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1
作者 Ma Dek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8-260,共13页
Since the 18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has form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s TSCC) for a New Era in the proces... Since the 18 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has form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s TSCC) for a New Era in the process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s TSCC for a new era, cultural thought takes the persist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s its basic foundation,t he promotion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s its important measure,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as its strategic goal,t he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its gui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as it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t hus constituting a scientific system with complete structure, rich content and rigorous exposition. This important thought provides a power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 to the wor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 Jinping new era cultural THOUGHT SCIENTIFIC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力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旅游目的地塑造 被引量:7
2
作者 孙九霞 王钰宁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数智时代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技术动能。本文以新质生产力和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为旨归,创新提出“新质旅游目的地”的理论概念,解析其理论内涵和现实功能;基于“技术–地方”互动视... 新质生产力是数智时代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技术动能。本文以新质生产力和旅游目的地的互动关系为旨归,创新提出“新质旅游目的地”的理论概念,解析其理论内涵和现实功能;基于“技术–地方”互动视角,探讨旅游目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模态、路径以及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新质旅游目的地的塑造。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的新质生产力在数智赋能和使能、地方性扩散和集聚的交织作用下呈现为4种力量,包括营销力的裂变、服务力的迭代、吸引力的嬗变和消费力的驱动。(2)新质生产力通过4重合力实现对新质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塑造,充分发挥技术与地方力量的共生效能与粘结效应。旅游目的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始终需要与地方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紧密适配。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旅游目的地之间并非单向度和单次循环的影响关系,二者始终处于相互催生和共同演化的链接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质旅游目的地 数智力 文旅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邵明华 高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在经济伦理层面,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观念、守诺互利的诚信经营理念、贵和尚中的和合共生文化与贫富调节的大同发展追求等精神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修正工具理性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劳动对象层面,作为内容生产来源的无形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外显的有形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为文化资源等资源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供给了满足文化生产消费需求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人力资本层面,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制度化传承的文化技能与师古不泥古的文化自觉等具身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培育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传统文化资本 经济伦理 文化资源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用大历史观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友 魏明勇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只有坚持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文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源流,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的党... 只有坚持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文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源流,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的党性、人民性、先进性等根本属性,立足事业发展的历史大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巩固”的功能地位和“三个事关”的作用地位,立足新征程上党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着眼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大历史观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文化的方向指引及其使命担当
5
作者 黄永鹏 喻杰男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新时代催生新的文化。正确的理论指引新文化正确的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了灵魂、为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价值引领、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 新时代催生新的文化。正确的理论指引新文化正确的航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赋予了灵魂、为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价值引领、为中国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理论指引。另一方面,新文化也反映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出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文化 使命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俊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348,共4页
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结合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设计理念,开发出一系列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符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新媒体时代信息... 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结合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设计理念,开发出一系列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符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形式,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并从中明确该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主要思路和开发的主要路径。结论 通过新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以及博物馆官方平台与公众的相对接,可以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固有认知形成颠覆,确保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交融性,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转化、以“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实现内容的完整性,打造博物馆专有的文创品牌,可以开发出适合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当今乃至未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博物馆文创产品 设计思路 开发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教育的文化使命 被引量:1
7
作者 齐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8,共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担当起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担当起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从文化发展道路方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人民教育”的文化道路方向;从文化与教育关系看,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精神内涵;从文化强国与教育强国关系看,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了“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文化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强国 教育强国 新时代教育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协同与职能优化:文化管理的适应性变革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宏存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新时代以来,国家推进文化管理机构全面深化改革,组织结构与职能设计不断优化,文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延续和国家需求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文化管理机构变革的需求动因。文化管理机构组织调整和职能优化提升了... 新时代以来,国家推进文化管理机构全面深化改革,组织结构与职能设计不断优化,文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延续和国家需求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文化管理机构变革的需求动因。文化管理机构组织调整和职能优化提升了文化治理的整体效能、重塑了市场主体与管理机构的协同关系、提高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能力,未来还需在整合机构职能、优化权责体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管理机构变革 组织协同 职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推动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的探索--以西安市第九医院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楼艳 王毅 +4 位作者 甄珍 庞咪 何婷 温普燕 郑菊贤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8-402,共5页
医院文化是医院内部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的总和,是医院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核心。党建引领对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在强化价值观引领、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和塑造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等多方面有... 医院文化是医院内部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方式的总和,是医院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核心。党建引领对推动医院文化建设在强化价值观引领、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和塑造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西安市第九医院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党建活动中取得的成效,探讨党建引领对推动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的效果和意义,并提出如何加强党建工作在推动新时代医院文化建设中指导作用的策略,以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新时代 医院文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赋能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10
作者 董敏蕙 刘淑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14,共6页
高校美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之美能夯实高校美育的深厚底蕴,人文之美能强化高校美育的价值旨归,艺术之美能提升高校美育的实践效果。农业文化遗... 高校美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之美能夯实高校美育的深厚底蕴,人文之美能强化高校美育的价值旨归,艺术之美能提升高校美育的实践效果。农业文化遗产在赋能高校美育过程中面临着农耕美学资源融入不深,高校美育环境塑造亟待加强;农耕实践活动拓展不够,高校美育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农耕数字平台搭建不足,高校美育宣传场域尚待拓展;农耕治理效能转化不强,高校美育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的现实困境。农业文化遗产赋能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路径是,挖掘农耕美学资源,营造“培养美”的环境氛围;拓展农耕实践活动,提升“阐释美”的教学效果;创设农耕数字平台,构建“探索美”的宣传矩阵;弘扬农耕治理智慧,优化“衡量美”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业文化遗产 高校美育 农耕 美学资源 实践活动 数字平台 农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11
作者 王克 李文静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38-41,共4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乡村农民生活与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形式,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为乡村产业、人才、生态与组织振兴持续提供深厚而持久的精神保障。该文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乡村农民生活与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形式,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为乡村产业、人才、生态与组织振兴持续提供深厚而持久的精神保障。该文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研究对象,对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困境、成因和发展路径3个维度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文化 新时代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之道
12
作者 骆郁廷 唐慧颖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须坚持内涵式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要从系统性、学科性、一体性建构入手,建构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主知识体系;须以释疑解惑为重点,不断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引领,增强双向互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解决好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人生发展的总开关问题;须善用“大思政课”育人,构筑“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拓展育人空间,创新育人方式,不断增强“大思政课”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 高质量发展 内涵式发展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大思政课” 时代新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浙江贡献
13
作者 郭华巍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0,155,共8页
从发展起源、辐射范围,到历时性研究主题与统摄内容等多维度审视,“浙学”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学派。其凭借变更主题、调适话语、创新方法等策略,契合不同时代学术演进趋向与思想重心,彰显兼收并蓄... 从发展起源、辐射范围,到历时性研究主题与统摄内容等多维度审视,“浙学”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学派。其凭借变更主题、调适话语、创新方法等策略,契合不同时代学术演进趋向与思想重心,彰显兼收并蓄、创新突破、追求卓越的学术特质。置身新时代背景与学科视野下,亟需依托传统“浙学”的深厚底蕴,借助其强劲学术活力与文化凝聚力,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等重大实践与时代议题,持续“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浙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浙学” 创新发展 高水平文化强省 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性逻辑
14
作者 查怡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84-187,共4页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之一。乡村在推进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匮乏、文化自信不足和发展空间萎缩等现实问题,需...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之一。乡村在推进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匮乏、文化自信不足和发展空间萎缩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根基、夯实物质基础、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和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深刻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文化振兴 价值逻辑 现实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路径探析
15
作者 任银梅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5-59,共5页
新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教育实效性减弱、文化意志被消解、权威地位受到冲击、教育难度加大等困境。社会、高... 新媒体广泛应用背景下,大学生在知识获取、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教育实效性减弱、文化意志被消解、权威地位受到冲击、教育难度加大等困境。社会、高校、个人是主流文化认同教育弱化的三大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主流文化认同教育的创新路径,即社会层面应加强思想价值引领,高校层面应创新队伍建设、教育模式、教育载体并营造文化氛围以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个人层面应强化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主流文化认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建设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理路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珊 蒋晓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27,共7页
面对全球数智化浪潮的冲击,我国新型主流媒体深度推进融合创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文章从探讨主流媒体建设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的耦合价值出发,提出新质传播力的创新可从数智共融的专业产制、虚实相生... 面对全球数智化浪潮的冲击,我国新型主流媒体深度推进融合创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使命。文章从探讨主流媒体建设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的耦合价值出发,提出新质传播力的创新可从数智共融的专业产制、虚实相生的多元呈现、高效亲和的文明互鉴三个维度入手,以沉浸互嵌的协同联动模式,促进新业态生产函数的形成与应用。基于此,文章提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应从搭建仓储式经典文化IP数据库、汇聚多元在地文化展演力量、依托国际传播中心打造“数智新华流”三条关键进路,培育和提升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新型主流媒体 中华文化 新质传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内涵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敬旗 史连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1,共6页
兴国必强教,强教先强师。新时代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文件,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文化结构在于同理心、认同文化与归属意识。展望未来,教师教育仍需笃行不怠、不忘初心,不断回归本真、关怀生... 兴国必强教,强教先强师。新时代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文件,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文化结构在于同理心、认同文化与归属意识。展望未来,教师教育仍需笃行不怠、不忘初心,不断回归本真、关怀生命、培养教育情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内涵的文化价值,将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视为价值追求的核心,将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作为时代精神的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教师教育 专业素养 文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语境与治理逻辑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雷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6,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因应美好生活新需要和道德治理新常态,深刻检视公民道德品质构成要素的新语境,全面梳理公民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因应美好生活新需要和道德治理新常态,深刻检视公民道德品质构成要素的新语境,全面梳理公民道德治理中国方案的新逻辑,以“美好生活”的认知语境阐释“时代新人”的思想逻辑,以“人民至上”的情感语境彰显“国家在场”的政治逻辑,以“制度优势”的意志语境拓展“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以“道德赋能”的行动语境厚植“有效治理”的实践逻辑,通过“道德实践的语境创新”与“道德治理的赋能逻辑”之间的双向互动,推动公民道德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公民道德 道德语境 道德治理 道德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众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构建与形塑 被引量:4
19
作者 代玉启 于小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4,共1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裕,解答人的精神困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实现精神富有的主体力量,人的精神生活内容和精神(生活)动力,构成了精神富有的坐标系。从人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裕,解答人的精神困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作为实现精神富有的主体力量,人的精神生活内容和精神(生活)动力,构成了精神富有的坐标系。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消费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生活,作为人对自身精神生活内容的获取、追求与创造,构成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向内容维度。现实性、发展性、价值性的精神动力,作为满足基本的个人现实需要、指引正确的群体发展方向、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驱动力,构成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向动力维度。和而不同、永无止境是精神富有的未来样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使人民精神生活内容充沛,实现精神富有动力充足,有助于形成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精神富有 坐标系 精神生活 精神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 被引量:9
20
作者 桑明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置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我们要站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长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方向指引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来... 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布置的一项重大理论任务,我们要站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增长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方向指引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来把握其重要意义,并以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来高质量完成。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必须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尤其是西方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差异以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社会现实根源、传统文化基因等一系列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展开深度追问和解答。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体系化表达,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阐释和体系化表达,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理化阐释 体系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