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1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MSA modified Fe_3O_4@SiO_2 core/shell magnetic nanocomposite for Pb^(2+) removal 被引量:8
1
作者 TIAN Qing-hua WANG Xiao-yang +1 位作者 MAO Fang-fang GUO Xue-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2+ions,contact time,and temperature on the amount of Pb2+adsorbed were investigated.Adsorption isotherms,adsorption kinetics,and thermodynamic analysi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Fe3O4@SiO2@DMSA composite is 50.5 mg/g at 298 K,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3O4 an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particles.The adsorption process agreed well with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s an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dsorption was spontaneous,endothermic and energetically driven i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removal ADSORPTION Fe3O4@SiO2 core/shell structure DMSA modification magnetic nano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二氢杨梅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分析
2
作者 常大伟 曹佳怡 +4 位作者 任娜 王虎玄 孙玉姣 沈文 SARA Sendi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0,共11页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建Zein-阿拉伯胶(GA)纳米营养递送体系,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Zein/GA-DMY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GA和DMY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该体系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Zein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为1:2,Zein与DMY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较小(191.04 nm),PDI为0.164,zeta电位为-17.70 mV,包封率为76.17%。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使该纳米粒子形成的主要驱动力,DMY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GA-DMY纳米粒子中,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GA的包覆使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具备pH、加热、盐离子及储藏稳定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体外抗氧化和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表明经复合纳米粒子包封后DMY仍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呈现缓释特性。因此,本研究可为DMY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玉米醇溶蛋白 阿拉伯胶 纳米粒子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壳-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压敏电阻改性研究最新进展
3
作者 何俊佳 宋丽 +3 位作者 叶芝 周本正 姚澄锋 毛思博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10-4129,共20页
ZnO压敏电阻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源于晶界势垒结构,相关改性研究长期聚焦于配方优化、制备工艺改进、导电机理探索等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特高压输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工程的建设,电力系统对过电压防护水平及设备轻量化需求... ZnO压敏电阻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源于晶界势垒结构,相关改性研究长期聚焦于配方优化、制备工艺改进、导电机理探索等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特高压输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工程的建设,电力系统对过电压防护水平及设备轻量化需求显著提高,为ZnO压敏电阻的改性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ZnO压敏电阻的改性主要围绕两条技术路线展开:一是基于机械混粉的传统工艺优化,但受限于添加剂分散性差和晶界缺陷调控难度大,性能提升逐渐趋缓;二是基于包覆技术的新型粉体设计,通过表面功能层构建显著改善添加剂分散性和界面特性,为突破传统工艺局限提供了新的路径。该文系统梳理了机械混粉工艺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综述了包覆技术在提升ZnO压敏电阻性能方面取得的最新探索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高性能ZnO压敏电阻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压敏电阻 机械混粉 表面包覆 核壳结构合成 核壳结构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熔体流动速率、高抗冲聚丙烯产品性能分析及优化
4
作者 刘洋 李慧 张悦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程中,该产品中黏度相对较低的乙丙橡胶相结构使其中的橡胶相易发生剪切变形、融合甚至破裂,因此,产品的冲击强度及稳定性波动较大,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在体系中添加适量高密度聚乙烯,对产品性能进行了优化。聚乙烯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该抗冲聚丙烯橡胶分散相的形态及与连续相基底树脂的相互作用,提高应力在两者之间的有效传递和耗散,最终实现改善产品的抗冲击强度及稳定性的目的。其中,当高密度聚乙烯的添加量为1%~10%时,10根样条的室温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较稳定,均值可达到53.31~60.96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核-壳”结构 橡胶相 乙丙共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静电纺丝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李伟 王旭 +1 位作者 张轶督 刘艳萍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8,共7页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相变纤维膜。测试与表征了不同PEG含量下纤维膜的形貌和结构、热性能、热管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纤维膜呈现均匀的连续结构,纤维表面连续光滑无缺陷,核壳界面清晰;随PEG含量增加,纤维膜的熔点和结晶温度提升,相变焓值增大,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在热对流试验的升降温过程中达到相同温度的时间均变长,表明纤维膜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当PEG质量分数为50%时,纤维膜熔融焓达到57.93 J/g,储热能力优异,在20次热循环后仍保持稳定的相变储热性能,泄漏率约为6.1%,包覆效果良好。制备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兼具高储热能力、形状稳定性和循环耐久性,在医学热疗、电子器件热防护、智能纺织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聚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相变纤维膜 核壳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微孔聚合物-碳纳米管混合基质膜的可控成核生长与PM/CO_(2)同步捕集机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明伟 杨尚学 +8 位作者 刘冠林 汪少振 王存民 李佳琪 李湘 张一帆 张明明 何新建 徐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 混合基质膜(MMMs)通过将聚合物的优点与有机/无机填料相结合来提高吸附和分离性能.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具有层次化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杂原子吸附位点,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的气体吸附和分离.本文构建了碳纳米管(CNTs)网络支撑CMPs膜,该膜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CNTs为柔性基底,以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杂原子吸附位点的CMPs为吸附活性层,旨在解决制备过程中多孔聚合物自成膜难的问题.所制备的CMP-CNTs膜保留了CNTs的三维网络结构和CMPs的分级多孔结构,在高效吸附颗粒物(PM)和分离二氧化碳/氮气(CO_(2)/N_(2))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渗透阻力.在酸碱环境中,CMP-CNTs对PM3.0的拦截效率超过99.9%.孔隙性质测试结果表明,CMP-CNTs具有与气体分子动力学直径相似的尺寸特征和由氮和氧杂原子引起的极性诱导环境,因此具有优异的CO_(2)/N_(2)分离能力.CMP-CNTs对CO_(2)/N_(2)混合组分的选择性高达119[273 K,1.0 bar(1 bar=0.1 MPa)].本文将CMPs同轴共价接枝在CNTs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混合基质膜,这种将多孔聚合物和柔性基底优势互补的加工方法表现出设计灵活性和工艺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基质膜 同轴共价接枝 核壳结构 酸碱耐受性 颗粒物/CO_(2)同步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电解质的制备及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彦贝 王若名 +7 位作者 刘娟 Taimoor Raza 陆玉正 Rizwan Raza 朱斌 李松波 安胜利 云斯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3-1362,共10页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观形貌及价态演变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其作为SIFC电解质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和燃料电池性能,研究核-壳结构异质界面电荷传输及内建电场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50℃时,CeO_(2)@LSCF作为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在1.08 V开路电压下,获得942.2 mW·cm^(-2)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作为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的SIFC电解质材料,核-壳结构CeO_(2)@LSCF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燃料电池 电解质 核-壳结构 内建电场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PS@PAO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可控构建及其海水提铀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昊 崔琦 +6 位作者 王凤菊 李子明 宋艳 吴浩天 李壑 杨吴馨晨 陈树森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4-533,共10页
针对聚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纤维收缩脆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材料力学性能衰退问题,研究提出了“核-壳异质结构应力传递”策略,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柔性核层、聚偕胺肟(PAO)为刚性壳层的纳米纤维吸... 针对聚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表面改性过程中纤维收缩脆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材料力学性能衰退问题,研究提出了“核-壳异质结构应力传递”策略,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以聚苯乙烯(PS)为柔性核层、聚偕胺肟(PAO)为刚性壳层的纳米纤维吸附材料(PS@PAO)。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S@PAO具有均匀的核壳异质结构(核层直径约为200 nm,壳层厚度约为50 nm),比表面积达6.22 m^(2)/g,较纯PAO纤维提升38%;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S@PAO的拉伸强度(0.66 MPa)与杨氏模量(34.84 MPa)较纯PAO纤维分别提升13.8%和30.1%;动态接触角试验发现1 s内水接触角由30°降至21°,PS@PAO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用PS@PAO对pH=8.0、铀质量浓度16 mg/L的加标海水吸附48 h,铀吸附容量为34.14 mg/g;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铀酰离子(UO^(2+)_(2))与偕胺肟基的化学螯合主导吸附过程。该研究通过对材料结构、海水提铀性能及吸附机制的协同解析,为高稳定性海水提铀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规模化制备工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 核壳结构 聚偕胺肟 聚苯乙烯 纳米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复合沉积提升TiO_(2)在非水介质中的反射率
11
作者 刘烨 赵谦 +5 位作者 俞彦仿 甄银钊 高伯楠 王世荣 李祥高 刘红丽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0-1036,1072,共8页
为提升TiO_(2)在非水介质中的反射率,通过化学反应沉积法将Al_(2)O_(3)、SiO_(2)复合沉积在锐钛矿型TiO_(2)粒子表面制备了TiO_(2)@Al2@Si2。以活性聚合物分散剂(Solsperse 17000)为表面活性剂,将TiO_(2)@Al2@Si2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 为提升TiO_(2)在非水介质中的反射率,通过化学反应沉积法将Al_(2)O_(3)、SiO_(2)复合沉积在锐钛矿型TiO_(2)粒子表面制备了TiO_(2)@Al2@Si2。以活性聚合物分散剂(Solsperse 17000)为表面活性剂,将TiO_(2)@Al2@Si2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采用FTIR、XPS、TEM、N2吸/脱附等温线对TiO_(2)@Al2@Si2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分散液的稳定性、透光率和白态反射率。结果表明,Al_(2)O_(3)、SiO_(2)复合壳层沉积在TiO_(2)粒子表面,形成了多孔壳层,提升了TiO_(2)@Al2@Si2的比表面积(44.74 m^(2)/g)、表面羟基含量(1.204×1019个/g)及荷电量(–40.61 mV);TiO_(2)@Al2@Si2表面复合沉积的Al_(2)O_(3)、SiO_(2)提升了粒子的遮盖力,增强了TiO_(2)@Al2@Si2外层表面羟基上的氧原子负电性,使其更易键合Solsperse 17000,从而提升了粒子在非水介质中的分散性能。TiO_(2)@Al2@Si2在甲苯、十二烷基苯、四氯乙烯、环己烷、Isopar L中(质量浓度150 g/L)的白态反射率分别为49.11%、49.11%、48.18%、53.91%、54.43%,比TiO_(2)粒子分散液有所提升;将TiO_(2)@Al2@Si2与铁锰黑粒子相配,制备了电泳显示器件,得到了白态反射率40.47%、对比度59.51的电泳显示原型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表面改性 核壳结构 非水介质 反射率 电泳显示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烷烃类VOCs催化燃烧耐SO_(2)催化剂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作者 彭钎 董芳 +3 位作者 韩维亮 韩维高 唐志诚 周智芳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I0004,共12页
低碳烷烃分子结构稳定,C—H键的断裂能垒较高,被认为是VOCs中最难降解的成分之一.催化燃烧技术因起燃温度低、适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治理.目前,低碳烷烃类VOCs催化燃烧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 低碳烷烃分子结构稳定,C—H键的断裂能垒较高,被认为是VOCs中最难降解的成分之一.催化燃烧技术因起燃温度低、适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治理.目前,低碳烷烃类VOCs催化燃烧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大类.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含硫物种通常会与VOCs分子竞争吸附到催化剂活性位点上,造成活性中心的失活.某些工况下,含硫物种甚至会与活性组分或载体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造成不可逆的中毒.本文针对催化剂表面硫中毒失活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了低碳烷烃VOCs催化燃烧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的主要抗硫中毒策略,包括构建双贵金属催化体系、元素掺杂、酸化处理以及构筑核壳结构催化剂等.最后,提出了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抗硫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烷烃VOCs 催化燃烧 耐硫性 催化剂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中心性及K-shell的脑网络核心节点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小俊 王彬 +3 位作者 夏一丹 鹿丽鹏 刘辉 熊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4-49,共6页
在对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重构得到的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中,核心节点的识别是对全脑网络特性展开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一种基于K-shell和介中心性的核心节点评价方法,首先使用以节点局部重要性为标准的度中心性、邻近中心性... 在对基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重构得到的人脑结构网络的研究中,核心节点的识别是对全脑网络特性展开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一种基于K-shell和介中心性的核心节点评价方法,首先使用以节点局部重要性为标准的度中心性、邻近中心性和介中心性三个中心性评价方法分别对人脑结构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展开评估和分析;接着利用以节点全局地位为标准的K-shell分解法对人脑结构网络的核心节点展开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由于同时兼顾了脑网络节点的整体特性和局部特性,该方法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识别核心脑区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节点 人脑结构网络 点介中心性 K-shell分解法 度中心性 邻近中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炸药领域的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作者 董英楠 姜一帆 +3 位作者 赵凤起 李思恒 刘丁 曲文刚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7-927,共21页
核壳结构能有效抑制Al基复合材料燃烧产生的大颗粒Al凝团,提升Al粉释能效率,改善Al粉的点火性能和燃烧释能特性。本研究从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出发,介绍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 核壳结构能有效抑制Al基复合材料燃烧产生的大颗粒Al凝团,提升Al粉释能效率,改善Al粉的点火性能和燃烧释能特性。本研究从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出发,介绍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组成对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能量释放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并给出核壳结构Al基复合材料潜在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优化核壳结构制备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调控包覆材料组分或在基体‑包覆层界面构筑功能化介层,可有效改善材料燃烧过程中的传质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AL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材料组成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点击化修饰聚醋酸乙烯酯基核壳乳液及其快速成膜性能
15
作者 范晓慧 聂金秋 +1 位作者 李欢欢 李志国 《涂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30,共10页
针对传统水性涂料成膜速度慢、涂装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硫醇-烯点击反应在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核壳乳胶粒表面接枝多官能度硫醇(TMPMP),并采用预乳化法在乳胶粒合成后期加入双键活性单体,制备了PVAc基光固化复合乳液。系统考察了复合乳... 针对传统水性涂料成膜速度慢、涂装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硫醇-烯点击反应在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核壳乳胶粒表面接枝多官能度硫醇(TMPMP),并采用预乳化法在乳胶粒合成后期加入双键活性单体,制备了PVAc基光固化复合乳液。系统考察了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光固化特性、力学性能以及漆膜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VAc基核壳乳胶粒粒径在200 nm左右,表面修饰的巯基官能团能够与双键活性单体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硫醇-烯点击反应从而实现快速成膜固化;复合乳液稳定性优良,储存期可达60 d以上。将复合乳液应用于木材光固化涂饰时,最快可在9 s内实现固化;通过调控硫醇与活性单体的比例可改善漆膜性能,当活性单体(TMPTA)用量为400%时,乳胶膜的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达到6.17 MPa,断裂伸长率为1.79%;同时,木器涂料漆膜的硬度、光泽和粗糙度分别为4H、10.8和2.34μm。硫醇-烯点击修饰的PVAc基光固化复合乳液可实现快速成膜固化,进而显著提高涂装效率,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木器涂料 核壳结构 聚醋酸乙烯酯 硫醇-烯点击反应 紫外光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核壳结构高电化学性能PEDOT/PAN-b-PSS的研究
16
作者 唐火强 武晶晶 +4 位作者 胡来文 郭德超 董维福 姚文强 杜显锋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9-276,共8页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SS)水分散体因具有众多优点被公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商业导电聚合物之一,但由于绝缘的PSS会包裹在其颗粒表面使电荷传递能垒变高,影响导电性。合成的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丙烯腈-b-聚4-乙烯基苯磺酸(PEDOT/PAN-b-PSS)在水中能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胶束,这种核壳结构以PAN为核,PSS为壳,导电聚合物PEDOT堆积在壳上,增加了颗粒之间PEDOT的接触,可以有效降低电荷传递能垒,提高电导率(8.1S/cm→59.2S/cm),改善电化学性能,并有良好的成膜性(均方根粗糙度≤1.53nm)。将PEDOT/PAN-b-PSS应用于固态电容器中,相对于传统的PEDOT/PSS,能有效降低等效串联电阻(16.1mΩ→6.9mΩ),提高容量引出率(88.3%→95.0%)。为生产企业合成高品质PEDOT水分散体和下游企业选择更合适的PEDOT水分散体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嵌段共聚物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固态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核壳结构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的制备及其化学驱动性能
17
作者 郭慧茹 任龙 官建国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5-790,共6页
为了研究纳米分子马达的化学驱动性能,设计和制备一种核壳结构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并研究其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运动行为;采用超声破碎和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聚合物层包覆的液态金属核壳结构,然后在其表面通过原位电置... 为了研究纳米分子马达的化学驱动性能,设计和制备一种核壳结构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并研究其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运动行为;采用超声破碎和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聚合物层包覆的液态金属核壳结构,然后在其表面通过原位电置换反应实现铂纳米颗粒的均匀负载,成功制备具有多层核壳结构的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对该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的微观结构与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系统研究该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在不同过氧化氢含量的水溶液中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为粒径为100~150 nm的球形多壳层核壳结构,以液态金属为核芯,以聚合物层与铂颗粒层为外壳;在过氧化氢水溶液中,液态金属纳米分子马达表面负载的铂层可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在周围形成分解产物浓度梯度,使该纳米分子马达表现出增强扩散的行为,具有优异且稳定的化学驱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微纳米分子马达 核壳结构 化学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光催化性能研究
18
作者 陈佩 吴尔豪 刘晓文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1-4179,共9页
利用水热-焙烧法制备TiO_(2)纳米片,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α-堇青石,并以α-堇青石和钛酸四丁酯(TBOT)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焙烧法合成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SEM、BET、FT-IR、XPS、UV-Vi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亚甲基... 利用水热-焙烧法制备TiO_(2)纳米片,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α-堇青石,并以α-堇青石和钛酸四丁酯(TBOT)为前驱体,通过水热-焙烧法合成α-堇青石/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SEM、BET、FT-IR、XPS、UV-Vi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亚甲基蓝(MB)溶液的吸附与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_(2)为锐钛矿相,α-堇青石的引入未改变TiO_(2)晶体结构,但显著提高了比表面积(由59.1 m^(2)/g增至255.8 m^(2)/g),改善了TiO_(2)的团聚现象,增加了表面羟基、氧空位和介孔。α-堇青石使TiO_(2)吸收带蓝移,禁带宽度由3.27 eV降至3.19 eV。复合材料在120 min黑暗条件下对10 mg/L MB的吸附率达92.3%,分别是纯TiO_(2)和α-堇青石的61倍和8.2倍;在30 W紫外灯下照射60 min,其对MB的光降解率达100%,是纯TiO_(2)的2.5倍。经过5次循环使用,降解率仍达95.2%,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羟基自由基(·OH)是光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本研究为废水中染料的去除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堇青石/TiO_(2) 核-壳结构 吸附 光催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绿色”方向研究
19
作者 安万浩 卿宁 +1 位作者 汤柳燕 曾庆乐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01-705,共5页
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2-EHA)构成基体共聚体系,协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作为功能改性单体,创新采用活性-非离子复合乳化体系(含反应型乳化剂及环保表面活性剂),通过分步种子乳液聚合工艺构... 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2-EHA)构成基体共聚体系,协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作为功能改性单体,创新采用活性-非离子复合乳化体系(含反应型乳化剂及环保表面活性剂),通过分步种子乳液聚合工艺构建核壳结构聚合物胶粒。通过TEM、DSC、TGA、FTIR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系统表征,重点考察乳液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当A-174添加量达总单体质量4‰时,体系综合性能最优。该用量下的丙烯酸酯乳液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单体转化率达到95.1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为0 g/L,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与改性前相比,乳胶膜接触角提升14%,铅笔硬度提升至H。综上,A-174改性可以显著提升乳液的耐水性能和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乳液 硅烷偶联剂 零VOC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杨木屑的还原催化分馏
20
作者 赵晴 侯美岩 +3 位作者 康佳 张璐 王海军 毕亚东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4,共8页
采用配体保护法,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配体和镍离子之间的螯合作用制备了催化剂Ni@C/Al_(2)O_(3)。采用X射线衍射和物理吸附等对Ni@C/Al_(2)O_(3)进行表征,发现Ni-EDTA配合物能促进Ni金属粒子在Al_(2)O_(3)载体表面高度分散,而且EDTA... 采用配体保护法,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配体和镍离子之间的螯合作用制备了催化剂Ni@C/Al_(2)O_(3)。采用X射线衍射和物理吸附等对Ni@C/Al_(2)O_(3)进行表征,发现Ni-EDTA配合物能促进Ni金属粒子在Al_(2)O_(3)载体表面高度分散,而且EDTA焙烧后分解形成多孔碳层包覆在Ni金属粒子表面,可以抑制其烧结。将催化剂Ni@C/Al_(2)O_(3)用于还原催化分馏(RCF)杨木屑,以催化产物中酚类单体化合物收率为考核指标优化该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得到Ni@C/Al_(2)O_(3)催化剂优化的制备条件:活性组分Ni负载量28%、EDTA与Ni符合物质的量比为1∶1的化学计量关系。此时杨木屑催化还原分馏反应产物中酚类单体化合物的收率达到最高值34.5%。Ni负载量过高时金属粒子团聚现象显著,难以形成被碳层包覆的核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 配合物 镍催化剂 核壳结构 还原催化分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