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gricultural Enhancement
1
作者 HUANG Suping WANG Yalin ZHU Y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9年第3期86-92,共7页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 By introducing indica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comparative labor pr...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 By introducing indicators 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iation,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l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employment elasticity, the paper further probed into intricate causes for the imbalance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this specific region from a new angle which based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alyses of both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Liaoning, Jilin and Heilongjiang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aper also suggested policy measures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to facilitate the balance between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measure structure dev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应用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全球生产率分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永中 刘东升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共21页
机器人技术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仅直接影响就业需求,还通过就业替代机制和产业结构机制对各国生产率产生分化影响,导致技术红利难以均等惠及所有国家,不利于缩小各国生产率差距。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推断机器人对生产率具... 机器人技术作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仅直接影响就业需求,还通过就业替代机制和产业结构机制对各国生产率产生分化影响,导致技术红利难以均等惠及所有国家,不利于缩小各国生产率差距。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推断机器人对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且“机器换人”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渠道。基于多个经济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提高了各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但由于高生产率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与机器人技术的匹配度更高、形成的就业替代效应更强,使其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更大,进而总体上加剧了全球生产率分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少数产业结构适宜、政策环境良好的低生产率经济体,也能通过大量引入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高生产率经济体间的生产率差距,凸显了明确政策导向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确保机器人等新技术能够带来可持续技术收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应用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分化 产业结构 就业替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国大数据分析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匹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如荣 张可 周晶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7-73,共7页
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面向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基于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高职状态数据库等数据来源及大数据模... 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面向产业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基于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高职状态数据库等数据来源及大数据模型对高职教育人才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专业布点数据,分析各地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度;基于招生结构的变化,考察高职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度;基于就业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高职教育人才供给质量以及供需匹配情况。针对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整体统筹规划,注重跨地区协作,以优质资源共享平衡区域差异;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立足人才培养为本,持续优化以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业布局 产业结构 匹配度 就业质量 大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石林 吕鹏 郭泓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2,共8页
数字基础设施是助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对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其影响路径为倒“U”型;(2)机制分析表... 数字基础设施是助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升,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对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其影响路径为倒“U”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来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而就业活跃度的机制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以及建设有高铁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更显著,而是否建设有国家高新区并不能产生异质性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应探索数字基础设施的长效带动机制,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注重区域发展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绿色创新效率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活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样态、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2014—2024年度高校专业调整行动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邬正阳 郭卉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通过对2014—2024年近2.8万条本科专业调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结构调整,新增备案、审批和撤销点数逐年增多,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专业迭代传统专业是主线样态。专业调... 通过对2014—2024年近2.8万条本科专业调整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结构调整,新增备案、审批和撤销点数逐年增多,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专业迭代传统专业是主线样态。专业调整背后的实践逻辑彰显了政策靶向、知识生产和生源与就业市场等多方压力情景的交织影响,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分别表现出学术逻辑主导的新专业开设“渐进式”探索和市场逻辑主导的专业备案和撤销“急进式”推进。未来的专业结构调整要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学术逻辑为根本遵循,探索面向学科前沿的交叉融合“大专业”,同时应坚守“传统”和“冷门”专业底色,切忌盲目跟随政策和市场导向开展不切实际的“追新”和“裁旧”,专业建设重点应在课程体系等内涵建设,而非一味探索新名称和新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专业 结构调整 三角协调模型 国家战略 产业转型 学科前沿 内涵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军 陈佳钰 李博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当前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学科结构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研究生教育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细分至各学科层次维度,农学类博士研究生规模...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当前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学科结构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研究生教育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细分至各学科层次维度,农学类博士研究生规模有更大扩展空间;工学类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张更为迫切;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相对规模宜保持稳定,其博士层次规模尚需扩大。研究表明,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政策层面短期重在调整人才培养规模、中期重在补齐学科建设短板、长期重在完善招生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学科结构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与效应
7
作者 王子凤 张桂文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7,共12页
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其发展为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新契机。文章在构建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 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途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形式,其发展为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新契机。文章在构建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但在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同分位点和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性;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劳动力配置是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途径。研究结论为政府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充分就业 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力配置 就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经济双循环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瑞雪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6,共6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能够有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文章以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经济双循环与劳动力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能够有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文章以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对新质生产力、经济双循环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内循环与经济外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且经济内循环的中介效应更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存在产业异质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劳动力高质量就业 经济双循环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就业效应:基于就业“量质齐升”的双重视角
9
作者 胡耀锋 韦金洪 庞晶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8,共15页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被视为当下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与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效推动...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被视为当下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力。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规模与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效推动了就业“量质齐升”,在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工智能推动地区就业“量”与“质”提升的重要机制,环境规制执行是人工智能促进地区就业“质”提升的作用机制,却不是促进就业“量”的有效路径。从区域异质性看,中国东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增加就业“量”更为明显,而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质”的正向影响更强。此外,在金融水平发展较好以及营商环境更优的地区,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量”与“质”的促进作用相对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与促进中国高质量就业提供经验证据与相应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就业 量质齐升 产业结构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要素流动与经济协调发展
10
作者 陈丽娴 阳扬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提高是否有助于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相互协调和高效配置,进而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探究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区域对外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区域间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西部地区对外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为倒“U”型,且不存在组间差异;区域对外供给高端服务要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区域对外供给低端服务要素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对外服务能力 劳动力要素流动 资本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 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工业固废“类土壤化”利用新范式
11
作者 李青竹 司梦莹 +3 位作者 廖骐 杨卫春 杨志辉 柴立元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我国冶金、煤炭、化工等行业每年产生约4×109 t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固废),制约了行业绿色转型。国家鼓励拓宽固废在矿山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生态化消纳途径,但目前生态化利用研究边界不明确,总体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为此... 我国冶金、煤炭、化工等行业每年产生约4×109 t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固废),制约了行业绿色转型。国家鼓励拓宽固废在矿山充填、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生态化消纳途径,但目前生态化利用研究边界不明确,总体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为此,在研究团队近期提出的“地球宏循环”研究新范式下,本文进一步提出“类土壤化”新概念,较“生态化利用”更形象、较“土壤化”更全面,从“全固废”生态回填、“半成土”生态修复、“全成土”生态回归三个层次,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出将固废的属性拓展为“类似土壤”属性的新范式,通过构建固废消纳多维感知与路径决策体系,开发障碍因子协调消减技术及结构重构‒关键生源元素循环技术,建立固废“类土壤化”利用生态安全效应评价技术与标准体系,以期破解固废资源环境约束难题,从而实现从“废弃矿山”“荒芜渣山”到“绿水青山”的转变,达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终极目标,助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双碳”战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宗工业固废 规模化消纳 类土壤化 新范式 障碍因子消减 结构重构‒关键生源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与高质量就业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何勤 邱玥 许干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6,共17页
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 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并由于财政支出呈现结构偏向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会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产生差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分布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时期分布上,在自动化赋能阶段(2009—2014年),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智能化创新阶段(2015—2018年)则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在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探究财政政策导向在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就业 财政支出 结构偏向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测度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1,116,共7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0上升到0.698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毛雁冰 赵露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就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2006—2019年中国265个城市数据和企业信息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就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2006—2019年中国265个城市数据和企业信息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并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就业,但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抑制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造业、采矿业等从事简单重复和危险工种的劳动力,往往会受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因此,建议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创业活跃度,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数字化 就业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 创业活跃度 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FDI协同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乔翠霞 杨晨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90,共17页
建设有序协调的双向国际直接投资体系,对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乃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双向外商直接投资(FDI)协同指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双向FDI协同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 建设有序协调的双向国际直接投资体系,对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乃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双向外商直接投资(FDI)协同指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双向FDI协同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双向FDI协同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输出优势能够推动本省工业结构升级。(2)劳动力与资本要素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双向FDI协同对邻接省份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3)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协同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差异。研究双向FDI协同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认识“稳外资、稳投资”与建设工业强国关系,也为提高我国双向FDI协同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耦合协同 工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三兴 罗娟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6,共13页
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新型就业形态,对就业技能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机理基础上,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2021年颁布的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构建了... 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新型就业形态,对就业技能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机理基础上,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2021年颁布的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构建了产业数字化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构建固定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从省际层面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效应。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提高了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在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均正向调节了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减弱了产业数字化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正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地区外包水平会强化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提升全社会劳动力数字技能水平、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提高FDI和外包质量,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升级优化效应,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就业技能结构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互联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贸易对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金生 郭可尘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共12页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数字贸易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备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字贸易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数字贸易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备受关注。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数字贸易与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显著推动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结果揭示,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分别从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端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渠道作用。门槛分析显示数字贸易水平越高,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越强。空间溢出检验发现,本地数字贸易发展对邻地就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中,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就业比对充分就业的推动作用更大,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更全面地考察数字贸易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高质量充分就业 产业结构升级 人力资本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罗富政 赖纹慧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5,共18页
城际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城际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方向,而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城际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的29403组两两城市对样本,实证检验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 城际经济协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城际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方向,而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城际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2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的29403组两两城市对样本,实证检验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和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统一大市场建设显著促进我国城际经济协同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处于同一区域内部的城市间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强于不同区域城市间的作用;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需求驱动,促进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经济关联度可以强化统一大市场建设对城际经济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地理临近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大市场建设 城际经济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市场需求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杰 王薇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9,共10页
基于数字经济突破空间距离约束的集约优势,使用2012-2021年30个省(市、区)1的面板数据,通过区域协同的空间分层逻辑,实证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论表明:(1)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直接... 基于数字经济突破空间距离约束的集约优势,使用2012-2021年30个省(市、区)1的面板数据,通过区域协同的空间分层逻辑,实证探究数字经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论表明:(1)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2)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能源于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技术化“三位一体”共生互促。(3)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在东部和西部表现明显,中部则不显著。为此,本文从区域协同促进区域共享发展视角提出相应对策,即:补齐数字经济区域发展短板,放大数字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优势,推进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振兴背景下东北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艳 齐繁 高然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8,共7页
基于我国东北地区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模型、Moore结构变化值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程度。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 基于我国东北地区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模型、Moore结构变化值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程度。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评价分别为中、低、高。建议东北地区的高校从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及其比例以增强“三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前期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缩短“三结构”之间的时滞时间两个方面增强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灰色关联度 时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