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precision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of high-frame-rate short-wave infrared images for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
1
作者 FU Peng HE Dao-Gang +1 位作者 LIU Jun WANG Yue-Ming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The accuracy of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cking accuracy of the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laser link construction.In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the use of short-wave... The accuracy of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cking accuracy of the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laser link construction.In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the use of short-wave infrared wavelengths as beacon light can reduce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nd signal attenuation.However,there are strong non-uniformity and blind pixels in the short-wave infrared image,which makes the image distorted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accuracy.Therefore,the high-precision localization of the spot centroid of the short-wave infrared images is of great research significance.A high-precision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model for short-wave infrared is proposed to correct for non-uniformity and blind pixels in short-wave infrared images and quantify the localization errors caused by the two,further model-based localization error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and a novel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payload for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the latest 640×512 planar array InGaAs shortwave infrared detector.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corrected image is reduced from 7%to 0.6%,the blind pixels rejection rate reaches 100%,the frame rate can be up to 2000 Hz,and the spot centroid localization accuracy is as high as 0.1 pixel point,which realizes high-precision spot centroid localization of high-frame-frequency short-wave infrared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laser communication spot centroid positioning short-wave infrared high frame rate NONUNIFORM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interactive bitwise meta-holography with ultra-high computational and display frame rates 被引量:2
2
作者 Yuncheng Liu Ke Xu +4 位作者 Xuhao Fan Xinger Wang Xuan Yu Wei Xiong Hui Gao 《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Interactive holography offers unmatched levels of immersion and user engagement in the field of future display.Despite of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ynamic meta-holography,the realization of real-time,... Interactive holography offers unmatched levels of immersion and user engagement in the field of future display.Despite of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ynamic meta-holography,the realization of real-time,highly smooth interactive holography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due to the computational and display frame rate limitations.In this study,we introduced a dynamic interactive bitwise meta-holography with ultra-high computational and display frame rates.To our knowledge,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practical dynamic interactive metasurface holographic system.We spa-tially divided the metasurface device into multiple distinct channels,each projecting a reconstructed sub-pattern.The switching states of these channels were mapped to bitwise operations on a set of bit values,which avoids complex holo-gram computations,enabling an ultra-high computational frame rate.Our approach achieves a computational frame rate of 800 kHz and a display frame rate of 23 kHz on a low-power Raspberry Pi computational platform.According to this methodology,we demonstrated an interactive dynamic holographic Tetris game system that allows interactive gameplay,color display,and on-the-fly hologram creation.Our technology presents an inspiration for advanced dynamic meta-holography,which is promising for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dvanc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real-time 3D visualization,and next-generation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ve display meta-holography bitwise operation ultra-high frame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caded ELM-Based Joint Frame Synchronizat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over Rician Fading Channel with Hardware Imperfections 被引量:1
3
作者 Qing Chaojin Rao Chuangui +2 位作者 Yang Na Tang Shuhai Wang Jiafan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87-102,共16页
Due to the interdependency of frame synchronization(FS)and channel estimation(CE),joint FS and CE(JFSCE)schem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ir functionalities and therefore boos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wireless com... Due to the interdependency of frame synchronization(FS)and channel estimation(CE),joint FS and CE(JFSCE)schem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ir functionalities and therefore boos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Although traditional JFSCE schemes alleviate the influence between FS and CE,they show deficiencies in dealing with hardware imperfection(HI)and deterministic line-of-sight(LOS)path.To tackle this challenge,we proposed a cascaded ELM-based JFSCE to alleviate the influence of HI in the scenario of the Rician fading channel.Specifically,the conventional JFSCE method is first employed to extract the initial features,and thus forms the non-Neural Network(NN)solutions for FS and CE,respectively.Then,the ELMbased networks,named FS-NET and CE-NET,are cascaded to capture the NN solutions of FS and CE.Si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JFSCE methods,the proposed cascaded ELM-based JFSCE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error probability of FS and the normalized mean square error(NMSE)of CE,even against the impacts of parameter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 estimatio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frame synchronization hardware imperfection nonlinear distortion synchronization metr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移螺杆连接的BRB-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赵俊贤 张家广 王柏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为减小大震下防屈曲支撑(BRB)钢筋混凝土(RC)框架节点开合效应对子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滑移螺杆连接方法,通过对预埋螺杆和锚板表面进行无黏结处理,减小节点板对RC子结构梁柱变形的切向约束,从而将BRB轴力以抗拉不抗剪的方... 为减小大震下防屈曲支撑(BRB)钢筋混凝土(RC)框架节点开合效应对子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滑移螺杆连接方法,通过对预埋螺杆和锚板表面进行无黏结处理,减小节点板对RC子结构梁柱变形的切向约束,从而将BRB轴力以抗拉不抗剪的方式有效传递至RC子结构。对2个滑移节点板连接和1个传统节点板连接的BRB-RC梁柱组合件进行拟静力试验,以验证滑移螺杆连接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焊接节点连接相比,滑移螺杆连接性能更加稳定,简化了子结构梁柱的受力状态。当层间位移角为2%时,子结构梁剪力和累积耗能降低幅度分别可达37.6%和29%,有效减轻了子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屈曲支撑(BRB) 钢筋混凝土(RC)框架 开合效应 滑移螺杆连接 大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太6E卫星结构设计与验证
5
作者 陈燕 王刚 +2 位作者 余晨帆 张欢 张铃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针对亚太6E卫星结构承载大、布局空间紧凑、主卫星(主星)和推进舱在轨可分离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板杆结合式卫星主结构,以箱板式结构为基础,杆系结构为主承力件,板杆混合式结构既提供了开敞高效便利的布局和安装空间,也解决了... 针对亚太6E卫星结构承载大、布局空间紧凑、主卫星(主星)和推进舱在轨可分离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板杆结合式卫星主结构,以箱板式结构为基础,杆系结构为主承力件,板杆混合式结构既提供了开敞高效便利的布局和安装空间,也解决了卫星承载难题;设计了内置贮箱,外挂两个燃箱的全新推进舱结构,3个贮箱(即一个氧箱和两个燃箱)并联布局承载,能够降低卫星质心,实现高效承载。主星连接界面设计为对接环,推进舱一侧设计为对接框,对接接口为1194A标准接口,发射段通过包带实现连接,在轨包带解锁,实现了两舱分离。模态和静力仿真分析以及静力和振动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6E卫星平台 结构设计 杆系 在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帧保序缓存的时间敏感网络FRER机制
6
作者 蔡岳平 胡绍柳 韩笑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为解决时间敏感网络帧复制与消除可靠性(FRER)机制的帧乱序导致缓存区溢出帧丢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交节点处帧保序缓存的FRER机制。该机制在FRER路径对的相交节点处通过帧到达事件和定时器超时事件提前对无序帧进行重排序,保证帧的... 为解决时间敏感网络帧复制与消除可靠性(FRER)机制的帧乱序导致缓存区溢出帧丢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交节点处帧保序缓存的FRER机制。该机制在FRER路径对的相交节点处通过帧到达事件和定时器超时事件提前对无序帧进行重排序,保证帧的有序转发。同时还对保序缓存区大小和定时器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帧排序机制相比,所提机制有效降低了帧丢失率、平均时延及抖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敏感网络 帧复制与消除 保序缓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框架在火灾和爆炸联合作用下的破坏倒塌机理
7
作者 田力 王剑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2-636,共15页
为研究钢框架在火灾爆炸联合作用下的破坏倒塌机理,利用ANSYS/LSDYNA建立了5层2跨的钢框架有限元模型,采用隐式分析方法研究钢框架在火灾单独作用下的温度分布特征和结构响应,随后对综合考虑高温和高应变率效应的钢材本构模型进行有限... 为研究钢框架在火灾爆炸联合作用下的破坏倒塌机理,利用ANSYS/LSDYNA建立了5层2跨的钢框架有限元模型,采用隐式分析方法研究钢框架在火灾单独作用下的温度分布特征和结构响应,随后对综合考虑高温和高应变率效应的钢材本构模型进行有限元验证,在得到可靠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显式分析方法对钢框架进行单独爆炸分析和火灾爆炸联合作用分析,得到其在不同火灾燃烧时间不同爆炸条件下的局部破坏特征以及整体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火灾作用下,钢材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会发生退化,柱因承受的荷载超过高温下极限承载力而发生破坏,中柱因其承受的荷载最大而率先发生屈曲;发生爆炸时,火灾燃烧时间越长,构件温度越高,钢框架越易发生倒塌;在相同温度下,腹板作为迎爆面比翼缘作为迎爆面对结构的损伤更大;在单室火灾下,边中柱处发生爆炸钢框架抗倒塌能力最弱,中柱处爆炸框架抗倒塌能力最强,角柱处爆炸框架抗倒塌能力介于两者之间;在相邻双室火灾和四室火灾下中柱发生爆炸,火室上方混凝土板会因下部的梁发生剪切破坏而塌落;对角双室火灾下中柱处发生爆炸,钢框架因中柱和边中柱相继失效而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爆炸 钢框架 有限元分析 连续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系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侯宏涛 刘华军 张鑫 《建筑技术》 2025年第5期620-623,共4页
既有建筑使用功能改变进行改造加固,需满足新的抗震设防要求,其抗震性能通常不能满足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不同结构体系对构件的抗震性能需求不同,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法可间接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形成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 既有建筑使用功能改变进行改造加固,需满足新的抗震设防要求,其抗震性能通常不能满足要求,需进行抗震加固。不同结构体系对构件的抗震性能需求不同,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法可间接对原结构进行加固,形成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连续倒塌能力,增加结构的冗余度。通过某社区服务中心办公楼改造加固为社区幼儿园项目的抗震加固设计过程的介绍,阐述了既有框架结构改造为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提出了改造加固项目中新增抗震墙的布置原则;对比了改造加固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变化;介绍了新增抗震墙基础、与新增抗震墙相连的框架梁和框架柱的加固设计方法;总结了既有框架结构改造加固为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改变结构体系 抗震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多标签分类的复杂结构损伤诊断
9
作者 李书进 杨繁繁 张远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为研究复杂空间框架节点损伤识别问题,利用多标签分类的优势,构建了多标签单输出和多标签多输出两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框架结构节点损伤位置的判断和损伤程度诊断。针对复杂结构损伤位置判断时工况多、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 为研究复杂空间框架节点损伤识别问题,利用多标签分类的优势,构建了多标签单输出和多标签多输出两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框架结构节点损伤位置的判断和损伤程度诊断。针对复杂结构损伤位置判断时工况多、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对结构进行分层(或分区)处理并同时完成损伤诊断的多标签多输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多标签分类的浅层、深层和深层残差多输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其泛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损伤诊断准确率和一定的抗噪能力,特别是经过分层(分区)处理后的多标签多输出网络模型更具高效性,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利用多标签多输出残差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从训练工况中提取到足够多的损伤信息,在面对未经过学习的工况时也能较准确判断各节点的损伤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诊断 卷积神经网络 多标签分类 框架结构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温度场更新的钢框架结构抗火混合模拟研究
10
作者 蔡新江 刘超 +1 位作者 施涵远 毛小勇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3,共6页
为提高抗火混合模拟中数值子结构的精度,结合模型更新技术,进行基于温度场更新的抗火混合模拟研究,建立火灾下两层两跨钢框架模型,识别试验子结构中实测的温度参数,更新数值子结构中与试验子结构受火情况相同部分的单元节点温度,以此提... 为提高抗火混合模拟中数值子结构的精度,结合模型更新技术,进行基于温度场更新的抗火混合模拟研究,建立火灾下两层两跨钢框架模型,识别试验子结构中实测的温度参数,更新数值子结构中与试验子结构受火情况相同部分的单元节点温度,以此提高混合模拟中数值子结构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根据试验子结构的数据更新模型温度场并且进行结构抗火分析,计算得到的耐火极限、极限应力状态与整体结构模拟较为吻合,耐火极限时间误差为7%,极限状态应力误差为1%。因此,文中所提方法较为可靠,能够为进一步提高结构抗火混合试验方法的适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 结构抗火 混合模拟 模型更新 耐火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
11
作者 张丽攀 张敏 +3 位作者 鲍博轩 刘云程 陶宇 宋凯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涡流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以高速列车构架为检测对象,结合涡流与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针对人工涡流检测效率低、结果一致性差等问题,提出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构架焊缝的涡流探头仿真模型,分析激励电流方向对检测信号... 涡流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以高速列车构架为检测对象,结合涡流与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针对人工涡流检测效率低、结果一致性差等问题,提出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构架焊缝的涡流探头仿真模型,分析激励电流方向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优化激励线圈相关参数并制作涡流探头;设计开发构架涡流自动成像检测系统,开展构架焊缝表面缺陷自动化检测试验。对比分析激励频率、激励电压等涡流检测工艺参数以及探头扫查速度、扫查轨迹间距等路径参数对缺陷涡流信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涡流自动成像检测系统可以对构架整车进行自动探伤,能够将构架焊缝处缺陷以图像形式呈现,可以有效检出0.3、0.5 mm深的人工缺陷,对构架批量产线化检测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架焊缝 涡流成像 电磁场仿真 自动化检测 检测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包钢管-对拉钢筋式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数值分析
12
作者 陈丽华 刘理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7-417,共11页
文章设计构造了一种新型外包钢管-对拉钢筋式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共设计4个足尺节点试件,研究外包钢管厚度和在节点核心区设置补强板对节点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基于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ABAQUS... 文章设计构造了一种新型外包钢管-对拉钢筋式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共设计4个足尺节点试件,研究外包钢管厚度和在节点核心区设置补强板对节点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基于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对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与破坏模式进行模拟,对节点受力机理进行分析。模型中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钢筋双折线弹塑性模型、钢结构混合强化本构模型,并定义钢材柔性损伤。对比试验结果可知该模型准确地模拟出节点承载力退化以及滞回曲线的捏缩,验证了模型损伤准则的适用性。对模型的耗能与刚度退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对拉钢筋直径、外包钢管延伸高度、轴压比等参数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 对拉钢筋式 有限元分析 损伤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油罐车火灾下的大跨径悬索桥结构热力响应
13
作者 杨明 郭晓月 +4 位作者 刘志 黄侨 宋恒宇 畅卫杰 林阳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5,共12页
国内某跨海悬索桥作为连接当地岛屿的交通要道,桥面上易燃物质LNG(液化天然气)的大量运输给该桥运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该桥主桥跨中处如果发生两辆LNG油罐车追尾燃烧的小概率火灾事故,基于国内已有的油池燃烧实验,结合使... 国内某跨海悬索桥作为连接当地岛屿的交通要道,桥面上易燃物质LNG(液化天然气)的大量运输给该桥运营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该桥主桥跨中处如果发生两辆LNG油罐车追尾燃烧的小概率火灾事故,基于国内已有的油池燃烧实验,结合使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桥面油罐车火灾模拟与火灾下的全桥力学分析,以预测LNG油罐车火灾对桥梁结构产生的影响,为防范与应对桥面发生油罐车火灾的突发事件提供参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桥上发生LNG油罐车火灾时,局部主缆和部分吊索直接受火作用,受火主缆失去部分结构性能,受火吊索遭到破坏而失效;高温区域的桥面铺装也遭高温破坏,铺装下层的主梁钢结构所受温度影响相对较小;火灾下桥梁挠度增加0.234 m,桥梁东西两幅受力不再均衡。通过对火灾中高温区域关键构件的防火研究,ABAQUS的传热分析显示,外包双层5 mm厚的隔热气凝胶保护层设计在火灾中可有效保护桥梁主要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火灾 悬索桥杆系模型 LNG油罐车火灾模型 传热分析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ME在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史俊伟 王树祎 +2 位作者 陈章良 孙玉峰 董羽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9-703,共5页
根据FRAME法,从建筑物及室内物品、室内人员和室内活动3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和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的工程技术参数,建立准确量化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计算其潜在火灾风险、可接受水平和保... 根据FRAME法,从建筑物及室内物品、室内人员和室内活动3个方面,综合考虑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和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的工程技术参数,建立准确量化的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计算其潜在火灾风险、可接受水平和保护水平。使用该方法计算某高层展厅建筑物的火灾风险,结果表明,该高层展厅建筑物及室内物品火灾风险等级为"中度",室内人员火灾风险等级为"高度",室内活动火灾风险等级为"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火灾 风险评估 fra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柔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
15
作者 程欣 王宇航 +1 位作者 袁加旺 郑礼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为实现钢结构住宅轻量化,采用大宽厚比钢构件组成的薄柔钢框架体系,通过合理的截面组配,实现体系的承载力与延性的平衡。为了研究薄柔钢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制作两个足尺薄柔钢框架,包括S1级、S3级和S4级截面宽厚比的构件,进行拟静力试... 为实现钢结构住宅轻量化,采用大宽厚比钢构件组成的薄柔钢框架体系,通过合理的截面组配,实现体系的承载力与延性的平衡。为了研究薄柔钢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制作两个足尺薄柔钢框架,包括S1级、S3级和S4级截面宽厚比的构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破坏机制、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等。结果表明:两个试件均以梁端和柱底区域局部屈曲变形为主要破坏模式,首次局部集中破坏出现在梁端,导致试件达到极限承载状态;在框架结构中关键位置屈曲变形的发生顺序和发展程度对框架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薄柔钢框架结构在搭配不同截面宽厚比的构件下,可以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仍有较高的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最后,基于试验结果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得到了在不同截面组配下模型的破坏机制及对应屈曲截面的内力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柔钢框架 局部屈曲破坏 破坏机制 拟静力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对磁浮车-轨-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16
作者 娄会彬 彭也也 +3 位作者 赵春发 冯洋 魏高恒 魏凌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考虑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前后,磁浮车辆以20~160 km/h速度通过T构梁时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考虑T构梁20℃升温温差和10年收缩徐变后,F轨轨面形成了9.47 mm的静态几何不平顺。磁浮车辆以160 km/h通过T构梁时,F轨竖向振动加速度幅值比不考虑温度、收缩徐变工况下增加显著,增幅为10.0%,轨道梁动挠度和竖向加速度变化甚微,车体竖向加速度增幅为44.2%。车-轨-桥系统动力学响应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160 km/h时取得最大值。梁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11 m/s^(2),车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59 m/s~2,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2.53 mm。车辆Sperling平稳性指标随车速提高而增大,最大值为2.42,乘坐舒适性等级仍为优秀。T构梁的温度和收缩徐变主要影响车辆高速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该T构梁能满足磁浮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构梁 中低速磁浮车辆 仿真计算 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受荷敏感区域研究
17
作者 刘明维 张斯琪 +3 位作者 吴林键 李惠酒原 狄宇涛 代川 《水运工程》 2025年第2期51-62,71,共13页
为保证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长期运营安全,开展针对该结构服役性能的监测检测工作尤为重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及方案将会直接影响码头监测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故应考虑将监测传感器布设在结构的受荷敏感区域内。然而,由于内河框架直立式... 为保证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长期运营安全,开展针对该结构服役性能的监测检测工作尤为重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及方案将会直接影响码头监测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故应考虑将监测传感器布设在结构的受荷敏感区域内。然而,由于内河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形式复杂、荷载工况组合数量庞大,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码头结构受荷敏感区的位置及分布目前尚不清楚。依托某内河大型枢纽港,建立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段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通过编译码头结构重要构件最不利荷载工况组合算法,获得各构件的最不利荷载组合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方法,探明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码头各构件的受荷响应点分布规律与敏感区范围。结果表明,复杂组合荷载作用下,框架直立式码头钢构件的受荷敏感性较混凝土构件更大;钢构件受荷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前排钢靠船构件高、低水位的衔接处与悬臂端。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框架直立式码头结构监测测点冗杂、无效等问题,为内河枢纽港码头结构的监测传感器布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直立码头 荷载组合 结构受荷敏感区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ng Jet Appearanc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Lights with High-Speed Frame Photography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成 恽寿榕 +1 位作者 黄风雷 张汉萍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Shaped charge jet formation process is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lights by means of high speed frame photography. In order to shoot true jet appearance, the glass tube in which jet moves is... Shaped charge jet formation process is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lights by means of high speed frame photography. In order to shoot true jet appearance, the glass tube in which jet moves is vacuumize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observing jet appearance with the double reflecting mirrors system is feasible as long as the vacuum of the glass tub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frame photography double reflecting mirrors system shaped charge J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帧间特征点匹配的流速测量模型研究
19
作者 刘明堂 张浩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3期116-123,共8页
图像法在流速测量领域越发重要,提出了基于帧间特征点匹配的流速测量模型,在试验模型上进行了验证,并在黄河濮阳范县段进行了应用。对加速稳健特征(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SURF)算法与暴力匹配(Brute Force,BF)算法进行改进,根据... 图像法在流速测量领域越发重要,提出了基于帧间特征点匹配的流速测量模型,在试验模型上进行了验证,并在黄河濮阳范县段进行了应用。对加速稳健特征(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SURF)算法与暴力匹配(Brute Force,BF)算法进行改进,根据图像中的轮廓信息对河道区域进行分割,使得SURF算法的识别区域与识别结果更精准,识别速度更快。然后,根据特征点间的欧氏距离筛选特征点,计算出特征点的像素位移,根据帧速率计算得到特征点的像素速度并将其转化为实际速度。结果表明:与多普勒流速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所提算法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56 cm/s,平均相对误差为5.7%;与LK光流法相比,分别提高了0.3 cm/s与4.1%。该算法应用于黄河濮阳范县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相对误差为4.24%,比LK光流法提高了4.15%。基于帧间特征点匹配的流速测量模型在保证测量精度的情况下,能兼顾流速测量的实时性与便捷性,满足对河流流速实时、准确、便捷的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测量 智能检测 图像法 帧间特征点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B”移动学习实证研究——基于FRAME模型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永权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2,共7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青睐。众多机构和院校纷纷设立项目开展研究,但这些研究要么尚局限于大学的普适技术实验室,要么在学校中被看作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即使是在电大系统中也大多当作信息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青睐。众多机构和院校纷纷设立项目开展研究,但这些研究要么尚局限于大学的普适技术实验室,要么在学校中被看作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即使是在电大系统中也大多当作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的平台。本研究以电大系统广泛采用的蓝卓校园网为平台,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五所分校的10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彩信(MMS)方式为试点学生发送教育部统考"大学英语B"微型课件。本研究以FRAME移动学习分析模型为出发点,在实验前期对学习对象、教学设计、内容呈现等方面做了充分调研。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后,从实验效果、学习者认可度和对下一步实验的意见、建议等方面实施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与控制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成人学习者对这种学习方式持欢迎态度,并对扩大试点范围和内容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由于该研究是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将对以后移动学习的普及乃至泛在学习的未来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B” 移动学习 fram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