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与共享发展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武赫 周雯琪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F0003,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信息交互平台的全新经济形态,其快速发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区域内部发展质量的协调,还需重视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鉴于此,基于高质量发展与共享发展双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多维度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能推动区域内发展质量的协调,也能促进区域间发展关系的协调。在门槛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而对区域间发展关系协调的影响则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趋势。此外,数字经济对区域内发展质量协调的正向推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不仅推动本区域内部协调发展,还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质量协调 发展关系协调 共享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洛市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雷清 邓淑红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5-59,共5页
以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得分;并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同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商洛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标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以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得分;并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同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商洛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标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而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度不均衡,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农业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建议持续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力度、加强数字经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加强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效用,从而不断促进商洛市数字经济与农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市 数字经济 农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申韬 彭江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7,共15页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 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有机结合的产物,数字普惠金融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为我国扎实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剖析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这一促进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低地区更加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门槛效应检验显示,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放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由此,应该持续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外部制度环境,为扎实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蓄势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 新质生产力 制度环境 地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邝嫦娥 狄亚轩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9,共14页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 基于2011-2022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有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能通过绿色技术进步、产业多样化集聚和劳动力配置优化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影响最大,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最小。研究结论为数实融合赋能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城市群及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耦合协调模型 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对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
5
作者 陈晓红 周方毅 胡东滨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6-2357,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省份数据,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效能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表... 基于2011~2021年省份数据,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效能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化显著促进了这种协调发展,即便在考虑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是数字化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中介因素.研究揭示了数字化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强度不一,东南部受益更为明显.基于此,提出加大对数字化基础建设和技术的投资、强化数字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发展策略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巩前胜 张海瑶 赵松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4,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乡...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赋能作用,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并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绿色发展均有积极驱动作用;第二,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东、中部地区以及高经济发展和高城镇化地区,其驱动作用更明显;第三,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就业质量间接推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产业集聚能够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对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据此,从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善乡村数字建设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驱动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发展 绿色协调 就业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
7
作者 蒋团标 何金盛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42,共13页
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重心演化和双向固定效应的收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并检验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结果表明:“胡... 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重心演化和双向固定效应的收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并检验数字技术能否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结果表明:“胡焕庸线”两侧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东南侧水平高于西北侧,但差距呈现缩小态势;空间分异呈现2014—2020年较稳定状态,但2021年出现急剧上升;全局空间联动性呈现正向、双向的相关性,西北侧主要以L-L为主,东南侧以H-H为主,但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心出现向西北侧偏移的迹象,原因在于西北侧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东南侧,加快了跨越“胡焕庸线”的可能。据此,建议持续加大“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区农村数字化基建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民数字化培训以及完善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发挥东南侧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胡焕庸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高质量发展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8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化协同、ESG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王晓红 刘华军 +1 位作者 栾翔宇 李娜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1,共10页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双化协同)已成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数字化、绿色化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企业双化协同水平,并以此作为基础检验了其对... 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双化协同)已成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以2013~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数字化、绿色化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企业双化协同水平,并以此作为基础检验了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总体而言,样本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水平较低,双化协同实践仍需提高重视和加大相关投入;(2)双化协同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3)双化协同有利于改善企业ESG表现,且ESG表现在双化协同与企业高质量发展间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理解和开展双化协同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化协同 企业高质量发展 ESG表现 耦合协调模型 数字化 绿色化 上市公司 企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与产业链韧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振继 杨慧玲 易恩文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 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显著提升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作为两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形态,均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尤其在推动第二产业的产业链韧性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韧性上发挥了较强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南方地区和非传统老工业地区更显著;数字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地理距离空间溢出效应,而其经济距离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在数字化时代地理距离仍旧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产业链韧性 制造业服务化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婧 吴传清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7,共11页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能够充分挖掘并释放数据价值,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再平衡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该影响在空间维度具有集聚特征,在...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能够充分挖掘并释放数据价值,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再平衡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该影响在空间维度具有集聚特征,在时间维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在时空双维度具有“溢出效应”引致的“示范效应”。长期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反馈效应”。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以及“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区,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更强。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市场一体化、产业升级和区域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统筹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强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数字鸿沟”;推动区域间数字资源均衡配置,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鼓励区域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推进,依托数字基础设施进行治理模式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区域协调发展 市场一体化 产业升级 区域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12
作者 熊林波 陈闻君 苏来曼·斯拉木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识别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该结论在多维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水平高的城市中,其因果效应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创业水平,间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多措并举赋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效应,畅通网络基础设施传导路径以倍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政策效应,因地制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以充分释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双重机器学习 宽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耦合及碳减排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淑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推动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 推动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2)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3)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俱乐部趋同”特征,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考虑空间因素后,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并存。(4)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构成主因。(5)耦合协调度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在东中部地区,碳减排效应更明显。针对以上研究发现,认为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积极落实“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与能源高质量发展协同共振,有效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能源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分异机理研究
14
作者 曾岚婷 陈毅辉 周小亮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3-1396,共14页
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数字技术应用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对绿色化形成显著制约。揭示数字化与绿色生产力协同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经济生态协同增效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11−2022年我... 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数字技术应用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对绿色化形成显著制约。揭示数字化与绿色生产力协同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经济生态协同增效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合熵权法、SBM-GML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核密度函数等对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系统实现了从不协调到良好协调的三级跨越式提升,高水平耦合协调仅出现在若干东部发达省份。②耦合协调系统的影响因子表现出非线性、异质性和阶段性的作用特征。技术进步是持续稳定的驱动因子,但效能呈现“东强西弱”梯度衰减的变化,后发区域具有突破初级协调的潜力,城镇化建设释能范围最广泛,动力性效能出现在大部分省份。③环境治理因子、收入水平在均等状况下释放推动力,但和产业结构的作用相似,其影响在东西部均呈两极变异,且正向影响存在效能门槛。研究显示,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系统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其影响因子作用不仅存在空间异质性,同时随着时间维度演变产生动态分异。因此,分区制定差异化政策是实现数字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衡、良好耦合协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分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博文 杨霄斐 苏鑫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9,共21页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在促进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了地区绿色化协同转型?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别构建中国省级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在促进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了地区绿色化协同转型?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别构建中国省级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2012—2020年30个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指数,并对其变动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对数字经济政策是否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并对其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均逐年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距明显;各省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仅有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四省市耦合协调度高于0.7,达中度协调及以上水平,另有22个省份耦合协调度不足0.5,未达协调水平。基准回归显示,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地促进了数字化发展、绿色化发展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机制检验表明:(1)大数据试验区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条渠道促进了省级数字化发展,通过绿色创新促进了绿色化发展。(2)数字化与绿色化存在循环互促机制,体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具体地,“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是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以及数字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实现的;“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则是通过绿色创新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牵引效应实现。(3)大数据试验区强化了绿色发展的数字化效应;但未强化数字发展的绿色化效应,原因在于,大数据试验区提高了绿色创新能力,进而刺激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需求,增强绿色发展对数字化发展的牵引效果;但由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能推动生产绿色化转型,导致大数据试验区未能强化数字发展对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4)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知识吸收能力更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更高的地区,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数字化 绿色化 耦合协调度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婧雅 宋周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5,共12页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环境、数字经济市场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全球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和交互关系,探讨其耦合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全球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环境、数字经济市场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析全球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协调态势和交互关系,探讨其耦合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全球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但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和可持续发展差异;(2)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高度相关,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阶段,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3)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共进是系统内各要素增强型交互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目标1(无贫穷)和数字基础设施的交互尤为关键;(4)耦合动力机制包括内部的数据生产力、数字技术变革力和破坏力、自然资源支撑力,以及外部的市场拉动力和失衡力、政府调控力和阻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耦合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何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安全?——基于效益与韧性协调发展视角
17
作者 刘赵宁 张树山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效益提升与韧性建设双目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推进企业效益与韧性的协调发展,增大供应链话语权与内部控制质量是其主要传导机制;在数字化转型指数下的... 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效益提升与韧性建设双目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推进企业效益与韧性的协调发展,增大供应链话语权与内部控制质量是其主要传导机制;在数字化转型指数下的细分成分中,数字组织赋能和数字化成果对企业效益与韧性协调发展的影响分别呈倒U型和正U型,数字战略引领、数字技术驱动、数字化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支撑则均具有线性积极作用,且数字战略引领的影响效应最大;在非国有、较小规模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效益与韧性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视数字化战略布局和成果沉积,支持企业动态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高质量发展 效益 韧性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文明时代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理论机理与对策建议
18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3,共12页
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叠加效应催生了信息文明时代,不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还重塑了时空关系,促使“距离暴政”向“距离死亡”转变,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此为背景,将信息化对劳动生产率、商品交易成本和知识溢出水平的... 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叠加效应催生了信息文明时代,不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还重塑了时空关系,促使“距离暴政”向“距离死亡”转变,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此为背景,将信息化对劳动生产率、商品交易成本和知识溢出水平的影响纳入空间局部溢出模型,建立起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空间经济模型,系统地剖析信息化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引发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强化优势地区的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拉大区域发展差距;信息化引发的商品交易成本下降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信息化引发的知识溢出水平提升,可以有效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条件下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在适当降低商品交易成本的同时,鼓励知识或技术在区域间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区域协调发展 距离暴政 知识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测度、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19
作者 柳凯 冯伟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4,共13页
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其地区差距来源及时空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的... 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其地区差距来源及时空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协同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仍然具备较大提升空间,在地理区域上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特征;两者协同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渐扩大;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区域间差异依次为东-西部地区>东-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全国层面的协同发展水平不存在极化现象,但中西部地区在研究后期出现了极化现象;两者协同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在局部地理空间上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各省份数字贸易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水平相对稳定,在加入空间滞后因素后,协同发展水平处于高层级的省份状态仍然极其稳定,但处于其他层级的省份则易受到周边省份的正向或负向溢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新质生产力 协同发展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基于中介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20
作者 李明亮 余国新 蒲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2-333,共12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 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给予新的动力支撑,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别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间协同水平存在差距;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升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水平,且在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更为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投资调整,助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因地制宜发展数字乡村,并加强各地区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中介效应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