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or nano particles between the gear pair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e-gui XIE Xiao-peng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2-346,共5页
将4种分别含有微米或纳米固体粒子的磨合油应用在45号钢齿轮副磨合试验中,研究这2类粒子对齿轮磨合的影响及行为.研究中使用的2种微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10μm的碳酸钙和100μm的石英砂,2种纳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5nm的金刚石和3... 将4种分别含有微米或纳米固体粒子的磨合油应用在45号钢齿轮副磨合试验中,研究这2类粒子对齿轮磨合的影响及行为.研究中使用的2种微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10μm的碳酸钙和100μm的石英砂,2种纳米粒子分别是平均粒径为5nm的金刚石和30nm的导电炭黑,大齿轮和小齿轮未磨合前的齿面三维粗糙度分别是24.00μm和32.97μm.试验结果表明:微米粒子对磨合磨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磨粒磨损,且微粒的粒径越大,磨粒磨损越剧烈;纳米粒子对磨合磨损影响不大,但纳米粒子能够吸附、填充和渗入齿面,从而改观齿面形貌和改善齿面摩擦学性能.另外,在含有这2类粒子的磨合磨损中,摩擦副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负电阻”现象发生,且两齿轮的磨损率蒡越大,该电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特性 齿轮副 微小质粒 纳米粒子 磨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涂技术及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薇 韦昀姗 +2 位作者 朱广素 刘昆仑 张辉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18-430,共13页
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场连续制备微/纳米颗粒的非热加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包封效率高等优势,在食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广泛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简要概述了静... 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场连续制备微/纳米颗粒的非热加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包封效率高等优势,在食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广泛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简要概述了静电喷涂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聚合物溶液条件、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对静电喷涂效果的影响。对常用的包埋材料,包括蛋白质类(如玉米醇溶蛋白、乳清蛋白、明胶等)、多糖类(如藻酸盐、壳聚糖、普鲁兰多糖等)进行总结。综述了该技术在活性物质包埋和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讨论了静电喷涂技术现有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涂 微纳米颗粒 非热加工技术 活性物质包埋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对鸡汤营养成分迁移及微纳颗粒形成的影响机制
3
作者 黎卓坚 张岑 +6 位作者 谌迪 卢文静 陈光银 戴晨义 陈轩 陈小娥 肖朝耿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8-188,共11页
为提升鸡汤营养成分含量及贮藏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预处理辅助鸡汤熬制工艺参数,并探究了超声预处理对鸡汤熬制过程中营养成分迁移和微纳颗粒(Micro-nano particles,MNPs)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鸡汤的最... 为提升鸡汤营养成分含量及贮藏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预处理辅助鸡汤熬制工艺参数,并探究了超声预处理对鸡汤熬制过程中营养成分迁移和微纳颗粒(Micro-nano particles,MNPs)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鸡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功率830 W。该条件下,鸡汤成品中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态氮、总糖和总脂含量分别提升了35.13%、26.09%、33.47%、21.59%和44.04%。MNPs形成过程中,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可降低至322.27 nm和0.47,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加(P<0.05)。此外,经过超声预处理后,MNPs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α-螺旋减少,转化为β-折叠。同时蛋白质溶解度提高至87.40%,从而改善了鸡汤的稳定性。以上结果显示了超声预处理技术在高品质鸡汤生产中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汤 超声预处理 微纳颗粒 营养成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清洗光学玻璃表面微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效应研究
4
作者 谢仑靖 何长涛 +4 位作者 熊玲玲 宋倩倩 牛富增 张雨阳 韩敬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激光清洗具有非接触、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元件表面的微纳米颗粒污染物的清洗。光学玻璃的材质、激光清洗能量及微纳米颗粒污染物的尺寸等参数对清洗的效果影响显著,尤其是选择恰当的激光能量是决定玻璃表面微纳颗粒清洗... 激光清洗具有非接触、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元件表面的微纳米颗粒污染物的清洗。光学玻璃的材质、激光清洗能量及微纳米颗粒污染物的尺寸等参数对清洗的效果影响显著,尤其是选择恰当的激光能量是决定玻璃表面微纳颗粒清洗效果的关键。研究激光与玻璃表面微纳米颗粒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作用过程的综合效应预测清洗效果,选择合适的清洗能量,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建立清洗过程的热/热应力模型,利用COMSOL进行仿真,得到当激光能量密度大于0.764 J/cm^(2)时,由于热应力的作用使粒径大于1μm的微纳米污染物剥离玻璃表面,表面得到清洗且无热损伤,当激光能量超过1.426 J/cm^(2)时,由于热效应颗粒温度超过玻璃基底的熔点以产生的热应力与冲击波,导致玻璃表面出现损伤。以K9玻璃为基底材料,氧化铈颗粒作为玻璃表面的污染物,采用颗粒沉积的方法制备清洗样本,并进行激光清洗实验和分析。实验表明,0.815 J/cm^(2)的激光能量使玻璃表面大颗粒得到较好的清洗效果,当清洗能量密度增大到1.120 J/cm^(2)时清洗效果进一步提高,当能量密度为1.426 J/cm^(2)时,玻璃表面出现明显的热力学损伤,如凹坑、形变。实验与理论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清洗 激光诱导损伤 热力学效应 多物理场仿真 微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SiC_P粒度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组织与性能影响
5
作者 晁爽 曹晶晶 +2 位作者 李河宗 范磊 杨军恒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 以微纳SiC为第二相微粒,在42CrMo钢表面制备Ni-P-SiC_(P)复合镀层,研究了微纳SiC_(P)的粒度(5μm和0.5μm)和浓度对化学镀Ni-P-SiC_(P)复合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并结合Ni-P-SiC_(P)复合镀层截面形貌和成分分布,探讨了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SiC_(P)的添加抑制了化学沉积反应,导致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但0.5μm的SiC_(P)对沉积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形成的NiP-SiC_(P)-0.5复合镀层表面的胞状物尺寸更均匀、平整、致密,随SiC_(P)浓度的增加,Ni-P-SiC_(P)复合镀层的沉积速率下降,复合镀层表面的Ni∶P增加;当SiC_(P)浓度7 g/L时,复合镀层表面的SiC_(P)发生堆积或团聚。当SiC_(P)浓度为5 g/L时,Ni-P-SiC_(P)-0.5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最大,约753 HV,耐蚀性也最优,自腐蚀电位为-0.363 V。浸润处理后的SiC微粒表面带负电,吸附大量的Ni~(2+),向基底表面运动,与Ni、P均匀的共沉积到基底表面,共沉积的SiC_(P)在复合镀层中具有弥散强化和惰性物理屏障的作用,使Ni-P-SiC_(P)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优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钢 微纳SiC微粒 Ni-P-SiC_(P)复合镀层 耐蚀性 沉积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GIL内金属微粒/粉尘面向三支柱绝缘子的吸附行为与闪络特性
6
作者 李玄 尹奕淳 +3 位作者 王媛 边亚琳 李庆民 王健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16-2528,共13页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作为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物理支撑,内部三支柱绝缘子由于几何结构复杂、直流电荷积聚严重,极易吸附残留的金属异物造成表面电荷畸变并诱发沿面...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作为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物理支撑,内部三支柱绝缘子由于几何结构复杂、直流电荷积聚严重,极易吸附残留的金属异物造成表面电荷畸变并诱发沿面闪络,严重影响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据此搭建了三支柱绝缘子电荷测量与沿面闪络试验平台,观测并分析金属微粒与粉尘吸附的动力学特征行为,获得了不同异物影响的电荷分布与沿面放电规律,并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荷积聚与闪络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微粒从绝缘子柱腿顶部逐渐向底部吸附,腹部吸附量较少并受电场梯度力竖直排布,电场力和库仑力是积聚式吸附的决定性因素;粉尘电荷积聚明显影响吸附,粒子间微观静电力与范德华力是爆炸式扩散的驱动性因素,比面积与压力决定的静摩擦力是保持稳定吸附的必要因素。金属微粒导致绝缘子顶部呈大量负极性电荷峰、底部微量正极性电荷峰,支腿中部影响最显著,线形微粒对电荷积聚和闪络的影响最强、片状与球形微粒影响较弱,微粒尺寸越长、半径越小,负极性下闪络电压更低;粉尘弥散分布形成大面积负极性电荷斑,电荷积聚量与沿面闪络电压呈负相关,闪络电压最多降低32.7%,极易放电造成危害,气体电离源、面电导减小和等效电容充电是表面电荷的注入来源。该研究成果可为GIL三支柱绝缘子的绝缘设计和故障防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柱绝缘子 金属微粒 微纳粉尘 受力吸附 沿面闪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秆基纳米纤维素过滤膜的制备及对微纳米颗粒的过滤性能
7
作者 杨明琰 管舒仪 +4 位作者 陈欣玥 蔡晓丹 兰萌 安琳玉 赖坤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2,共6页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纳米纤维网络组成,平均孔径为30.2nm。该过滤膜对细菌及纳米TiO_(2)颗粒均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初步应用于红葡萄酒过滤除菌,其对红葡萄酒中有效成分的保留率均在84%以上,对葡萄酒品质影响不大。该LCNFs及其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绿色环保,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水处理、食品饮料的净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 过滤膜 微纳米颗粒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石膏组分和微纳米结构“双基因”调控的铁尾矿粉无熟料固结体力学性能
8
作者 刘娟红 安树好 +1 位作者 陈德平 张月月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59-168,共10页
为了探究超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SiO_(2)和Al_(2)O_(3)在石灰-石膏体系中的水化固化机理及调控因素,本工作考察了石膏掺量和铁尾矿粉中微纳米级颗粒含量之间的匹配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利用XRD、TG-DSC、SEM和化学滴定法测试分析了... 为了探究超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SiO_(2)和Al_(2)O_(3)在石灰-石膏体系中的水化固化机理及调控因素,本工作考察了石膏掺量和铁尾矿粉中微纳米级颗粒含量之间的匹配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利用XRD、TG-DSC、SEM和化学滴定法测试分析了固结体试样中水化产物的种类、形貌及含量的变化,研究了这些变化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超细铁尾矿粉中小于1.096μm的微纳米颗粒含量显著影响着铁尾矿粉在碱溶液中Si和Al元素的溶出行为,固结体强度随着这些微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固结体中的主要水化产物是铝掺杂的水化硅酸钙(C-(A)-S-H)和钙矾石(AFt)。石膏掺量与铁尾矿粉中微纳米颗粒含量的最佳匹配值对固结体的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微纳米颗粒含量越高,对应的石膏最佳掺量越大。石膏组分保证了AFt的生成和稳定,同时也加速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成分的水化。本工作探明了固结材料中最佳石膏掺量与微纳米铁尾矿粉颗粒含量的关联关系及其机理,证实了微纳米级颗粒是无熟料固结体结构中的基本活性单元,石膏的掺入对微纳米颗粒的水化起到调控作用,水化后的微纳米颗粒演变为固结体的基本结构单元,这种组分和结构的“双基因”调控机制影响着固结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铁尾矿粉 微纳米颗粒 石膏掺量 无熟料固结体 力学性能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构筑及特性
9
作者 刘宏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软体微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较好,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剖面改善率超过82%,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4%;硬质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相对较差,但聚驱后仍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0%;三相泡沫体系泡沫综合指数和运动黏度是驱油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剪切黏度和界面张力是次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三相泡沫体系 聚驱后 黏度 剖面改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气滴灌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成泡特性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剑 王夺 +3 位作者 王秀礼 王新坤 陈瑞 刘正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3-43,共11页
加气滴灌在作物提质增产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方面展现出优势,为提高气体在水中的稳定性,该研究设计了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从与内腔相切的进口流道引入气液混合流,利用椭球形内腔迫使液体旋流,并在两端喷孔处螺旋向外喷出,形成剪切... 加气滴灌在作物提质增产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方面展现出优势,为提高气体在水中的稳定性,该研究设计了旋流式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从与内腔相切的进口流道引入气液混合流,利用椭球形内腔迫使液体旋流,并在两端喷孔处螺旋向外喷出,形成剪切作用破碎气泡。通过正交试验、高速摄影和纳米粒度分析技术,研究装置内腔结构(长轴、短轴、进口直径和喷孔直径)对气泡特征(数量、粒径和均匀度)和溶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装置运行,60~250μm的大气泡粒径分布不变,10~60μm的小气泡平均粒径在运行2 min内增加20%。装置停止1 min后,100μm以上的大气泡消散,停止3 min后,水中60μm以下的微气泡数量减少约70%,留下直径小于30μm的微纳米气泡悬浮于水中。2)装置各结构中,喷孔直径和短轴对微气泡生成阶段的影响最显著,长轴对停止后水中60μm以上的大气泡平均粒径、均匀度,以及小气泡数量影响最大,进口直径虽在运行时和停止后均对微气泡数量影响最小,但依然达到显著水平(P<0.05)。纳米级与微米级气泡生成特征上表现一致。3)溶氧试验中,水中含氧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运行增氧阶段、溶氧衰减阶段、溶氧稳定阶段。溶氧增加与衰减过程受进口直径影响最大,而稳定后的溶氧效果受短轴和长轴影响显著。装置溶氧效果与气泡生成效果呈正相关,且同结构尺寸在气泡生成和溶氧效果上的表现一致。以气泡个数多、粒径小、均匀度和溶氧量高为目标,得到长轴80 mm、短轴45 mm、进口直径12 mm、喷孔直径3 mm为最优参数组合。研究结果可为加气滴灌中新型加气设备的设计与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试验 优化 微纳米气泡 粒径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金颗粒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指示
11
作者 冯宏业 琚宜文 +6 位作者 方维萱 朱洪建 余坤 陈博 乔鹏 肖蕾 陶丽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5-66,共2页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 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一直是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右江盆地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长期存在纳米金颗粒(包裹体金)和晶格金之争(Feng Hongye et al.,2021)。黄铁矿在金矿床中通常作为主要载金矿物出现,其晶体内部结构及微量元素组份特征可以用来限定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与演化规律、反映成矿过程、约束矿床成因等,离散不可见金的形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微纳米金颗粒 热液流体 成矿作用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润滑工况下纳米粒子协同微织构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刘朝伟 杨发展 +4 位作者 姜芙林 黄珂 杨宇 赵烁 隋潇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195,共13页
目的探究微量润滑工况下纳米粒子与织构协同作用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对不同工况下刀具的等效塑性应变、等效应力以及切削力的变化进行仿真和预测评估。同时,通过切削试验进行验证分析,... 目的探究微量润滑工况下纳米粒子与织构协同作用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对不同工况下刀具的等效塑性应变、等效应力以及切削力的变化进行仿真和预测评估。同时,通过切削试验进行验证分析,并结合刀具前刀面的磨损状态、前刀面磨损区主要元素含量、切屑形貌及其变化以及已加工表面质量对刀具的切削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以探究纳米粒子与织构刀具的协同作用对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仿真结果表明,N-O-M切屑的等效塑性应变较小,切屑层较薄,与N-O-T相比,最大等效应力值降低了26.4%,平均切削力为232N,刀具减摩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工况下平均切削力误差均控制在10%以内,试验值与仿真值高度一致;N-O-M磨损面积仅为1.95×10^(-2) mm^(2),刀具表面无明显的黏结物和崩刃现象,磨损面积仅为N-O-T的39.8%;N-O-M切屑卷曲半径最小,已加工工件表面脊线较长,工件表面质量较优。结论微量润滑工况下纳米粒子与表面织构的协同作用对提高刀具切削加工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微液滴在一定的压力下能渗入刀-屑界面接触区形成液膜,织构沟槽中的纳米粒子随着液膜中润滑介质的流动能够周期性释放到摩擦副的接触表面,持续作用于切削区域改变原有的摩擦接触状态和润滑方式,促进摩擦副间摩擦形式由滑动摩擦向滚动摩擦状态转变,实现减摩降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润滑 纳米粒子 协同作用 微织构 切削性能 减摩降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省及其成因的微观解释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学求 徐善法 +1 位作者 迟清华 刘雪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地球化学省的形成是由高背景岩石、成矿作用和矿床风化产生的次生分散相互叠加的结果。高背景岩石提供了成矿元素的初始物源,成矿过程使得元素的进一步活化和富集,矿床风化产生元素的点源分散进一步形成叠加异常浓集中心,最后形成了具有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使用微米和纳米观测手段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存在大量微米至纳米级金微粒,这种金微粒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能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形成了大规模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金地球化学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地球化学省 套合地球化学异常 成因机制 微观观测 纳米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_3/SiO_2复合粒子涂层的表面结构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金鑫 文秀芳 +3 位作者 皮丕辉 郑大锋 程江 杨卓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以机械高速搅拌法制备了具有草莓结构的CaCO3/S iO2复合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改性.利用聚硅氧烷的自组装功能,将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硅氧烷一起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层,静态水接触角达169°,滚动角约为2°.通过... 以机械高速搅拌法制备了具有草莓结构的CaCO3/S iO2复合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改性.利用聚硅氧烷的自组装功能,将制备的复合粒子与硅氧烷一起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层,静态水接触角达169°,滚动角约为2°.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现该涂层具有微米-纳米相结合的双层粗糙结构.微米凸起的粒径在2~3μm左右,纳米凸起的粒径约为200nm左右,与荷叶具有类似的结构排布方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的测试,探讨了表面微观结构、涂层粗糙度和涂层疏水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粒子构成的非均相界面的水接触角符合Cassie模型.复合粒子赋予涂层的双微观粗糙结构与自组装成膜硅氧烷的低表面能的协同效应,使涂层具有了优良的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粒子 双微观结构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状的SiO_2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白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仿生类"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_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对材料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这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无机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重微观结构 超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微米粒子复合技术在火炸药中的应用(Ⅰ)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凤生 杨毅 +1 位作者 罗付生 刘宏芸 《火炸药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6-58,共3页
报道了利用纳米 /微米粒子复合技术制备纳米 /微米复合燃烧催化剂、氧化剂与可燃物复合粒子、催化剂与氧化剂复合粒子以及炸药复合粒子等过程中的子粒子与母粒子的粒子复合设计原理及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为纳米及微米粒子在火... 报道了利用纳米 /微米粒子复合技术制备纳米 /微米复合燃烧催化剂、氧化剂与可燃物复合粒子、催化剂与氧化剂复合粒子以及炸药复合粒子等过程中的子粒子与母粒子的粒子复合设计原理及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为纳米及微米粒子在火炸药中的应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米粒子复合技术 火炸药 子粒子 母粒子 选择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聚苯胺水性微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美荣 李新贵 杨海军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响.发现前后两次滴加的单体比例、酸浓度以及酸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当滴加的单体比例为80:20、盐酸浓度为0.1 mol/L时,在20℃下反应24 h,可获得稳定的聚苯胺微乳液,放置至少半年不分层.该纳米聚苯胺的粒径为10~40nm,电导率为0.12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单体 高含量 微乳液聚合 水性 制备 粒径 合成工艺条件 电导率 酸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微纳米银/聚多巴胺修饰的超疏水海绵的制备和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啸天 帅茜 +4 位作者 罗艳梅 董亦可 谭月明 陈波 马铭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32,共7页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 受海洋贝类生物黏附蛋白的启发,在碱性环境下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性质,在聚氨酯海绵表面聚合活性聚多巴胺薄层,采用葡萄糖还原银离子进一步沉积微纳米银粒子构筑表面微纳结构,并水解聚二甲基硅氧烷前驱体对表面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了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利用接触角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量弥散X射线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制备的改性海绵进行了表征,表明微纳米银粒子和硅甲基疏水基团被成功修饰到了海绵表面。改性海绵对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吸收性。吸收的有机溶剂和油类物质的质量能够达到其自身质量的12倍以上。饱和吸收后的海绵仅通过物理挤压即可将吸收的物质回收并使海绵恢复弹性和吸附能力,得到再生。该研究为油水分离和废油回收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海绵 改性海绵 聚多巴胺 微纳米银粒子 聚二甲基硅氧烷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纳微粒子的模板法制备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中梅 官建国 +1 位作者 甘治平 王振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81-1287,共7页
结合空心纳微粒子的形成机理和结构可控性,阐述了空心纳微粒子的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两大制备技术,重点综述了逐层自组装(LBL)法、表面化学反应与沉积法、微封装法等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空心纳微粒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科学、生... 结合空心纳微粒子的形成机理和结构可控性,阐述了空心纳微粒子的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两大制备技术,重点综述了逐层自组装(LBL)法、表面化学反应与沉积法、微封装法等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空心纳微粒子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纳微粒子 模板 逐层自组装法 表面化学反应与沉积法 微封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SiO_2粒子涂膜表面结构及超疏水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曲爱兰 文秀芳 +2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杨卓如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11-1716,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粒径SiO2粒子,通过表面改性得到不同形状复合粒子,并利用氟硅氧烷的表面自组装功能制备了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水接触角的测试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SiO2粒子的粒径和形状与表面微观结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疏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含单一粒径粒子涂膜表面水接触角符合Wenzel模型,而复合粒子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复合粒子在膜表面的无规则排列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等级的粗糙度,使得水滴与涂膜表面接触时能够形成高的空气捕捉率和较小的粗糙度因子;其与在涂膜表面能形成自组装分子膜的氟硅氧烷共同作用赋予了涂膜超疏水性能,而这种超疏水性能与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形状基本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二氧化硅粒子 溶胶-凝胶法 双微观结构 超疏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