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multi-tool milling process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敏强 李金恒 汤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28-234,共7页
A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multi-tool milling process was developed. Several slotting cutters were stacked together for simultaneously machining several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s wi... A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based on multi-tool milling process was developed. Several slotting cutters were stacked together for simultaneously machining several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s with manifold structures. On the basis of multi-tool milling proces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manifold side height, microchannel length, width, number, and interval were analyzed.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of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with two different manifolds were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gnitude of heat transfer area per unit volume dominates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of plate-type micro heat exchanger, whil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between microchannels has little effects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ASPECT-RATIO microchannel multi-tool milling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velocity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形微通道PCHE中S-CO_(2)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2
作者 付有为 高月 +3 位作者 曹英举 杨喆 姜媛媛 姜文全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8,共11页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值提高92.23%,热通道热系数峰值提高27.49%,沿流动方向传热系数随通道几何形状呈周期性增加,强化换热趋势明显,变质量流速条件下,冷通道努塞尔数平均值提高64.8%,对流换热强度增大,冷热通道综合换热指标(PEC)分别提高56.63%和18.15%,换热性能显著提高;随着冷通道入口温度升高,传热系数逐渐下降,拟临界温度条件下传热系数达到峰值,雷诺数增大速率最大,流体与壁面换热加快,努塞尔数变化规律受热导率变化主导,PEC数值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Z 形微通道 超临界二氧化碳 强化换热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两级均液竖直集管设计及两相分配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宇 宋分平 +3 位作者 谢李高 董超 赵日晶 黄东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5,共12页
制冷剂两相分配均匀性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竖直集管分液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两级均液集管的设计方案,通过两相制冷剂分配测试,对比了不同干度和总流量下,各支路的气液相流量比率。实验结果表明:空集管的... 制冷剂两相分配均匀性是影响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微通道换热器采用竖直集管分液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两级均液集管的设计方案,通过两相制冷剂分配测试,对比了不同干度和总流量下,各支路的气液相流量比率。实验结果表明:空集管的顶部支路缺液,底部过液,各支路液相流量的相对标准差(RSD)大于95%;多股流集管通过底部进液腔分配,在多股流通道中向上流动并从侧面出流孔进入环形横隔腔,各支路液相RSD大于60%;在多股流集管中加入芯部整流腔和顶部分配腔后,液相RSD在5%以内,气相RSD在15%以内,分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竖直集管 制冷剂分配 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微通道等差树形分流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周卫 张超 +1 位作者 冯瑞康 汪雅红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0,共10页
针对微通道换热器进出口流量分配与压力损失问题,提出了等差树形分流法,设计了不同分流结构的进出口导流通道,构建了不同分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板模型;建立了压力损失理论计算模型,组建了微通道换热器总体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流量分配及压... 针对微通道换热器进出口流量分配与压力损失问题,提出了等差树形分流法,设计了不同分流结构的进出口导流通道,构建了不同分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板模型;建立了压力损失理论计算模型,组建了微通道换热器总体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流量分配及压力损失数值模拟。制造了不同分流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实验模型,并对理论计算模型和数值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依据等差树形分流法设计的不同分流结构的导流通道能够解决流量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出的压降计算方法能够为不同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压力损失计算提供依据;梯形分流结构的流量均匀性最佳且压力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树形分流法 压力损失 流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深宽比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佳伟 叶斌 +1 位作者 张忠政 高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1327,共7页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尺寸为13.00 mm×12.00 mm×0.88 mm的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并从热点温度、热阻、系统压降3个方面评估换热器冷却模块的热工性能和水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去离子水为工作介质且水的体积流量为150 mL/min时,换热器在芯片温度为82.1℃、总热阻为0.052 cm^(2)·K/W、压降为260 kPa时,散热高达1200 W/cm^(2)。该研究为使用单相水来冷却高热通量的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歧管结构 粘接式 芯片冷却 高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肋柱微通道换热器内纳米氧化铝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6
作者 吴旭辉 张平 黄逸宸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0,共11页
陶瓷工业的节能降碳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降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陶瓷窑炉中烟气余热的回收效率,研究将纳米陶瓷氧化铝粉和水组成的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与肋柱结合来协同强化微通道换热... 陶瓷工业的节能降碳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降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陶瓷窑炉中烟气余热的回收效率,研究将纳米陶瓷氧化铝粉和水组成的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与肋柱结合来协同强化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采用了非正交多松弛(MRT)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研究了含肋柱的微通道内Al_(2)O_(3)-水纳米陶瓷流体的流动传热特性,并通过与前人相关工作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体研究了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肋柱高度hi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平直流道相比,肋柱的加入显著增强了微通道的换热性能。此外,随着φ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增强。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hi的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逐渐减弱,当hi为0.3125时热性能因数TPF最大,综合传热性能与压力损失的表现最好。虽然添加肋柱使得微通道传热性能得到提升,但综合压力损失与传热性能却小于平直表面。研究结果能对微通道换热器内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纳米流体 肋柱 流动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7
作者 魏骏豪 孔令伟 +1 位作者 方刚毅 邢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49,共9页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小0.50 mm使叉排换热器换热性能增强106.9%~61.9%;通道数增加1.6倍导致同流量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21.9%~50.8%,而同流速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11.6%;进口流量增加6.3倍,换热器换热性能提升44.0%;但换热性能受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较小,相邻工况条件计算值变化最大仅为5.4%.[结论]工艺条件允许下减小通道尺寸可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性能,而增加通道数量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冷侧水进口流量增大能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换热量,从而增强换热性能;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单元 叉排微通道换热器 微通道对流换热实验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两相分配特性对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严瑞东 徐博 +4 位作者 陈江平 李峰 汪年结 李冬 潘晓勇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23,共4页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新一代换热器逐渐使用在家电领域,其结霜、除尘、排水、分液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三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新一代换热器逐渐使用在家电领域,其结霜、除尘、排水、分液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三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3.5%,并且流程数对于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微通道换热器 温度分布均匀性 流程数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用于家用柜机空调时整机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颖 徐博 +4 位作者 陈江平 葛方根 汪峰 李峰 杨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日益普遍。文章通过将微通道换热器引入3 HP柜式家用空调,并对系统性能和充注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当只更换室内换热器,室内微通道换热器翅片间距为1.4 mm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与原机相比,系统充注量降低15....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日益普遍。文章通过将微通道换热器引入3 HP柜式家用空调,并对系统性能和充注量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表明:当只更换室内换热器,室内微通道换热器翅片间距为1.4 mm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与原机相比,系统充注量降低15.9%,制冷量基本相当,制冷COP提高2.2%;制热量比原机提高3.9%,制热COP则提高了11.2%。当将室内外换热器都更换为微通道换热器后,系统的充注量降低54%,与原机相比:制冷量提高0.8%,系统COP提高5.2%;当制冷剂更换为R290时,系统最优充注量降为5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家用空调 制冷量 R2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金鑫 瞿晓华 +1 位作者 祁照岗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9,共5页
研制了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采用R134a为传热介质,针对高低温温差、充液率、安装高度差和连接管路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各因素与单位面积换热量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热管换热量在温差为20℃时比温差为10℃时增加了106%;而系... 研制了微通道型分离式热管采用R134a为传热介质,针对高低温温差、充液率、安装高度差和连接管路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各因素与单位面积换热量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热管换热量在温差为20℃时比温差为10℃时增加了106%;而系统的最佳充液率介于113%~140%,在此区间内的单位面积换热量最大;当高度差从0.75m增加到1.2m时,热管的单位面积换热量增加了2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分离式热管 微通道换热器 传热性能 R13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48
11
作者 葛洋 姜未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0-15,共6页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微通道换热器紧凑高效的优良性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迅速向不同领域拓展,航空航天、暖通空调、微型核反应堆、燃料电池动力潜艇等重大设备领域中也均有涉及,但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的某些方...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微通道换热器紧凑高效的优良性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迅速向不同领域拓展,航空航天、暖通空调、微型核反应堆、燃料电池动力潜艇等重大设备领域中也均有涉及,但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的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微通道内两相流动换热的机理和流动传热计算、制冷设备中制冷剂和气流的分布、热泵系统的结霜以及制造方面的行业规范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推广。因此,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对比其他类型换热器,详细介绍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技术特点并对其分类,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和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从科研和应用的角度归纳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和日后的研究方向,以供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换热器 加工制造 微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微通道蒸发器的分离式热管空调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胡张保 张志伟 +2 位作者 李改莲 邵双全 胡手槟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71,共4页
设计了一套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分离式热管空调,并试验研究了充液率、室内外温差和风机风量等因素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充液率过大过小均会影响系统的传热性能,其最佳充液率为120%左右;室内外温差越大分离式热管... 设计了一套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分离式热管空调,并试验研究了充液率、室内外温差和风机风量等因素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充液率过大过小均会影响系统的传热性能,其最佳充液率为120%左右;室内外温差越大分离式热管空调传热效果越好,空调传热量在室内外温差为20℃时比室内外温差为8℃时增加了228%;当风机风量低于2000m3/h时,传热量和EER随着风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风机风量超过2000m3/h时,增加风量对传热量的影响减小,而EER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微通道换热器 充液率 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微通道蒸发器的分离式热管充液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张保 张志伟 +2 位作者 金听祥 邵双全 张海南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2,共5页
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分离式热管的蒸发器,在充液率为80%~150%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微通道蒸发器换热量、管壁温度分布及系统EER,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微通道蒸发器的工作状态,计算了蒸发器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蒸发... 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分离式热管的蒸发器,在充液率为80%~150%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微通道蒸发器换热量、管壁温度分布及系统EER,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微通道蒸发器的工作状态,计算了蒸发器传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蒸发器换热量随室内外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分离式热管最佳充液率为120%左右。此外,与翅片管蒸发器进行了实验对比,在换热量相当的条件下,微通道蒸发器重量减轻了45%,系统工质充注量降低了51.9%,系统EER提高了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热管 微通道换热器 充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及长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鹿鸣 施骏业 +4 位作者 王颖 葛方根 汪峰 魏庆奇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对翅片间距为1.1 mm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亲水和疏水表面处理,并对其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和长效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疏水表面处理在低风速下会造成换热器性能衰减:与原换热器... 对翅片间距为1.1 mm的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亲水和疏水表面处理,并对其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处理对微通道换热器湿工况性能和长效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疏水表面处理在低风速下会造成换热器性能衰减:与原换热器相比,经过疏水表面处理的换热器换热量最大减小14%,衰减随着风速的变大而减小;而压降除了高风速高湿度工况,其余工况下均升高130%以上。亲水表面处理对换热器性能影响较小:与原换热器相比,经过亲水表面处理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性能衰减2%~8%;压降仅在高湿度低风速下明显变大17%,其余大部分工况得到改善,在高湿度高风速下压降仅为原换热器的50%。亲水表面处理在防腐蚀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进行盐雾腐蚀260 h后,表面亲水处理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比原换热器性能提升4%~6%,压降降低14%~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表面处理 换热性能 压降 盐雾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微通道冷凝器的无霜风冷冰箱系统性能提升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成全 施骏业 陈江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49,共7页
随着《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2—2015)的实施,本文将微通道换热器(MPE)引入无霜风冷冰箱,采用由部件单体到系统整体的技术路线,实验研究了无霜风冷冰箱系统中的4种典型的微通道冷凝器样件,并与原机冷凝器进行了... 随着《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2—2015)的实施,本文将微通道换热器(MPE)引入无霜风冷冰箱,采用由部件单体到系统整体的技术路线,实验研究了无霜风冷冰箱系统中的4种典型的微通道冷凝器样件,并与原机冷凝器进行了单体性能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最优样件的换热性能提升13%,其空气侧压降为原机的28%,制冷剂侧压降为原机的54%。将最优样件引入冰箱系统并优化了系统的充注量,按照新标准GB/T8059—2016的要求对新系统进行了标准耗电量测试,结果表明:当测试工况为25℃时,系统耗电量较原系统下降了2.8%,新国标系统折算耗电量较原机下降了2.6%,达到了新国标1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箱 GB 12021.2—2015 微通道换热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林璟 方利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8-494,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流体的制备、热传导、对流、沸腾换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纳米流体在微管道散热器中的应用,并对纳米流体技术及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微管道散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巫江虹 薛志强 +1 位作者 金鹏 李会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37-1544,共8页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温度不均匀度χ(温度标准方差)作为微通道换热器温度不均特性的度量.建立制冷制热工况2个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在不同运行工况、制冷剂流量、温度分布特性情况下系统的能效.神经网络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当微通道换热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4.97%和43.90%,改善气液两相的分配均匀性比改善气相的分配均匀性更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热泵空调 微通道换热器 温度分布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冷组合发动机中微通道换热器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岩 马元 张蒙正 《火箭推进》 CAS 2017年第2期18-24,共7页
建立了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SABRE)的氢/氦微通道换热器数学模型,进行换热特性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数据误差在10%以内,并通过对换热通道几何尺寸的相似变换,获得了微通道特征几何参数随雷诺数的响应曲线,以及... 建立了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SABRE)的氢/氦微通道换热器数学模型,进行换热特性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仿真分析的结果与文献数据误差在10%以内,并通过对换热通道几何尺寸的相似变换,获得了微通道特征几何参数随雷诺数的响应曲线,以及氢/氦微通道换热器在特征工况条件下的特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RE 微通道换热器 数值仿真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铝基微细通道微纳结构表面制备及其传热特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小平 王文 +1 位作者 张超勇 吴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16-224,共9页
在农业工程中,微细通道传热技术在储粮仓温度控制、农产品干燥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使用CuCl2溶液刻蚀铝基微细通道表面并采用超声波清洗的方式得到微纳结构表面,呈现出超亲水性;在微纳结构表面的基础上用氟硅烷溶... 在农业工程中,微细通道传热技术在储粮仓温度控制、农产品干燥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该文使用CuCl2溶液刻蚀铝基微细通道表面并采用超声波清洗的方式得到微纳结构表面,呈现出超亲水性;在微纳结构表面的基础上用氟硅烷溶液修饰后得到超疏水表面,只经过砂纸打磨处理的为普通光滑表面。使用3种不同表面的微细通道进行流动沸腾试验,试验工质为R141b,操作压力为142 kPa,在不同质量流率、热流密度下研究不同润湿性表面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热流密度下,超疏水表面有着最佳的传热特性,相对于普通光滑表面传热系数最大提高31.6%;当热流密度升高到一定值后,超亲水表面的传热系数最大,相对于普通光滑表面传热系数最大提高20.6%。继续提高加热功率,超疏水表面的传热系数开始下降,甚至低于普通光滑表面。该文通过改变微通道的表面特性,研究微纳结构表面对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为制造出更高换热特性的微细通道换热器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实现节能与高效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换热器 微纳结构 超亲水 超疏水 微细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微细通道纳米流体沸腾混沌特征与强化传热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罗小平 郭峰 +1 位作者 王文 廖政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0-218,共9页
为探究微细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沸腾系统的传热性能、非线性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05%、0.10%、0.15%、0.20%和0.30%的Al2O3/R141b纳米流体和R141b纯制冷剂为试验工质,在2 mm×2 mm的矩形微细通道内进行流动沸腾试验,... 为探究微细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沸腾系统的传热性能、非线性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05%、0.10%、0.15%、0.20%和0.30%的Al2O3/R141b纳米流体和R141b纯制冷剂为试验工质,在2 mm×2 mm的矩形微细通道内进行流动沸腾试验,计算得到了不同浓度纳米流体的沸腾传热系数,建立了试验段进出口压差时间序列,运用Hurst指数分析、关联维数、最大Lyapunov数和Kolmogorov熵研究了该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并比较其与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纯制冷剂,纳米流体流动沸腾系统的混沌程度更强,传热性能也更好;纳米流体的混沌程度随着浓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其沸腾传热系数也随着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试验工况下质量分数为0.1%的纳米流体的各项非线性特征量均达到最大值,混沌程度最强,相应的沸腾传热系数也为最大,其平均沸腾传热系数可达4.25 k W/(m^2·K),而纯制冷剂仅为2.42 k W/(m^2·K)。该文采用非线性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更能准确描述微细通道沸腾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微细通道纳米流体相变强化传热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非线性分析 换热器 纳米流体 流动沸腾 微细通道 混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