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减氮密植研究进展与“极限密植”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大霞 陈世勇 +4 位作者 袁先福 马超 张亚丽 夏金林 汪建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00-2012,共13页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 氮素营养和栽培密度调控着水稻群体构成,协调的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是优化群体结构,实现水稻“减氮增效”的关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发现,减氮密植可优化水稻群体构成,提高水稻群体生产力和氮肥利用效率,且减氮和密植栽培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协同效应。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我们进行了多年多地水稻“极限密植”栽培技术实践,发现在中上等肥力稻田,设置目标产量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90 kg/hm^(2)、本田栽插秧苗数高达400×10^(4)株/hm^(2)的情况下,通过免施分蘖肥控制分蘖,使稻株平均分蘖数只有1.2个,协调了群体生长与主茎成穗,较常规栽培显著提高了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水稻产量提高了27.4%,由于减少了氮肥用量和施肥次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其中氮肥农学效率增加了120%。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氮素营养与栽培密度之间的互作关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株型、养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对氮密互作的响应不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氮密互作关系,探索适应水稻品种特性的减氮增密水平;研究减氮密植模式的水稻无人机飞播技术,利用无人机飞播的高密度高精准性确定播种密度,研究对应的氮肥施用量;开展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和肥力状况下的最适氮密组合研究;研究氮密互作对水稻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对水稻表型的影响,为水稻“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水平 栽培密度 极限密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大枣丰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伟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枣树是辽西地区栽植比较广泛的经济树种,对于增加当地农户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大枣经济效益,从品种选择、园地选址规划、整地、栽植要点以及栽植后管理等方面总结辽西地区大枣的丰产栽培技术。为区域栽培大枣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丰产栽培技术 鱼鳞坑整地 栽植密度 坐果率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密植栽培对超级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谢小兵 周雪峰 +7 位作者 蒋鹏 陈佳娜 张瑞春 伍丹丹 曹放波 单双吕 黄敏 邹应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1-1602,共12页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kgN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 为了研究低氮密植栽培对水稻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及其转化、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和海南澄迈进行了施氮量(75、150、225kgNhm–2)与栽插密度(68、40、27、19穴m–2),每穴苗数(单、双、三本穴–1)与栽插密度(40、27、19、14穴m–2)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数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减苗增密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产量分别比增苗减密高10.5%、5.2%和2.9%,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达到显著水平;在低氮密植条件下,有效分蘖期缩短6d左右,分蘖成穗率、表观转化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21.0%、150.6%和19.6%。在施氮量为75kgNhm–2的密植(40-68穴m–2)条件下,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及长沙点产量分别比中、高氮(150-225kgNhm–2)常规密度(19-27穴m–2)低3.2%、7.5%和1.2%,但差异不显著,而澄迈点产量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之低5.2%和高9.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施氮量为150kgNhm–2的密植条件下,成熟期干物质量比高氮常规密度低1.7%,但齐穗期干物质量和产量比高氮常规密度高10.3%和3.3%。因此,超级稻采用低氮密植栽培,在100-150kgNhm–2和40穴m–2条件下提早了够苗期,增加了有效穗数,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加之齐穗期适宜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的表观转化率,有利于高产的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低氮密植栽培 产量 干物质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减氮对三熟区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芳东 吕伟生 +3 位作者 符明金 郭熙 孙小香 赵小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5-291,共7页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 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油菜-早稻-晚稻3季作物田间试验,初步探究了油稻稻秸秆还田下密植减氮对不同肥力红壤稻田作物产量和耕层氮素的影响,为三熟制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种植密度能够促进油菜及双季水稻群体生长,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增密30%、减氮20%的密植减氮处理,可以满足油稻稻3季作物生育期内的氮素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总体而言,密植减氮栽培能够达到甚至略高于常规栽培的产量水平,尤其是在高肥力条件下。短期内的密植减氮栽培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显著降低,但在低肥力条件下显著降低了耕层的碱解氮含量及库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轮作 秸秆还田 密植减氮 土壤肥力 产量 氮素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因子对华油杂9号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光昱 吴江生 +4 位作者 许敏 李必钦 杨承富 吴承金 赵乃轩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7-729,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华油杂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等经济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 采用正交试验,设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华油杂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等经济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逐渐减少;适时早播有利于促进个体发育夺高产。通过本试验确定华油杂9号在恩施州种植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18日、每公顷15万株、施氮量每公顷为262.5kg或10月8日播种、每公顷为12万株、施氮量每公顷为262.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油杂9号 密度 播期 施氮量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处理方式对秋辣椒产量及发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飞 姚明华 李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839-2841,共3页
通过不同播期、密度、施肥水平及栽培方式,比较秋辣椒的产量和发病率。结果表明,播期为7月1日,株行距为35cm×50cm,每公顷施750kg复合肥、375kg磷肥、150kg钾肥及7500kg有机肥时,遮阳和避雨栽培,秋辣椒总产量最高,发病率也较低。
关键词 辣椒 播期 密度 施肥水平 栽培方式 产量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龙麦3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东军 宋维富 +5 位作者 杨雪峰 赵丽娟 宋庆杰 张春利 辛文利 肖志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8-21,共4页
为提升东北春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的原粮“量质兼用”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为试验材料,调查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龙麦35产量和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及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麦35产量在... 为提升东北春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的原粮“量质兼用”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5为试验材料,调查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龙麦35产量和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能量及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麦35产量在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两年间均表现为施氮量75 kg·hm^(-2)处理大于施氮量90 kg·hm^(-2)处理。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650株·m^(-2)处理龙麦35的产量最高。龙麦35品质性状表现为施氮量75 kg·hm^(-2)处理略低于90 kg·hm^(-2)处理,但两个施氮量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3种种植密度对龙麦35品质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施氮量75 kg·hm^(-2)和种植密度650株·m^(-2)是龙麦35保质增产关键栽培技术中较为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红军 金益 +4 位作者 董玲 李晓辉 曹士亮 高明波 罗娜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38-40,共3页
以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5种密度和5个施氮水平对东庆1号产量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优组合方案和高产栽培模式。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施氮水平 生物产量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闽糯0018”高山反季节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9
作者 林建新 卢和顶 +1 位作者 廖长见 陈山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56-58,共3页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糯玉米品种"闽糯0018"在闽东高山反季节栽培中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优选出产量大于900.43 kg/667m2的农艺措施方案:播种期5月22~2...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糯玉米品种"闽糯0018"在闽东高山反季节栽培中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优选出产量大于900.43 kg/667m2的农艺措施方案:播种期5月22~26日、种植密度3757~3988株/667m2、氮肥用量16.97~19.86 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闽糯0018 高山反季节高产栽培 播种期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密植对机插晚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志长 沈涛 +1 位作者 胡宇倩 宋海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6-553,共8页
【目的】探明低氮密植对机插晚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推广低氮密植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杂交稻泰优390和常规稻湘晚籼13为材料,设低氮高密(N 120 kg/ha、36.36万穴/ha)和常规栽培(N ... 【目的】探明低氮密植对机插晚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推广低氮密植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杂交稻泰优390和常规稻湘晚籼13为材料,设低氮高密(N 120 kg/ha、36.36万穴/ha)和常规栽培(N 150 kg/ha、28.57万穴/ha)2种氮肥密度水平,测定不同氮肥密度处理下机插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干物质含量、主要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齐穗期叶片的光合特性参数。【结果】与常规栽培相比,低氮高密处理下泰优390产量降低5.56%,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湘晚籼13产量无显著变化;低氮高密处理机插晚稻的有效穗数、单位面积茎蘖数、成穗率、收获指数和生育中后期群体生长率上升,群体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变化;泰优390生育中后期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P<0.05),湘晚籼13生育中后期叶片SPAD值和Pn无显著变化。【结论】在氮肥施用量减少20%的条件下(150 kg/ha降至120 kg/ha)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机插晚稻仍可稳产。综合考虑产量、肥料成本和环境保护,低氮密植栽培技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晚稻 低氮密植 常规栽培 产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特高芥酸油菜品种309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念 汤天泽 +4 位作者 范其新 蒙大庆 李芝凡 李迎春 谢卓霖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24-27,共4页
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特高芥酸油菜品种30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每角粒数影响显著,对产量及其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施氮量对产量、千粒重、花生烯酸含量、含油率影响显著,对其余指标的影响均不... 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特高芥酸油菜品种30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每角粒数影响显著,对产量及其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施氮量对产量、千粒重、花生烯酸含量、含油率影响显著,对其余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309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万/hm2,最适施氮量为180 kg/hm2,此时籽粒产量最高,籽粒芥酸含量较高,其他品质指标表现也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芥酸油菜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冯尚宗 王世伟 +4 位作者 彭美祥 刘宁 孔金花 赵理 赵桂涛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18-26,69,共10页
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高产夏玉米品种天泰33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和施氮量(0、180、270、360、... 为进一步突破夏玉米单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高产夏玉米品种天泰33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和施氮量(0、180、270、360、450、540 kg/hm2)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当密植超过82500株/hm 2时增产趋势减缓甚至略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同化量和氮素转运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氮素运转对籽粒贡献率在低密度(60000株/hm 2)和高密度(82500株/hm 2、90000株/hm 2)条件下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中密度(67500株/hm2、75000株/hm2)条件下呈上升趋势。增施氮肥,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提高氮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天泰33号获得高产且氮肥利用效率较合理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90000株/hm2、施氮量为360~4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锦银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34-36,共3页
以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为试材,研究了施肥、播期和密度对绿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对绿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施有机肥180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底肥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露... 以绿豆新品种榆绿1号为试材,研究了施肥、播期和密度对绿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对绿豆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有机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施有机肥1800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作底肥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露地栽培最佳播种期为5月15~25日;在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上获得较高产量的留苗密度不同,其中,在瘠薄地种植要保证密度(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在上等肥力地种植应适当稀植(留苗密度为6.0万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绿1号 高产栽培 施肥量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大节竹丰产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覃选 黄灿 +1 位作者 覃华聚 傅雨节 《世界竹藤通讯》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设计甜大节竹不同时间、不同材料育苗试验和不同造林密度(间种农作物)对比试验研究,经过近8年试验观测,结果是用截杆留鞭育苗,原产地成活率83.3%,引种育苗试验成活率64.2%;采用3m×3m造林密度,栽竹2a,出笋率90.4%,栽竹5a,鲜笋产量36... 设计甜大节竹不同时间、不同材料育苗试验和不同造林密度(间种农作物)对比试验研究,经过近8年试验观测,结果是用截杆留鞭育苗,原产地成活率83.3%,引种育苗试验成活率64.2%;采用3m×3m造林密度,栽竹2a,出笋率90.4%,栽竹5a,鲜笋产量365.6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大节竹 丰产栽培 成活率 造林密度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