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tionality and Universal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Fusion of Horizons in Mo Yan’s Novels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
作者 Zhou Jinghui Nie Yingjie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4-224,共11页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globalisation,the field of world culture faces challenges that are manifested in the declin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risis of homogeneity of world culture.In this case,world culture should...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globalisation,the field of world culture faces challenges that are manifested in the declin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crisis of homogeneity of world culture.In this case,world culture should be promoted as a viable path to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f it is don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higher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culture,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dialogue,with the intention forming a situation of mutual learning and promoting the fusion of horizons.The Chinese Culture,Qilu genetic code and native writing embody Mo Yan’s conscious adherence to national culture,his thorough knowledge of “Seeking Roots” and “Vanguard”,the fusion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his hometown and other countries.These show his enthusiasm and courage in launching intercultural dialogue and reaching towards the fusion of horizons.How to face cultural challenges under this changing world pattern?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Mo Yan’s novels provides us with vivid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Yan's NOVELS Intercultural Na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Fusion of HORIZ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ys for Ecolog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作者 Wang Dan Shao Yiji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17-227,共11页
The stead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go without the adop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However,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disrupted by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insular... The stead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go without the adoption of ecological thinking.However,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disrupted by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insular ecological ethics,utilitarian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poor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distortion of values,hinde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urning it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serve as effective pathway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realize their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passing on civilization.Advocat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is in line with ecological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ducation on ecological pro-gress.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educational diversity,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 and transmiss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ecological culture can be better cultivated by establishing Natural History clubs,opening Natural History courses,carrying out ecological ethic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schools within the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history educati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AWARENESS ECOLOGICAL cul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龚艳 邱素芹 陶蓉蓉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体现着“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和活态文化价值,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 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体现着“人与运河和谐共生”的传统人居营建智慧和活态文化价值,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理清了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的内涵、分布及类型,剖析了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互动的逻辑机理,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大运河江苏段聚落文化遗产分布于江苏大运河沿线,其建成、发展或变迁与运河的建设、交通、商贸、管理、人民生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以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可划分为河工生成型、交汇节点型、制度机构型、商贸活动型4类;聚落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活化具有支撑与保障作用,而旅游活化对保护起到促进与助推作用,两者在不断互动调适中实现“双向奔赴”;在保护和旅游活化中面临着系统整体保护观念缺乏、碎片化与散点式保护并存,保护方法较为简单传统、建设性与保存性破坏并存,旅游活化内涵认识不够、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并存,旅游活化创新力度不足、同质化与低端化产品并存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活化 大运河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机遇与图景: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论绎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洪珅 胡帅 +1 位作者 陈家明 唐明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并确定其构成要素为族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和意义,着重分析其在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图景。研究分别从族群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文化传统层面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认同代际递减、活动场所与氛围遭受冲击、制度安排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仪式异化等。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文化振兴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和优化带来契机;文化产业崛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提供资源转化空间;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催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新兴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注入创新和创造动力。据此,从人本化、生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4个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族群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其文化选择和创造力将受到更多重视,族群发展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协同共进;民族传统体育也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族群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以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赢得更多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社会化代理、个体文化适应和跨领域渗透也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族群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5
作者 华军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儒家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蕴含深刻而独特的文质观。传统儒家政治视域下的质、文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性情与人文政教的关系。... 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儒家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蕴含深刻而独特的文质观。传统儒家政治视域下的质、文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性情与人文政教的关系。“文质中道”是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在此核心理念基础上,传统儒家政治乃体现为一个以礼乐刑政贯穿五伦三纲的人文政教系统。在古今中西交汇的现代政治背景下,系统诠释文质中道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对于消解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文质对立”与“文质偏胜”之弊、推动人类生活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主要体现在本乎性情、立乎情理、经纬纲常、德法并行、存敬有畏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中道 儒家政治 文质之弊 自然性情 人文政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初探
6
作者 陈涛 李征 +3 位作者 路吉坤 伏光辉 张硕 高世科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开展综合调查。结果显示,4种生境的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一些重要物种能够同时存在于多种生境,也有些特有物种仅存在于一种生境。ARA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远高于其他生境,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在ARA、NCA和OCA均显著大于NA的(P<0.05),这一差异与饵料生物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体长分布差异表明,物种洄游行为在生物分布和生境连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洄游性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在人工生境内的体长显著大于自然生境的(P<0.05)。定栖性鱼类如矛尾虾虎鱼体长在OCA显著大于ARA和NCA的(P<0.05),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体长在NCA显著大于ARA和OCA的(P<0.05)。本研究表明:人工生境通过提升生境复杂性,形成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饵料生物分布和物种洄游特性与不同生境间的连通性具有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人工鱼礁区 牡蛎礁区 紫菜养殖区 天然海区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信仰:中国文化信仰的心理学解读
7
作者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心性论文化语境,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信仰特质的析取和概括。以高级心智机能为内核的心性信仰不仅精准嵌入中国文化信仰的精髓,更成为信仰研究由传统宗教转换为心理学范式的一个重要标识。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通过体认无我实现认知重构,推动高级心智机能发展;在情感层面通过激活与普遍性的深度联结,强化高级心智机能的情感基础;道德监控机能的自然衍生则是心性信仰得以生成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信仰 中国文化信仰 传统心性论 心理学范式 高级心智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8
作者 白先权 吴丽萍 +2 位作者 张慧丽 郭应雄 徐正伟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5-9,共5页
橡胶树是长周期经济树种,经济寿命长达30多年,种苗是制约天然橡胶产能的关键要素。目前天然橡胶种苗繁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育苗效率不高、低产种苗比例偏高、质量不稳定、抗逆性不强等。论文从橡胶种苗繁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 橡胶树是长周期经济树种,经济寿命长达30多年,种苗是制约天然橡胶产能的关键要素。目前天然橡胶种苗繁育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育苗效率不高、低产种苗比例偏高、质量不稳定、抗逆性不强等。论文从橡胶种苗繁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天然橡胶种苗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为高效繁育天然橡胶良种良苗,促进天然橡胶产业技术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种苗 芽接 组织培养 问题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呈现、文化惯习与“索姆斯本性”——高尔斯华绥《有产者》中的“感官生活”
9
作者 胡强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2,F0003,共7页
高尔斯华绥的《有产者》以家族史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族的变迁,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这一阶级的精神挣扎。每个人物都参与到自己的命运演进之中,同时也通过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显现出充满欲望与焦虑的情感反应。高尔斯华绥的... 高尔斯华绥的《有产者》以家族史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族的变迁,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这一阶级的精神挣扎。每个人物都参与到自己的命运演进之中,同时也通过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显现出充满欲望与焦虑的情感反应。高尔斯华绥的笔锋渗入感官生活背后的人性幽暗,让“占有的法则”放大为一种具有群体性特征的文化症候,同时也通过“财富”“趣味”“心智”“情感”等关键词的互文进一步厚描了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身份转变、认同变迁及其精神代价,以文学特有的感性方式捕捉到了社会变迁过程中很多微妙而深刻的言外之意。趣味象征了一种阶级区隔,也凸显出一种充满权力感的意识形态修辞。索姆斯的新居折射出中产阶级情感观念的局限和偏见,体现了阶级身份与消费文化对人的精神塑造。从人物的自我呈现到生活方式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惯习,感官生活既是中产阶级精神史研究的焦点,也体现了转型时期英国社会进程与文化观念之间的多重互动。索姆斯与妻子的情感矛盾强化了对“有产者”的思想批判,刻画了“有产者”及其“索姆斯本性”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赛特人 自我呈现 文化惯习 感官生活 索姆斯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出站管线系统沉降应力测试与分析
10
作者 林睿南 杨红 +2 位作者 毛学彬 黄忠宏 张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地基沉降极易导致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发生应力集中与过度变形,严重时可致管道损坏。为此,搭建了包含2种典型结构的进出站管线、放空管、三通管道的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沉降应力测试平台,开展了地基沉降下不同类型管道的应力... 地基沉降极易导致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发生应力集中与过度变形,严重时可致管道损坏。为此,搭建了包含2种典型结构的进出站管线、放空管、三通管道的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沉降应力测试平台,开展了地基沉降下不同类型管道的应力测试,并基于测试平台建立站场进出站管线三维模型,分析内压、径厚比对管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沉降时,进出站管线I(埋地汇管分配结构)地上弯头和支座固定端处产生的弯曲变形最为严重,进出站管线Ⅱ(Z形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均在异径三通管道处,在相同沉降条件下进出站管线Ⅱ所受应力比进出站管线Ⅰ小;三通管道中部支墩沉降时,两端固定支座内侧和远离三通的沉降点管道应力随沉降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放空管入地端沉降时,入地端竖直段变形最严重,放空管与主管道连接处受到的应力最大;降低管道径厚比和运行内压可减小管道沉降时的等效应力,提高管道的安全性。研究结果为天然气站场进出站管线系统的安全评定、应力监测点的选取和沉降预警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站场 地基沉降 进出站管线系统 应力测试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圩田地区形态演变及特征研究——以大公圩为例
11
作者 范子萱 殷铭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8,共8页
大公圩是江南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缩影,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基于对文化景观和圩田相关文献的剖析研究,从大公圩的历史性、空间性、文化性3个维度解析大公圩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历史维度,大公圩经历了5轮“沧海变桑田”式的... 大公圩是江南社会发展、繁荣的历史缩影,是江南社会治水史上的宝贵遗产。基于对文化景观和圩田相关文献的剖析研究,从大公圩的历史性、空间性、文化性3个维度解析大公圩地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历史维度,大公圩经历了5轮“沧海变桑田”式的土地开发与空间重构,其圩田景观在各时段呈现出连续演进与复合共生的形态差异;空间维度,以纵横交错的水文体系为骨架,搭载完备的水利设施系统,在关联对位的田塘基底上形成与圩田耦合共生的聚落系统,共同构成了高度整体性、深度复合化的空间格局;文化维度,大公圩体现了圩田的营建智慧,承载了相关民俗传统与地域文化认同。最后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地区人工与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圩田 乡村聚落 大公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培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使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嬗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向世界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维度、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邬杨 季馨怿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22,共10页
从“人—技术—世界”的技术现象学角度构建我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三性维度,具身性指向高技能人才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进行学习,在教育元宇宙等技术的赋能下,高技能人才在虚拟场域中开展具身学习、掌握情境化的知识;代具性指向智... 从“人—技术—世界”的技术现象学角度构建我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三性维度,具身性指向高技能人才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进行学习,在教育元宇宙等技术的赋能下,高技能人才在虚拟场域中开展具身学习、掌握情境化的知识;代具性指向智能技术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义肢”,即智能技术成为人的身与心的延展,人可以一定程度地不在场而进行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文化性指向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的知识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引导机器实现人机协同的道德提升,防止“唯技术论”。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目标指向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型与数智型的高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化发展、破解“卡脖子”的技术发展瓶颈,进而形成指向未来的中国本土化职业教育新样态。构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是:形成数智化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知识体系;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数智化的知识生产路径;建设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知识生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自主知识体系 具身性 代具性 文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与文化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景观特征识别体系研究--以天峨县为例
14
作者 王元浩 周游 谢凌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国土空间自然价值和文化特征面临巨大冲击,如何有效识别自然与文化特征变得尤为重要。景观作为一种概念、载体、过程和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识别、评估和管理国土空间,聚焦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中“景观本...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中国国土空间自然价值和文化特征面临巨大冲击,如何有效识别自然与文化特征变得尤为重要。景观作为一种概念、载体、过程和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识别、评估和管理国土空间,聚焦景观特征评估(LCA)体系中“景观本底信息-特征识别与描述”2个方面,结合国内景观评价相关方法,基于景观多重属性与价值,对体系在全域全要素景观资源、自然文化统筹分析、主客观结合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提出双维度景观特征识别体系:“区域维度:景观特征区域划分”和“景源维度:景观资源空间分布”,并以天峨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相较于传统的LCA体系,双维度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完成了从区域到局部、日常景观到精英景观、自然系统到文化社会系统的全面景观信息记录,揭示了县域国土空间景观特征的类型、范围及其分布,实现了对国土空间自然与文化特征的全面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与文化 景观特征 特征识别 景观资源 国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以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5
作者 陈艳武 周向军 师燕丽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基于Fragstats 4.3景观格局软件,从聚落斑块分布形态、分布规模、空间格局等维度对保护区的聚落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利用ArcGIS 10.8.2软件分析高程、距道路/水系距离、社会经济等因素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涉及3... 基于Fragstats 4.3景观格局软件,从聚落斑块分布形态、分布规模、空间格局等维度对保护区的聚落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利用ArcGIS 10.8.2软件分析高程、距道路/水系距离、社会经济等因素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涉及37个行政村,保护区内部聚落斑块主要分布在中寨镇,保护区内部及周边区域的聚落斑块面积分别为105.39 hm^(2)和317.16 hm^(2),平均斑块大小分别为1.88 hm^(2)和0.52 hm^(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分别为1.35和1.06,平均斑块分维数分别为1.16和1.04,斑块密度分别为0.53个/100 hm^(2)和0.34个/100 hm^(2),欧式最近邻域距离分别为341.86 m和69.09 m。随着高程、距道路/水系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和密度均呈规律性减少趋势,农耕条件和周边居民点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聚落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密度较高的聚落斑块主要位于中寨镇的武胜下村、中寨一村、大海村、尖吉村等行政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形成因素研究——以广东省连南县南岗古排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信春 陈晓玲 丁传标 《园林》 2025年第4期77-83,共7页
文化景观特征挖掘对于构建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图谱,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粤北民族地区乡村文旅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以粤北高山瑶族典型村寨南岗古排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文化景观格局、民居形式与材料装饰风格... 文化景观特征挖掘对于构建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图谱,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粤北民族地区乡村文旅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以粤北高山瑶族典型村寨南岗古排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文化景观格局、民居形式与材料装饰风格、聚落空间形态、信仰文化等方面解析了粤北瑶族人地持续互动过程中传统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组合及典型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粤北瑶族传统村落具有山地垂直聚落文化景观格局、联排开放的排屋式民居与原生质朴的装饰材料、血缘与地缘交织的内聚性聚落形态、盘王庙与龙头石轴线引领的信仰文化景观特质。这些复合、多元的文化景观特征是瑶族迁徙历史与民族信仰、山地环境、瑶老制社会组织、汉文化扩散交融等多要素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以血缘划分居住单元并融合陡坡地缘因素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是南岗瑶寨聚落文化景观特质形成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聚落景观 文化生态 景观特质 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石器视角考察杨官寨遗址的生业经济与聚落性质
17
作者 杨利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0,共10页
本文对杨官寨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系统的类型学和技术学统计分析,将杨官寨的石器大致分为三类:初级产品、生产生活工具和装饰仪式用品。从石器类型和组合看,该遗址并不存在典型的石器加工生产体系,渔猎和农业经济萎缩,手工业经济较为发达... 本文对杨官寨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系统的类型学和技术学统计分析,将杨官寨的石器大致分为三类:初级产品、生产生活工具和装饰仪式用品。从石器类型和组合看,该遗址并不存在典型的石器加工生产体系,渔猎和农业经济萎缩,手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可能已出现代表礼制仪式的非实用类手工业生产分化,反映出该遗址可能存在专业分工和等级分化,出土器物具有审美追求和礼制倾向,聚落性质特殊且等级较高。从石器原料与加工技术来看,该遗址先民掌握成熟和高超的石器加工技艺,尤其是复杂技术多应用于装饰与仪式用品,进一步证明该遗址手工业经济的成熟与聚落性质的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石器 生业经济 聚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理念下粤北瑶族聚落景观特征及传承路径研究
18
作者 赵建华 李小琦 +1 位作者 郑琪 卢丹梅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民族聚落蕴含丰富的民族信息和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聚落出现原住民流失、聚落形态改变等现象,亟待开展民族聚落景观保护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将民族聚落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民族聚落蕴含丰富的民族信息和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聚落出现原住民流失、聚落形态改变等现象,亟待开展民族聚落景观保护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将民族聚落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聚落景观与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出“主体-文化-物质”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以南岭民族走廊核心地带的粤北瑶族聚落为例,从主体系统、物质系统、文化系统等方面多个要素系统性分析民族聚落文化生态景观系统特征,剖析瑶族聚落景观文化生态系统变迁及存续困境。结合粤北瑶族文化生态特色,探寻瑶族聚落景观保护与传承路径,以促进民族聚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生态理念 民族聚落 粤北瑶族 景观特征 传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
19
作者 陈广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186,共9页
林语堂被认为是将中国文化传播至西方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田园文化的深刻呈现,表达了亲近自然、闲适旷达的人生理念。通过对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他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秘诀。首先,林语堂笔下... 林语堂被认为是将中国文化传播至西方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田园文化的深刻呈现,表达了亲近自然、闲适旷达的人生理念。通过对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他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秘诀。首先,林语堂笔下的田园文化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浸透着“中国哲学”的田园文化,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标签,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其次,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不是中国哲学的抽象演绎,而是践行者的见证书写,是作者性灵的自然流露。第三,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并非独白式的写作,而是有意识的跨文化交流,所有的写作策略都服务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内容、践行者的见证书写、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写作策略,共同造就了林语堂中国田园文化书写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成功,对当今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田园文化 自然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角下南江古道沿线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宁彩玉 赵建华 邱丽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138,共8页
【目的】南江古道是南粤古驿道中唯一的古水路,沿线聚落形成独特的多元景观。从文化线路宏观视角探索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突破“就村论村”的点状研究局限,有助于挖掘聚落多维价值,为南江古道沿线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 【目的】南江古道是南粤古驿道中唯一的古水路,沿线聚落形成独特的多元景观。从文化线路宏观视角探索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突破“就村论村”的点状研究局限,有助于挖掘聚落多维价值,为南江古道沿线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文化地理学“人-地-产”理论框架,结合实地调研踏勘和GIS空间分析,运用类型学分析方法,从人居、商贸、文化3个功能维度凝练65处聚落的景观特征。【结果】在“募民占籍”政策驱动、古道商贸往来、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下,南江古道沿线聚落景观呈现3个方面特征。1)人居景观呈现出“层次丰富,山水相拥”“因形就势,理风顺水”“渠网纵横,堤坝环绕”的特征;2)商贸功能与聚落商贸景观形成具有互促关系,形成“水陆通济,津渡交织”“临水营墟,因街成市”的商贸景观;3)移民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居祠分立,风格杂糅”“泛神崇拜,借水筑景”的文化景观。【结论】聚落景观重构中,应秉持文化线路保护的整体性、动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构建南江古道聚落保护的整体空间管控体系,打造融生态、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文化线路游径,促进聚落的振兴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文化线路 传统聚落 景观特征 影响因素 南粤古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