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by Electrostatic Spray Method Based on ANSYS Simulation
1
作者 LIU Lei HU Tian-yuan +1 位作者 SONG Ming-jun JI Wei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9-909,I0002,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via electrostatic spraying,an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roplet properties and flow rate variation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ur...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via electrostatic spraying,an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roplet properties and flow rate variation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uring the electrostatic spraying process,the prepared process parameters 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by electrostatic spray method under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simulated by ANSYS(Fluent).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solvent ratio,and solid mas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examined using a controlled variable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flow rate of 2.67×10^(-3)kg/s an acetone-to-deionized water ratio of 1.5∶1.0,and a solid mass of 200 mg,the theoretical particle size of th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can reach e nanoscale.Droplet trajectories in the electric field remain stable without significant devi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 diameter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low rate,with the trend leveling off around a flow rate of 1×10^(-3)kg/s.As the solvent ratio increases(with higher acetone content),particle diameter initially decreases,reaching a minimum around a ratio of 1.5∶1.0 before gradually increasing.Increasing the solid mass also reduces the particle diameter,with a linear increase in diameter observed at around 220 mg.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ith nanoscale dimensions were confirm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by the final SEM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chemistry fluent simulation ammonium perchlorat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electrostatic spray process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late synthesis of copper azide primary explosive through Cu2O@HKUST-1 core-shell composite prepared by “bottle around ship” method 被引量:1
2
作者 Xu-wen Liu Yan Hu +4 位作者 Jia-heng Hu Jia-xin Su Cai-min Yang Ying-hua Ye Rui-qi S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99-111,共13页
Copper azide(CA), as a primary explosiv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has not been practically used so far because of its high electrostatic sensitivity. The Cu2O@HKUST-1 core-shell structure hybrid material was synthesi... Copper azide(CA), as a primary explosiv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has not been practically used so far because of its high electrostatic sensitivity. The Cu2O@HKUST-1 core-shell structure hybrid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the “bottle around ship” methodology in this research by regulating the dissolution rate of Cu2O and the generation rate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 materials. Cu2O@HKUST-1 was carbonized to form a Cu O@porous carbon(CuO@PC) composite material. CuO@PC was synthesized into a copper azide(CA) @PC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 through a gas-solid phase in-situ azidation reaction.CA is encapsulated in PC framework, which acts as a nanoscale Faraday cage, and its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events electrostatic charges from accumulating on the energetic material’s surface. The CA@PC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 has a CA content of 89.6%, and its electrostatic safety is nearly 30times that of pure CA(1.47 mJ compared to 0.05 mJ). CA@PC delivers an outstanding balance of safety and energy density compared to similar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energetic materials Copper azide CARBONIZATION Template method core-shell composite Electrostatic safe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改性鱼皮明胶-透明质酸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3
作者 刘世龙 王彦波 +2 位作者 张龙涛 侯国华 郑宝东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8-1105,1111,共9页
文章以大黄鱼鱼皮中提取的鱼皮明胶(fish skin gelatin,FSG)为主体材料,通过乳液模板法制备鱼皮明胶-透明质酸(fish skin gelatin-hyaluronic acid,FSG-HA)复合微球,再利用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复合微球混合交联,构建具有高抗氧化... 文章以大黄鱼鱼皮中提取的鱼皮明胶(fish skin gelatin,FSG)为主体材料,通过乳液模板法制备鱼皮明胶-透明质酸(fish skin gelatin-hyaluronic acid,FSG-HA)复合微球,再利用单宁酸(tannic acid,TA)对复合微球混合交联,构建具有高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的单宁酸改性鱼皮明胶-透明质酸(FSG-HA/TA)复合微球。采用动态光散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表征FSG-HA和FSG-HA/TA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测定其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结果表明:FSG-HA和FSG-HA/TA均表现出球形结构,单宁酸的交联改性降低了FSG-HA的粒径分布,增强了鱼皮明胶与透明质酸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微球结构更紧密且均匀;FSG-HA和FSG-HA/TA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清除率最高分别达93.75%和67.63%。此外,改性后FSG-HA/T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显著,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高抑菌率达95%。因此,FSG-HA/TA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菌性能,作为食品保鲜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功能性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鱼皮明胶(FSG) 复合微球 抗氧化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KX-50/AP复合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王新飞 杨俊清 +4 位作者 赵含笑 王挺辉 郝嘎子 肖磊 姜炜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为获得高能量、低感度和易于储存的新型含能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TKX-50/AP复合微球,探究了不同进料速率对微球的形貌影响,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表征了样品的形貌及晶型,获... 为获得高能量、低感度和易于储存的新型含能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TKX-50/AP复合微球,探究了不同进料速率对微球的形貌影响,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表征了样品的形貌及晶型,获得了微球的热分解性能、撞击感度及吸湿性。结果表明:当进料速率为3.6 mL·min^(-1)时样品形貌最佳,球形度为Φ=96.40%,d_(50)=1.33μm,晶体结构不同于简单的TKX-50和AP混合,热分解活化能为184.43 kJ·mol^(-1),特性落高为50.1 cm,吸湿性相对物理混合降低了37%,表现出显著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KX-50/AP复合微球 喷雾干燥法 吸湿性 机械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对四环素吸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琦 刘俊 +6 位作者 院金蝶 郭磊磊 张雯雯 彭柯 程北惠 闫灿 张晨梦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3-969,共7页
将焙烧改性后的膨润土(RB)包封在海藻酸钠(ALG)基质中制备成球形吸附剂,并探究复合微球对模拟废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性能。利用SEM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模拟废水中TC初始浓度5 mg/L,吸... 将焙烧改性后的膨润土(RB)包封在海藻酸钠(ALG)基质中制备成球形吸附剂,并探究复合微球对模拟废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性能。利用SEM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模拟废水中TC初始浓度5 mg/L,吸附剂的投加量40 g/L,35℃下静态吸附1 h,此时吸附率达96.85%,吸附量达0.121 mg/g。吸附动力学的拟合结果更符合Langergren模型,说明复合微球对TC的吸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对等温吸附的拟合结果符合Freundlich模型说明其吸附过程是多层吸附的过程;热力学的研究结果ΔG<0、ΔH>0、ΔS>0,说明其吸附过程是一个熵增、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膨润土 复合微球 动力学 热力学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6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轻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马亚斌 刘保磊 +3 位作者 马英杰 王东方 孙德文 冉千平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9,共7页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 【目的】降低建筑物内维持自身舒适温度所需的大量能耗。【方法】以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为主要隔热填料,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GM-TIM)和中空聚合物微球保温隔热涂料(HPM-TIM),研究了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和HPM掺量对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对比了HGM-TIM和HPM-TIM的力学性能、耐介质、耐温变性和保温隔热性能。【结果】PVA/SiO_(2)复合气凝胶、HGM(或HPM)质量分数分别为3%、23%(或8%)时涂膜导热系数最低,且HPM-TIM的密度低至0.0568 g/cm^(3),35℃时导热系数为0.0277 W(/m·K),涂层厚度仅为2 mm时隔热温差可达40℃。【结论】HPM-TIM比HGM-TIM表现出更优的保温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SiO2复合气凝胶 中空聚合物微球 空心玻璃微球 超轻 导热系数 保温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P/PVDF复合含能微球的悬浮燃烧特性
8
作者 强月 梁导伦 +5 位作者 王军 王珊 王建 许王子 林日琛 沈德魁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1-609,共9页
硼(B)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较大,广泛应用于火炸药领域。研究通过乳液和溶剂蒸发法用不同聚偏二氟乙烯(PVDF)质量含量(5%、10%、15%和20%)制备了B/高氯酸铵(AP)/PVDF复合含能微球,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 硼(B)基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较大,广泛应用于火炸药领域。研究通过乳液和溶剂蒸发法用不同聚偏二氟乙烯(PVDF)质量含量(5%、10%、15%和20%)制备了B/高氯酸铵(AP)/PVDF复合含能微球,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超声悬浮激光点火系统研究了不同PVDF含量的复合含能微球悬浮燃烧特性,通过对B/AP/PVDF复合含能微球微爆燃烧特性的在线诊断,筛选出燃烧特性最优的PVDF含量的微球。结果表明,所得微球表面近似球形,其悬浮燃烧可分为发展燃烧、稳定燃烧和衰减燃烧3个阶段,过程中都伴有“微爆”现象,PVDF含量为10%时具有最大的火焰面积和亮度,最强的BO2发射光谱(11291.8 counts),最大的BO2峰值面积积分(128516.8)和最高的表面燃烧温度(1243.8℃),这些结果表明微球的PVDF含量为10%时具有最优的燃烧特性和能量释放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二氟乙烯 高氯酸铵 复合含能微球 超声悬浮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马奇文 于广宁 +2 位作者 石纪 汪成 郑荣荣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 为开发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以满足高频高速微电子封装需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HMSMs,质量分数为0~2.5%)掺杂的HMSMs/PI复合薄膜,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及介电性能测试系统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HMSMs含量增加,复合薄膜介电常数从纯PI的3.40降至2.5%时的1.90(降幅为44.1%),且介电损耗稳定低于0.005;薄膜的热分解温度始终高于470℃,疏水性显著增强(水接触角从65.5°升至99.7°)。力学性能呈非单调变化,HMSMs质量分数为1.5%时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峰值161.7 MPa(弹性模量1311 MPa),过量填充引发微球团聚导致力学性能下降。结论表明,含2.5.%HMSMs的复合薄膜在维持力学强度的同时,兼具低介电常数(1.90)及高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复合薄膜 低介电常数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反溶剂结晶法制备掺杂铝粉的复合微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静 杨文博 +1 位作者 吕英迪 陶胜洋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4-1734,共11页
纳米铝粉作为高能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含能复合材料领域。然而,制备高球形度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采用喷雾与反溶剂结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一种制备纳米铝粉与有机分子形成复合功能微球的喷射-结晶途径。通过自主设计... 纳米铝粉作为高能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含能复合材料领域。然而,制备高球形度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采用喷雾与反溶剂结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一种制备纳米铝粉与有机分子形成复合功能微球的喷射-结晶途径。通过自主设计的内混三流式空气雾化喷嘴,将前驱液雾化成液滴,反溶剂接收浴接收后,溶剂与反溶剂发生快速的相互扩散和传质过程,含能分子模拟物蔗糖八乙酸酯(SOA)在液滴内部析出,将铝粉包裹在内,洗涤干燥后得到铝粉掺杂的复合微球。通过调控合适的雾化、溶剂与反溶剂、添加剂等条件,成功解决了干燥后复合微球球形度低、微球之间相互团聚等现象,最终制备出粒径分布窄、形貌均一、分散性较好、球形度和密实度较高的掺杂铝粉的微球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 聚合物添加剂 掺杂 蔗糖八乙酸酯 纳米铝粉 复合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O/CdS@HAP复合微球的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莉 姜晓雪 +2 位作者 靳晓曼 王柯 宋树浩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4,共7页
为提升CdS基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运用水热法在CdS@HAP(羟基磷灰石)微球表面包覆rGO(还原氧化石墨烯)并制备rGO/CdS@HAP光催化材料,利用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分析材料的晶体... 为提升CdS基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运用水热法在CdS@HAP(羟基磷灰石)微球表面包覆rGO(还原氧化石墨烯)并制备rGO/CdS@HAP光催化材料,利用XRD(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理化性质,结合MB(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rGO/CdS@HAP的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结果表明:rGO/CdS@HAP具有中空微球结构,直径4—5μm,rGO以薄纱状均匀包裹在CdS@HAP表面;rGO/CdS@HAP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在可见光辐射120 min后对MB的去除率高达94%,在光催化循环实验中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机理分析证实,由CdS和HAP构建的Ⅰ型异质结带隙较窄,有助于提升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利用,rGO在CdS@HAP表面的包覆提升载流子分离效率的同时为光生空穴提供高速的传输路径,有效抑制CdS的光腐蚀,从而实现rGO/CdS@HAP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HAP rGO 复合微球 光腐蚀 光催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作义 陈考昌 +3 位作者 李华辉 柯永霞 柳晓俊 赵丹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3-2432,共10页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 首先,将以油茶果壳(COS)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COSBC)分散到海藻酸钠(SA)凝胶溶液中形成了混合液;然后,采用球滴法将其逐滴滴入到CaCl2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生物炭(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采用SEM和FTIR对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对水体中Pb(Ⅱ)的吸附效果,优化了其对Pb(Ⅱ)的吸附条件,探究了其吸附去除Pb(Ⅱ)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m(SA)∶m(COSBC)=4∶1制备的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具有最佳的吸附去除Pb(Ⅱ)的效果,室温下,在pH=5.0、Pb(Ⅱ)初始质量浓度为250 mg/L、投加量0.77 g/L、吸附时间4 h的条件下,Pb(Ⅱ)的平衡吸附量可达236.4 mg/g、去除率高达72.81%。CA/COSBC复合凝胶微球吸附去除Pb(Ⅱ)能够自发进行,且符合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和Lar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表面吸附和边界层扩散也会影响吸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凝胶微球 吸附 Pb(Ⅱ) 油茶果壳 生物炭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多孔微球改性制备隔声材料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龙贵 陈姝杉 +2 位作者 郝方涛 叶瑞瑞 丁治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37,244,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明胶以及钠化、有机化处理后的蒙脱土为原料,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蒙脱土(PMMA/MMT)多孔微球,并将其作为填料其加入液体硅橡胶泡沫材料中,制备出一种隔声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BET测试、激光粒度测试、阻抗管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PMMA/MMT多孔微球的结构与性能,以及其掺入对所制备隔声材料对不同频段噪声的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MMT后的PMMA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都得到提高,粒径均一性较好,将其掺入液体硅橡胶泡沫后,材料的中低频隔声性能显著提升,微球掺量为10%的复合材料对500~2000Hz中频段噪声的隔声量(TL)比未掺微球时提高了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合物微球 液体硅橡胶 复合材料 隔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O_(2)@CA微球的非晶结构色涂层的制备及光学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小平 张清宇 +1 位作者 杨雯雯 梁力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4-22,共9页
目的制备基于SiO_(2)@CA微球的非晶结构色涂层,并得到调控结构色颜色的方法,作为功能包装或智能包装的潜在应用。方法将咖啡酸(CA)与SiO_(2)微球在CuCl_(2)和NaBO_(3)·4H_(2)O的催化下产生活性氧(ROS),使CA迅速氧化为具有强黏附性... 目的制备基于SiO_(2)@CA微球的非晶结构色涂层,并得到调控结构色颜色的方法,作为功能包装或智能包装的潜在应用。方法将咖啡酸(CA)与SiO_(2)微球在CuCl_(2)和NaBO_(3)·4H_(2)O的催化下产生活性氧(ROS),使CA迅速氧化为具有强黏附性的聚咖啡酸(PCA)包覆SiO_(2)微球,即SiO_(2)@CA复合微球,然后将该复合微球与无水乙醇组成的悬浮液喷涂于亲水化的玻璃基片表面,从而制得非晶结构色涂层。采用FT-IR、XPS、TGA、SEM等对SiO_(2)@CA复合微球及其结构色涂层进行表征,研究CA含量、CuCl_(2)/CA的质量比和NaBO_(3)·4H_(2)O/CA的质量比对复合微球的形貌及结构色涂层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CA质量分数为5%、CuCl_(2)/CA的质量比为12∶和NaBO_(3)·4H_(2)O/CA的质量比为64∶的制备条件下可以得到适宜的SiO_(2)@CA复合微球及结构色涂层。结论采用CA可有效提高所制备非晶结构色涂层颜色的对比度,实现颜色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CA复合微球 喷涂 非晶结构色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三元水滑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蓝之 王玲 +2 位作者 张文涛 黄艺 张若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4-891,共8页
采用水热法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修饰到煅烧的MnMgFe三元水滑石上,结合海藻酸钠(SA)阳离子形成新型复合微球(SA@MFMc-S),用于吸附亚甲基蓝。该策略具有绿色环保、易回收利用、受pH值和温度影响较小的优点。利用单因素变量实验对反... 采用水热法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修饰到煅烧的MnMgFe三元水滑石上,结合海藻酸钠(SA)阳离子形成新型复合微球(SA@MFMc-S),用于吸附亚甲基蓝。该策略具有绿色环保、易回收利用、受pH值和温度影响较小的优点。利用单因素变量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拟合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初步分析了材料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303 K、pH=8、固液比为0.33 g·L^(-1)、反应时间为360 min。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最大吸附容量为743.86 mg·g^(-1),是自发的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经SEM-EDS、BET、XRD、FTIR方法表征吸附前后的微球,发现主要参与吸附反应的官能团是羧基和羟基,同时存在苯环之间的π-π键作用力。这项研究成果为高浓度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高去除率和高吸附容量的绿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MnMgFe水滑石 复合微球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响应型控释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
16
作者 杨嘉琪 巨晓洁 +4 位作者 谢锐 汪伟 刘壮 潘大伟 褚良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4-1483,共10页
单一的光热治疗(PTT)效果有限,往往不能彻底治愈肿瘤。随着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融合,多功能药物载体材料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将PTT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为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本研究以载有吲哚菁绿(ICG)... 单一的光热治疗(PTT)效果有限,往往不能彻底治愈肿瘤。随着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融合,多功能药物载体材料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将PTT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为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本研究以载有吲哚菁绿(ICG)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为光热剂,以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为载体基材,采用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了一种新型光热响应型控释微球(PLGAICG@PVA/SA)。系统研究了微球的形貌尺寸可控性、光热转化性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并以盐酸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探讨了该微球载体对DOX的负载能力和光热响应性控释能力。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LGAICG@PVA/SA微球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表现出优异的光热转换效应,0.5W/cm^(2)近红外光照射15min的温度增量为18.5℃且稳定性良好;微球亦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和弹性性能,其杨氏模量为317.0kPa。在模拟生理环境中,微球中DOX药物的释放行为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模型并具有明显的光热刺激响应性。该微球材料在药物控释及肿瘤的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学 光热治疗 复合微球 吲哚菁绿 纳米粒子 药物释放 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压连续成型制备聚丙烯超疏水表面
17
作者 王胜利 吴大鸣 +3 位作者 黄保东 岳耀宇 赵中里 孙靖尧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135,共6页
在平板热压印技术的基础上优化了工艺,以不锈钢筛网作为模具,通过控制变量法,采用热辊压压印的方式,以聚丙烯(PP)薄膜为基材,并使用具有疏水性的二氧化硅(SiO_(2))微球进行修饰,最终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薄膜,并对样品的耐久性进行... 在平板热压印技术的基础上优化了工艺,以不锈钢筛网作为模具,通过控制变量法,采用热辊压压印的方式,以聚丙烯(PP)薄膜为基材,并使用具有疏水性的二氧化硅(SiO_(2))微球进行修饰,最终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薄膜,并对样品的耐久性进行了测试。实验总结出了合适的辊压工艺参数:辊压温度为170℃,辊压压力为10 MPa,辊轮转速为2.0~2.2 r/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PP薄膜表面连续构筑出具有较好疏水效果的二级复合微纳结构,并且,表面镶嵌的SiO_(2)微球使薄膜耐久性显著提高,接触角为154°,滚动角为1°。文章优化了热压工艺,即采用了热辊压印的方式,采用SiO_(2)疏水微球修饰薄膜表面,显著增强了薄膜表面的耐久性和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热辊压压印 SiO_(2)微球 湿涂法 微纳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米级DAP-4基含能复合微球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佳伟 李佳飞 +5 位作者 张东旭 薛志华 李柘嫱 雷金山 王晶禹 武碧栋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5,共7页
为提高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DAP-4)的装药工艺安全性,采用同轴型液滴微流控技术,改变黏结剂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和硝化纤维素(NC)的复合比例(占DAP-4质量的2%)实现了DAP-4基含能复合微球的球形化造粒。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差... 为提高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DAP-4)的装药工艺安全性,采用同轴型液滴微流控技术,改变黏结剂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和硝化纤维素(NC)的复合比例(占DAP-4质量的2%)实现了DAP-4基含能复合微球的球形化造粒。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差热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高速摄影、撞击感度测试仪和摩擦感度测试仪等系统测试和分析了样品的宏微观形貌、晶体结构、热性能、燃烧性能、机械感度等。结果表明:黏结剂GAP与NC的比例为4∶1时,DAP-4基复合微球(GN41)的球形化效果最好;对DAP-4进行球形化造粒后不会改变其晶体结构,热分解峰温略有提前;DAP-4基复合微球的燃烧时间比原料有轻微延长,总体依然表现出非常平稳的持续燃烧,保留了其优异的燃烧性能;GN41微球在降低机械感度的同时显著改善了流动性,提高了装药工艺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分子钙钛矿含能材料(DAP-4) 微球 流散性 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粒子表面接枝共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Cu^(2+)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美荣 林凌 +2 位作者 许爱 熊贵霞 罗云翔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4-1279,共6页
采用KH570对纳米SiO_(2)进行改性,将其作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剂;利用反相(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SiO_(2)@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共聚物复合微球,并对改性前后纳米SiO_(2)以及复合微球的结构、形貌及质量损失进行了表征;探究pH值... 采用KH570对纳米SiO_(2)进行改性,将其作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剂;利用反相(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SiO_(2)@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共聚物复合微球,并对改性前后纳米SiO_(2)以及复合微球的结构、形貌及质量损失进行了表征;探究pH值、温度和单体比例对复合微球吸附Cu^(2+)效果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SiO_(2)亲油性增强,提高稳定乳液的能力;Cu^(2+)吸附实验表明,复合微球吸附的最佳pH值为6,且吸附量随着AA用量增加而增大;复合微球吸附Cu^(2+)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纳米SiO_(2) Pickering乳液 复合微球 吸附 Cu^(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石墨烯微球制备与浸润性调控及其丙酮感知研究
20
作者 汪瑞 梅启林 +3 位作者 丁国民 陈述慧 徐建蓉 姜端洋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了增加表面粗糙度,获得超疏水复合材料,本文引入水-丙酮的二元溶剂,探究氧化石墨烯(GO)在二元溶剂中的分散与蒸发,而后通过喷雾油炸法,得到褶皱石墨烯微球(FGO),探究溶剂组分对浸润性的影响,最后将FGO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制... 为了增加表面粗糙度,获得超疏水复合材料,本文引入水-丙酮的二元溶剂,探究氧化石墨烯(GO)在二元溶剂中的分散与蒸发,而后通过喷雾油炸法,得到褶皱石墨烯微球(FGO),探究溶剂组分对浸润性的影响,最后将FGO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制成对丙酮敏感的超疏水传感器。结果表明:在二元溶剂中,水的组分为20%时,GO在其中分散良好并且有不错的蒸发率,得到的FGO接触角为149.1°;制备的复合材料结合良好,具备150.2°的超疏水性能,同时能在丙酮浓度为0.03~0.075 mol/L时具有良好感知性能,灵敏度达到115 (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 褶皱石墨烯微球 复合材料 超疏水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