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R-Markov模型的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空演变
1
作者 袁昕恬 王婷 +3 位作者 刘彬 沙金霞 游进军 王文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8,共10页
结合相邻地区正负效应,耦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与马尔科夫(Markov)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分析河北省及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程度及邻域效应,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 结合相邻地区正负效应,耦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与马尔科夫(Markov)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分析河北省及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程度及邻域效应,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看,河北省PSR系统整体与内部协调度自2019年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最大值,发展前景良好,但短期难以跨等级跃升或衰退;从空间分布看,协调发展程度呈现中南部高、北部低的特点,高协调区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唐山市、石家庄市。相邻地级市的协调发展类型显著影响周边地区,“中水平”和“低水平”地区协调发展情况易受周边地区影响而趋同。研究可为河北省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时空演变 PSR模型 MARKOV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2
作者 李澜祥 张攀 +2 位作者 王伟 王伟 徐建昭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 为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和互动关系的理解。以三门峡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水–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采用通径分析,定量探究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自2004年逐渐增长,至2009年达到协调发展状态;而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2年期间濒临失调,从2012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15年达到高度协调的程度;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2000—2014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5年后达到高度协调状态。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并且土地资源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耦合协调度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水资源-经济-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3
作者 刘水清 尚松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揭示云南省水资源、经济、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内在规律,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空间、时空3个尺度解析云南省16市(州)水资源-经济-旅游系统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在3个尺度下,系统的耦合度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或... 为揭示云南省水资源、经济、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内在规律,基于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空间、时空3个尺度解析云南省16市(州)水资源-经济-旅游系统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在3个尺度下,系统的耦合度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耦合阶段或互相抗衡阶段;协调度均低于0.5,系统处于衰退阶段;在空间尺度下,各市(州)的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数极差低于6%,呈现出一定的均衡化趋势,但整体协调度仍低于0.5,处于衰退阶段;在时间尺度下,旅游子系统的发展速度显著快于水资源与经济子系统,2017年后,由于降水减少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协调度有所下降;在时空尺度下,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受到旅游子系统的滞后制约,2017年后,经济与旅游子系统的功效值下降成为协调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强化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化旅游管理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进步;针对滇中等缺水区域,建议通过水网工程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应对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经济 旅游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发展度评价
4
作者 顾王婧 吴兆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34-240,共7页
为研究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其可持续利用,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从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方面构建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改进后的距离协同度模型为基础,与TOP... 为研究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关联系统(WEFN)的协同发展状况,促进其可持续利用,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从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方面构建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关联系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改进后的距离协同度模型为基础,与TOPSIS和灰色关联理论等结合,提出一种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综合协同发展模型,并以太湖流域为例,测算2007—2019年各子系统的发展度、协同度,评价其协同发展状况及WEFN的协同发展度。结果表明,太湖流域WEFN协同发展度总体处于中等发展阶段,且存在由中等向良好阶段发展的趋势,呈波动上升。太湖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各子系统发展度、协同度与协同发展度存在差距,但基本处于中等与良好阶段。其中,水资源子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较高,而能源对水资源及粮食的协同度是影响流域协同发展度的主要因素。子系统间协同度偏低是造成WEFN协同发展度较弱的原因,应以提高能源在水资源、粮食相关产业中的利用效率及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突破口,促进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间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能源-粮食 协同发展度 灰色关联 协同优化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沿黄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5
作者 宋瑞丽 万占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9,共8页
揭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改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宏观调控、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沿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12-2022年河南面板数据,运... 揭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改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宏观调控、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沿黄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12-2022年河南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TOPSIS法,对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和交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内河南沿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郑州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新乡水资源利用成效最差;(2)河南沿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不断提升,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最高,濮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3)河南沿黄城市整体呈现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水资源利用的特征,但各市差异明显;(4)河南沿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水平仍较低,在时序上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历程,在空间上呈现黄河以南>黄河以北的分布格局,且各市耦合协调演变历程不尽相同。要结合城市特点,注重节能环保、提升农业工业节水措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资源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沿黄城市 水资源利用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
6
作者 焦红波 蒋亚 胡亚婷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4-100,160,共8页
为定量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水足迹理论、Tapio脱钩模型、LMDI分解模型,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及其脱钩... 为定量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基于2012—2022年山东省黄河流域相关统计数据,采用水足迹理论、Tapio脱钩模型、LMDI分解模型,分析山东省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状况、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及其脱钩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黄河流域总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最大,生态水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多年人均水足迹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线;水资源主要源于内部供给,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足迹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06%;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关系,农业用水与其经济发展整体呈弱脱钩关系,工业用水与其经济发展整体呈扩张连接关系;各地级市中脱钩关系最好的是济南,脱钩率为100%,济宁、泰安、菏泽的脱钩率为90%,淄博、德州的脱钩率为80%,东营、聊城、滨州脱钩关系相对较弱;用水效率效应是促进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应始终是抑制脱钩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地级市的用水效率呈良好脱钩关系,除东营2016年的经济规模脱钩分解指数为负外,其他地级市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经济发展 脱钩关系 水足迹 Tapio脱钩模型 LMDI分解模型 山东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伟 姚文艺 +1 位作者 张攀 徐建昭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141,共7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地区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了多种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地貌-生态经济高适配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半干旱区乡村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模式、黄土高塬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薄弱,二者的协同性不高且耦合协调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模式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高等。建议:创新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生产与产业体系,探索“全托全链”的推广机制;构建适宜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先行试验示范县,引领和优化区域现代生态治理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产业发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调控水-农业-生态的干旱区多水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兴宇 粟晓玲 +4 位作者 胡雪雪 褚江东 贾丹妮 吴海江 张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干旱区农业发展往往以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为代价,考虑水-农业-生态互馈关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该研究以地下水均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用水满足度为调控目标,构建基于水-农业-生态协同调控的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 干旱区农业发展往往以挤占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为代价,考虑水-农业-生态互馈关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平衡利益冲突。该研究以地下水均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用水满足度为调控目标,构建基于水-农业-生态协同调控的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并推求协调发展度计算式,提出了结合NSGA-Ⅱ算法和协调发展度的协同优化算法,分析石羊河流域水、农业和生态之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确定水-农业-生态协同提升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适宜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比例。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六河子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经济效益可提升1.9%,实现地下水正均衡0.59亿m^(3);全流域农业和生态用水比例为90%∶10%,渠井用水比为67%∶33%。平水年保障蔡旗来水为3.48亿m^(3)/a时,能够以牺牲中游1.6%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用水满足度和地下水均衡量分别较基准情景提升4.8%和18.6%。研究为协同调控复杂的水-农业-生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可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优化 生态 水-农业-生态 协调发展度 协同调控 用水比例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城市群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永明 蒋威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9,42,共7页
鉴于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间的关联性显著,城市群对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给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从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 鉴于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间的关联性显著,城市群对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给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从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1—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模型等,分析了沿黄7个城市群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状况,并基于引力模型探究了各城市群之间耦合协调关联强度。结果显示:(1)沿黄城市群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研究时段末耦合协调等级仍普遍较低,山东半岛城市群属初级协调、兰西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属濒临失调、其他城市群属勉强协调;(2)各城市群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呈现下游城市群>中游城市群>上游城市群的格局,且部分城市群呈现两极化或多极化态势;(3)沿黄城市群多数城市间耦合协调关联性较弱,只有少数城市间存在轻度及以上关联,跨城市群城市间存在关联的多为轻度关联、少数为高度关联;(4)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但不足以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各城市群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但不足以带动沿黄城市群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城市群根据自身发展优势错位发展、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优良港口优势和中原城市群的“中继站”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经济 生态 社会 耦合协调 高质量发展 沿黄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要素空间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7
12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齐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1-96,共6页
文章聚焦数实融合赋能欠发达地区,探讨数实融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利用2011—2021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会通过矫正资源错配、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提高政府关... 文章聚焦数实融合赋能欠发达地区,探讨数实融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利用2011—2021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会通过矫正资源错配、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提高政府关注度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数实融合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考虑要素空间流动,数实融合不仅会产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还会产生跨区域的经济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要素空间流动 资源有效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毛乌素沙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古藞山 陈皓锐 +4 位作者 鹿海员 郑和祥 田小强 敖畅 曾文治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 毛乌素沙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治理成功有效的典型区域,相较于其他主要沙漠、沙地而言,具有资源丰富、水热配合好等优点,同时也是受到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生态脆弱区,如何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协调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地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法计算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引入障碍度模型遴选地区承载力优势指标与劣势指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资源-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毛乌素沙地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时间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了“南北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期间地下水供水能力、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三产用水定额等是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主要“优势指标”,而人口、灌溉面积以及城镇化率则是阻碍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关键“劣势指标”,地区内各旗县耦合协调度从“十五”规划至今一直在中等水平范围内浮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投影寻踪法 生态安全 障碍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协调分析及未来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宇 孟珊珊 刘维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51,共9页
为了提高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实现三者协调发展,以新疆干旱区14个地州为例,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应用R/S分析法预测新疆未来协调度发展趋势。研... 为了提高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实现三者协调发展,以新疆干旱区14个地州为例,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应用R/S分析法预测新疆未来协调度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系统对风险冲击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有所增强。②各地州耦合度呈良好耦合状态,协调水平整体由勉强协调向中级失调转变。③由Hurst指数可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9个地区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协调度呈现改善趋势,昌吉回族自治州等5个地区协调度呈恶化趋势。新疆在未来发展应注重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韧性协调程度,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模型 R/S分析法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赋能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寿奎 帅昕言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水平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其存在倒“U”形影响,而市场型呈“U”形变化趋势。②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模仿、警示和污染避难所效应对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空间溢出作用,在区域和产业结构差异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多重异质性效应。因此,应有效发挥各类环境规制的正向实施效果,持续提升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以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社会经济 异质性环境规制 耦合协调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性的区域洪水资源利用评价
17
作者 周莹 方红远 +1 位作者 陆泰戈 刘楠楠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4-895,共12页
为全面理解和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主要涉及的徐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2年数据为基础从基于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 为全面理解和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率,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主要涉及的徐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0-2022年数据为基础从基于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采用共23项指标在使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容量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并结合匹配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3个城市的综合系统发展水平均由初级阶段上升到良好阶段。徐州、宿迁和淮安市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分别为勉强协调到良好协调、初级协调到良好协调以及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而3个城市耦合协调度在后期均超越匹配度,达到理想协调状态。影响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森林覆盖率以及洪水资源量,且对于3个系统的障碍度分析,3个城市各自有不同的主导影响因素,徐州市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主要受水资源利用影响较大,宿迁市受经济社会影响较大,而淮安市则受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各市应当合理利用水库及蓄滞洪区的削峰、调蓄能力,增加洪水资源可利用量,提高洪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洪灾发生频率,在保证经济和生态用水效率的同时,减少因洪灾带来的经济及生态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耦合协调发展 评价模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和绿色发展协调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巩芳 陈昊 陈都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89,共7页
为探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空间格局演变和空间聚集情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上中游54个城市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绿色发展3个... 为探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空间格局演变和空间聚集情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010—2020年黄河上中游54个城市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绿色发展3个子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程度不同,初级协调城市占比由2010年的55%上升到2020年的74%,中级协调城市较少。2)3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重心主要迁移方向为西南,标准差椭圆长轴方向为西北-东南,其长轴和短轴的标准差分别减少2.21、0.59 km,有向西南方向迁移的集聚态势。3)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成显著正相关关系,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高-低聚集主要分布在兰州市,而低-低聚集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区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虽然逐年提升,但是空间异质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低碳排放 绿色发展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耦合协调度 标准差椭圆 黄河上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昌吉州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协调度测评 被引量:1
19
作者 简咏梅 王玉红 《农业工程》 2024年第8期121-127,共7页
筛选13个水资源系统、农业系统关键性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参考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内容,建立水资源系统-农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水资源及农业经济发展状... 筛选13个水资源系统、农业系统关键性指标,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参考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内容,建立水资源系统-农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水资源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将水资源系统与农业系统的综合协调度分成3个阶段、8种类型。测评结果表明,近21年来,昌吉州水资源与农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业的快速发展使水资源大量消耗。受到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的效用出现递减趋势,水资源系统与农业系统耦合协调度一度恶化为濒临失调衰退型。2015年以后,昌吉州强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三条红线”,节水增效、退水减地和清洁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未来,昌吉州应从健全水权分配制度、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退减灌溉面积、开展生物工程建设及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等方面着手,兴利除弊、革故鼎新,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水资源 协调度 昌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
作者 杨建军 闫宏华 +1 位作者 杨文举 苏海亮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35-37,共3页
通过对讨赖河年径流数据及典型年月径流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其年径流演变规律和不同断面月径流分布规律,通过对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与人口、耕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分析,揭示当前流域水资源利用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 通过对讨赖河年径流数据及典型年月径流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其年径流演变规律和不同断面月径流分布规律,通过对流域内水资源利用与人口、耕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分析,揭示当前流域水资源利用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以期为今后该流域水资源节约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人口 耕地 经济 生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