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1
作者 段敏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6-20,共5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流动 城市化 迁移预测 迁移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流动人口“带动迁移”特征分析——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玮 缪艳萍 丁金宏 《人口与发展》 CSSCI 2008年第2期15-21,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被带动迁入的少年儿童和老人规模也日益增大,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问卷调查资料,以带动迁移主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带动迁移率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沪时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被带动迁入的少年儿童和老人规模也日益增大,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问卷调查资料,以带动迁移主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带动迁移率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沪时间长短、受教育程度、从业状况、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考察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以期解析大城市带动迁移行为的一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动迁移 流动人口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人口迁移新特征下的移民研究转向——移民产业概念的提出、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慧 朱竑 刘云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5-1934,共10页
基于西方学界中移民产业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移民产业概念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首先,移民产业概念在分析尺度上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引入多主体分析的视角,因此其在解释跨国人口迁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与机制方面显现出相对... 基于西方学界中移民产业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移民产业概念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研究发现:首先,移民产业概念在分析尺度上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引入多主体分析的视角,因此其在解释跨国人口迁移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与机制方面显现出相对的灵活性;其次,移民产业概念主要被应用于解释流动性机制、跨国移民治理、跨国移民的在地化3个方面。通过对移民产业概念的渊源、发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梳理,以期为中国的移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移民管制及移民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产业 跨国移民 移民政策 人口迁移 跨国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度迁徙”下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望保 石恩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73,共7页
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中2015年第1季度的369个城市之间逐日的人口迁徙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分层集聚格局,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四大和乌鲁木齐(昌吉)、西... 利用"百度迁徙"数据中2015年第1季度的369个城市之间逐日的人口迁徙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呈明显的分层集聚格局,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成渝四大和乌鲁木齐(昌吉)、西宁(海东)、榆林(鄂尔多斯)、昭通四小网络体系,而海西、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网络体系,这与其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不匹配."胡焕庸线"很好地反映了人口流动格局差异,东南壁内部各城市间的人口集散量是西北壁的12.80倍.跨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海量数据也应证了城市间的人口联系强度符合重力模型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度迁徙 人口流动 重力模型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模式及其演变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5-201,206,共18页
年龄别流动率包括水平与模式两个方面。在说明数据基础、界定流量流动人口定义后,利用1990年以来4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考察流量流动人口与全部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描述我国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的历时变化与特点... 年龄别流动率包括水平与模式两个方面。在说明数据基础、界定流量流动人口定义后,利用1990年以来4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考察流量流动人口与全部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描述我国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的历时变化与特点,得到的结果表明:(1)流量与全部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流动率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5—15岁学龄段的下凹槽形状和峰值年龄后的年龄别流动率下降拐点不同两个方面;(2)近二十年来,年龄别流动率的水平呈全年龄段普遍提高,模式呈峰值大幅提高(尖峰形)、峰值后拐点变化和参与流动的最高年龄推迟。以上结果说明,未来人口预测应以流量流动人口为参数基础;应以整体性视角和差异性视角理解与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应构建综合性、全年龄、全方位的流动人口政策体系,以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全面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量流动人口 年龄别流动率 性别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跨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以在沪日本人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亚平 骆克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53-60,88,共9页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模式的发展变迁,也使跨国迁移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以在沪日本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对其历史沿革、人口结构、入出境事由、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式...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模式的发展变迁,也使跨国迁移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以在沪日本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对其历史沿革、人口结构、入出境事由、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二者的异同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迁移 在沪日本人 赴日返沪人员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流动政策回顾 被引量:9
7
作者 陆继霞 汪东升 吴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28,共9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政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蔡林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47,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等方面,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迁移与流动 生态环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黄润龙 《西北人口》 2006年第2期15-18,25,共5页
2000年全国流出人口主要源于川皖湘赣豫鄂桂,流入人口集中在粤浙沪苏京闽,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1.6%。人口流动主要路径有10条,其中到广东的占6条,到上海的有2条。省际、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29.4%、25.2%,市区内、县内乡... 2000年全国流出人口主要源于川皖湘赣豫鄂桂,流入人口集中在粤浙沪苏京闽,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1.6%。人口流动主要路径有10条,其中到广东的占6条,到上海的有2条。省际、省内县际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29.4%、25.2%,市区内、县内乡镇街道间流动人口占24.5%、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逆向”流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玥弢 仲伟周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现象,是与城市化的人口集聚效应相悖的人口逆流现象。人口的迁移流动必然给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必然给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影响,近年,出现的"非转农"现象即是人口"逆向"迁移... 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现象,是与城市化的人口集聚效应相悖的人口逆流现象。人口的迁移流动必然给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必然给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影响,近年,出现的"非转农"现象即是人口"逆向"迁移流动的具体表现之一。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纷纷申请农村户口,东南沿海人口的"双向流动",中西部地区"引凤回巢"政策吸引返乡落户等现实问题,从根源上探究"农转非"现象出现的动因,通过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各项城市化政策,提出要继续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平衡发展,深化户籍、土地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以期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转农 人口“逆向”迁移流动 制度政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F.sets的实证研究及其高质量仿真应用
11
作者 刘玉成 王传生 +1 位作者 杨露鑫 理查德·丁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0-169,共10页
为高效率与高质量仿真城市人口迁移与演变趋势,基于Zadeh模糊集的基础知识,引入哲学否定与计算机逻辑中对立否定、中介否定和矛盾否定的概念。在反复研究和论证了三种逻辑否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基本特征和融合条件后,创新性地提出了PLF.s... 为高效率与高质量仿真城市人口迁移与演变趋势,基于Zadeh模糊集的基础知识,引入哲学否定与计算机逻辑中对立否定、中介否定和矛盾否定的概念。在反复研究和论证了三种逻辑否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基本特征和融合条件后,创新性地提出了PLF.sets泛逻辑性模糊集,形成可直接参与计算的多种逻辑变量及其演变形式的评价因数集。PLF.sets在饱和验证其运算规则和逻辑转化可行性的前提下,通过已知局部隶属函数g(x)构建出逼近性能良好的整体隶属度函数f(x)。它能够在确定的值域U[a,b]内,使得任意的x(x∈U)映射于f(x)值。并在高度仿真和逼近原始系统规律的同时,逻辑简化系统函数产生的复杂性计算。PLF.Sets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结果充分证明,PLF.sets方法可以化繁为简,简化运算方法和步骤;显示出高效性、准确性、普适性和简洁性的特点。PLF.sets方法在对北京城市人口迁移与演变趋势仿真的应用表明:(1)北京城市人口流动变化净增加值的定位均是“多”的等级;(2)北京城市人口流动网络及其关联度特征的定性等级均是“高”级别。最终高质量地评估了正向迁移城市的人口流动格局、人口迁移与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逻辑 PLF.sets模糊集 人口迁移 流动特征 模型验证 仿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空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杜依杭 王钧 +2 位作者 鲁顺子 李婧贤 蔡爱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1-1151,共11页
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并细化用水产业,计算... 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并细化用水产业,计算得出区域间虚拟水相互交换关系与转移量。同时,将区域虚拟水空间流动量与区域间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虚拟水主要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输送,且区域间人口迁移特征与虚拟水空间转移特征的关联性很强。人口流动带动消费品转移,进而引起虚拟水流动,产业空间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聚集,持续影响虚拟水的流动量和流动方向。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特征,未来区域发展应考虑结合实体水调动以及虚拟水流动与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关联关系,保证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水资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空间流动 投入产出分析 人口迁移 产业转移 中国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闫常鑫 王彬 +3 位作者 陈理 向往 王云 闫学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0-197,共8页
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下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本文根据长沙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颁布的交通防控政策和疫情实时防控情况划分防控阶段,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长沙市不同阶段的交通防控政策以及量化防控... 为探究新冠肺炎疫情下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本文根据长沙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颁布的交通防控政策和疫情实时防控情况划分防控阶段,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长沙市不同阶段的交通防控政策以及量化防控效果,分析交通防控政策对长沙市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沙市在交通管制阶段,平均人口迁出强度、平均人口迁入强度及城市内部出行强度分别下降了83.68%、69.24%及59.74%,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流动,降低了疫情扩散危险。在交通恢复阶段,长沙市人口流动强度逐渐反弹,城市内部出行强度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了交通管制对疫情扩散限制的有效性,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精准防控政策和复工复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防控政策 双重差分模型 人口流动 百度迁徙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度迁徙规模指数构造方法反演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聪 严洁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626,共11页
百度提供了迁徙规模指数以反映迁入或迁出某一特定地域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地理科学与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依据。然而该指数仅为一个无量纲数,其构造方法目前尚未公开。该文将此指数假定为实际迁徙人口的可微函数映射,利用迁徙数据中的... 百度提供了迁徙规模指数以反映迁入或迁出某一特定地域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地理科学与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依据。然而该指数仅为一个无量纲数,其构造方法目前尚未公开。该文将此指数假定为实际迁徙人口的可微函数映射,利用迁徙数据中的一个内蕴等式,反演出实际迁徙人口与该指数满足简单正比关系y=kx。通过迁徙人口的离散特征和费马−欧拉定理推导得到迁徙人口的高概率互质特性,结合真实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线性关系的比例系数k为3.24×10^(−5)。在全部数据记录上考察了内蕴等式的可信程度:当考虑舍入误差时,93.81%的市际迁徙记录、82.65%的市−省迁徙记录和84.87%的省际迁徙记录完全支持内蕴等式;其余违例记录的误差峰值为357人,对应相对误差约0.5%,轻微的违例程度显示这种线性映射模型是自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分析 人口迁徙 人口地理 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空间格局与网络结构韧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赖建波 朱军 +4 位作者 郭煜坤 游继钢 谢亚坤 付林 王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3,共9页
针对都市圈建设发展较快与超设防事件频发现象,评估和分析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水平对区域一体化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年“腾讯迁徙”数据构建城市网络人口流动矩阵,分析城市群内部人口流... 针对都市圈建设发展较快与超设防事件频发现象,评估和分析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水平对区域一体化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年“腾讯迁徙”数据构建城市网络人口流动矩阵,分析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规模与特征,并从层级性、中断场景下传输性以及脆弱性对城市网络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时段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具有规律性,节假日期间郑州与多数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具有动态平衡性;(2)不同时段高层级人口流动网络主要呈现为以郑州为核心的发散式结构;(3)中原城市群网络层级性显著,整体表现为单核心网络,介数策略对网络的破坏性最大,拥有高介数的节点在网络中承担核心作用;(4)郑州、洛阳、周口等核心城市节点对整体网络效率影响更大,中原城市群韧性水平整体良好,具有“十”字形空间特征,但部分规划核心城市的协同发展仍有待提高,未来需完善不同等级、规模、职能的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城市网络韧性水平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空间格局 腾讯迁徙大数据 城市网络韧性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固原回族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彦虎 《西北人口》 2000年第3期47-49,共3页
本文就当代固原地区回族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五个方面做了介绍,并初步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固原 回族人口 迁移与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间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18,共6页
地区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尽管这种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人口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过度集中,也必然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是实现人口流出地区与流入地区经济一体化;二是开发建设更多的经济发... 地区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尽管这种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人口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过度集中,也必然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是实现人口流出地区与流入地区经济一体化;二是开发建设更多的经济发展中心,使人口向多极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人口多极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