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协同与效果研究:基于多维度政策工具作用机制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勇军 胡新如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7,共14页
采用“基本政策—产业链—创新共同体”三维分析框架,并结合“主体—目标—工具”分析路径,构建其与实施效果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和统计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及其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地从多... 采用“基本政策—产业链—创新共同体”三维分析框架,并结合“主体—目标—工具”分析路径,构建其与实施效果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和统计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及其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三地从多维度加大了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力度;区域内环境面政策工具供给要高于供给面和需求面政策工具,需求面政策工具总体供给不足;产业链维度的政策工具供给最为充足的环节是研发,其次是推广和服务环节,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环节供给低且相关不大,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工具乏力;在共同体维度方面,方案规划类工具主要集中于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在平台建设、科技产业链和产业服务、合作示范区、改革实验区层面存在工具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效果上看,区域科技创新总体能力有提升,但科技创新梯度差异并未明显降低且呈现新情况;科技创新协同度呈上升趋势,离高度协同状态仍有很大差距;区域创新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体系化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但是河北一些重要节点城市活跃程度低,影响了其创新吸纳和承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 政策工具 京津冀 政策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响应及协调效应研究
2
作者 郭伟 刘彤彤 杨硕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7,168,共7页
论文在探讨2013—2020年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协调发展趋势。通过构建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VAR模型来分析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一步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模... 论文在探讨2013—2020年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协调发展趋势。通过构建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VAR模型来分析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一步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马尔科夫链模型,深入探索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京津冀旅游效率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双向动态作用关系,其中生态环境的改善对旅游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京津冀旅游效率和生态环境二者协调发展水平逐渐增强,空间绝对差异逐渐缩小;京津冀旅游效率和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具有维持原有状态的稳定性,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并且空间因素对耦合协调状态的转移概率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生态环境 动态响应 协调效应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家庭共同富裕的现实与挑战
3
作者 尹志超 魏梦颖 吴子硕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家庭财富、收入和消费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家庭财富差距方面,北京市的财富差距小于河北省和天津市;在家庭收入差距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家庭财富、收入和消费等方面存在差距。在家庭财富差距方面,北京市的财富差距小于河北省和天津市;在家庭收入差距方面,河北省的家庭收入差距大于北京市和天津市家庭;在家庭消费差距方面,天津市家庭消费差距最小,河北省家庭消费差距最大。在京津冀地区中,天津市财务脆弱家庭占比最低,河北省最高。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家庭贫困脆弱性问题基本解决,破产风险显著降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从发展普惠金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和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以逐步缩小京津冀地区的家庭经济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差距 经济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握手通道对缩小京津冀城市间经济差距的作用:基于新闻大数据的分析
4
作者 周密 刘力燔 +1 位作者 王道平 沈欣燕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74,共2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以来,三地不断提升协同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开启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本文对2004—2022年220万条新闻数据进行筛选,使用文本挖掘方法测算京津冀城市间握手通道,重点考察握手通道在缩小城市间经济差距中的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以来,三地不断提升协同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开启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本文对2004—2022年220万条新闻数据进行筛选,使用文本挖掘方法测算京津冀城市间握手通道,重点考察握手通道在缩小城市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握手通道显著缩小了京津冀城市间经济差距。纵向上,程度更深的握手通道具有更大的边际影响与更长的作用时效。横向上,以首都为核心,京津双城引领的握手通道具有更强的作用效果。过小或过大的城市间距离下的握手通道效应都较弱。高校、中央企业及地方机构参与的握手通道更有效。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间异地投资越强,握手通道缩小城际经济差距的作用越强。城际握手通道存在正向锦标赛效应和负向挤占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握手通道促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为助推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握手通道 共现分析 经济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协调度分析
5
作者 姚翠友 田一凡 +1 位作者 王听听 石夫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
论文选定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使用综合评价、不均衡指数、GM(1,1)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系统协调性及未来城市韧性发展。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水平2010—2021年呈上升趋势... 论文选定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韧性评价体系,使用综合评价、不均衡指数、GM(1,1)模型分析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系统协调性及未来城市韧性发展。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水平2010—2021年呈上升趋势,高韧性水平城市占比显著提高,但城市间韧性差异仍然存在;(2)子系统中社会韧性水平最高,生态韧性水平最低,城市韧性从断崖式分布演变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状分布格局;(3)城市韧性提升期间,城市群边缘的较少城市系统协调性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城市的系统协调性呈破坏状态;(4)石家庄将在2024年发展为核心城市,2030年除邯郸外,其余城市均达到高韧性水平且呈现面状连续空间分布。结论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系统协调性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演变 系统协调 韧性预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成就、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航 柳天恩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顶层规划政策设计、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协同发展不...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顶层规划政策设计、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联动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依然面临区际发展差距大、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紧密、科技成果跨区转化比例偏低、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等现实问题。应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的优化路径,包括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跨区转化、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健全生态协同治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历史成就 现实困境 路径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跨境物流协同发展评价、时空差异及促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易舒心 张紫琳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61,共10页
针对京津冀区域跨境物流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2015—2022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涵盖跨境贸易规模、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及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六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熵... 针对京津冀区域跨境物流协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2015—2022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涵盖跨境贸易规模、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及物流行业发展水平六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熵权TOPSIS法对区域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表明:第一,京津冀跨境物流协同发展整体呈“核心突出、梯度分化”特征,北京、天津在跨境贸易规模、经济实力及高端物流服务领域优势显著,河北则受限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政策协同滞后;第二,区域在跨境贸易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达标,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能力、政策环境及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未达预期,多式联运衔接不畅、信息共享机制缺失及人才储备不足为主要制约因素。基于此,提出三点优化路径:一是强化区域协同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二是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跨境物流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焦爱英 陶洪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在“双碳”背景下,对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绿色发展效率(TGDE)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提升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2—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不同城市的TG... 在“双碳”背景下,对京津冀城市群旅游绿色发展效率(TGDE)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提升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2—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不同城市的TGDE,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和冷热点分析的方法刻画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TGDE处于中高水平。时间上呈现出斜“N”型发展趋势;空间上可分为“高效率”“中效率”“低效率”三种发展类型城市,并呈现出明显的“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从发展动力来看,GML动态演化均值为1.054,纯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对TGDE作出主要贡献。(3)从区域协同来看,TGDE以单极为主,平稳增加且城市间差距缩小,区域协同性增强。中部和北部TGDE表现为集中式增长,南部存在着“俱乐部趋同”式增长;冷热点分析发现区域冷热点区域集中,“北热南冷”格局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背景 京津冀城市群 旅游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演化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区域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地区智慧物流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9
作者 唐正源 张冀民 李亭慰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为了适应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加速现状、解决要素配置失衡问题,构建智慧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基建联通、要素流动和政策适配的协同基础上运用CPDR-C模型测度三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阻滞因素。结果表明:区... 为了适应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加速现状、解决要素配置失衡问题,构建智慧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基建联通、要素流动和政策适配的协同基础上运用CPDR-C模型测度三地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阻滞因素。结果表明:区域综合智慧物流发展水平及速度排序北京高于天津高于河北;发展结构协同性分析下,北京-河北智慧物流发展结构初期协同性较差,但随时间推移有所缓解,2020—2022年,北京地区智慧物流发展水平相较于天津、河北出现极化现象;影响北京、天津智慧物流发展的障碍集中在产出效益部分,而影响河北地区智慧物流发展的障碍集中在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根据研究结论,从深化智慧物流发展、实施产业转移协作、优化协同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京津冀地区智慧物流水平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物流 综合评价 障碍因子 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助推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作者 王红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3,共8页
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各省份因地制宜,遵循优势科技资源整合的核心逻辑主线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文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性、结构承载和价值旨归,以及科技资源塑造... 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各省份因地制宜,遵循优势科技资源整合的核心逻辑主线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文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性、结构承载和价值旨归,以及科技资源塑造生产力跃阶的作用机制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聚焦河北省,结合协同理论,依托于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实践,深入剖析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推进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三重逻辑。由此提出河北省依托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为河北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资源协同 京津冀 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智慧物流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分析——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
11
作者 唐正源 张冀民 方峙博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72,共8页
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构建智慧物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云PDR-余弦相似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智慧物流发展水平进行多维测度。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上看,北京、天津、石家庄构成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河北省内智... 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构建智慧物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云PDR-余弦相似度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智慧物流发展水平进行多维测度。结果表明:(1)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上看,北京、天津、石家庄构成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河北省内智慧物流中高发展水平城市呈现时序波动变化特征;(2)从空间维度上看,区域智慧物流发展呈现“京津石”三极,以及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河北省发展动能呈现向东南部集聚趋势;(3)障碍因子分析表明,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专业化人才储备规模、数字技术渗透能力及环境协调机制建设构成制约区域智慧物流升级的四大关键要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区域智慧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物流 综合评价 障碍因子 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12
作者 郭菁菁 熊冠琦 黄映晖 《农业展望》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是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促进该地区农业...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是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促进该地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DEA-ML指数法测算京津冀地区2004—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不同层面对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绿色规模效率的减少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化显著,且年度间存在一定波动。基于此,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业绿色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DEA-ML指数法 农业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降碳-减污-扩绿系统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13
作者 王霞 张海霞 +1 位作者 蔡昂祖 李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7-1136,共10页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京津冀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污染协同治理的区域,其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对落实“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基于京津...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增效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京津冀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污染协同治理的区域,其降碳、减污、扩绿协同发展对落实“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0—2020年的16个指标数据,构建了降碳-减污-扩绿系统,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检验等方法探究了京津冀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降碳和减污2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波动的趋势,扩绿子系统呈现先下降后平稳趋势;2000—2006年、2007—2013年和2014—2020年3个阶段,第一阶段有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大部分城市处于濒临失调,第二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濒临失调,其他处于勉强协调和中级协调之间,第三个阶段大部分城市处于勉强协调以上,良好协调城市开始出现;3个阶段的莫兰指数均为负值,表明京津冀城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均衡,但莫兰指数绝对值逐年递增,表明京津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变小,区域降碳-减污-扩绿存在一定的协调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 降碳 减污 扩绿 耦合协调 空间自相关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绿色共同体耦合协调特征及其空间效应
14
作者 陈义忠 杨灵芝 +2 位作者 任洋 张思思 贺鹏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2,共7页
文章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具有梯度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对当地绿色共同体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 文章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具有梯度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对当地绿色共同体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回弹效应,而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当地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推动作用,但对周边地区则可能带来发展压力;政府规模和环境规制对周边地区及城市群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绿色共同体 空间效应 耦合协调特征 科技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背景下京津冀滑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5
作者 赵慧博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协同创新背景和京津冀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下,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与应用、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优化、国际化视...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法,在梳理协同创新背景和京津冀滑雪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下,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与应用、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优化、国际化视野下的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滑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提升京津冀滑雪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京津冀 滑雪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7,共8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特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数字产业发展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强化创新协同,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产业协同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进展、新挑战与新举措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凯 杜宝东 +1 位作者 周婧楠 金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24,共10页
回顾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调整优化区域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 回顾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调整优化区域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在逆全球化、人口转型和气候变化等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京津冀下一步的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总体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的主线,从能级再提升、空间再提质、领域再突破、机制再创新4个方向持续推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十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份额下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人口和经济过密与过疏现象并存等问题。展望未来,应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与区域创新格局、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优效益和更高质量,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城市群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协同减排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付加锋 岳丽艳 +1 位作者 郑林昌 刘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1,共8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基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单指标协同减排弹性和协同减排协同度等多维度协同减排分析方法,对2013—2019年京津冀地区CO_(2)排放量与SO_(2)、NO_(x)、烟粉尘的排放特征和协同减排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CO_(2)排放量整体上处于增长的平台期,三类大气污染物(SO_(2)、NO_(x)、烟粉尘)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减排,然而与全国对比,京津冀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2)京津冀地区CO_(2)与SO_(2)、NO_(x)和烟粉尘三类大气污染物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协同减排年份、不稳定的协同减排交叉弹性、中低程度的耦合协同度,反映了该区域协同减排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稳定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态。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推动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源头上实现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低碳化。(2)将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减污降碳的主要途径,统筹规划项目布局和产能分配。(3)发展能源替代和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减污降碳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平原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前景分析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3 位作者 包锡麟 徐步云 李磊 李谨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 [研究目的]京津冀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形成多元供水格局,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系统开展非常规水资源供水方向、开发利用模式和供水规模分类数据统计,依据各省(直辖市)非常规水资源供水规划及配置目标,分析其开发利用前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该区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微咸水、再生水、淡化海水、雨洪水,其中微咸水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等地,供水前景为5.43×10^(8)m^(3);再生水利用以北京、天津等大中型及工业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34.22×10^(8)m^(3);淡化海水利用以天津等滨海城市为主,供水前景为4.19×10^(8)m^(3);雨洪水利用较分散。[结论](1)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土壤盐渍化风险,需加强水盐调控。(2)再生水用于河流生态补水,沿线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未受到明显污染;地下水浅埋区开展再生水灌溉,会增加硝酸盐污染风险;建议将高风险的新兴污染物纳入再生水利用监控体系。(3)海水淡化尾液浓盐水、冷却热水可能改变天然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构成与多样性,应予以关注。(4)雨洪水利用可降低污水入河的水质风险,但过度利用可能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城市区适度扩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水资源 微咸水 再生水 海水淡化 雨洪水 开发利用模式 供水规模 生态环境效应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京津冀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