂土界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动荷载频率和幅值水平均与土工格栅峰值拉拔力呈现正向相关性;动荷载频率和幅值较大时... 为探究循环动载作用下土工格栅-砂土界面特性,通过土工格栅室内动载拉拔试验和离散元模拟,从宏细观角度对土工格栅-砂土界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动荷载频率和幅值水平均与土工格栅峰值拉拔力呈现正向相关性;动荷载频率和幅值较大时筋土界面抗剪性能更强,界面摩擦角随荷载频率和幅值增大而逐渐增大,黏聚力与之相反,荷载频率从2 Hz增至6 Hz时界面摩擦角提升133.22%,黏聚力降低70.87%;循环动荷载幅值增大或频率减小会使砂土颗粒配位数显著增大,此时砂土内部颗粒运动也更剧烈,荷载频率为2 Hz时砂土配位数波峰与波谷的差值比6 Hz时大7倍;增大循环动荷载幅值可使砂土孔隙率明显减小,砂土颗粒的竖向位移也会得到更大限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揭示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加筋土结构 循环动荷载 拉拔试验 离散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起裂荷载确定软岩抗拉强度的试验验证
4
作者 马春德 谭观霜 +2 位作者 张俊杰 赵俊康 阳文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7-1404,共8页
针对圆环劈裂试验中基于峰值荷载导致岩石抗拉强度被高估的缺陷,对不同内外径比(0.2、0.3、0.4、0.5、0.6)的红砂岩圆环试样进行劈裂试验,利用3种手段(声发射、应变片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捕捉拉伸裂纹起裂点,以期提高圆环劈裂试验测试... 针对圆环劈裂试验中基于峰值荷载导致岩石抗拉强度被高估的缺陷,对不同内外径比(0.2、0.3、0.4、0.5、0.6)的红砂岩圆环试样进行劈裂试验,利用3种手段(声发射、应变片及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捕捉拉伸裂纹起裂点,以期提高圆环劈裂试验测试岩石抗拉强度的准确性。同时,对红砂岩进行巴西劈裂及直接拉伸试验,验证圆环劈裂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圆环起裂荷载随着内外径比增大而降低,当内外径比为0.5和0.6时,基于起裂荷载计算得到的抗拉强度接近直接拉伸强度(相对偏差最小仅为3.3%)。基于起裂点的圆环劈裂试验是测试软岩间接抗拉强度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拉强度 圆环劈裂试验 起裂荷载 内外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叠合楼板组合梁-钢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
作者 龚永智 闭家静 +1 位作者 单英杰 李明明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40,共13页
为解决组合框架中装配式楼板装配率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周边叠合全预制楼板。通过开展4个新型叠合楼板组合梁-钢柱中节点和1个现浇楼板组合梁-钢柱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探究此新型叠合板对组合梁-钢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 为解决组合框架中装配式楼板装配率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周边叠合全预制楼板。通过开展4个新型叠合楼板组合梁-钢柱中节点和1个现浇楼板组合梁-钢柱中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探究此新型叠合板对组合梁-钢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后浇带厚度、后浇带混凝土类型、叠合面宽度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混凝土的新型叠合楼板和现浇楼板的组合梁-钢柱节点表现出相似的抗震性能;对比后浇带材料采用普通混凝土(OPC)的节点,以UHPC为后浇带材料的节点的正、负承载力分别提升35.1%、31.2%,正、负延性系数分别提升34.6%、22.9%,正、负初始刚度分别提高38.4%、22.2%,正弯矩极限状态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减小49.3%,抗裂性能、整体刚度和初始转动刚度也有显著提高;当叠合面宽度由300mm增大至600mm时,节点的正、负承载力分别提升12.4%、4.1%,正、负延性系数分别提升12.5%、24.3%,正、负初始刚度提高42.1%、26.3%,整体刚度和初始转动刚度也有明显提高;增大后浇带厚度能显著提高节点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叠合全预制楼板 楼板组合效应 组合节点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UH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变形性能指标体系试验研究
6
作者 韩小雷 陈熹俊 +2 位作者 张垒 季静 黄烨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0-872,共13页
为修正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15-151-2019)中型钢混凝土(SRC)剪力墙的变形性能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12个一字型SRC剪力墙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耗能能力、变形能力、位移... 为修正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15-151-2019)中型钢混凝土(SRC)剪力墙的变形性能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现行规范,设计了12个一字型SRC剪力墙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对其破坏形态、耗能能力、变形能力、位移延性等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基于骨架曲线的性能状态划分方法和基于破坏现象的性能状态划分方法,两种方法确定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吻合且可相互表征,由此建立构件变形—构件损坏程度—构件承载力的对应关系;基于该研究12个试件和文献收集的92个试件共104个试件的低周往复试验结果,修正了SR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判别准则,建立了SRC剪力墙关键性能点θ_(1)、θ_(5)、θ_(6)的回归公式。最后,基于ASCE/SEI41-13对建立的关键性能点回归公式进行超越概率调整,修正了SRC剪力墙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变形性能指标 性能设计 低周往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董慧慧 郑子成 +2 位作者 封文昊 韩强 杜修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8-229,共12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设计了4个不同墩高的RC双柱式桥墩,对其开展了恒定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了RC双柱式桥墩的损伤状态、失效机理、滞...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双柱式桥墩横桥向的抗震性能及塑性铰区高度,设计了4个不同墩高的RC双柱式桥墩,对其开展了恒定轴力作用下的水平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系统地分析了RC双柱式桥墩的损伤状态、失效机理、滞回性能和塑性铰区高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墩高的增加,RC双柱式桥墩破坏模式由剪切破坏转为弯剪以及弯曲破坏;桥墩的墩顶和墩底均产生明显的塑性损伤区域,特别的,墩顶和墩底的塑性损伤状态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同时,每个塑性损伤区域的受拉和受压两侧的损伤状态也明显的不同。RC双柱式桥墩的滞回曲线饱满,但是展现出了明显的刚度和强度退化现象。随着墩高的增加,RC双柱式桥墩的刚度和强度明显降低,但是耗能能力、残余侧移率和延性系数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RC双柱式桥墩的临界塑性铰区高度与墩高基本呈正相关的变化规律,且基于现有的反弯点假定以及等效塑性铰模型计算结果远低于RC双柱式桥墩的塑性铰区长度实测值。该研究结果可为RC双柱式桥墩进一步损伤、失效机理的研究以及其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RC)双柱式桥墩 损伤状态 失效机理 滞回性能 塑性铰区长度 循环往复拟静力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前循环荷载作用下NPR锚杆锚固结构面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8
作者 陶志刚 张腾伍 +1 位作者 洪陈杰 张海江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8-87,共10页
NPR锚杆锚固结构面在静态剪切荷载作用下表现出超常抗剪性能,然而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尚需进一步验证。采用经加工的原岩试样,进行均质砂岩结构面的峰前循环加载剪切试验,对比分析无锚固和NPR锚杆锚固2种工况下循环加载次数... NPR锚杆锚固结构面在静态剪切荷载作用下表现出超常抗剪性能,然而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尚需进一步验证。采用经加工的原岩试样,进行均质砂岩结构面的峰前循环加载剪切试验,对比分析无锚固和NPR锚杆锚固2种工况下循环加载次数、加载速率、不同幅值等因素对结构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循环次数为80次时,无锚固结构面的抗剪强度达到峰值;相比之下,NPR锚杆锚固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明显提升。②循环加载速率由1 kN/s增大至1.5 kN/s时,无锚固结构面抗剪强度下降较快;与此相反,NPR锚杆锚固结构面在加载速率增大时,峰值抗剪强度呈现更大的提升幅度。③循环加载幅值由50%τ_(max)增大至80%τ_(max),无锚固结构面抗剪强度降低;而NPR锚杆锚固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增大,有效改善了未锚固结构面的脆性破坏特征。④不同法向应力下,NPR锚杆锚固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均比无锚固结构面得到显著提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露天矿开采的抗震和防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前循环加载 锚固剪切试验 岩体结构面 NPR 锚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法评价聚乙烯管材料耐疲劳失效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胡砚磊 孙晋 +3 位作者 胡法 武志军 李玉娥 吴孝翰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5,共7页
采用循环载荷缺口圆棒(CRB)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乙烯(PE)管材料的耐疲劳失效性能,并考察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样品尺寸、应力范围、频率、载荷比和温度等因素对材料失效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塑制样的PE管材料在CRB试验中的耐疲劳性... 采用循环载荷缺口圆棒(CRB)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乙烯(PE)管材料的耐疲劳失效性能,并考察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样品尺寸、应力范围、频率、载荷比和温度等因素对材料失效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塑制样的PE管材料在CRB试验中的耐疲劳性能优于管材挤出样品;随着样品直径的增加,断裂循环次数显著减少;应力范围增大也会导致断裂循环次数减少,并在应力范围达到16 MPa时出现脆韧转变现象;试验频率的提高使试样断裂循环次数减少;而载荷比的增加则导致样品断裂循环次数上升;温度升高会引起试样断裂循环次数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管材料 疲劳 耐慢速裂纹增长 循环载荷缺口圆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型钢混凝土梁柱纤维单元参数优化
10
作者 陈熹俊 韩小雷 +2 位作者 张垒 吴智辉 季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9,共13页
为提高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梁柱构件的弹塑性分析精度,提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SRC梁柱纤维单元参数预测模型(PMFEP-SRC),对SRC梁柱纤维单元的滞回曲线拟合效果进行优化。基于收集的153根SRC梁柱试件试验数据,以... 为提高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梁柱构件的弹塑性分析精度,提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SRC梁柱纤维单元参数预测模型(PMFEP-SRC),对SRC梁柱纤维单元的滞回曲线拟合效果进行优化。基于收集的153根SRC梁柱试件试验数据,以极限承载力比值R F和耗能能力比值R_(E)为目标参数,承载力调整系数C_(F)和刚度调整系数C_(S)为调整参数,爬山算法作为寻优手段,实现纤维单元最优调整参数的求解。通过随机森林算法,以SRC梁柱试件的试验控制参数作为特征参数,纤维单元最优调整参数(求解的承载力调整系数C_(F)与刚度调整系数C_(S))作为标签,训练并建立PMFEP-SRC。设计并完成一批不同剪跨比的SRC柱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试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PMFEP-SRC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PMFEP-SRC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破坏形态SRC梁柱试件的滞回曲线,对SRC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耗能面积的拟合精度远高于未经参数优化的纤维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梁柱 纤维单元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弹塑性分析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截面薄构造柱加固砖墙面内抗震性能
11
作者 李国蕾 余倩倩 +3 位作者 顾祥林 李翔 张宏 赖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5-1180,共16页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外观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多占用结构使用空间,提出一种采用薄圈梁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既有砌体结构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砖墙的面内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研究。设计并制作了4片1/2缩尺黏土砖墙试件...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外观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多占用结构使用空间,提出一种采用薄圈梁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既有砌体结构的方法。对钢筋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加固砖墙的面内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研究。设计并制作了4片1/2缩尺黏土砖墙试件,采用相同构造柱对不同长度的砖墙进行加固,随后开展水平反复荷载试验,以探究异型截面构造柱对砖墙的面内约束效应。此外,对砖墙进行匀质化处理,根据加固试件的结构构造建立相应离散单元模型,对已有离散单元算法进行修正,并经相应试验结果验证后,针对影响砖墙面内加固效果的关键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用建议的薄混凝土异型截面构造柱可有效提升墙体平面内受力性能;加固后墙体面内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均明显提升;从提高墙体面内抗剪承载力的角度来看,对240 mm厚的砖墙,按构造要求设计的2根构造柱对砖墙的有效约束长度不超过72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墙 异型截面薄构造柱 加固 面内抗震性能 水平往复荷载试验 离散单元法(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载频率对砂土抗剪能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12
作者 王瑞琦 许成顺 徐佳琳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本文针对相对密实度为35%、55%、75%的钙质砂和石英砂,开展了系列不排水单调和循环扭剪试验,重点探讨了循环加载频率为0.1、0.5、1、2 Hz作用下的砂土抗剪能力差异和静动力剪切特性的相关性。试验表明,无论是石英砂还是钙质砂,循环加载... 本文针对相对密实度为35%、55%、75%的钙质砂和石英砂,开展了系列不排水单调和循环扭剪试验,重点探讨了循环加载频率为0.1、0.5、1、2 Hz作用下的砂土抗剪能力差异和静动力剪切特性的相关性。试验表明,无论是石英砂还是钙质砂,循环加载频率对其动应力-应变的影响十分显著,高频作用下,砂土液化后呈现抗剪能力衰减特性。低频荷载作用下,应重点关注砂土变形失稳问题,高频荷载作用下,则应重点考虑砂土抗剪能力失稳问题;循环荷载和单调加载下的相变应力比不同,当有效剪应力比(q/p')超过单调加载下的相变应力比时,砂土呈现变形快速发展特征;不同循环加载频率下,砂土的循环加载破坏线和单调加载破坏线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砂土 单调试验 循环扭剪 加载频率 相变应力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残积土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范子坚 刘新喜 +2 位作者 邓宗伟 李玉 门晟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12-2923,共12页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累计塑性应变随振动次数、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抗剪强度则随三者的增大而减小,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残积土的抗剪强度随累计塑性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逐渐靠近或小于未经历循环荷载作用的残积土抗剪强度;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的抗剪强度与累计塑性应变之间存在显著的强负相关关系,并据此确定了累计塑性应变与抗剪强度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残积土的振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循环荷载 动静组合三轴试验 累计塑性应变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ECC加固180mm厚砖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应用
14
作者 张德和 商昊江 +1 位作者 吴应雄 陈煦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既有砖砌体房屋存量巨大,砖砌体墙普遍采用烧结实心标准砖砌筑,相当一部分砖墙厚度为180mm。既有砖砌体结构建造年代久远、设计标准低、砂浆强度低且抗震措施不足,需进行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超高性能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UHP-ECC)是... 既有砖砌体房屋存量巨大,砖砌体墙普遍采用烧结实心标准砖砌筑,相当一部分砖墙厚度为180mm。既有砖砌体结构建造年代久远、设计标准低、砂浆强度低且抗震措施不足,需进行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超高性能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UHP-ECC)是一种高强高韧的加固材料,已应用于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在此基础上,提出UHP-ECC面层加固180mm厚墙,对2片未加固试件和2片UHP-ECC面层(厚度8mm)加固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和工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UHP-ECC面层加固能改善墙体破坏模式,使剪切脆性破坏转变为摇摆延性破坏;UHP-ECC面层能有效抑制墙体开裂和破坏,加固后墙体峰值承载力提升104%以上,延性和耗能能力显著提升。工程应用表明:经专家论证该加固方法安全有效,成本合理,不影响原建筑使用功能,UHP-ECC制备方便,人工抹压UHP-ECC面层施工便捷;可为同类工程加固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砌体墙 UHP-ECC 面层加固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6061-T4系铝合金板材单向循环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5
作者 赵子雁 孙国华 +1 位作者 陈慧娴 黎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为明晰GB 50429—2007《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推荐的6061-T4系铝合金板材在火灾后力学性能的退化规律,设计完成了38个6061-T4铝合金试件在室温及高温后的单向循环拉伸试验,重点评估了铝合金板材在不同冷却方式及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 为明晰GB 50429—2007《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推荐的6061-T4系铝合金板材在火灾后力学性能的退化规律,设计完成了38个6061-T4铝合金试件在室温及高温后的单向循环拉伸试验,重点评估了铝合金板材在不同冷却方式及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初始弹性模量、强度、应变退化和耗能等。研究结果表明:6061-T4铝合金板材的单向循环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屈服平台,显著屈服后并未呈现明显的强化特征;在加热温度为100~300℃区间时,铝合金试件表面银白色光泽变暗但不明显,表面状况不宜作为评估6061-T4铝合金试件火灾损伤程度的评价依据;温度对6061-T4铝合金初始弹性模量影响较小,冷却方式对6061-T4铝合金试件高温后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当温度低于200℃时,温度对铝合金板材强度影响不明显;当温度高于200℃时,随着温度升高,铝合金板材强度呈显著降低趋势;常温下单向循环拉伸试验过程中铝合金试件屈服应变略低于单向加载试件,由于循环受拉过程的塑性累积损伤,导致试件在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延性劣化;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试件屈服会趋于更早,其变形能力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规律;6061-T4铝合金试件累积耗能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耗能大小与铝合金材料强度及单向循环拉伸圈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1-T4铝合金 单向循环拉伸试验 高温 耗能 冷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轨枕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曲玉福 韩笑东 +1 位作者 郭恩懿 井国庆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78,129,共6页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在氯化物环境或极端气候条件作用下,会产生质量和弹性模量损失,导致轨枕寿命下降,限制了其在极端气候线路的长期应用。研究一种基于钢纤维混凝土(SFRC)无预应力轨枕材料,其具有高抗裂能力、高耐久性。首先,提出一种SFR...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在氯化物环境或极端气候条件作用下,会产生质量和弹性模量损失,导致轨枕寿命下降,限制了其在极端气候线路的长期应用。研究一种基于钢纤维混凝土(SFRC)无预应力轨枕材料,其具有高抗裂能力、高耐久性。首先,提出一种SFRC的配合比,制作并测试SFRC抗拉、抗压、抗折能力和扩展度;然后,制作无预应力、预应力SFRC轨枕,进行三点抗弯试验,研究SFRC轨枕的抗弯能力;最后,使用图像相关分析技术(DIC)研究SFRC轨枕抗裂能力和裂缝扩展形式。SFRC材料试验结果表明,SFRC抗拉强度为10.5 MPa,是C60混凝土的5倍以上;抗压强度119.5 MPa,是C60混凝土的2倍;抗折强度24.6 MPa,扩展度530.2 mm;试验结果表明,SFRC轨枕在裂缝宽度达到2 mm时有更高的荷载和位移;预应力SFRC轨枕具有最大的抗弯刚度,无预应力SFRC轨枕与普通混凝土轨枕抗弯刚度相近。裂缝扩展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SFRC轨枕开裂荷载为85 kN,无预应力SFRC轨枕开裂荷载为75 kN,相较普通混凝土轨枕分别提升54.5%和36.4%,并且产生的裂缝在破坏早期表现出数量多、宽度小的特点,在结构达到极限强度时,主裂缝宽度会迅速扩展,钢纤维不断拔出,直到彻底发生破坏。无预应力SFRC轨枕和预应力SFRC轨枕的性能均高于普通轨枕,可以满足正线铁路性能需求,在极端气候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枕 钢纤维混凝土(SFRC) 力学性能 三点抗弯试验 裂缝扩展分析 静载抗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Ice Load on a Cylinder Vertically Breaking through Model Ice Sheet from Underneath
17
作者 ZHAO Wei−hang TIAN Yu−kui +3 位作者 JI Shao−peng GANG Xu−hao YU Chao−ge KONG Shuai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4-975,共12页
Ice load on underwater vehicles breaking through ice covers from underneat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in polar explor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Both mechanical e... Ice load on underwater vehicles breaking through ice covers from underneath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for researchers in polar explor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Both mechanical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pose research challenge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ce load of a cylinder structure breaking upward through the ice sheet form underneath in the Small Ice Model Basin of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CSSRC SIMB).A high-speed camera system was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ice sheet failure during the tests,in which,with the loading position as center,local radial cracks and circumferential cracks were generated.A load senso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verall ice load during this process.Meanwhile,a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LS-DYNA for validation and comparison.With this model,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various ice thicknesses and upgoing speeds to analyze the instantaneous curves of ice loa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on the ice load of the cylinder.The study explores the measurement method about ice load of objects vertically breaking through model ice sheet an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safety design of underwater structures operating in ice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ER model test failure mode crack propagation ice load numerical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18
作者 侯鸿杰 陈志华 王秀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9-1158,共10页
为推广村镇装配式钢结构,提升农居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的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轻钢框架结构。采用1∶2缩尺比例设计3榀单层单跨的轻钢框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研究了轴压比、轻质复合墙板及其连接件对轻钢... 为推广村镇装配式钢结构,提升农居整体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的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轻钢框架结构。采用1∶2缩尺比例设计3榀单层单跨的轻钢框架,通过低周往复试验研究了轴压比、轻质复合墙板及其连接件对轻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适用于该轻钢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由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和H型钢梁组成的轻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应用于村镇低层建筑。纯框架结构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节点焊缝开裂及裂缝不断发展的过程。内嵌轻质复合墙板的轻钢框架结构破坏主要表现为墙板及连接件的破坏。竖向荷载、轻质复合墙板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初始刚度等指标。本文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够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研究结果能为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柱-H型钢梁框架 抗震性能 轻质复合墙板 轴压比 恢复力模型 低周往复试验 连接件 低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3D的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力学特性分析
19
作者 胡小荣 路祥 +1 位作者 王攀 粟雨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的力学特性以及对所提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三剪次加载面模型进行真三轴数值试验验证,以江西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PFC3D软件并基于Hill接触模型建立了柔性膜条件下的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常规三轴以及真三... 为进一步研究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的力学特性以及对所提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三剪次加载面模型进行真三轴数值试验验证,以江西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PFC3D软件并基于Hill接触模型建立了柔性膜条件下的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常规三轴以及真三轴试验模型。对不同基质吸力、超固结程度、应力幅值下的静、动循环三轴试验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试样应力-应变关系等宏观力学特性的演化规律,并从细观角度分析剪切过程中接触力链以及位移场的变化。将PFC3D数值模拟结果与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常规静、动三轴固结排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颗粒流软件模拟值与试验结果变化规律一致,可以较好地反映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应变软化、剪胀性以及动荷载条件下的棘轮效应和曼辛效应等力学特性。验证了颗粒流模型计算程序在模拟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应力-应变等基本力学特性方面的适用性,达到了可以进行数值试验的程度,表明所建颗粒流模型可以代替各种复杂加载条件下的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的室内试验。将颗粒流模型作为数字试验机来代替室内真三轴试验,对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的三剪次加载面模型理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构理论计算结果与PFC3D数值模拟结果所表现出的趋势基本一致。Fredlund应力变量法相对于Bishop应力变量法而言要更为接近PFC3D模拟结果,具有较小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固结非饱和黏性土 PFC3D数值试验 Hill接触模型 循环荷载 江西红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ilure of rock under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ing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子龙 李地元 +1 位作者 马国伟 李建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39-343,共5页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est was sim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stress and damage zone of specimen subjected to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 Numerical models of plate-type sp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est was simula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stress and damage zone of specimen subjected to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 Numerical models of plate-type specimen containing cracks with inclined angles of 0°,45° and 90° were also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crack propagation and damage evolution under dynamic loa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ilure patterns of specimens in experimental tes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ss wave and crack with different inclined angles are different; damage usually appears around the crack tips firstly; and then more damage zones develop away from the foregoing damage zone after a period of energy accumulation; eventually,the damage zones run through the specimen in the direction of applied loading and split the specimen into pie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est failure mechanism dynamic compressive loading crack propagation damage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