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井携液临界气流速计算新模型
1
作者 罗程程 李楠 +2 位作者 刘永辉 曹光强 叶长青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4,共9页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机并提前采取合理排采措施可有效降低积液带来的风险。现有积液预测模型缺乏与气井积液特征对比分析,导致适应性较差。为此,开展了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气流速下液膜流动规律,基于液膜流动特征,定义了新的...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机并提前采取合理排采措施可有效降低积液带来的风险。现有积液预测模型缺乏与气井积液特征对比分析,导致适应性较差。为此,开展了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气流速下液膜流动规律,基于液膜流动特征,定义了新的积液临界点;基于液膜层受力分析,建立了携液临界气流速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液膜反转后,液体并不会在井底聚集,而是以液体波动形式向上带液,液膜反转越严重,波动越明显;液膜反转时井筒流动相对稳定,与气井积液时所表现的特征不符,导致其计算携液临界气量值偏大;将液膜层流层向上和向下流动流量相等定义为积液临界点能够更好地捕捉气井积液动态;新模型在不同影响参数条件下均与液膜模型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实例井数据中预测精度最高。模型能够为气井积液判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液 Turner模型 液膜模型 可视化实验 携液临界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连续携液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闽 郭平 +2 位作者 刘武 张茂林 李士伦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6期39-41,共3页
气田生产出的天然气中常常含有一些液相物质。若天然气没有充足的能量把液体举升出地面 ,液体将在井中堆积形成积液 ,影响气井的生产能力。积液有时会完全压死气井。已有许多气井连续携液的关联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采用正确的气井连续... 气田生产出的天然气中常常含有一些液相物质。若天然气没有充足的能量把液体举升出地面 ,液体将在井中堆积形成积液 ,影响气井的生产能力。积液有时会完全压死气井。已有许多气井连续携液的关联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采用正确的气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计算关联式 ,确定气井的合理产量 ,对李闽和Turner的气井连续携液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比较的内容包括 :液滴在高速气流中的形状 ;曳力系数 ;临界流速计算公式 ;用现场实际数据对李闽和Turner的气井连续携液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李闽气井连续携带公式计算的临界流量与实际的生产情况吻合。为了便于现场应用 ,导出了临界流量和产量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积液 液滴 临界流速 临界产量 气井 连续携液模型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连续携液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魏纳 孟英峰 +4 位作者 李悦钦 李皋 李永杰 刘安琪 王延民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0,170-171,共3页
我国己开发的气田中,大多数气藏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水气藏。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出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严重时造成水淹停产。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如何配产以连续携液是十分重要的。以往有学者认为... 我国己开发的气田中,大多数气藏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水气藏。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出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严重时造成水淹停产。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如何配产以连续携液是十分重要的。以往有学者认为产水气井只要井底不积液则气井就具有能连续携液的能力。本文利用相应的模型公式进行理论计算得到温度、压力对气井连续携液影响规律。同时,对川西气田7口井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天然气井连续携液的规律性认识,即:在产液量较小时,井筒中的压力损失较小,而温度损失较大,温度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口附近;随着产液量的增加,温度损失较小,压力损失较大,压力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底附近。这也说明低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底,而高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液 液滴模型 临界流速 临界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产水气藏携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瑞立 周舰 +2 位作者 罗懿 李璇 刘玉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综合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特征,由液滴质点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新模型的关系式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变大,为1.92~5.30,弥补了现有液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的缺陷。现场应用表明:新模型预测大牛地气田气井积液状态与实际较吻合,可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携液 液滴变形 临界韦伯数 液滴模型 临界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排水采气适用界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永辉 吴朋勃 +3 位作者 罗程程 刘通 倪杰 王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0-496,共7页
为明确各流型下泡沫排水工艺排液效果进而有效指导选井,设计一套可视化的空气-水-泡沫三相管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表面张力实验确定实验起泡剂浓度,开展不同气相表观流速和液相表观流速的泡沫举升效果实验.研究发现:在空气-水两相流动中... 为明确各流型下泡沫排水工艺排液效果进而有效指导选井,设计一套可视化的空气-水-泡沫三相管流模拟实验装置,通过表面张力实验确定实验起泡剂浓度,开展不同气相表观流速和液相表观流速的泡沫举升效果实验.研究发现:在空气-水两相流动中加入起泡剂能够有效降低两相流动压降,显著抑制流动振荡;随着气相表观流速的增加,泡沫对井筒中压降和持液率的降低幅度呈先增后减;在泡沫排水有效区域内,井筒气和水搅动剧烈,促使加入的起泡剂与水充分接触产生大量泡沫,降低了井筒压降和持液率;将携液临界气流速作为泡沫排水有效区域的气相表观流速上限,该区域的气相表观流速下限为泡状流到段塞流的转换界限,确定泡沫排水效果最佳区域气相表观流速界限为段塞流到搅动流的转换界限.泡沫排水适用界限将两相流流型转换界限与泡沫实验结果紧密结合,明确了泡沫排水适用气量界限,降低排采成本,为气田泡沫排水工艺的高效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泡沫排水 可视化实验 表面张力 流型 井筒压降 持液率 携液临界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液滴形状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 被引量:17
6
作者 潘杰 王武杰 +2 位作者 魏耀奇 陈军斌 王亮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基于气流中液滴总表面自由能与气相总湍流动能相等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液滴直径、液滴变形及变形对液滴表面自由能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基于椭球体假设,通过分析液滴变... 为了判断气井是否积液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基于气流中液滴总表面自由能与气相总湍流动能相等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液滴直径、液滴变形及变形对液滴表面自由能影响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速计算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基于椭球体假设,通过分析液滴变形对液滴表面积及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建立起液滴最大迎风面直径的计算公式;考虑液滴变形对液滴所受曳力的影响,提出针对椭球形液滴的临界携液流速表达式;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内部流动的影响,将Brauer模型基于圆球体的曳力系数计算值增大20%作为变形椭球体的曳力系数;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提出液滴变形参数与临界韦伯数函数关系式,并将计算结果下调10%;采用考虑气井压力和温度影响的表面张力计算公式。将新模型与Turner模型、李闽模型、王毅忠模型、王志彬模型和熊钰模型进行对比,并在44口气井开展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气井的实际状况吻合最好。结论认为,新模型可用于对气井积液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水气井 井底积液 临界携液流速 液滴形状 变形参数 曳力系数 临界韦伯数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水平井携液临界气流速的新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永辉 艾先婷 +2 位作者 罗程程 刘丰伟 吴朋勃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1-557,共7页
积液是气井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气井积液会严重影响生产.携液临界气流速是预测积液的关键参数.目前工程常用的临界携液模型大多基于垂直井筒中液滴受力分析推导所得,水平井则采用角度修正方式进行计算,未考虑液量及油管内径对... 积液是气井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气井积液会严重影响生产.携液临界气流速是预测积液的关键参数.目前工程常用的临界携液模型大多基于垂直井筒中液滴受力分析推导所得,水平井则采用角度修正方式进行计算,未考虑液量及油管内径对携液的影响.本研究研制一套水平井可视化模拟实验装置,利用高速摄像捕捉的液膜反转点作为积液起始,开展不同角度、油管内径和液体表观流速下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敏感实验.基于实验所得数据,结合WALLIS液泛经验公式和角度修正关系,建立了一个便捷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模型.利用已公开发表文献中积液井数据对模型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COLEMAN发表的44口垂直井,模型准确率为95. 45%,对VEEKEN发表的67口水平井,准确率达80. 59%,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可为气井积液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气井积液 水平井 携液临界气流速 角度修正 油管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气井临界携液流速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武杰 崔国民 +1 位作者 魏耀奇 潘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3-1060,共8页
基于倾斜气井气液两相分层流假设,考虑润湿性和表面张力对液膜沿井筒内壁周向分布的影响,通过考察气液相界面形状变化对单位管长气液两相系统势能、动能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利用能量最小原理建立了临界条件下的气液相分布计算模型;考虑... 基于倾斜气井气液两相分层流假设,考虑润湿性和表面张力对液膜沿井筒内壁周向分布的影响,通过考察气液相界面形状变化对单位管长气液两相系统势能、动能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利用能量最小原理建立了临界条件下的气液相分布计算模型;考虑倾角的影响,建立了相界面摩擦因子计算模型并最终闭合控制方程。研究表明:低持液率流动条件下,相界面形状更容易受到壁面润湿性和表面张力的影响呈现弯曲,管径越小、持液率越小、井斜角越小、气体流速越大、气相密度越大时,相界面弯曲越明显;气井临界携液流速随井斜角的增加呈现非线性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临界携液流速对应的井斜角随井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受气液两相物性的影响。该模型预测临界携液流速与临界压力梯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9%和3.02%,现场倾斜气井积液误判率2.38%,可对倾斜气井积液进行有效判断。图10表3参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气井 气液相分布 相界面摩擦因子 临界携液流速 井底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雾流理论的气井临界流速预测模型 被引量:8
9
作者 沈伟伟 邓道明 +1 位作者 刘乔平 宫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8-1330,共13页
井筒积液是伴随气井生产的常见现象,积液会导致气井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使得气井停产。精确的积液预测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积液带来的危害,而临界气体流速是气井积液预测的关键。回顾了气井积液预测的相关研究,指出了最小压降模... 井筒积液是伴随气井生产的常见现象,积液会导致气井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使得气井停产。精确的积液预测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积液带来的危害,而临界气体流速是气井积液预测的关键。回顾了气井积液预测的相关研究,指出了最小压降模型、液滴模型的局限性,基于现有实验观察认为液膜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考虑到斜井中液膜周向不均匀分布及气相核心中液滴夹带,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环雾流模型用于不同管径、不同井斜角下的气井积液预测。基于以往室内实验数据和现场生产数据,将新模型与现有6种积液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评价。综合考虑模型预测结果正确率及预测误差,认为新的环雾流模型较其他模型预测结果更优,可准确方便地对气井积液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天然气 积液 临界气体流速 预测 环雾流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膜临界速度的井筒积液预测新方法
10
作者 豆宁辉 柯珂 +1 位作者 鲍洪志 付玮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6,共6页
现阶段用于预测气井积液问题的模型大多针对垂直井筒从Turner所建立的液滴受力模型上发展而来,认为井底积液是由井筒中液滴下落造成的,对井筒倾斜角和液膜逆流的影响没有深入探讨。本文对Unified多相流动模型进行编程,运用多相流动模型... 现阶段用于预测气井积液问题的模型大多针对垂直井筒从Turner所建立的液滴受力模型上发展而来,认为井底积液是由井筒中液滴下落造成的,对井筒倾斜角和液膜逆流的影响没有深入探讨。本文对Unified多相流动模型进行编程,运用多相流动模型对垂直井筒、倾角75°井筒和60°井筒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从井筒内流动压降和液膜速度对井底积液进行判定。研究结果表明,液膜逆流是造成井底积液的重要因素之一,得出了液膜的临界速度为-0.3 m/s,当液膜速度低于该临界速度时井底发生积液。通过对比流动压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液膜逆流法的预测结果平均误差为11.56%,最大误差仅为19%,而最小压降法预测的平均误差则在38%左右,得出液膜速度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井底积液问题。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深水气井积液预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液预测 多相流动模型 液膜逆流 液膜临界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