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思帆 朱晏平 梅仪新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当前,科技革命驱动教育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出现了新动向: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育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需求的公民素养,内容架构聚焦基础素养、开发应用、伦理道德三大板块,实施过程坚持“软硬并重”,学时安... 当前,科技革命驱动教育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出现了新动向: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育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需求的公民素养,内容架构聚焦基础素养、开发应用、伦理道德三大板块,实施过程坚持“软硬并重”,学时安排则注重以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为重的分配方式,保障体系力求构建多样性资源条件。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启示有:以基础素养为重点,做好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顶层设计;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优化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过程;以专项培训为路径,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工智能能力;以资源供给为依托,完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探索——以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应用为例
2
作者 于泓珊 杨薇 钟英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1,206,共10页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文培优”项目面临的三重挑战、达成关键成果目标、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本土实践的深度联结。在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大纲》可以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编写、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具体实施,并在“中文培优”项目暑期来华研修项目的实践应用中提供指导和支持。效果评价显示,《大纲》的应用能显著提升低龄学习者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为中外教师搭建合作平台。未来,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及构建中外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师资赋能,开展国别化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中文教学需求,进一步提升《大纲》的海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英国外语教育体系 “中文培优”项目 国际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加“共有的教育合作故事”:大学的作用与未来展望——许美德教授专访
3
作者 许美德 金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中国与加拿大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中,1983—2001年这一时期尤其值得关注。在此期间,三个国家级项目得以实施,两国数十所高校参与其中,合作内容涉及管理、农业、教育、工程、医学、环境等诸多领域。这些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 在中国与加拿大教育合作交流的历史中,1983—2001年这一时期尤其值得关注。在此期间,三个国家级项目得以实施,两国数十所高校参与其中,合作内容涉及管理、农业、教育、工程、医学、环境等诸多领域。这些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加方也从中受益。许美德教授在其新著中记述了这一渐被遗忘的中加“共有的教育合作故事”。许美德教授长期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致力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教育交流。她认为,大学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促进文明对话与国际理解。中国学者在开展中西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将目光投向东方的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文明。中加两国的大学和知识分子可以共同努力,通过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借鉴,探索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适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合作 教育交流 文明对话 国际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师教材转化及其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教材作为课程的资源载体,承载着知识和文化等原生价值。教材的原生价值是否能被充分转化为课程培养目标的育人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转化。教师教材转化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交互过程。它具有助力教... 教材作为课程的资源载体,承载着知识和文化等原生价值。教材的原生价值是否能被充分转化为课程培养目标的育人价值,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转化。教师教材转化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交互过程。它具有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标准落地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转化教材的过程中呈现出层次性、整合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教师教材转化的基本过程包括理解、内化、生成和外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承载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知识,并通过系统整合内在的主观知识,生成易于接受和表达的知识形态,最后将其外化为教学中的知识,从而完成教材的真正转化,实现教材的根本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师教材转化 教师专业发展 理解 内化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微观到宏观职普融通何以可为——基于日本、美国与德国的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萍 余雅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职普融通是当今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2022年,我国《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实现相互融通的战略要求。基于我国当前职普融通的形势研判,以全人教育作为职普融通逻辑起点,将能力重... 职普融通是当今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2022年,我国《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实现相互融通的战略要求。基于我国当前职普融通的形势研判,以全人教育作为职普融通逻辑起点,将能力重塑作为职普融通发展锚点。立足国际视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日本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融合实践、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依托的校际衔接模式,以及德国渗透性教育体系助推职普融通的经验,进一步设计符合我国本土特色的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职普融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普融通 国际经验 实践路径 体系建设 课程融合 校际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6
作者 熊书頔 魏慧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7,共5页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国外对汉语人才需求的增加,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带来新机遇。目前,国内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制长短不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科任教师综合素质较低。要想摆...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国外对汉语人才需求的增加,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带来新机遇。目前,国内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制长短不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科任教师综合素质较低。要想摆脱这些困境,有必要调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学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育的国际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硕士 培养学制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实践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7
作者 武爱红 张青 +2 位作者 吴佳洺 谢俊霞 武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9-547,共9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方法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中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方法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中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文件,运用RCF和ICF,系统分析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所需的核心胜任力,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结果融合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由4个维度构成。在专业认同与伦理维度,教师需要建立坚定的融合教育价值观,能够运用ICF框架全面理解学生的功能表现和发展需求。在融合性教学与支持实践维度,强调基于功能评估的包容性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灵活运用通用设计原则、创设无障碍学习环境以及实施多元评估。在协同合作与沟通维度,要求教师善于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支持网络,并具备跨专业团队协作的沟通技巧。在持续反思与专业发展维度,关注教师的持续学习与专业成长。基于这一胜任力模型,研究构建了包含理念与基础、教学与支持核心技能、协作与拓展、实践反思与研究4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结论基于ICF和RCF,建立了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提升我国融合教育师资质量提供了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教育 教师胜任力 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康复胜任力架构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融合及路径探析
8
作者 纪德奎 史小竹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56-59,共4页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是国际中文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融合包括文文融合、文技整合、文理交叉、文工融通四种类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融合的路径可以是:需求导向形成层级式文文融合课程,多元协同...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是国际中文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融合包括文文融合、文技整合、文理交叉、文工融通四种类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融合的路径可以是:需求导向形成层级式文文融合课程,多元协同构建高效能文技整合课程,院校本位设置“套餐式”文理交叉课程,智能配套打造新精尖文工融通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专业硕士课程 融合 文文融合 文技整合 文理交叉 文工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融入《兽医内科学》的教学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尹金花 吴兴 +3 位作者 吐尔逊江·库尔班 陶大勇 张梦迪 贺建忠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7期167-169,共3页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以及《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重点从课程特点、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实施的...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以及《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设计。重点从课程特点、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内科学 课程思政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被引量:80
10
作者 徐辉 王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89,共5页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并以英、美、日等国为例具体分析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积...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并以英、美、日等国为例具体分析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 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理念--基于“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新分析 被引量:57
11
作者 胡范铸 刘毓民 胡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0,156,共6页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或曰"汉语能力获得",或曰"交际能力建构",或曰"经济利益实现",或曰"中国文化传播",种种认识,似乎都有价值。不过,由此也带来诸如"如何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或曰"汉语能力获得",或曰"交际能力建构",或曰"经济利益实现",或曰"中国文化传播",种种认识,似乎都有价值。不过,由此也带来诸如"如何处理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目标之上是否还有更为重要的目标?""贯串这些目标之中的核心又是什么?"等一连串问题。应该说,汉语国际教育不但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播,不应该只是希望由此拓展中国经济实力或提升中国国际政治地位。汉语国际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语言能力训练而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以影响"情感地缘政治"的过程,它应该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 情感共同体 情感地缘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域下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向度与脉络解析 被引量:62
12
作者 汪晓赞 尹志华 +2 位作者 李有强 于莹莹 季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5,26,共14页
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载体,中国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体育课程模式。本着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当代体育课程模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即基于国家的课程标准、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循环往复的改革创新、... 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载体,中国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体育课程模式。本着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提出当代体育课程模式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即基于国家的课程标准、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循环往复的改革创新、指向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勾勒出当代体育课程模式发展存在的三维向度,即针对个体身心兼修的微观向度、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中观向度和面向全社会健康促进的宏观向度。依据这些基本原则和发展向度,在重点分析个人和社会责任课程模式、体适能教育课程模式、运动教育课程模式、战术性游戏教学课程模式、冒险教育课程模式、动作教育课程模式、动力体育课程模式、合作学习课程模式等8种课程模式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注重实证研究基础、传播推广、融合借鉴等特点,提出其对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视域 体育课程模式 发展向度 脉络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茹秀英 吕晓丽 郭英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9-419,共11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全面探讨,旨在为后奥运中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参考,为今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和奥运会主办城市开展奥林...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同心结"交流活动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全面探讨,旨在为后奥运中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参考,为今后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和奥运会主办城市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可鉴的资源和经验。首先阐释"同心结"交流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具体包括活动名称的由来、整体定位、宗旨、目标、具体内容、标志和主题歌;其次分析"同心结"交流活动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联络过程、赛前和赛时的交流活动;最后探讨"同心结"交流活动的价值及影响,该活动的价值是彰显和践行了国际理解教育,由此对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也产生了继承性、创新性和持续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 “同心结”交流活动 国际理解教育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红 何妮妮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2-77,共6页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以学科渗透方式在许多学校展开。国际理解之所以能够在学科...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以学科渗透方式在许多学校展开。国际理解之所以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因为国际理解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在情感态度培养上都在某些基本点上与学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可以增进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文化多样性 学科渗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理解教育的结构与重心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赫栋峰 梁珊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20,共5页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自194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来,便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由于各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如何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冲突中把握其结构与重心,仍没有清晰的思想。而以...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自194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来,便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由于各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如何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冲突中把握其结构与重心,仍没有清晰的思想。而以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和国际参照系三个维度构建的全新的国际理解教育三元结构,可以在多维的思辨空间里以立体感的视角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结构 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峰 王兴华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64,共7页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大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经验可概括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国际素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多类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多元的校园文化。这些经验对我国...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大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经验可概括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国际素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多类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多元的校园文化。这些经验对我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国际理解教育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余新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22-26,共5页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是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50年代的初步实施、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70年代中...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是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50年代的初步实施、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70年代中期的转折及八九十年代的发展几个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0年历程记载着国际理解教育在国际社会上的曲折变化,同时也预示着国际理解教育在新千年的重要发展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发展历程 国际和平 人类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设计 被引量:13
18
作者 苏庆伟 蔡宝来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169,共5页
因应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国际化素养应成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国际化素养与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互补、动态、内在统一的关系,国际化素养由世界文明的知识、外语技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世界公民意识、态度和价... 因应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国际化素养应成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国际化素养与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互补、动态、内在统一的关系,国际化素养由世界文明的知识、外语技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世界公民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及全球化的行为能力等维度构成,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目标体系包括知识、能力以及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相应的,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内容应涵盖"全球文明研究类课程""跨文化能力类课程""全球社会中的中国问题研究类课程""国际性和全球化问题课程"等课程领域,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计要遵循跨学科、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学生心理顺序与知识逻辑顺序并重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素养 通识课程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F视野下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被引量:9
19
作者 赖卿 李高峰 +4 位作者 方新 张晓龙 魏晨婧 肖天骄 屠其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目的探讨具备国际视野、适应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方法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结果和结论构建了康复辅助器具专业"树型模块化&q... 目的探讨具备国际视野、适应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方法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结果和结论构建了康复辅助器具专业"树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培养体系,并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康复 辅助器具 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构建特殊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 被引量:9
20
作者 金梅 高飞 马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3-516,共4页
本研究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与方法,从身体功能和残疾问题出发,探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特殊体育教育目标、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架构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认为特殊体育教育的... 本研究依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与方法,从身体功能和残疾问题出发,探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特殊体育教育目标、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架构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认为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各种训练、评估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 残疾和健康分类 特殊体育教育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