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合成技术处理个人信息“合理范围”界定路径研究
1
作者 刘刚 刘钊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4年第1期85-101,共17页
个人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法治体系的核心。新一代深度合成技术采用无监督训练、多途径收集和自主式生成的研发逻辑处理个人信息。技术革新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内部身份失窃、交互数据泄露以及制造、传播虚假个人信息等法律... 个人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法治体系的核心。新一代深度合成技术采用无监督训练、多途径收集和自主式生成的研发逻辑处理个人信息。技术革新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内部身份失窃、交互数据泄露以及制造、传播虚假个人信息等法律风险。深度合成技术处理个人信息亟待明确个人信息的合理范围。本文探讨“合理范围”的界定路径,即通过进行主体资格审查,以开放状态分类处理个人信息,再结合公开目的与处理方式展开实质审查,借助比例原则实现信息利用和信息保护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合成技术 合理范围 个人信息泄露 虚假个人信息 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彦 徐凤亮 《征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7,共5页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引入并改进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五个要素",着重分析传播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来源、个人信息的传...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从传播学理论出发,引入并改进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五个要素",着重分析传播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来源、个人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结果等三个主要环节,提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泄露 传播 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对策的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圆圆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数量迅猛增长,其经济价值显现的同时也面临被侵犯甚至引发犯罪的风险。面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的现实性与严峻性,以及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因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刑事立... 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数量迅猛增长,其经济价值显现的同时也面临被侵犯甚至引发犯罪的风险。面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受侵害的现实性与严峻性,以及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因侵害公民个人信息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刑事立法对其进行了规定。但在实践中,刑法在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时,存在对公民个人信息界定困难、犯罪主观层面设置不合理、犯罪行为类型概括不全面和对“情节严重”认定粗糙等问题,导致部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难以得到刑法规制,影响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为了进一步完善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必要明确界定公民个人信息范围、拓展个人信息犯罪的主观层面、延伸个人信息犯罪的行为类型、对“情节严重”标准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规制 公民 个人信息保护 犯罪行为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竞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玫 李鑫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8-42,共5页
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及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有效规制,依赖于对《刑法》第287条之二第3款“从一重罪处断”条款罪数形态的澄清。对此,学界尚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坚持法条竞合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大竞合论的学说。然而法条竞合... 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及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有效规制,依赖于对《刑法》第287条之二第3款“从一重罪处断”条款罪数形态的澄清。对此,学界尚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坚持法条竞合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了大竞合论的学说。然而法条竞合的观点只看到了构成要件的形式侧面,缺少实质性的理解,且不符合全面评价的原则。大竞合论则会掩盖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亦不可取。通过考察刑法的立法目的、按照刑法规范的解释规律、遵照罪刑均衡原则可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从一重罪处断”条款只能是对想象竞合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竞合论 想象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秩序统一视野下“个人信息”的认定——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切入 被引量:9
5
作者 雷达 郑旭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个人信息已成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刑事治理的重点领域。在司法实践中,混用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现象屡屡发生,影响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也关系着刑罚的处罚边... 个人信息已成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刑事治理的重点领域。在司法实践中,混用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现象屡屡发生,影响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也关系着刑罚的处罚边界。“个人信息”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对象,是刑民规范聚合的必然产物。因此,应当尝试在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价值指引下解读“个人信息”概念:在形式上,以《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为基础,采取狭义的个人信息认定方式,将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隐私进行明确区分;在实质上,深刻把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内核,个人信息作为本罪的行为对象应当充分体现个人信息自决权的法益本质,从而为实现信息主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个人信息自决权 个人信息 法秩序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煌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6-59,共4页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能够有效防范和打击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与利益。然而,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依然存在配套性法律不够...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后一道法律屏障。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能够有效防范和打击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与利益。然而,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依然存在配套性法律不够完善、犯罪行为的规定不够全面、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缺失等问题。因此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在刑法层面上的保护,需要通过完善刑法保护的配套性法律、全面规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完善主观入罪标准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安全 刑法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域外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动向及其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梦寻 《征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6-64,共9页
受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影响,全球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进入了全新阶段,域外个人信息犯罪立法也随之展现重新识别个人数据行为犯罪化、个人信息犯罪行为类型围绕个人信息权利不断细化、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力度明显增强等新的特征。域外... 受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影响,全球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进入了全新阶段,域外个人信息犯罪立法也随之展现重新识别个人数据行为犯罪化、个人信息犯罪行为类型围绕个人信息权利不断细化、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力度明显增强等新的特征。域外个人信息犯罪的立法变化表明:个人信息犯罪刑事法网日益严密,罪的设置围绕个人信息权利展开成为刑法规制的主要思路,刑的加重成为个人信息犯罪刑罚设置的未来趋势。这为我国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数据 个人信息权利 个人信息犯罪 域外立法 重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政法角度分析个人信息保护 被引量:4
8
作者 魏园园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第9期129-130,共2页
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立法不足、缺乏统一的原则规范和相关的制度缺失。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完善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一些设想,以便可以更好规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保护好公民个人信息不受非法利用。
关键词 行政法 个人信息 违法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广平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11期194-195,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的脚步。在新型的网络时代为背景的前提下,网络数据已成为国家或者企业制定政策或方针的基本依据,例如:共享单车的投放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生活的脚步。在新型的网络时代为背景的前提下,网络数据已成为国家或者企业制定政策或方针的基本依据,例如: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以及投放地点,或者利用天网捕捉犯罪现场,这些都是将网络数据应用最大化。网络数据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网络数据实施犯罪。因此,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简要做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信息安全 公民隐私 个人信息 防范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若干法律问题
10
作者 薛储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8-80,共3页
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犯罪行为入罪,并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 2017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犯罪行为入罪,并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对这一最新司法解释,本文将结合司法实践及我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情节认定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