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丽梅 张谦 +6 位作者 白利华 马爱生 张红 李利敏 张建国 付广军 董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4,共7页
植被恢复会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固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植被恢复对不同土壤颗粒碳含量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荒漠土壤演变过程。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植被恢复区的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和流沙地为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 植被恢复会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固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探讨植被恢复对不同土壤颗粒碳含量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荒漠土壤演变过程。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植被恢复区的乔木林、灌木林、草地和流沙地为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灌木和草地的恢复均会降低土壤粗颗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增加团聚体和粉黏粒含量;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最大值均出现在乔木样地,分别达到流沙地的3.96倍和2.08倍;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较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更为明显;乔木有利于粗砂粒和细砂粒有机碳的累积,灌木更有利于粉黏粒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各粒级SOC含量在细砂粒中增幅最为明显;SIC含量在粉黏粒中增幅最为明显;粉黏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较为显著。总之,不同类型植被的恢复均会提高土壤有机和无机含量,从增加土壤固碳的角度出发,乔木为毛乌素沙地的最佳植被恢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颗粒组成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5
2
作者 高从堦 杨尚保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共4页
简要介绍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1978年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的成功及其产业化,大大地促进了膜科技和海水淡化的发展,膜的品种不断增多,膜的性能不断提高,低压、超低压、极低压、高脱盐率、高通量、耐污染和抗氧化等一系列的... 简要介绍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1978年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的成功及其产业化,大大地促进了膜科技和海水淡化的发展,膜的品种不断增多,膜的性能不断提高,低压、超低压、极低压、高脱盐率、高通量、耐污染和抗氧化等一系列的各种复合膜相继进入市场.文章简述了膜材料的选择、传递机理(如:溶解扩散模型、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氢键传递和水与离子通道等)、新的功能单体合成、支撑膜的改进、界面聚合的参数调控和后处理、有机-纳米无机粒子杂化、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建立和仿生等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 复合膜 界面聚合 有机-无机杂化 水和离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RP法在纳米硅胶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被引量:7
3
作者 何三雄 高保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03,108,共5页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2-溴基异丁酰溴(BSB)化学键合在纳米硅胶微粒表面,以CuBr为催化剂,2,2′-联吡啶(byp)为配体,并加入少量自由(牺牲性)引发剂2-溴丙酸乙酯(BRA),在BSB-SiO2粒子表面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接... 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2-溴基异丁酰溴(BSB)化学键合在纳米硅胶微粒表面,以CuBr为催化剂,2,2′-联吡啶(byp)为配体,并加入少量自由(牺牲性)引发剂2-溴丙酸乙酯(BRA),在BSB-SiO2粒子表面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接枝聚合反应。采用凝胶色谱(GPC)与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活性接枝聚合进行了确认。研究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反应呈现一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接枝聚合物分子量及接枝度与单体转化率之间呈直线关系,反应过程中接枝聚合物链的密度恒定,充分显示了可控聚合的特征,成功地实现了功能单体GMA在纳米硅胶微粒表面的可控接枝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纳米SIO2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接枝聚合 聚合物/无机复合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效果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丽梅 张谦 +6 位作者 白利华 马爱生 张红 李利敏 张建国 付广军 董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6,共8页
[目的]探讨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长期影响,为综合评价沙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栽植21,36和56 a的樟子松林和流沙地为采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 [目的]探讨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长期影响,为综合评价沙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栽植21,36和56 a的樟子松林和流沙地为采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析,以探讨人工林建设对半干旱荒漠区土壤颗粒组成及不同粒级含碳量的长期影响。[结果]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颗粒呈逐渐细化的趋势,且表层(0—5 cm)细颗粒含量均高于下层(5—30 cm)。造林后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含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值分别是流沙地的4.90倍和4.32倍;栽植年限对S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大于SIC含量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相对于流沙地,各粒级SOC,SIC含量均在栽植56 a样地增幅最大,且均在细砂粒组分中增幅最大。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粗砂粒和粉黏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和粉黏粒无机碳对总无机碳的贡献率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樟子松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粉黏粒含量和土壤固碳能力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组成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樟子松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核-无机壳型复合粒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高华 夏正斌 +1 位作者 牛林 孙雪娇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
有机-无机核壳型复合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制备有机核-无机壳型复合粒子的2种方法:化学法和物理法;重点对壳层为氧化物和金属单质、核为聚合物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目前有机核-无... 有机-无机核壳型复合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制备有机核-无机壳型复合粒子的2种方法:化学法和物理法;重点对壳层为氧化物和金属单质、核为聚合物的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目前有机核-无机壳型复合粒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 核壳结构 复合粒子 氧化物 金属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式无机/有机复合粒子的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凯 范敬辉 +1 位作者 马艳 吴菊英 《绝缘材料》 CAS 2007年第2期23-25,共3页
核壳式无机/有机复合粒子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结合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工、电子、军事等领域。文章对核壳式无机/有机复合粒子的表征方法及主要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核壳式无机/有机复合粒子 表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亲高聚物核壳型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紫外、荧光特性
7
作者 毕研迎 陈冬梅 +1 位作者 张金娥 张其坤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2-55,共4页
用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硅烷偶联剂NQ-51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应用超声技术将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甲醇介质中,然后通过苯乙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两步分散聚合制成了以二氧化硅为核,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壳的无机/有机复合... 用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备出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硅烷偶联剂NQ-51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应用超声技术将二氧化硅粒子分散在甲醇介质中,然后通过苯乙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的两步分散聚合制成了以二氧化硅为核,乙烯基吡咯烷酮为壳的无机/有机复合粒子,并通过紫外、荧光、红外、TEM等手段对高聚物进行了表征。通过表征发现,该核壳型复合粒子的紫外吸收谱图产生了红移,并且有了一定的荧光特性,荧光光谱也发生了红移。使得二氧化硅的各种性质如电学性质、光学性质、磁性质、催化性质等有了明显的改善,其实际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分散聚合 无机/有机复合粒子 苯乙烯 乙烯基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复合粒子的机械化学法制备与研究
8
作者 张浩 刘亚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11期210-213,共4页
介绍了机械化学法制备超细复合粒子的基本原理、表征技术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机械化学法制备无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粒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超细复合粒子 机械化学法 无机-无机复合粒子 有机-无机复合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SiO_2表面高分子化及其在PVC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9
作者 宇海银 吴正翠 +3 位作者 关明云 凌青 李世凤 孙益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无机粒子SiO2 进行胶囊化处理。结果表明 ,包覆温度为 6 0℃左右时 ,包覆量最大。SiO2 粒子上的包覆物量随着包覆时间的延长和 pH值的减小而增加。将包覆无机粒子的纤维素与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MM... 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无机粒子SiO2 进行胶囊化处理。结果表明 ,包覆温度为 6 0℃左右时 ,包覆量最大。SiO2 粒子上的包覆物量随着包覆时间的延长和 pH值的减小而增加。将包覆无机粒子的纤维素与甲基丙烯酸甲酯 /甲基丙烯酸丁酯 (MMA/BMA)接枝共聚合。采用IR、差热分析方法和透射电镜对复合粒子和其表面形貌及其在PVC基体中的分散状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表面包覆的SiO2 上实现了MMA/BMA的接枝共聚合。复合粒子中的SiO2 粒子质量分数增加 ,复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未经表面包覆接枝的无机粒子团聚在一起 ,而经表面包覆接枝后的SiO2 粒子在PVC中均匀地分散后 ,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 42 3%和 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包覆 无机有机复合粒子 接枝共聚合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