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mbustion reactivity of core-shell Al/Fluoropolymers and application in RDX-based explosives
1
作者 Ting Liu Jian Wang +6 位作者 Jie Chen Cui Nie Yaofeng Mao Fude Nie Ruolei Zhong Wei Cao Jun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9期30-39,共10页
Aluminum(Al)powder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rmobaric explosives due to its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favorable reaction kinetics.However,the inert oxide layer(Al_(2)O_(3))on Al particles limits combustion reactivity and ... Aluminum(Al)powder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rmobaric explosives due to its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favorable reaction kinetics.However,the inert oxide layer(Al_(2)O_(3))on Al particles limits combustion reactiv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Fluoride-based surface modifi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address this issue.Here,four classical fluoropolymers(F11,F14,PVDF,PTFE)are employed as coatings to prepare core-shell Al/Fluoropolymer.The combus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ore-shell Al/PTFE exhibits the highest flame propagation rate(52.88 mm·ms^(-1))and pressure output(109.02 k Pa)performance.Consequently,core-shell Al/PTFE is selected as a high-energy fuel to prepare RDX/Al/PTFE microspheres via the emulsion and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which can enhance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RDX.The effects of the core-shell Al/PTFE ratio and RDX content on the combustion heat and pressure output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The peak pressure reaches a maximum of 187.8 k Pa when the mass ratio of RDX,Al,and PTFE is 60:25:10.Additionally,RDX/Al/PTFE microspheres exhibit significantly higher laser-induced air shock velocities,detonation heat,and detonation pressure than those of pure RDX and RDX/Al.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nhanced reactivity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ability of PTFE to etch the inert Al_(2)O_(3)shell on the surface of Al particles,thereby improving post-combustion reactions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overall energy output of RDX explosives.This work offers a novel design strategy for high-energy structural thermobaric explosive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shell Al/Fluoropolymers RDX/Al/PTFE microspheres Combustion reactivity Energetic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of core-shell HMX@energetic polymer composites featuring enhanced thermal and safety performance 被引量:2
2
作者 Binghui Duan Hongchang Mo +3 位作者 Bojun Tan Xianming Lu Bozhou Wang Ning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7-399,共13页
The weak interface interaction and solid-solid phase transition have long been a conundrum for 1,3,5,7-tetranitro-1,3,5,7-tetraazacyclooctane(HMX)-based polymer-bonded explosives(PBX).A two-step strategy that involves... The weak interface interaction and solid-solid phase transition have long been a conundrum for 1,3,5,7-tetranitro-1,3,5,7-tetraazacyclooctane(HMX)-based polymer-bonded explosives(PBX).A two-step strategy that involves the pretreatment of HMX to endow—OH groups on the surface via polyalcohol bonding agent modification and in situ coating with nitrate ester-containing polymer,wa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Two types of energetic polyether—glycidyl azide polymer(GAP)and nitrate modified GAP(GNP)were grafted onto HMX crystal based on isocyanate addition reaction bridged through neutral polymeric bonding agent(NPBA)layer.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HMX-based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and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was validated.The grafted polymers obviously enhanced the adhesion force between HMX crystals and fluoropolymer(F2314)binder.Due to the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among the components,the two HMX-based composite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increment of phase transition peak temperature by 10.2°C and 19.6°C with no more than 1.5%shell content,respectively.Furthermore,the impact and friction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sit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a result of the barrier produced by the grafted polymers.These findings will enhance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interface design of energetic composites aiming to solve the weak interface and safety conc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X crystals Polyalcohol bonding agent Energetic polymer core-shell structure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采出液分析及其对调驱增产的机理
3
作者 王燕 鄢长灏 +4 位作者 陈佳俊 王骏 易萍 马波 梁晓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2-1337,共6页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Na^(+)、Ca^(2+)、Mg^(2+)、SO_(4)^(2-)和水含量变化,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此外,通过润湿角测试及岩心驱替试验对聚合物微球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的润湿性、渗透率及孔隙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典型区块注入聚合物微球后,原油中饱和烷烃含量均减小,非烃含量均增加,含水量均明显降低,采出水矿化度均有所增加。经聚合物微球调驱后,亲水岩心的接触角有所变大,向着中等极性方向转变;亲水岩心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均有所减小;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显著程度的顺序为:特低渗>超低渗>低渗。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聚合物微球在储层中主要发挥“堵”的作用,通过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来动用剩余油,为长庆油田调驱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4组分 采出水离子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灌流用高分子微球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晓欢 侯丹丹 +3 位作者 祁丽亚 邓静倩 王岩森 王春堯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清除过量的毒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至关重要。血液灌流技术是清除毒素的有效方式之一,清除效果主要取决于灌流器中填充的吸附剂。高分子微球吸附剂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一大主流。传统吸附剂存在吸附效率不足、安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 清除过量的毒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至关重要。血液灌流技术是清除毒素的有效方式之一,清除效果主要取决于灌流器中填充的吸附剂。高分子微球吸附剂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一大主流。传统吸附剂存在吸附效率不足、安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兼具良好血液相容性、高吸附性与选择性的吸附剂。重点总结了当前高分子微球吸附剂对不同毒素(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蛋白结合类毒素、炎症因子)分子的清除进展,同时对血液灌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吸附 高分子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微球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5
作者 张令辉 高旻 +2 位作者 郭爽 闫雪峰 于良民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6,共8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功能单体)、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交联剂)合成了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丙烯酸用量对微球的形貌及羧基含量进行调控,对产物进行了SEM,FT-IR以及TG的表征。并系统的探究...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功能单体)、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交联剂)合成了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丙烯酸用量对微球的形貌及羧基含量进行调控,对产物进行了SEM,FT-IR以及TG的表征。并系统的探究了产物对亚甲基蓝(MB)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的用量为单体总物质的量的1/3时聚合物微球形貌均一,粒径为854 nm左右,且对MB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303.15 K下,聚合物微球对MB染料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7.69 mg·g^(-1)。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数据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经历5次吸附-再生循环之后,微球对MB染料仍保持了97%以上的吸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与孔喉宏微观匹配界限
6
作者 陈鑫 刘顺 +4 位作者 赵刚 杨嘉辉 李宜强 刘哲宇 刘建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聚合物微球在封堵孔喉后能够依靠弹性变形通过孔喉继续运移,实现储层的深部调驱。聚合物微球与储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是其成功应用的关键,因此须对两者在宏观岩心尺度和微观孔喉尺度上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合成了2种尺寸的聚合物微... 聚合物微球在封堵孔喉后能够依靠弹性变形通过孔喉继续运移,实现储层的深部调驱。聚合物微球与储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是其成功应用的关键,因此须对两者在宏观岩心尺度和微观孔喉尺度上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合成了2种尺寸的聚合物微球(MG-1和MG-2),利用带中间测压点的不同渗透率长岩心进行聚合物微球注入性实验,通过三段压差曲线形态,明确聚合物微球与孔喉的宏观匹配特征;然后,利用孔隙-喉道模型开展聚合物微球微流控驱替实验,根据其在不同尺寸喉道内的进入和滞留状态评价聚合物微球与孔喉的微观匹配特征。聚合物微球与岩心的匹配模式可以划分为端面封堵型、匹配型和直接通过型3类。根据注入聚合物微球结束时刻和后续水驱替结束时刻的压差变化,可以明确MG-1与孔喉的宏观匹配系数上限为1.3~1.4,最佳匹配系数为0.8~1.0;微流控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需要在一定压力下才能进入更小的孔隙和喉道,MG-1在截面模型和轴向模型中能够进入并滞留的最大匹配系数分别为1.21和1.47,分别对应着聚合物微球与孔喉的最佳匹配系数和微观匹配系数上限。聚合物微球与孔喉的宏微观匹配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存在微小差异的原因在于微流控驱替具有较高的压差且岩心驱替具有端面效应。综合考虑宏微观匹配特征,MG-1与孔喉的最佳匹配系数约为1.0,匹配系数上限约为1.4。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微流控驱替实验代替复杂岩心驱替实验评价聚合物微球与孔喉匹配性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孔喉匹配 匹配系数 岩心驱替 微流控 深部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法制备大孔金属固定化亲和层析介质及其蛋白分离性能研究
7
作者 侯恒扬 李子炀 +3 位作者 乔娟 马磊 靳海波 张荣月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7-1246,共10页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单体中的双键进行接枝聚合制备大孔聚合物微球。最后在0.1 mol/L镍溶液下螯合Ni2+,制备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考察了接枝聚合反应中各因素对蛋白吸附容量的影响,包括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确定了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最佳制备条件。以牛血红蛋白为模型蛋白,所得FastSep-GMA-IDA-Ni亲和介质的静态结合容量最高可达47.97 mg/mL,比商品Ni亲和层析介质高约25.75%。通过偶联法制备的FastSep-IDA-Ni亲和层析介质,其静态结合容量为12.518 mg/mL,远低于接枝法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且FastSep-GMA-IDA-Ni相比商品介质显示出更好的蛋白传质效率。考察发现,随着镍含量的增加,同种条件下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蛋白静态结合容量随之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结果显示,随着离子交换容量的增加,螯合的镍含量也随之增加,最高镍含量为104.06μmol/mL。将制备的FastSep-GMA-IDA-Ni对CHO细胞表达的血凝素(HA-His)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亲和层析介质 接枝法 聚合物微球 蛋白结合容量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轻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亚斌 刘保磊 +3 位作者 马英杰 王东方 孙德文 冉千平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9,共7页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掺量对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对比了HGM-TIM和HPM-TIM的力学性能、耐介质、耐温变性和保温隔热性能。【结果】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或HPM)质量分数分别为3%、23%(或8%)时涂膜导热系数最低,且HPM-TIM的密度低至0.0568 g/cm^(3),35℃时导热系数为0.0277 W(/m·K),涂层厚度仅为2 mm时隔热温差可达40℃。【结论】HPM-TIM比HGM-TIM表现出更优的保温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SiO2复合气凝胶 中空聚合物微球 空心玻璃微球 超轻 导热系数 保温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超疏水结构生色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陶伟晗 方寅春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9-1744,1856,共7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叔丁酯(t-BA)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聚合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然后,将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通过雾化沉积法在黑色涤纶上构建结构色制备了P(MMA/t-...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叔丁酯(t-BA)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聚合单体,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然后,将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通过雾化沉积法在黑色涤纶上构建结构色制备了P(MMA/t-BA/DAC)结构色织物;最后,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处理P(MMA/t-BA/DAC)结构色织物。对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及结构色织物进行了FTIR、SEM、粒径分布、反射光谱、静态水接触角和抗菌性能测试,考察了单体t-BA用量对上述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n(MMA)∶n(DAC)=4∶1、MMA 8.000 g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单体t-BA的用量,制备了5种不同平均粒径(258~455 nm)的P(MMA/t-BA/DAC)聚合物微球,并成功构建5种不同结构色(蓝色、紫色、蓝紫色、绿色和红色)的P(MMA/t-BA/DAC)结构色织物。P(MMA/t-BA/DAC)结构色织物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率均>99%,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经PDMS处理后的结构色织物,其水接触角均>150°,表现出超疏水性能,可对常见液体(牛奶、可乐、茶水、果汁、咖啡)具备自清洁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色 聚合物微球 抗菌性能 超疏水 涤纶织物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响应结构色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10
作者 段亚洲 陶伟晗 +1 位作者 方寅春 李伟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172,共9页
为赋予结构色纺织品智能响应的功能,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亲水链段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P(St-MMA-AM))微球。探讨了单体添加比例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将P(S... 为赋予结构色纺织品智能响应的功能,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含亲水链段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P(St-MMA-AM))微球。探讨了单体添加比例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将P(St-MMA-AM)微球通过雾化沉积在涤纶织物上形成结构色,制备出具有溶剂响应功能的结构色织物。研究了结构色织物的颜色性能以及对不同溶剂的响应性,同时分析了结构色织物的色牢度、透气性和柔软性等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单体比例合成得到的5种不同粒径的P(St-MMA-AM)微球,可在涤纶织物上形成粉红色、绿色、天蓝色、蓝色和紫色5种不同的结构色;当结构色织物被水或无水乙醇润湿时,可在1~2 s内发生颜色变化;当溶剂完全蒸发后,结构色织物可恢复初始颜色,表现出可逆的溶剂响应功能;借助聚丙烯酸酯(PA)黏合剂,结构色织物可获得较好的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结构色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与原织物相比未受到影响,其柔软性和透气性能略微下降,但不会对其物理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色 光子晶体 溶剂响应 聚合物微球 智能响应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多孔微球改性制备隔声材料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龙贵 陈姝杉 +2 位作者 郝方涛 叶瑞瑞 丁治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37,244,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测试、激光粒度测试、阻抗管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PMMA/MMT多孔微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其掺入对所制备隔声材料对不同频段噪声的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MMT后的PMMA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都得到提高,粒径均一性较好,将其掺入液体硅橡胶泡沫后,材料的中低频隔声性能显著提升,微球掺量为10%的复合材料对500~2000Hz中频段噪声的隔声量(TL)比未掺微球时提高了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合物微球 液体硅橡胶 复合材料 隔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π共轭聚合物微激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在糖尿病患者呼出气体中丙酮检测上的应用
12
作者 郭小慧 樊滢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40-1245,共6页
鉴于现有血糖检测方法多为有创测试,进行了题示研究。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苯乙炔](MEH-PPV)微球,该微球具有完美圆形边界和超光滑表面,在330~380 nm紫外激发波长下发出均匀的红色荧光,发射峰位... 鉴于现有血糖检测方法多为有创测试,进行了题示研究。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2-乙基己氧基)-1,4-苯乙炔](MEH-PPV)微球,该微球具有完美圆形边界和超光滑表面,在330~380 nm紫外激发波长下发出均匀的红色荧光,发射峰位于601 nm和638 nm处。改变微球直径,在泵浦功率密度160 nJ·cm^(-2)下用飞秒激光激发微球,发现微球有效折射率(2.04)与MEH-PPV聚合物的固有折射率(1.85)比较吻合,说明激光调制是由球形回音壁腔共振引起的,有利于传感器感应共振波长处非常微小的变化。采用自行搭建气体传感器检测不同体积分数丙酮气体,丙酮气体体积分数在(2.0~4.0)×10^(-5)内与丙酮气体暴露前后激光波长变化量Δλs(暴露前激光波长λ0约621 nm)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0×10^(-8)(体积分数),且传感器对丙酮具有良好选择性;方法用于含2×10^(-6)(体积分数,下同)丙酮的模拟糖尿病患者呼出气体的分析,丙酮检出量为健康人呼出气体的4.05倍,2×10^(-6)丙酮气体的78%,说明研制的传感器可为糖尿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聚合物微球 微激光传感器 丙酮 糖尿病 无创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出水中核壳型荧光微球浓度的检测方法
13
作者 张云宝 陈丹丰 +4 位作者 张洪 李文涛 杜若飞 董宏超 杜俊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55,共6页
聚合物微球调驱是改善水驱效果的主要技术之一。微球在地层中的运移以及能否在采出水中有效检出会直接影响调驱效果。因此,将荧光碳点引入微球调驱剂中,起到示踪的作用。荧光核壳微球调驱剂由含荧光碳点的核心微球溶液和壳层水溶液混合... 聚合物微球调驱是改善水驱效果的主要技术之一。微球在地层中的运移以及能否在采出水中有效检出会直接影响调驱效果。因此,将荧光碳点引入微球调驱剂中,起到示踪的作用。荧光核壳微球调驱剂由含荧光碳点的核心微球溶液和壳层水溶液混合吸附而成。为了降低油水分离后采出水中的杂质对核壳荧光微球有效检出的干扰,首先对荧光微球的浓度与荧光强度进行线性拟合,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然后用硅胶对地层采出水进行吸附,通过对比采出水吸附前后的荧光发射光谱,验证硅胶吸附的实用性;最后用硅胶对采出水配制的荧光微球进行吸附,绘制荧光强度和微球浓度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为347 nm的条件下,荧光微球的质量浓度与445 nm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判定系数(R^(2))为0.9870。经硅胶处理后,水驱采出水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降低,硅胶吸附能有效去除采出水中的杂质。在激发波长为347 nm、荧光光谱仪狭缝为10~20 nm、微球质量浓度为1~1200 mg/L时,荧光核壳微球水分散液的质量浓度(x)与462 nm处的荧光发射峰值(y)呈正比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2497.1042+3.1847x,R^(2)为0.9972,置信度较高。荧光强度与核壳微球浓度的线性阶段可满足现场检测要求。该方法可为类似油藏荧光微球含量的定量检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调驱 采出水 硅胶 吸附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多胺聚合物制备大孔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及其蛋白吸附行为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泽平 郭旺 +7 位作者 李子炀 侯恒扬 霍文迪 王佳一 马磊 靳海波 黄永东 张荣月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0-367,共8页
以环氧活化聚甲基丙烯酸酯大孔微球(FastSep-epoxy)为基质,通过接枝聚(烯丙基胺)(PAA)制备了大孔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FastSep-PAA)。考察了介质的合成条件对离子交换容量(IC)及蛋白结合容量的影响,发现IC随PAA浓度、反应时间和溶液pH的... 以环氧活化聚甲基丙烯酸酯大孔微球(FastSep-epoxy)为基质,通过接枝聚(烯丙基胺)(PAA)制备了大孔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FastSep-PAA)。考察了介质的合成条件对离子交换容量(IC)及蛋白结合容量的影响,发现IC随PAA浓度、反应时间和溶液pH的增加均表现为增长趋势;同时结合蛋白吸附容量的变化选择了最优合成条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介质的表面形貌,发现其孔隙连通性较好,且接枝前后介质孔道结构无明显变化,PAA配基密度对介质结构无明显影响。此外,通过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测定接枝前后不同介质的孔径尺寸和孔径分布情况,并考察该类介质的孔径与蛋白吸附行为的关系,发现其蛋白结合容量未出现随介质孔径尺寸增加而显著下降的现象,且孔径尺寸增加更有利于蛋白在介质内部传质。在126 cm/h的流速下FastSep-PAA介质的原始孔径(即FastSep-epoxy的孔径)为400 nm时的蛋白动态结合容量(DBC)最高(70.3 g/L),该孔径下介质比表面积大,蛋白可吸附位点较多;原始孔径为700 nm及以下的介质蛋白DBC均随流速增加而均有一定下降;原始孔径为1000 nm的介质蛋白DBC几乎不受流速影响,流速由126 cm/h增加至628 cm/h时蛋白DBC仅下降3.5%,且在628 cm/h的流速下能保持57.7 g/L,蛋白分子在该孔径下的扩散速率受限较小,传质性能优异,这一特性表明该类大孔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在蛋白高通量分离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聚合物微球 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 接枝法 蛋白结合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改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膨胀性能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芹芹 赖小娟 +3 位作者 刘锦 赵静 刘贵茹 文新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疏水改性P(AM-N)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流变及岩心驱替实验对所合成微球的结构、形貌、性能以及封堵效果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并考察了溶胀时长、温度和不同...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疏水改性P(AM-N)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镜(SEM)、流变及岩心驱替实验对所合成微球的结构、形貌、性能以及封堵效果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并考察了溶胀时长、温度和不同盐溶液浓度对P(AM-N)微球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P(AM-N)微球的平均粒径为76.42 nm,溶胀5 d后P(AM-N)微球的膨胀率高达17.21倍;在70℃下,P(AM-N)微球老化2 d后溶胀率高达17.14倍,在20000 mg/L NaCl溶液和2000 mg/L CaCl_(2)溶液中分别溶胀3 d后膨胀率高达5.31倍和6.03倍,说明其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抗盐性;在注入量为0.5%的条件下,P(AM-N)微球封堵率可达到97.98%,与P(AM)微球相比具有更好的封堵性且弹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改性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膨胀性能 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芯层流体力学方法制备聚合物功能微球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杨昊川 陶光明 +4 位作者 陈东 董文坤 凌世生 乔旭升 樊先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5-282,共8页
聚合物复合微球在医药、传感、光学、显示等领域,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断、病理成像和药物输送等方面具备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路线复杂、加工效率低下,常规工艺通常难以兼顾微球粒径单分散性、生产成本、产量... 聚合物复合微球在医药、传感、光学、显示等领域,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断、病理成像和药物输送等方面具备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路线复杂、加工效率低下,常规工艺通常难以兼顾微球粒径单分散性、生产成本、产量等综合要求。近年来,纤维芯层流体力学方法依据纤维内发生的流体界面不稳定性(PRI)现象,可在微纳米尺度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微球,同时成本可控,适合批量生产。本文综述了流体界面不稳定性原理、纤维芯层PRI方法制备工艺、功能微球和结构微球的纤维芯层PRI方法制备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纤维芯层PRI方法的最新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聚合物 流体界面不稳定性 微纳米 功能微球 结构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娅芹 王健 +2 位作者 樊康杰 路宇豪 魏鸿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437-15446,共10页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 海上油藏因平台寿命原因,开发方式多为强注强采,油藏易进入高含水时期,稳产形势十分严峻。针对涠洲11-4N油田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出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对聚合物微球Q-2和表面活性剂AP-1的性能以及复合体系的配伍性以及流变性进行评价;开展不同注入方式下的岩心驱替实验,优选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的注入方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并联岩心模型开展复合体系的驱油效率评价实验;制作可视化模型,对复合体系的调驱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粒径中值为3.755μm,老化30 d时膨胀倍数为2.15,残余阻力因子为2.50,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0.018 5 mN/m,两者之间的配伍性较好,复合体系黏度与剪切速率间呈剪切稀释特性;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分注的后续水驱采收率可达22.84%,比混注的采收率增加了10.42%;注入复合体系后,并联岩心模型采收率提高18.79%以上,且复合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改善程度随着并联岩心的渗透率级差增大而增大,可使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增加25.63%以上;调驱可视化实验表明,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高、中渗通道中的无效水循环,启动小孔隙中的原油,提高整体驱油效率。研究成果为涠洲组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现场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组油藏 聚合物微球 表面活性剂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膨型纳米微球调驱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左巧林 范振忠 +1 位作者 刘庆旺 付沅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3-1691,共9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缓膨型纳米微球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延迟膨胀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油田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综述了缓膨型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多网技术、可降解单体、核壳微球以及复合交联等缓膨技术,探讨了微球...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缓膨型纳米微球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延迟膨胀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油田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综述了缓膨型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重点阐述了多网技术、可降解单体、核壳微球以及复合交联等缓膨技术,探讨了微球的缓膨性能和调驱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缓膨型纳米微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油田调驱 缓慢膨胀 纳米粒子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磁性聚合物微球在石油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立 岳清政 +3 位作者 郭继香 陈祥伟 李驰 高晨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9-1918,共10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磁响应型纳米材料,在石油工业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多样化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对单体聚合法、活性聚合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相应的技术特征及... 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发展,磁性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磁响应型纳米材料,在石油工业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多样化结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对单体聚合法、活性聚合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相应的技术特征及其优势与局限性。评述了磁性聚合物微球在油水分离、高效脱硫、催化改质和智能驱油石油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总结了当前磁性聚合物微球在石油工业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创新制备技术,对磁性核心的表面进行改性、对聚合物外层基团进行精准设计,以提升材料的磁性质量和在石油环境中的稳定性。此外,对磁性聚合物微球的性能进行精细调控,以实现高效率和目标导向的应用效果,即研发具备高磁含量、单一粒径分布、表面易于功能化且具备可调节亲/疏水性质的磁性聚合物微球,以满足石油工业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磁性聚合物微球 石油开采 发展方向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有机聚合物/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Hg(Ⅱ)吸附性能探究
20
作者 申汝佳 许乃岑 +6 位作者 时磊 黄海波 陈海英 张静 沈加林 李华玲 陈雅丽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特定多孔结构和杂原子掺杂的吸附剂对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大多在溶剂中合成,且为粉末状的形式,但在合成方法优化和实际应用便捷性方面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水体中的汞污染,采用简... 特定多孔结构和杂原子掺杂的吸附剂对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大多在溶剂中合成,且为粉末状的形式,但在合成方法优化和实际应用便捷性方面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水体中的汞污染,采用简单快速的机械研磨法以1,3,5-三醛基间苯三酚(Tp)和硫脲(TU)制备硫掺杂的多孔有机聚合物(TpTU)与壳聚糖(CS)复合材料TpTU@CS。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N_(2)吸附-解吸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对TpTU@CS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证实了TpTU@CS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由于在分子网络中引入了-C=S-基团,合成的TpTU@CS在水溶液中对Hg(Ⅱ)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吸附容量高(249.21mg/g),吸附动力学快(10min)。通过表征分析得出,TpTU@CS捕获Hg(Ⅱ)的主要机制是C=S中S与Hg的键合以及C-N与Hg(Ⅱ)的配位相互作用。与其他研究相比,TpTU@CS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具有易于处理和可回收利用的优点。同时,该复合材料TpTU@CS对于Hg(Ⅱ)低浓度污染的实际水样和高浓度的加标水样,均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可达到77.0%~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有机聚合物 复合微球 结构表征 吸附性能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