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2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nHCF/MnO_2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1
作者 WANG Yu ZHONG Hao +2 位作者 YAN Nan HU Haibo CHEN Qianwa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4-104,共1页
A nanocomposite of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as ac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n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A way called &q... A nanocomposite of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was synthesized by a facil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tested as ac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n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 A way called "Deep electro-oxidation" was used to generate manganese dioxide coated layer for stabilizing the electrode material. The structure and ingredient of the resulting MnHCF/MnO2 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showed a capacitance of 225.6 F/g at a sweep rate of 5 mV/s within a voltage range of 1.3 V, and high energy density of 37.2 Wh/k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g in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wo different components,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core and manganese dioxide shell, lead to an integrate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an enhanced capacitor. The electrochemical testing and corresponding XPS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nganese coordinated by cyanide groups via nitrogen atoms in MnHCF did not get involved in the charge storage process during potential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APACITORS deep electro-oxidation manganese HEXACYANOFERRATE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bration Source Number Estimation of A Shell Struc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g Wei He Zhengjia Zhang Zhousuo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42-146,共5页
It has been challenging to correctly separate the mixed signals into source components when the source number is not known a priori.To reveal the complexity of the measured vibration signals,and provide the priori inf... It has been challenging to correctly separate the mixed signals into source components when the source number is not known a priori.To reveal the complexity of the measured vibration signals,and provide the priori information for the blind source separation,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novel source number estimation based on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and clustering evaluation analysis,and then carry out experiment studies with typical mechanical vibration signals from a shell structure.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ICA based source number estimation performs stably and robustly for the shell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NUMBER estimation SOURCE SEPARATION shell structure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_(core)Co_(shell)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鲍芳 崔颜 +2 位作者 姚建林 任斌 顾仁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7-629,共3页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hickness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cyclic voltammetry(CV). The results reveal t...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hickness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cyclic voltammetry(CV).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repar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ere covered by Co shell and exhibited the similar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y with the Co nanoparticles surfac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 activities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 by using pyridine as a probe molecu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SERS intensity depended on the Co shell thickness of the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was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ing shell thickness. The SERS intensity of these AucoreCoshell nanoparticles is found to be about twenty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on an electrochemically roughened cobalt electr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core CO shell纳米粒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core)-Pt_(shell)/C核壳型纳米催化剂电催化还原氧的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世斌 员娟宁 +3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李一兵 郝晓刚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71-1176,共6页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 应用两步化学还原法合成不同壳层厚度的Fecore-Ptshell纳米粒子,并用SEM、TEM、EDS和XRD手段对其进行物理表征,应用动电位、交流阻抗和循环伏安法进行氧还原电催化活性及抗甲醇性测试。结果表明,样品Fecore-Ptshell纳米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其中Fecore,1-Ptshell,0.5平均值为50nm,核芯直径约34nm,壳层厚度约8nm;与Pt/C相比,Fecore-Ptshell/C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和抗甲醇性明显提高,Fe与Pt原子比为1:0.5的Fecore-Ptshell/C在0.5mol·L-1H2SO4中氧还原的最大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84.7mA·mg-1,是相同反应条件下Pt/C电流密度的1.45倍,抗甲醇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re-Ptshell/C 核壳型纳米粒子 氧电还原 抗甲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MSA modified Fe_3O_4@SiO_2 core/shell magnetic nanocomposite for Pb^(2+) removal 被引量:8
5
作者 TIAN Qing-hua WANG Xiao-yang +1 位作者 MAO Fang-fang GUO Xue-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meso-2,3-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modifie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composite(Fe3O4@SiO2@DMSA)for Pb2+ions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The effects of solution pH,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Pb2+ions,contact time,and temperature on the amount of Pb2+adsorbed were investigated.Adsorption isotherms,adsorption kinetics,and thermodynamic analysi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Fe3O4@SiO2@DMSA composite is 50.5 mg/g at 298 K,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3O4 and Fe3O4@SiO2 magnetic nanoparticles.The adsorption process agreed well with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s and pseudo second-order kinetics.The thermodynam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dsorption was spontaneous,endothermic and energetically driven in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removal ADSORPTION Fe3O4@SiO2 core/shell structure DMSA modification magnetic nanocompo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ible-light-induced NiCo_(2)O_(4)@Co_(3)O_(4)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被引量:2
6
作者 WANG Huan-wei FANG Xin +3 位作者 WAN Yu-chi ZHAN Jing WANG Zhi-jian LIU 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3040-3049,共10页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from wastewater.The development of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is the mos...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technology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dyes from wastewater.The development of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strong catalytic ac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application.Visible-light-induced NiCo_(2)O_(4)@Co_(3)O_(4) core/shell heterojunction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sol-gel method in this paper.Compared to bare NiCo_(2)O_(4) and Co_(3)O_(4),NiCo_(2)O_(4)@Co_(3)O_(4) showed a remarkably enhanced removal rate towards congo red(CR)degradation with 98.4%of the removal rate to CR at 120 min under irradiation.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NiCo_(2)O_(4)@Co_(3)O_(4) benefits from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s by forming a heterojunction,and the rapid transfer efficiency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results from the core/shell architectures.A mechanism that NiCo_(2)O_(4)@Co_(3)O_(4) degrades CR to harmless inorganic substances by h^(+),•O-2 and•OH during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ible-light-inducment NiCo_(2)O_(4)@Co_(3)O_(4) HETEROJUNCTION core/shell architectur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vel in Rydberg state of lithium 被引量:1
7
作者 HUXian-quan XU Jie +1 位作者 MA Yong HENG Rui-lu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59-63,共5页
关键词 Rydberg态能量层 原子核极化 水平间隔 原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olk-shell”结构中高效双酶级联催化体系的构筑
8
作者 蒋佳祺 杨红霞 +3 位作者 闫梦飞 史馨瑶 李佳琪 蒋育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6,共8页
合成了一种生物-无机杂化材料ZIF-8@GOx-CPO@ZIF-8,该材料以具有“蛋黄-壳(Yolk-shell)”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MOF)为载体,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氯过氧化物酶(CPO)封装在不同隔离空间中构建了双酶纳米反应器.“Yolk-shell”结构可为封... 合成了一种生物-无机杂化材料ZIF-8@GOx-CPO@ZIF-8,该材料以具有“蛋黄-壳(Yolk-shell)”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MOF)为载体,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氯过氧化物酶(CPO)封装在不同隔离空间中构建了双酶纳米反应器.“Yolk-shell”结构可为封装的酶提供纳米邻近效应,GOx催化底物原位生成的H_(2)O_(2)可启动相邻的CPO催化反应,有效减少了反应物的扩散阻力和H_(2)O_(2)的分解和逃逸,同时避免了两种酶催化反应的相互影响.与均相缓冲液中的游离酶相比,ZIF-8@GOx-CPO@ZIF-8的级联催化效率更高.由于MOF的屏蔽效应,酶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显著提高.“Yolk-shell”结构还可有效抑制材料重复使用过程中酶分子的泄漏,经过20次重复使用后,ZIF-8@GOx-CPO@ZIF-8仍可保持初始级联催化效率的72%.将ZIF-8@GOx-CPO@ZIF-8双酶级联反应生成的HClO应用于偶氮染料的高效脱色和水果保鲜.在1 mg/mL ZIF-8@GOx-CPO@ZIF-8水溶液中,橙黄G(0.3 mmol/L)在15 min内可完成脱色(脱色率>98%).在新鲜草莓的杀菌保鲜实验中,ZIF-8@GOx-CPO@ZIF-8也显示出良好效果.ZIF-8@GOx-CPO@ZIF-8双酶级联催化体系具有高效、稳定、温和及绿色的特点,极具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k-shell”结构 氯过氧化物酶 葡萄糖过氧化物酶 双酶级联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二氢杨梅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分析
9
作者 常大伟 曹佳怡 +4 位作者 任娜 王虎玄 孙玉姣 沈文 SARA Sendi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0,共11页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建Zein-阿拉伯胶(GA)纳米营养递送体系,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Zein/GA-DMY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GA和DMY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该体系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Zein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为1:2,Zein与DMY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较小(191.04 nm),PDI为0.164,zeta电位为-17.70 mV,包封率为76.17%。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使该纳米粒子形成的主要驱动力,DMY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GA-DMY纳米粒子中,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GA的包覆使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具备pH、加热、盐离子及储藏稳定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体外抗氧化和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表明经复合纳米粒子包封后DMY仍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呈现缓释特性。因此,本研究可为DMY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玉米醇溶蛋白 阿拉伯胶 纳米粒子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壳-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复杂工程支配网络综合项目排序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可 刘思敏 +1 位作者 张政 马敏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复杂工程包含的项目众多,对项目的重要性进行综合排序,是工程实际决策亟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方法忽略了项目之间的联系且分析视角单一,导致排序结果区分度不高。为此,基于复杂工程支配网络,提出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综合项目排序方法... 复杂工程包含的项目众多,对项目的重要性进行综合排序,是工程实际决策亟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方法忽略了项目之间的联系且分析视角单一,导致排序结果区分度不高。为此,基于复杂工程支配网络,提出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综合项目排序方法。首先,引入结构洞理论,构建项目影响广泛性的度量模型。其次,利用k-shell算法对项目中心度进行重要性评价及层级划分,构建项目的全局重要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融合结构洞理论与k-shell算法,提出项目重要性综合排序方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算例网络和实际工程,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项目排序方法具有更高的区分度,能够适应项目评价的多维度要求,为复杂工程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支配网络 结构洞理论 k-shell算法 项目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熔体流动速率、高抗冲聚丙烯产品性能分析及优化
11
作者 刘洋 李慧 张悦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程中,该产品中黏度相对较低的乙丙橡胶相结构使其中的橡胶相易发生剪切变形、融合甚至破裂,因此,产品的冲击强度及稳定性波动较大,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在体系中添加适量高密度聚乙烯,对产品性能进行了优化。聚乙烯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该抗冲聚丙烯橡胶分散相的形态及与连续相基底树脂的相互作用,提高应力在两者之间的有效传递和耗散,最终实现改善产品的抗冲击强度及稳定性的目的。其中,当高密度聚乙烯的添加量为1%~10%时,10根样条的室温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较稳定,均值可达到53.31~60.96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核-壳”结构 橡胶相 乙丙共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静电纺丝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李伟 王旭 +1 位作者 张轶督 刘艳萍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8,共7页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相变纤维膜。测试与表征了不同PEG含量下纤维膜的形貌和结构、热性能、热管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纤维膜呈现均匀的连续结构,纤维表面连续光滑无缺陷,核壳界面清晰;随PEG含量增加,纤维膜的熔点和结晶温度提升,相变焓值增大,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在热对流试验的升降温过程中达到相同温度的时间均变长,表明纤维膜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当PEG质量分数为50%时,纤维膜熔融焓达到57.93 J/g,储热能力优异,在20次热循环后仍保持稳定的相变储热性能,泄漏率约为6.1%,包覆效果良好。制备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兼具高储热能力、形状稳定性和循环耐久性,在医学热疗、电子器件热防护、智能纺织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聚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相变纤维膜 核壳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转子不圆度诱发的定子铁心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玉才 范轩杰 +3 位作者 纪璇 卢伟甫 朱新凯 马明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2-351,I0028,共11页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式,获得铁心振动频率与转子磁极不圆度之间的关联规律。随后以1台334 MV·A水轮发电机为例仿真了机组正常和单个磁极、连续磁极、间隔磁极以及椭圆磁极等典型不圆度状态下的电磁力分布,进一步利用瞬态结构分析得到了定子铁心的振动特性。最后在MJF-30-6故障模拟机组上模拟了磁极不圆度造成的磁场不对称现象,定子铁心振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发电机 转子不圆度 不平衡电磁力 瞬态结构分析 定子铁心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的制备与电致变色性能
15
作者 陈传胜 李熙瑞 张青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1-409,共9页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 本文采用溶剂热和电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三氧化钨/聚(3,4-乙烯二氧噻吩)(WO_(3)/PEDOT)核壳纳米线阵列薄膜,对实验样品进行表面结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致变色性能测试。测试显示WO_(3)/PEDOT纳米线阵列直径约为15-55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证实WO_(3)/PEDOT纳米线阵列薄膜为核壳结构,X射线衍射花样和拉曼光谱证明核壳结构为六方相的WO_(3)核与非晶PEDOT薄壳层所组成。循环伏安曲线显示WO_(3)/PEDOT纳米线的电化学反应为扩散控制过程。WO_(3)/PEDOT纳米线在波长为633 nm处获得了对比度为78.2%、着色时间为4.6 s、褪色时间为2.0 s以及着色效率为78.6 cm^(2)/C的优异特性,由于核与壳层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复合结构的变色响应速度和循环稳定性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智能显示、节能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核壳纳米结构 溶剂热 电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水壶壳体注塑模具设计
16
作者 苗乃明 施栋帆 张倩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针对电水壶壳体的外形具有腔体深、侧壁薄以及表面有不规则凸起等特点设计了一套含侧抽芯机构的电水壶壳体注塑模具,用于该塑件的自动化注射成型。首先对塑件结构和材料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利用Moldflow软件获得最佳浇口位置。模具采用一... 针对电水壶壳体的外形具有腔体深、侧壁薄以及表面有不规则凸起等特点设计了一套含侧抽芯机构的电水壶壳体注塑模具,用于该塑件的自动化注射成型。首先对塑件结构和材料性能进行分析,然后利用Moldflow软件获得最佳浇口位置。模具采用一模一腔布局,侧浇口进胶,侧向分型面分型,利用CAD和Creo软件对成型零部件进行了设计。模具的侧抽芯机构采用哈夫式滑块开模,开模时利用斜导柱上的弹簧直接弹开滑块,驱动滑块在斜导柱上运动完成侧抽芯动作。由于塑件外形呈不规则深腔圆台形状,开模方向上不便于直接放置顶杆,故推出机构采用顶杆加推件块方式推出塑件,顶杆和推件块用螺钉固定,环绕布置在塑件底端。采用先复位机构复位,可以防止推出机构与侧抽芯机构发生干涉现象。该模具整体结构布局合理,机构运行流畅,安全可靠,能够满足大批量生产电水壶壳体的生产需求,可为类似的塑料件注射成型及模具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水壶壳体 注塑模具 侧抽芯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亚甲基蓝降解效能的研究与优化
17
作者 孟庆男 梁香灵 +2 位作者 田娜 汤玉斐 赵康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共8页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 围绕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设计了碳包覆CeO_(2)-Co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催化性能优化综合实验。实验融合了溶剂热反应、溶胶凝胶反应和模板法,制备出具有“核壳”及“摇铃”结构的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FTIR、N_(2)吸附-解吸附测试等表征手段剖析了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了材料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能;建立了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联系,并基于最优材料,提出了其催化机制。该实验训练了学生对化学及材料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Co_(3)O_(4) 核壳及摇铃结构 亚甲基蓝 PMS活化 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的双稳态特性
18
作者 吴耀鹏 杨泉 刘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148,共10页
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是一种新型可展开结构,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其材料性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构的双稳态特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建立含热膨胀系数和湿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理论模型,推导复... 双稳态复合材料结构是一种新型可展开结构,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然而在复杂工作环境中,其材料性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结构的双稳态特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建立含热膨胀系数和湿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薄柱壳结构理论模型,推导复杂环境下薄柱壳应变能的解析表达式。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双稳态理论模型,研究预测环境参数对T700/Epoxy、T300/5028 Graphite-Epoxy和AS7/M21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柱壳第2稳态应变能、主曲率和扭曲率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柱壳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柱壳的双稳态变形过程,得到不同温湿环境下第2稳态应变能、主曲率和扭曲率变化,并将数值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700/Epoxy、AS7/M21在20~120℃以及0.0~1.0%湿度范围内,最大应变能分别最多减少32.7%和9.1%,T300/5028 Graphite-Epoxy柱壳的应变能最大增量为914.6%,T700/Epoxy与T300/5028 Graphite-Epoxy的主曲率对温度敏感性强,最大增量约为17%和14%,而AS7/M21变化不超过5%。在抗扭性能上,T700/Epoxy与T300/5028 Graphite-Epoxy在高温高湿下波动较大,AS7/M21则保持良好稳定性。结合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高温、高湿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双稳态性能影响显著。通过定量分析不同温湿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为双稳态结构的材料选择及应用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稳态 复合材料 柱壳结构 复杂环境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地质特征与启示
19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7 位作者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裂破碎体 核带结构 油藏特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裂缝气水微观渗流过程研究
20
作者 侯世伟 吕寻庆 +2 位作者 孟素云 张皓 杜修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显示:深度学习方法可高效自动分割岩心图像中的裂隙,准确率达85%;连通裂隙对于岩石渗透性有重要作用,流体性质的不同,影响流动压力和速度,进而影响其渗透率。驱替模拟过程中可清晰观察到气、水两相分布特征,随驱替时间变化直至渗流结束,狭窄裂隙通道流体饱和度几乎无变化,是残余气相的主要赋存空间;而连通性相对较好的裂隙成为主渗流通道,其具有宽且笔直的特征,气体采收率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对微观条件下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的气、水两相流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过程 裂隙结构 裂隙连通性 数字岩心 深度学习分割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