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小玉 李华旭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崛起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明显改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已站上了一个更高起点,但仍然面临创新驱动力偏低、高能级产业支撑力不强、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开放能级不高、区域一体化进程缓慢等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能从区域发展动能、产业转型升级、资源要素配置、绿色发展模式构建和开放体系完善等方面对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战略衔接,共建新质生产力战略腹地;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促进产业升级,筑牢新质生产力实体根基;坚持绿色优先,厚植新质生产力生态底蕴;推动双向开放,开拓新质生产力市场空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部地区崛起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周期视角下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2
作者 李梦丹 赵春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4,共1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依然突出,如何增强区域协同能力,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亟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当前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依然突出,如何增强区域协同能力,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协同发展理念,以经济周期协同性为切入点,利用西部地区2006—2020年省域混频数据对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因素,对区域内部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2009年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指数呈现“缓降急增”态势,之后指数波动幅度明显减缓,呈现“缓起缓落”态势。西北与西南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分化,西北地区协同发展程度略高于西南地区。同时,川渝地区作为重要增长极与贵州、西藏协同发展程度较低,说明其对欠发达地区辐射能力有限。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都会对区域协同发展造成影响,其中政府干预程度和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是核心影响因素,表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程度越相似,产业结构差别越大,越能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建议:一是要推动区域内循环,应对外部冲击;二是树立协同发展观念,破除行政壁垒;三是要实施差别化产业结构,消除同质竞争;四是要优化交通设施布局,谨防虹吸效应。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上,文章构建经济周期协同性指数,为解释区域协同发展变化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考察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动态变化过程;研究方法上,文章采用的马尔科夫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突破了传统计量经济模型必须采用同频数据限制,既利用了月度数据及时刻画经济运行态势,又兼顾经济周期监测中GDP这一重要季度数据指标,更好地反映区域协同发展整体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内容上,在测度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讨论西部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因素用来判断影响西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因素,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防止内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经济周期 马尔科夫区制模型 混频数据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总体趋势、驱动机制及政策建议
3
作者 李晨 张可云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迁轨迹受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程中形成的促进东西经济差距缩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基础、以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能、以深化对外开放重塑发展格局、以多元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二是持续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存在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难以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出口贸易遭遇压力和产业体系竞争力有待提高。新时代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针对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新趋势与新挑战,以区域战略融合联动为主线、以国际和区域合作为抓手、以产业体系培育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保障,加快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形成缩小东西经济差距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经济差距 西部大开发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法治保障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守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0,177,共12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区域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上述领域既往存在的法治问题,应明晰制度优化的重点,加强经济政策与经济法治的有效协调,从而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相互促进,这有助于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深化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发展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 市场统一 东北振兴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展与动力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颂吉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97,共10页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意义重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特别是中央部署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五年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西部地区发...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意义重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特别是中央部署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五年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要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立在增强西部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基础之上,需要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离不开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外力支持,需要从完善东西部协作、深化对口支援、优化区际补偿、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增强协同发展的外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来自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5
6
作者 卢江 王晓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8,共1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出现各地区一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出现各地区一哄而上、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的局面,相反,需要结合地方自然资源禀赋、地理生态环境、人口教育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创新研发能力等因素探寻比较优势和合适路径。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成渝、呼包鄂榆、北部湾、关中、滇中、兰西、宁夏沿黄、黔中和天山北坡等九大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西部地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的高地。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西部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维度指数得分,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考察了西部地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差异来源、演进规律及收敛机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西部地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总体水平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并且存在着科技生产力水平最高、数字生产力水平次之、绿色生产力水平居末位的结构分解特征。在相对差异方面,西部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是城市群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绝对差异方面,西部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在收敛特征方面,短期来看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尚未缩小,但长期来看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即西部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将在长期收敛到稳态水平。因此,西部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既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又要统筹合作推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西部城市群 区域协调 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挑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向鹏成 杨斯迈 袁永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0,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为新时期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和根本遵循。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驱动下,协同发展可以促使区域比较优势、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和区域交通联系相互作用,并叠加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不断动态演化至高级协同。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比较优势较弱、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效率较低、区域交通联系程度不高三大挑战。研究认为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主要包括:一是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要完善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升交通类投融资平台的治理能力;二是深化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协同以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分工,要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组织,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作制度,建立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加快西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硬件建设以强化区域交通联系,要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统筹建设力度,协同打造“通道化、枢纽化、体系化”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欠发达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新基建赋能传统交通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 协同发展机理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于泳莲 邢文利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F0003,共9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能从根本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然而由于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发展成果无法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在系统梳理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探寻南北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共同富裕视域下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的分析对于促进南北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 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金阁 王国刚 张欢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09,共7页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梳理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其区域差异,是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华中地区2010—2020年47个地级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变异系数法探究区域差异。在时序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均值从0.233增长为0.376。在空间变化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发展和高速发展阶段的地级市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各地级市之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2010—2020年华中地区各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值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值在0.100~0.500之间。变异系数从2010年的0.147下降为2020年的0.119,表明华中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华中地区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义务教育均等化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基于义务教育“两基”计划的实证研究
10
作者 彭骏 郑家兴 赵西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并使用家族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先天效应的影响,考察了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两基”计划的实施没有促进西部地区家庭由先天效应和培养效应共同实...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并使用家族固定效应模型控制先天效应的影响,考察了义务教育“两基”攻坚计划对西部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两基”计划的实施没有促进西部地区家庭由先天效应和培养效应共同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但显著提高了由培养效应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异质性与机制分析发现,“两基”计划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并且与高收入家庭和高学历家庭相比,该计划对提高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和低学历家庭由培养效应实现的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显著;“两基”计划通过减缓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子代教育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代际流动性。在不同教育层级上,“两基”计划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改善主要发生在较低的教育层级上,并显著促进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代际流动性 “两基”攻坚计划 家族固定效应模型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制约因素及突破进路
11
作者 伦若森 王淑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年来,中部地区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存在行政壁垒分割、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同质化严重、科教创新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制约等难题。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毫不动摇坚持“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构建深层次合作机制,创新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内外开放衔接力度,促进产业互补合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推动中部地区省际协同发展共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 省际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树民 马兰 邵金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22-27,共6页
旅游业具有的新兴产业性质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性决定了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前提 ;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形成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基础条件 ;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坚持实行区域性整体协调发展战略... 旅游业具有的新兴产业性质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性决定了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前提 ;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形成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基础条件 ;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坚持实行区域性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与产品创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跨越式发展 西部地区 可行性分析 发展战略 产品创新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1 位作者 冯雪铭 李双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5-552,共8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社会-经济-生态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应评估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29
14
作者 肖金成 张燕 马燕坤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59,共11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长极培育和城镇化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发展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西部地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长极培育和城镇化推进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发展环境和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西部地区既面临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国家向西开放和推动内陆地区开放等新机遇。应顺应新时代、新趋势和新要求,围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沿着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产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合作的路径,形成东中西互动、南北方共赢的西部开发开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与水资源协同发展模式探索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永楠 苏健 +6 位作者 王建华 李国欣 刘合 何国华 姜珊 张国生 马建国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134,共6页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最干旱、最缺水的地区,能源–水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加强能源–水资源领域的协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宏观研判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生产前景和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位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最干旱、最缺水的地区,能源–水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纽带关系,加强能源–水资源领域的协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宏观研判我国西部地区油气生产前景和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国石油位于西部地区的7家油气田企业为例,调研不同类型油气田开发模式与用水现状,分析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水环境保障风险。研究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油气产量稳步增加,随着污水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油气田新鲜水用量变化不大。但考虑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步开发,未来西部地区油气开发很可能对区域地表和地下水系统带来诸多影响。建议发展精准注水和无水压裂技术实现稳油控水,加大油气田生产水的循环利用和科学用水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配置保障体系,在提升能源产业用水安全保证程度的同时全方位降低油气开发对水系统的影响,以实现西部地区能源与水资源协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油气资源开采 水资源 能源与水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区位的区域发展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彭建 赵鹏军 +1 位作者 刘忠伟 陈忠晓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2年第2期27-31,共5页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 ,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 ,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 ,自然地理... 文章在对比分析区位与地理区位的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地理区位分析的双层次模式 ,认为区域发展所需分析的地理区位可分为一级、二级地理区位两个层次 ,对区域地理区位的总体认识可以通过对二级地理区位的具体分析来实现。其中 ,自然地理区位、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构成一级地理区位 ,农业、工业、商贸、交通通信、工程、资源、环境、旅游、城市和政治等地理区位共同构成二级地理区位。同时 ,以该双层次模式对重庆市的地理区位进行个案研究 ,具体分析了重庆市二级地理区位的优劣势 ,并据此提出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区位 区域发展 西部大开发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留守儿童为例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宋义 梁建平 +2 位作者 任贞玲 罗彦平 周维臻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108,共9页
运用田野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平均BMI指数为15.5;(外)祖父母和父母其中一方是其主要照顾者,且1/4的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 运用田野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平均BMI指数为15.5;(外)祖父母和父母其中一方是其主要照顾者,且1/4的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特征;6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统计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性,有体育生活方式的留守儿童比没有体育生活方式的人际交友更好,更能主动地适应社会,拥有更多的积极幸福感,情绪障碍和心理烦恼也少于没有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专业教师缺乏、场地器材不足和体育活动环境滞后是制约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以"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留守儿童为主体,政府层为主导,学校层为主阵地,社会层为支持,家庭层为配合"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1+5"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体育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可持续发展模式 西部 农村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海军 张英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2,共6页
针对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问题,利用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耦合互动特征构建了动态耦合模型,并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建设的研究当中。研究结果证明了东部地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具有正向耦... 针对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关系问题,利用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耦合互动特征构建了动态耦合模型,并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建设的研究当中。研究结果证明了东部地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具有正向耦合协调关系。此外,对两者耦合系统各指标值及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东部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两者还未达到良性的协调共振。金融发展对产业聚集的短期效应并不显著,而产业聚集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以此提出东部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推进与产业聚集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尽快形成金融发展与产业聚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金融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地区 产业集聚 金融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发展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失灵及对策选择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汪阳洁 张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1,共6页
不平衡的梯度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优先获得扩大农地非农化的权利而率先发展。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西部地区却遭遇到了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管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加剧,国家耕地保护... 不平衡的梯度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优先获得扩大农地非农化的权利而率先发展。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西部地区却遭遇到了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管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加剧,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失灵。首先从东中西部区域不公平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失灵的原因,然后通过构建东部和中西部两大区域主体之间的竞争博弈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论证。研究表明,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耕地资源非农化指标的不公平配置,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扭曲;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利用的竞争是耕地保护政策失灵的根源。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的对策选择是创新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国家经济制度供给,调整国家公共政策,构建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政策 失灵 不平衡发展 东部 中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目标下东西部协作的再定位与发展创新 被引量:20
20
作者 左停 刘文婧 于乐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20,共10页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国实施了彰显制度优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脱贫攻坚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围绕扶贫主体、扶贫资源以及扶贫领域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已经超越扶贫开发工作本身的意义,对整...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性贫困问题,中国实施了彰显制度优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脱贫攻坚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围绕扶贫主体、扶贫资源以及扶贫领域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已经超越扶贫开发工作本身的意义,对整个区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标志着中国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时期东西部协作在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依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认识到东西部协作在转型深化阶段还面临市场机制还不充分、协作项目层次水平低、朝向乡村振兴的创新不足等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为东西部协作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具体表现为:创新东西部协作的推进与治理方式,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升级协作产业的业态层级,谋划一些县级行政区域以上的产业园区等项目;拓展农业产业新业态,打造区域特色产品和服务品牌;从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东西部协作 溢出效应 乡村振兴 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