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广西林草湿地图斑监测底图处理方法
1
作者 梁艳芬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技术开发辅助处理插件,实现不同调查单位监测底图统一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湿监测 监测底图 地类代码转换 ArcEngine二次开发 字段属性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淑娟 张伟 +1 位作者 王克林 苏以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528-5536,共9页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转变方式,对该区域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就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将剖面碳密度与深度做对数拟合得到的参数进行协同克里格插值的方法能较准确估算研究区碳密度,R2为0.723;2)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耕地(19.3 g/kg)转变为牧草(23.5 g/kg,退耕近10a)和草地(34.6 g/kg,退耕30a)的SOC含量均有增加,转变为人工林(17.8 g/kg,退耕8a)的SOC含量略有下降;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研究区土壤碳储量提高了23.43%,退耕后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为2938 t C/km^2;4)种植牧草兼顾固碳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退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退耕还林还草 固碳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不同林地土壤孔隙与贮水特性 被引量:50
3
作者 李红 范素芳 +2 位作者 张光灿 张淑勇 周泽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 为探索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种配置措施对林地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在黄土丘陵区采用环刀法测定了退耕还林后10年生刺槐、侧柏、油松林分的土壤孔隙度和贮水能力。(1)各种林分都具有明显改善土壤贮水性能的作用,表现为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改善程度以刺槐林分为最大,油松林分次之,侧柏林分较小。(2)各种林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均大于对(毛管孔隙度)吸持贮水量的提高程度。(3)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的垂直空间变异性较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和贮水量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蔺鹏飞 张晓萍 +2 位作者 刘二佳 张亭亭 张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水沙关系 响应规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海南省耕地林果化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贾培宏 范渊 顾铮鸣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240,F0003,共9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 耕地林果化是指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被用于植树种果的现象,揭示耕地林果化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科学管理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以海南省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近20年海南省土地类型变化视角下的耕地林果化利用总体态势、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2020年海南省林果化耕地规模呈降低态势,耕地林果化增量规模从2000-2010年的1314.35 km^(2)下降到了2010-2020年的472.45 km^(2),且前时段的林果化耕地有397.61 km^(2)在后时段转回为了耕地。两个时段内,市县尺度耕地林果化利用现象空间差异明显,文昌、儋州的耕地林果化规模较高;网格尺度的耕地林果化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但格网耕地林果化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各时段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GDP增速、自然地形、区位因素是解释力较强的驱动因子;驱动因子是通过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耕地林果化利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时空分异 耕地林果化 驱动因素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世东 吴转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59,共6页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 2个大区 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 西部大开发 植被恢复 中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师阳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张光辉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40,44,共6页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 退耕还林(草)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生态建设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开展,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增加。以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坡耕地(0a)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年限(3~5,10,18,28,37a)对撂荒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同土层根长密度都表现为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为37a>28a>18a>3~5a>10a>0a;撂荒地植被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退耕年限撂荒地,相同层根系生物量表现为28a>37a>18a>3~5a>10a>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撂荒地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根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志东 黄选瑞 +2 位作者 张玉珍 聂犇 胡玉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5,共6页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县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宁夏原州区的调查看退耕还林政策的不足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乃平 陶燕格 +2 位作者 王磊 刘艳华 马忠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2-114,共3页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5年来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放缓退耕还林进度,检讨政策不足十分必要。依据在宁夏原州区各相关部门和7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4个方面的问题和初步改进建议。即补助标准总体较高,长期大面积补...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5年来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放缓退耕还林进度,检讨政策不足十分必要。依据在宁夏原州区各相关部门和73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4个方面的问题和初步改进建议。即补助标准总体较高,长期大面积补偿,国力难以支撑,还会扭曲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退耕补助期限过短,在补助到期之后与退耕地见效之前的过渡期太长,不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不利于稳定退耕农户的生计;退耕还林地产权安排仍显僵硬,农民受益没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粮食补贴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通县山地退耕还林土壤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吕粉桃 韩泽 +1 位作者 张伟华 周心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85-90,共6页
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退耕年限云杉林+中国沙棘植被根系状况、土壤容重、入渗性能及抗冲性能,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指出了前三者对后者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地下根系逐渐增多,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初... 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退耕年限云杉林+中国沙棘植被根系状况、土壤容重、入渗性能及抗冲性能,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指出了前三者对后者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地下根系逐渐增多,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初渗率、稳渗率、抗冲性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农耕地相比,土壤表层(0~20cm)有效根(根茎<1mm)对土壤抗冲性能的强化值,按照退耕年限(8年,14年,19年,27年,50年,55年)依次为25.94%,36.42%,63.40%,137.04%,415.17%,708.13%。土壤表层(0~20cm)容重、稳渗率与土壤抗冲性的皮尔逊相关均达0.01显著水平;表层<1mm根系密度与抗冲性以及与其对抗冲性的增强值的变化规律分别符合指数方程y=0.6662e6E-06x、y=12.228e1E-05x,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6,0.9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云杉林 渗透性 抗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农户调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路径选择问题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乃平 刘艳华 +2 位作者 杨洋 陶燕格 王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37,56,共5页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 为了校正退耕还林草工程操作方面的偏差,用正确的路径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对案例地区———宁夏原州区做了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等2个层面的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结果表明,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路径上尚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尊重农民意愿不够;(2)对工程完成后农民的生计考虑不够;(3)工程操作中的乔灌草搭配与自然地理环境不相符;(4)退耕还林工程没有科学规划,操作上的随意性较大。为此提出3条基本建议:(1)加强对退耕还林科学问题的研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2)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3)创造公正的政策环境,让农民做出正确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路径 宁夏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粮食问题影响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陶燕格 王磊 +2 位作者 宋乃平 刘艳华 马忠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78,共3页
退耕还林政策与粮食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协调的问题。政策目标是即能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又能使得退耕农户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拥有量能满足其温饱需求。通过对原州区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的播种面... 退耕还林政策与粮食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协调的问题。政策目标是即能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又能使得退耕农户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拥有量能满足其温饱需求。通过对原州区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退耕户口粮田考虑的不足,退耕农户对于政府补贴的依靠性太强。当政府补贴在5~8年后停止,一半左右的退耕户会选择复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扶持后续产业,使农户的温饱问题不仅依赖于土地,而且依赖于其他非农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粮食问题 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米文宝 樊新刚 谢应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124,136,共8页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退耕还林还草 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水河岸弃耕地草本植物种间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克荣 党海山 张全发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11,共6页
基于野外51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并结合DCA排序,研究了秦岭金水河岸弃耕地40种草本植物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90个种对存在显著相关... 基于野外51个样方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并结合DCA排序,研究了秦岭金水河岸弃耕地40种草本植物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90个种对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其中负相关9对,占所有种对数的1.15%,正相关81对,占所有种对数的10.38%;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55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2个种对呈显著负相关;Fisher精确检验表明28个种对呈显著正关联,5个种对呈显著负关联。根据DCA排序将40种草本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代表着不同的演替阶段,反映了随着环境条件变化植物群落组成发生的相应变化。对资源和环境要求类似的种对倾向于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负相关的种对多处于不同演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系 退耕还林还草 DCA排序 演替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文渊 郭建英 +4 位作者 孙保平 李锦荣 赵岩 张广分 王红雷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5-48,共4页
以陕西省吴起县1998、2007年2景遥感影像为基础,以NDVI值、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其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998—2007年,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以陕西省吴起县1998、2007年2景遥感影像为基础,以NDVI值、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其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998—2007年,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68%减少到6.79%,林地面积从12.50%增加到38.43%,高覆盖度草地从14.44%增加到20.62%,中覆盖度草地从30.03%减少到20.07%,居民及建设用地比例呈稳定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使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覆盖 退耕还林工程 吴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中建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初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继军 权松安 郭满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98,共4页
退耕还林还草中,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对于良性生态经济系统调控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的3个重要特征:(1)具有多种可供利用的途径,可满... 退耕还林还草中,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对于良性生态经济系统调控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其概念的界定,得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弹性资源"的3个重要特征:(1)具有多种可供利用的途径,可满足不同阶段生态环境建设和商品生产发展的需求;(2)具有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良好的自我调控机制;(3)满足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县南沟示范区为例研究了其弹性资源建设标准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经济系统 弹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佳 王继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1-165,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 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 hm2/cap,生态赤...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 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 hm2/cap,生态赤字0.0984 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 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 hm2/cap,生态盈余0.2515 hm2/cap,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丘陵区 纸坊沟流域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典型区社会经济条件对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鲍锋 孙虎 +1 位作者 延军平 段塔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6,共5页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 灰色关联分析 家庭人均收入 家庭收入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邸利 孙鹏举 李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0,共3页
中国西部地区正在施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无疑是西部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来看,我们认为有必要确认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尺度范围,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有一个共识,以确保国家以... 中国西部地区正在施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无疑是西部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来看,我们认为有必要确认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尺度范围,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有一个共识,以确保国家以有限的投资获取西部地区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 范围尺度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综合评价——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海芸 雍雅明 刘宗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59-1367,共9页
综合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效益,是该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国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均以大尺度为主,而基于县域尺度的评价较少。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榆中县为例,通过构建小尺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综合评价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效益,是该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国内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均以大尺度为主,而基于县域尺度的评价较少。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榆中县为例,通过构建小尺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了该县韦营乡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结果表明,韦营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综合效益分值为70.85,较好;生态效益分值为74.8,较好;经济效益分值为55.5,一般;社会效益分值为78.2,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县域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