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by CoFe_(2)O_(4)/MgAl-LDH Catalyst for the Boosted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
1
作者 LI Jianjun CHEN Fangming +5 位作者 ZHANG Lili WANG Lei ZHANG Liting CHEN Huiwen XUE Changguo XU Liangji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8,I0022-I0024,共12页
Owing to outstanding hydrophilicity and ionic interaction,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carrier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new specialized catalytic LDHs for d... Owing to outstanding hydrophilicity and ionic interaction,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carrier for high performance catalysts.However,the synthesis of new specialized catalytic LDHs for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s still faces some challenges.In this study,a CoFe_(2)O_(4)/MgAl-LDH composite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hydrothermal coprecipitation method.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reveals that the surface of MgAl-LDH is covered with nanometer CoFe_(2)O_(4) particles.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CoFe_(2)O_(4)/MgAl-LDH is 82.84 m^(2)·g^(-)1,which is 2.34 times that of CoFe_(2)O_(4).CoFe_(2)O_(4)/MgAl-LDH has a saturation magnetic strength of 22.24 A·m^(2)·kg^(-1) facilitating efficient solid-liquid separation.The composite catalyst was employed to activate peroxymonosulfate(PMS)for the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It is found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Fe_(2)O_(4)/MgAl-LDH significantly exceeds that of CoFe_(2)O_(4).The maximum TCH removal reaches 98.2%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TCH]=25 mg/L,[PMS]=1.5 mmol/L,CoFe_(2)O_(4)/MgAl-LDH=0.20 g/L,pH 7,and T=25℃).Coexisting ions in the solution,such as SO_(4)^(2-),Cl-,H_(2)PO_(4)^(-),and CO_(3)^(2-),have a negligible effect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Cyclic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Fe_(2)O_(4)/MgAl-LDH remains 67.2%after five cycles.Mechanism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O_(2)^(•-)and ^(1)O_(2) produced by CoFe_(2)O_(4)/MgAl-LDH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composite catalyst PEROXYMONOSULFATE CoFe_(2)O_(4)/MgAl-LDH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antibiot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u-Cr-O nanocomposites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卫 程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291-295,共5页
Cu-Cr-O nanocomposites that can be used as additives for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AP(ammonium perchlorate)-based solid-state propellant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citric acid(CA) complexing approach. Techniques of TG-... Cu-Cr-O nanocomposites that can be used as additives for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AP(ammonium perchlorate)-based solid-state propellants were synthesized via a citric acid(CA) complexing approach. Techniques of TG-DTA, XRD as well as T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dure, crystal phase, micro-structural morphologies and grain size of the as-synthesized material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well-crystallized Cu-Cr-O nanocomposites can be produced after the CA-Cu-Cr precursors are calcined at 500 ℃ for 3 h.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as-obtained Cu-Cr-O nanocomposites depends on the molar ratio of Cu to Cr in the starting reactants. Addition of the as-synthesized Cu-Cr-O nanocomposites as catalysts enhances the burning rate as well as lowers the pressure exponent of the AP-based solid-state propellants considerably. Noticeably, catalyst with a CuCr molar ratio of 0.7 exhibits promising catalytic activity with high burning rate and low pressure exponent at all pressures, due to the effective phas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inel CuCr2O4 and delafossite CuCrO2 contained in the as-synthesized Cu-Cr-O nano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chromite composite NANOMATERIAL citric acid solid-state propellant catalyst COMPLEX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ased heterojunction catalysts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3
作者 HUANG Yitao GUAN Minghao +4 位作者 PEI Jiyuan SONG Yongyi WU Tao HOU Shuandi LU Anhui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57-1864,I0008-I0010,共11页
Copper-based catalysts have garner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for ammonia production due to their low hydrogen precipitation activity and high ammonia selectivity.However,they ... Copper-based catalysts have garner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for ammonia production due to their low hydrogen precipitation activity and high ammonia selectivity.However,they still face challenges pertaining of poor stability and low activity,which hinder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Herein,we present a Cu_(2)O/Cu heterojunction catalyst supported on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for nitrate reduction.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and X-ray Diffraction(XRD)result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Cu_(2)O/Cu heterojunctions,which serve as an active phase in catalysis.The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as a carrier not only enhances the catalyst’s stability,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exposure and dispersion of active sites.At-1.29 V(vs.RHE),the maximum production rate of ammonia reaches 8.8 mg/(mg·h)with a Faradaic efficiency of 92.8%.This study also elucidates the effect of Cu_(2)O-to-Cu ratio in the heterojunction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there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nitrate reduction catalysts for ammonia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IS nitrate reduction AMMONIA copper-based cataly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Cu复合催化过硫酸盐降解木质素类污染物的研究
4
作者 安俊健 卢锦程 +1 位作者 汪珊珊 王鹏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本研究以二氧化锰、硝酸铜和二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O_(2)-Cu(mIM)2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利用该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以降解木质素模型物香草酸。采用单因素法及响应面法研究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 本研究以二氧化锰、硝酸铜和二甲基咪唑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O_(2)-Cu(mIM)2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利用该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以降解木质素模型物香草酸。采用单因素法及响应面法研究催化剂制备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在催化剂用量0.387 g/L、氧化剂初始浓度1.3 mmol/L、pH值为6.1的条件下,可以降解94.23%的香草酸;三维荧光检测表明,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催化氧化降解对造纸废水中污染物;电子顺磁共振表征表明,该降解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活性物质是^(1)O_(2)、·OH和SO_(4)^(-)·,其中非自由基^(1)O_(2)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Mn-Cu双金属复合催化剂 木质素 造纸废水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剂Ag-Co@SrTiO_(3)/TiO_(2)的制备及其降解SDBS的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立成 王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为解决单组分光催化剂反应速度慢、降解率低等问题,通过水热法和传统浸渍法合成Ag、Co负载钛酸锶/二氧化钛(Ag-Co@SrTiO_(3)/TiO_(2))复合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SEM、XRD和UV-Vis DRS对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Ag-Co... 为解决单组分光催化剂反应速度慢、降解率低等问题,通过水热法和传统浸渍法合成Ag、Co负载钛酸锶/二氧化钛(Ag-Co@SrTiO_(3)/TiO_(2))复合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SEM、XRD和UV-Vis DRS对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Ag-Co@SrTiO_(3)/TiO_(2)复合催化剂降解机理、循环稳定性以及在不同影响因素下SDBS降解率。结果表明,催化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反应温度为30℃、pH=7的最佳反应条件下,SDBS降解率为96.68%;Ag-Co@SrTiO_(3)/TiO_(2)对SDBS光催化降解的性能显著增强且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复合催化剂 异质结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Ⅵ)-TiO_(2)/LDH协同体系光催化处理电镀除油废水实验研究
6
作者 张立成 王辛 +1 位作者 刘维 候瑞颖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193,199,共6页
针对光催化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行业应用受限,通过尿素水热法合成了TiO_(2)/LDH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外加K_(2)FeO_(4)构建Fe(Ⅵ)-TiO_(2)/LDH光催化协同体系,处理模拟电镀除油废水,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 针对光催化技术在电镀废水处理行业应用受限,通过尿素水热法合成了TiO_(2)/LDH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外加K_(2)FeO_(4)构建Fe(Ⅵ)-TiO_(2)/LDH光催化协同体系,处理模拟电镀除油废水,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COD的去除效果以及反应原理,结果表明K_(2)FeO_(4)、TiO_(2)/LDH投加量分别为800、1000 mg/L,pH=9,反应温度为30℃时降解率最高,SDBS与COD降解率分别为95.45%和7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复合催化剂 协同体系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覆型MCM-41和Hβ分子筛负载的Pd催化剂双功能催化性能
7
作者 邹洁 李翔 +2 位作者 盛强 尚森森 王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MCM-41分子筛介孔孔道沿Hβ沸石内核向外生长的包覆型MCM-41和Hβ复合分子筛(Mβ)。以PdCl 2的盐酸溶液做浸渍液,用常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Mβ催化剂。另外,还以预先硅烷化的Mβ作载体,以Pd(OAc)_(2)的甲苯...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MCM-41分子筛介孔孔道沿Hβ沸石内核向外生长的包覆型MCM-41和Hβ复合分子筛(Mβ)。以PdCl 2的盐酸溶液做浸渍液,用常规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Mβ催化剂。另外,还以预先硅烷化的Mβ作载体,以Pd(OAc)_(2)的甲苯溶液作浸渍液,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S-Mβ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N_(2)物理吸附、透射电镜(TEM)和吡啶吸附红外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十氢萘的开环反应和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性能,认识了金属中心和酸中心沿颗粒内部径向分布对双功催化剂能性能的影响。TEM结果表明,在Pd/Mβ催化剂中,Pd金属颗粒填充于MCM-41介孔相孔道中;而在Pd/S-Mβ催化剂中,Pd金属颗粒分布于催化剂表面。在十氢萘的开环和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中,Pd/Mβ表现出双功能特性,是潜在的性能良好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尽管Pd/Mβ和Pd/S-Mβ酸性质基本一致,但是空间上将表面Pd金属组分与内核Hβ沸石酸组分用不具有酸性的MCM-41介孔相分隔后,会导致Pd/S-Mβ催化剂酸中心不能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内分布 双功能催化剂 HΒ沸石 MCM-41分子筛 包覆型分子筛 复合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基CO氧化抗硫催化剂中Gd_(2)O_(3)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利 袁姜勇 +7 位作者 李志强 李跃伦 赵云昆 杨冬霞 王成雄 王华 程显名 李孔斋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3-724,共12页
采用多元醇法制备了三种催化剂1%Pt/CZLY,1%Pt/CZLGd和1%Pt/CZLYGd。采用XRD、N_(2)吸附-脱附、H_(2)-TRR、TEM、XPS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采用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稀土Gd元素可有效地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促进Ce^(3+... 采用多元醇法制备了三种催化剂1%Pt/CZLY,1%Pt/CZLGd和1%Pt/CZLYGd。采用XRD、N_(2)吸附-脱附、H_(2)-TRR、TEM、XPS和拉曼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采用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稀土Gd元素可有效地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促进Ce^(3+)物种和Olatt的形成。Gd作用下使得Pt颗粒更小和分散更均匀。1%Pt/CZLYGd催化剂表现出最优异的CO催化氧化活性(t90=95℃,GHSV=45000 mL/(g·h)),能够在反应条件下持续作用24 h转化率不下降,表现出良好的抗SO_(2)中毒性。Gd_(2)O_(3)与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增加活性位点的数量和种类,提高催化效率,增强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耐硫稳定性,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这对于开发工业应用高抗硫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基复合储氧材料 CO催化氧化 Pt基催化剂 GD 抗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HZSM-5复合催化剂调控水稻秸秆和PVC共热解产物的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彩云 王焦飞 +6 位作者 张玉洁 柯梅容 宋旭东 苏暐光 白永辉 吕鹏 于广锁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5,共14页
生物质与废旧塑料共热解是实现两者资源化利用的潜在技术之一,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的富烃生物油,还可实现废弃物的洁净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然而,产物的复杂性限制了共热解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以农作废弃物水稻秸秆(RS)和聚氯... 生物质与废旧塑料共热解是实现两者资源化利用的潜在技术之一,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的富烃生物油,还可实现废弃物的洁净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然而,产物的复杂性限制了共热解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以农作废弃物水稻秸秆(RS)和聚氯乙烯塑料(PVC)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重-质谱联用仪(TG-MS)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研究两者单独及共热解特性,并考察CaO和HZSM-5复合催化剂对热解产物的协同调控规律。结果表明,PVC和RS在共热解过程中具有相互作用,促进了芳烃化合物的产生。生物油中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高达66.78%。其中,芳烃的相对含量达到64.17%。相较于RS单独热解,共热解焦油组分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下降62.05%,有效提高了生物油的氧化稳定性。CaO/HZSM-5复合催化剂相较于CaO、HZSM-5单独催化剂,热解产物油中C_(4)−C_(10)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2.81%、5.06%,表现出更好的轻质芳烃选择性。在CaO/HZSM-5复合催化剂协同作用下,生物油中单环芳烃的相对含量为34.34%,大于理论计算值33.03%。而多环芳烃的相对含量为28.21%,小于理论计算值31.22%,表现出较好的单环芳烃选择性。此外,CaO/HZSM-5复合催化剂促进大量氯元素以CaCl_(2)等氯化物的形式固定在半焦中,显著降低了Cl元素的气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PVC 热解 CaO/HZSM-5复合催化剂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TiO_(2)-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其在加氢脱氮中的应用
10
作者 闵冰竹 张萌 +1 位作者 王兴宝 李文英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将我国高产量的煤焦油加工利用可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煤焦油加氢脱氮是煤焦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而此过程的关键在于高性能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制备。针对普通的Al_(2)O_(3)易与负载的活性金属存在强相互作用而影响加氢性能的问题,基... 将我国高产量的煤焦油加工利用可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煤焦油加氢脱氮是煤焦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而此过程的关键在于高性能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制备。针对普通的Al_(2)O_(3)易与负载的活性金属存在强相互作用而影响加氢性能的问题,基于二维载体特殊的表面性能和层状结构,以氧化石墨烯为结构导向剂,TiO_(2)为改性剂,对Al_(2)O_(3)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片层TiO_(2)-Al_(2)O_(3)复合载体材料。并采用共浸渍法在其上负载活性金属,制备了系列NiMoS/TiO_(2)-Al_(2)O_(3)催化剂。试验通过制备不同维数的载体材料,探究了载体的结构对相应NiMoS催化剂加氢脱氮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350℃,反应釜中压力3 MPa,反应4 h时,相比于三维负载型催化剂,二维负载型NiMoS/TiO_(2)-Al_(2)O_(3)催化剂能够使喹啉的转化率由94.2%提升至99.4%,脱氮率由0.6%提升至74.8%,其中丙基环己烷和丙苯的收率分别为58.4%和13.4%,说明二维负载型NiMoS/TiO_(2)-Al_(2)O_(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加氢脱氮性能。进一步分析载体及改性后催化剂的几何结构发现,二维TiO_(2)-Al_(2)O_(3)载体存在多孔的片层结构,Lewis酸比例高,有利于1,2,3,4-四氢喹啉的进一步加氢和十氢喹啉的开环,从而生成脱氮产物丙基环己烷。NiMoS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MoS_(2)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高,团簇颗粒小,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较弱,易被还原硫化生成更多的NiMoS活性相,因而具备了更优的催化加氢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氮 NiMoS催化剂 喹啉 复合材料 催化剂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MoO_(3)/g-C_(3)N_(4)催化剂氧化脱硫性能
11
作者 姜楠 李健宇 +3 位作者 张琨宣 谭智赫 蒋博龙 王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6,共7页
为提高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通过两步焙烧法制备MoO_(3)(w)/g-C_(3)N_(4)复合催化剂,以噻吩为模拟油,评价催化材料的脱硫性能,优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和萃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与单一MoO_(3)氧化物相... 为提高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通过两步焙烧法制备MoO_(3)(w)/g-C_(3)N_(4)复合催化剂,以噻吩为模拟油,评价催化材料的脱硫性能,优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和萃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与单一MoO_(3)氧化物相比,MoO_(3)/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对难以脱除的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具有优异的脱硫效果;在催化剂用量0.06 g,氧硫物质的量比为10∶1、萃取剂用量1 mL、噻吩模拟油用量10 mL以及温度为70℃的反应条件下,在复合和负载的协同作用下,120 min后MoO_(3)(0.5)/g-C_(3)N_(4)复合催化剂对噻吩的脱硫率高达94.5%,远高于单一MoO_(3)催化剂的78.2%;MoO_(3)(0.5)/g-C_(3)N_(4)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在经过5次重复性试验后,材料催化活性仅下降4.0%;具有高催化活性的MoO_(3)与高比表面积g-C_(3)N_(4)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在脱硫的过程中,噻吩被氧化为砜,并溶解在萃取剂或部分吸附在MoO_(3)(0.5)/g-C_(3)N_(4)表面而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改性CuZnAlY催化剂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影响
12
作者 王雷 崔海涛 +4 位作者 李国强 李枫 李彪 刘刚 李磊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2,共11页
CO_(2)加氢制备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Mg对CuZnAlY催化剂进行改性,并系统研究了其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通过XRD、TPR、TP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Mg的添加... CO_(2)加氢制备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Mg对CuZnAlY催化剂进行改性,并系统研究了其对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通过XRD、TPR、TP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Mg的添加构筑了合适的碱性位点,增强了CO_(2)吸附能力,提升了CO_(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其中CZAYM_(2.5)复合催化剂时空产率最高,在T=250℃,P=3.0 MPa,GHSV=4000 mL/(mL·h),反应气n(H2)∶n(CO_(2))=3∶1(物质的量比)条件下,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甲醇时空产率分别达到了18.95%、51.49%和0.1549 g/(g·h)。在提高反应压力P=5.0 MPa条件下进行了720 h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CO_(2)转化率达到了22.00%,CH_(3)OH选择性保持在63.00%左右,时空产率保持在0.2100 g/(g·h)左右,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CO_(2)加氢 甲醇 复合催化剂 Mg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ZnZrO_(x)耦合ZSM-5催化CO_(2)加氢制芳烃
13
作者 秘亚鹏 于幸 +2 位作者 卜宪昵 孙予罕 高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8-1049,共12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二氧化碳被快速地排放到大气中,产生诸多环境问题。CO_(2)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资源,通过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近年来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芳烃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传统上主要靠石油裂解和石脑油重整来生产,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可以有效减缓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但是CO_(2)的惰性强、活化能垒高、C–C偶联精准调控难,使低温CO_(2)加氢制备芳烃的高效催化剂开发存在巨大挑战。目前,采用氧化物–分子筛复合催化剂体系可以将CO_(2)加氢合成甲醇与甲醇制芳烃反应进行耦合,实现CO_(2)加氢直接合成芳烃。本文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ZnZrO_(x)复合氧化物,并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引入不同过渡金属(Fe、Cu、Co、Ni),随后将其与商用ZSM-5分子筛物理混合制备了M-ZnZrO_(x)/ZSM-5复合催化剂。在275℃、H_(2)/CO_(2)=3、空速为600 m L/(g·h)的反应条件下,采用质量分数为4%的Fe改性的Fe-ZnZrO_(x)与ZSM-5组成的复合催化剂,芳烃选择性高达80.4%,CO_(2)转化率为5.6%,CO选择性为42.2%。进一步探究了ZnZrO_(x)氧化物上Fe含量对复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Fe含量增加有助于提升反应活性与芳烃选择性;当Fe负载量为8%时,芳烃选择性提升至85.0%。这一研究为在温和条件下通过CO_(2)加氢制备芳烃工业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芳烃 复合催化剂 ZnZrO_(x) 金属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对锌-空气电池双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马润山 王海燕 +6 位作者 张琦 杨建新 汤彬 李睿 李双寿 林万明 范晋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4,共8页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 开发高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稳定和低成本阴极催化剂是实现锌-空气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本工作以FeCl_(3)、NiCl_(2)、ZnCl_(2)和甲酰胺为原材料,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低温硫化的制备方法引入层状MXene材料,制备了FeNiSNC7∶3@MXene双金属复合材料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并分析了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电化学性能和电池性能。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催化材料制备的电池在电池测试中具有0.74 V的窄电压间隙,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79 mW/cm^(2),为二维材料与非贵金属催化剂结合提升锌-空气电池催化剂性能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材料 双金属复合材料催化剂 水热合成 高温碳化 低温硫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管状g-C_(3)N_(4)/ZnIn_(2)S_(4)高效光催化制氢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林政楠 方庆艳 +2 位作者 谭鹏 陈刚 张成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1-1111,共11页
石墨氮化碳(g-C_(3)N_(4))基材料光催化制氢是当前氢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高效g-C_(3)N_(4)材料的设计和合成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本工作利用超分子自组装合成策略和水热反应构建了硫掺杂管状g-C_(3)N_(4)/层状ZnIn_(2)S_(4)复合材料,研... 石墨氮化碳(g-C_(3)N_(4))基材料光催化制氢是当前氢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高效g-C_(3)N_(4)材料的设计和合成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本工作利用超分子自组装合成策略和水热反应构建了硫掺杂管状g-C_(3)N_(4)/层状ZnIn_(2)S_(4)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并揭示机理。结果表明,S掺杂管状g-C_(3)N_(4)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结晶度和较强的还原能力,能够提供足够的反应位点并促进光生电子-空穴转移,与ZnIn_(2)S_(4)形成Ⅱ型异质结后,提升了材料的光吸收能力和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明显增强了光催化制氢性能。10%S掺杂管状g-C_(3)N_(4)/层状ZnIn_(2)S_(4)的产氢速率最高,为1.64 mmol/(g·h),分别是S掺杂管状g-C_(3)N_(4)和层状ZnIn_(2)S_(4)的82倍和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复合材料 制氢 g-C_(3)N_(4) ZnIn_(2)S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Zn催化剂对PET合成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16
作者 杨宇杰 桂豪冠 +2 位作者 刘文杰 李霞章 姚超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Ti-Zn催化剂用于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通过测试PET的黏均分子量、端羧基含量、色值的亮度(L)及黄蓝值(b)等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分析不同催化剂对聚合过程中酯化、熔融缩聚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并对PET的化学组成、...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Ti-Zn催化剂用于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通过测试PET的黏均分子量、端羧基含量、色值的亮度(L)及黄蓝值(b)等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分析不同催化剂对聚合过程中酯化、熔融缩聚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并对PET的化学组成、热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Zn催化剂对酯化与缩聚都有催化作用。Ti-Zn催化剂的酯化时间低于乙二醇锑[Sb_(2)(EG)_(3)]催化剂,活化能低至28.41 kJ/mol;在相同聚合条件下,Ti-Zn催化剂的缩聚时间接近Ti-Si催化剂,较Sb_(2)(EG)_(3)催化剂缩短了近30 min,活化能低至111.32 kJ/mol;采用Ti-Zn催化剂制备的PET特性黏度可达0.721 dL/g,b(3.79)低于Ti-Si催化剂(5.57),L(87.34)高于Sb_(2)(EG)_(3)催化剂(82.27),端羧基含量为18.73mol/t,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Ti-Zn催化剂 反应动力学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C/NCN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热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
17
作者 丁佳雨 王亚男 +1 位作者 徐松 李忠玉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在传统光催化CO_(2)反应中引入热能是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方法。通过超声辅助法将Bi@C纳米颗粒加载到三维蜂窝状氮化碳(NCN)上制备了Bi@C/NCN复合催化剂,并将其装载到碳化的天然松木表面,组装了气-液-固三相CO_(2)光热催化还原系统。在全... 在传统光催化CO_(2)反应中引入热能是提高转化效率的新方法。通过超声辅助法将Bi@C纳米颗粒加载到三维蜂窝状氮化碳(NCN)上制备了Bi@C/NCN复合催化剂,并将其装载到碳化的天然松木表面,组装了气-液-固三相CO_(2)光热催化还原系统。在全光谱照射下,Bi@C与NCN质量比为60%的复合催化剂的CO_(2)还原为CO活性达到41.50μmol/(g·h),是纯NCN的2.65倍。其中,Bi@C纳米颗粒能够吸收近红外光并产生热电子,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局部温度。此外,得益于三相系统的设计,将光热效应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局限在催化剂表面,提高了反应温度并减少了能量损失,为CO_(2)还原提供了动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CO_(2)还原 蜂窝状氮化碳 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陶瓷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CO催化还原脱硝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东珂 孙瑜雪 +2 位作者 韩宇 范晓星 郭强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7-934,共8页
利用一氧化碳对锅炉内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选择催化还原脱硝(CO-SCR)可以显著降低锅炉烟气的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蜂窝陶瓷氧化铝(HCA)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Fe-Cr/HCA)在高温下的CO-SCR脱硝性能,并通过调整双金属比例、老化温度和负载... 利用一氧化碳对锅炉内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选择催化还原脱硝(CO-SCR)可以显著降低锅炉烟气的处理成本。本文研究了蜂窝陶瓷氧化铝(HCA)负载的Fe-Cr复合催化剂(Fe-Cr/HCA)在高温下的CO-SCR脱硝性能,并通过调整双金属比例、老化温度和负载量,探讨最佳的材料制备条件。结果显示,Fe-Cr/HCA催化剂表面形成了FeCr_(2)O_(4)固溶体,Fe_(2)O_(3)与Cr_(2)O_(3)的协同作用能显著促进脱硝反应。当Fe/Cr比为1、老化温度为300℃、浸渍次数为15时,Fe-Cr/HCA催化剂的CO催化还原NO性能最优,此外,浸渍6次的催化剂即可用于实际应用当中。在400–800℃下,NO的转化率接近100%。催化剂表面形成了FeCr_(2)O_(4)固溶体,并且Fe_(2)O_(3)与Cr_(2)O_(3)的协同作用显著促进了脱硝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陶瓷氧化铝 Fe-Cr复合催化剂 CO选择催化还原脱硝 Fe-Cr/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舒怡 范建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7-876,共10页
工业上广泛排放的CO不仅会对心血管造成毒害,还会降低大气氧化能力,从而危害大气环境和气候。催化氧化因具有高效率而成为消除CO排放的重要手段。综述了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CO催化氧化的基本机理,并重点总结了贵金属、非... 工业上广泛排放的CO不仅会对心血管造成毒害,还会降低大气氧化能力,从而危害大气环境和气候。催化氧化因具有高效率而成为消除CO排放的重要手段。综述了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CO催化氧化的基本机理,并重点总结了贵金属、非贵金属以及复合型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后,讨论了催化氧化去除CO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催化氧化 反应机理 复合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Mg-Al催化制备油茶籽油单甘酯的研究
20
作者 徐靖 平洪政 +2 位作者 高雨 董溢洋 王承明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4,共9页
利用固体酸碱双功能催化剂K-Mg-Al催化油茶籽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研究了反应产率、脂肪酸组成和微量营养成分变化,并与NaOH催化对照。结果表明,以K-Mg-Al催化甘油解反应,最优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1,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质... 利用固体酸碱双功能催化剂K-Mg-Al催化油茶籽油甘油解制备单甘酯,研究了反应产率、脂肪酸组成和微量营养成分变化,并与NaOH催化对照。结果表明,以K-Mg-Al催化甘油解反应,最优条件为:醇油摩尔比3∶1,反应温度19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质量分数1.5%;以NaOH催化甘油解反应,最优条件为:醇油摩尔比4∶1,反应温度220℃,反应时间3 h,催化剂质量分数0.24%。经过K-Mg-Al或NaOH催化,得到单甘酯产率分别达到90.99%、74.33%,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4.28%、84.13%(油茶籽油中油酸质量分数为85.20%),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9.58%、9.48%(油茶籽油中亚油酸质量分数为9.88%),角鲨烯保留率分别为43.16%、32.84%,甾醇保留率分别为85.63%、82.01%,α-生育酚保留率分别为67.43%、50.18%,表明经过K-Mg-Al催化得到的油茶籽油单甘酯更好地保留了营养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甘酯 固体酸碱双功能催化剂 油茶籽油 脂肪酸组成 微量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