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军 刘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字经济发展滞后效应、改变样本容量、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作用机制检验,对数字经济发展碳减排效应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碳减排的重要作用机制;3)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抑制效果存在显著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尚未显现,对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资源型城市。提出了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有效抑制碳排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升级 机制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算评控考”的建筑企业低碳建造管理体系研究
2
作者 亓立刚 冯俊 +6 位作者 龚顺明 白洁 阮诗鹏 平奕炜 刘志渊 肖玉麒 余翔宇 《绿色建筑》 2025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为了在建筑领域更好地践行“双碳”目标,分析了低碳建造内涵,梳理了低碳建造实施流程,提出基于“算评控考”的建筑企业低碳建造管理体系,包括工程项目碳排放预测与计量、评价分析、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考核。该体系在示... 为了在建筑领域更好地践行“双碳”目标,分析了低碳建造内涵,梳理了低碳建造实施流程,提出基于“算评控考”的建筑企业低碳建造管理体系,包括工程项目碳排放预测与计量、评价分析、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考核。该体系在示范工程中成功应用,总碳排放减少10737.85 t,碳排放占比仅4.84%。研究成果将有效推动建筑企业低碳转型,为建筑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技术体系和数据支撑,对实现建筑工程建造阶段的“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评控考” 建筑企业 低碳建造 管理体系 碳排放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耀华 仲伟周 庆东瑞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共7页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俱乐部收敛 theI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实工况的混凝土搅拌车排放特征
4
作者 施欣博 陈耀 +4 位作者 李金 李佩璇 周子航 王斌 陈雪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重型货车是中国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探究其排放特征对推进移动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关注牵引车、运输车、自卸车等货运重型车,但对在市区活动频繁、对人体健康潜在威胁较大的混凝土搅拌车的关注较少。... 重型货车是中国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探究其排放特征对推进移动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关注牵引车、运输车、自卸车等货运重型车,但对在市区活动频繁、对人体健康潜在威胁较大的混凝土搅拌车的关注较少。为研究混凝土搅拌车在实际任务过程中的真实排放特征,基于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PEMS)实际道路测试方法在成都市随机抽取3辆搅拌车进行全过程的真实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1)3辆车运输时段的CO_(2)、CO、NO_(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713.47、1.06、0.51 g/(kW·h);2)运输时段是影响CO_(2)与CO排放的主要阶段,等待及卸车时段的NO_(x)排放占比最高,达到全过程的70%以上;3)搅拌车实际运行以低速、低负荷工况为主,与国六标准中的PEMS测试工况差异显著;4)在相近工况下,搅拌车排放特征与一般重型货车具有一定相似性。基于真实工况下的排放特征,提出针对混凝土搅拌车的环境管理对策,如优化车辆调度、减少等待时间、控制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温度、规范驾驶行为等,以期为协同推进城市移动源减污降碳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排放测量系统 混凝土搅拌车 真实工况 排放特征 减污降碳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量”与“质”的双重视角
5
作者 梁媛 周娟美 吴云霞 《资源与产业》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多元施策,多方共治,绿色金融作为与低碳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的时代产物,在持续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即如何助推碳排放“量”和“质”双控目标的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多元施策,多方共治,绿色金融作为与低碳经济发展紧密契合的时代产物,在持续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即如何助推碳排放“量”和“质”双控目标的实现,成为亟待揭示的黑箱机制。采用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绿色金融进行度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考察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量”与“质”的影响,选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绿色金融对碳排放“降量提质”具有协同效应,在经过滞后一期解释变量、改变样本容量、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时间区间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保持不变。2)进一步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中介机制,绿色金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助力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实现。3)市场化水平会正向调节绿色金融与碳排放水平的关系,即市场化水平越高,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强。4)与东部地区、非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地区相比,绿色金融减排增效的协同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型省份、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地区中展现出更为显著和强劲的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利用降碳机制赋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辩证施策的同时强化区域交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发力,多方主体投入,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以助力碳减排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升级 市场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雷子毅 张磊 魏亚青 《上海节能》 2025年第4期512-525,共14页
数字经济是否能减少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选取2003年—2022年上市公司企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以企业能源强度为调节变量,解析企业能源强... 数字经济是否能减少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选取2003年—2022年上市公司企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以企业能源强度为调节变量,解析企业能源强度作用下数字经济影响高耗能企业碳排放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存在“U”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高耗能企业碳排放的“U”形影响主要由数字经济水平高低和企业能源强度高低同时决定。研究内容为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加强高耗能企业绿色化管理提供重要的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耗能企业 能源强度 碳排放 “U”形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1年山东滨州市农业碳排放特征与畜禽养殖承载力评估
7
作者 肖建勇 刘月仙 代雅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6,共12页
为从县域角度剖析典型农业地区的农业碳排放特征,本研究采用排放因子法对山东省滨州市的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的主要碳排放源进行农业碳排放核算,分析了2010—2021年间滨州市农业碳排放量变化情况以及各区县的农业碳排放结构。结果表明:2... 为从县域角度剖析典型农业地区的农业碳排放特征,本研究采用排放因子法对山东省滨州市的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的主要碳排放源进行农业碳排放核算,分析了2010—2021年间滨州市农业碳排放量变化情况以及各区县的农业碳排放结构。结果表明:2010—2021年全市总的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式下降并在2020年达到最低水平,为211.96万t CO_(2)当量,年均降幅1.64%。农业碳排放量较高的阳信、惠民与无棣县,不仅年均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较高,而且在农业碳排放结构方面存在养殖业碳排放占比高的问题。研究进一步从畜禽粪污消纳的土地承载角度对滨州市畜禽养殖现状与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惠民县畜禽养殖承载潜力最高,为469.06万头猪当量(以磷计),有较大的养殖业发展潜力;而阳信县目前处于超载状态,耕地无法消纳超量的畜禽粪尿资源,畜禽承载指数为1.53,对环境有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土地承载力 化肥替代潜力 滨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方皓星 谢乐漫 +1 位作者 郝峻锋 任秀峰 《现代农业》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以及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推动农业碳减排,且在数字普惠金融各维度中,使...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以及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推动农业碳减排,且在数字普惠金融各维度中,使用深度对农业碳减排的推动作用最大,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推动农业碳减排,而西部地区不显著,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碳减排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建议推动农业领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差异化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碳减排 农业碳排放强度 农业科技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载调节控制技术的隧道低碳建设新方向
9
作者 杨宝 邢亚鹏 陈维敏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1期246-250,共5页
为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本文引入了隧道荷载调节控制技术。以多座隧道现场数据为依托,对荷载调节控制系统在隧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基于此对公路隧道二衬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对新工艺的减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荷... 为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本文引入了隧道荷载调节控制技术。以多座隧道现场数据为依托,对荷载调节控制系统在隧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基于此对公路隧道二衬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对新工艺的减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荷载调节控制系统能显著优化初支的结构受力,提高隧道结构所受荷载的合理性,缓解偏压问题;荷载调节控制系统能增强二衬的安全性,为隧道设计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以调节控制隧道衬砌内力为基础,实现衬砌优化设计,能降低隧道建设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隧道在工程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调节控制系统 隧道建设 变形控制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污水处理厂“厂网户源”系统降碳减污的运行实践
10
作者 蒋富海 张显忠 +1 位作者 张勇 沈冬梅 《中国市政工程》 2025年第1期80-87,147,148,共10页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能与能耗、物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需通过碳排放量化核算与碳效评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该文针对某混排污水厂进行提标扩容技术改造,构建了“厂网户源”一体化溯源治理与系统管理机制。通过设置独立型排污...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能与能耗、物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密切相关,需通过碳排放量化核算与碳效评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该文针对某混排污水厂进行提标扩容技术改造,构建了“厂网户源”一体化溯源治理与系统管理机制。通过设置独立型排污监管门户,实现智能化溯源管控;建立分类分质、分级管控的入网机制,筑牢进水风险屏障,显著降低了进水超标率。改造后,典型年份碳排放强度降至0.51 kg CO_(2)/m^(3),较提标前降低30%。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耗和药耗,二者占比超过70%,N_(2)O碳贡献次之。药剂碳排放尤为突出,主要由化学除磷药剂消耗导致。通过技术改造和运行优化,电力、药剂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4%和47%。此外,通过光电互补新能源建设,实现电能节约12%以上,显著降低碳排放。进水TP浓度的控制也大幅降低了除磷药剂的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优化了整体碳排放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排污水处理厂 减污降碳 排污户源监管 温室气体核算 碳排放强度 光伏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宁静 李亚洁 +1 位作者 王震 陈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0-459,共10页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碳减排、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农用投入物质、农作物种植、畜禽业养殖、秸秆焚烧4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2010—2020年粮食主产区碳排放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的860.78 Mt增长至2020年的871.64 Mt,增加了10.86 Mt,增幅1.26%。2017年达到峰值927.68 Mt;农用投入物质为主要碳排放源。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省域最高碳排强度可达3.99 t/万元。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低排高产区为理想状态,目前,除河北省为低排高产区域,其余研究省域多数处于高排、低产区域。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不断改善,2020年已有7省处于强脱钩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农业产业结构是抑制碳排的主要因素。[结论]实现粮食主产区碳减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控制畜禽出栏量和存栏量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TAPIO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优化配置与运行探索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文龙 葛文超 +2 位作者 任洪波 朱跃钊 陈海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1-359,共9页
在机组100%为全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补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部分市网供电及“隔墙售电”消纳改进其容量配置和调度优化模型并通过LINGO求解,考察市网供电和“隔墙售电”对系统经济性和碳排放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隔墙售电的电价增长,... 在机组100%为全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补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部分市网供电及“隔墙售电”消纳改进其容量配置和调度优化模型并通过LINGO求解,考察市网供电和“隔墙售电”对系统经济性和碳排放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隔墙售电的电价增长,系统的运行费用及蓄电池的容量随之下降,在售电电价增至0.33元/kWh后蓄电池单元容量趋于稳定;在售电电价达到0.37元/kWh后系统不再因电价的上升而引起系统运行策略的改变;园区多能互补系统相比不参与“隔墙售电”的传统系统,系统年总费用降低25.9%,年运行成本降低37.8%,碳排放强度由76.9 kgCO_(2)/(m^(2)·a)降至52.3 kgCO_(2)/(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设计 生物质能 多能互补 碳排放强度 多能源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碳减排的机理与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乔均 台德进 邱玉琢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5,共14页
推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 推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回归方法等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影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三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均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就影响力度而言,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削减作用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增强,并且,农村人口老龄化比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升会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对此,应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中介效应 面板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喜莲 翟桢桐 贾县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3,共9页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等方法,基于2008-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绿色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等方法,基于2008-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绿色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抑制了碳排放强度,而绿色创新效率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绿色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呈递减趋势,而东北地区的中介效应则不明显;随着绿色创新效率的增加,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果不断增强,表明绿色创新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效率 碳排放强度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惊柱 《中国能源》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深入落实“双碳”目标、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关系,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面临有机衔接条...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发展阶段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深入落实“双碳”目标、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关系,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面临有机衔接条件欠缺、政策体系不完善、核算体系基础能力不足和指标分解存在挑战四方面的主要问题,建议在完善能耗双控的基础上实现两者有机衔接、尽快完善碳排放双控政策体系、强化碳排放核算和碳市场交易的基础能力建设、统筹好部门职责划分、区域和产业间指标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双控 碳排放双控 碳排放核算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宅运行阶段碳排放智能监测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泽惠 韩光伟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住宅运行阶段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构建了一种从外部环境端、供给端、输送端、需求端出发,以感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应用层为基础架构,面向住宅碳排放公共、私人区域特点与能源供需关系更...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住宅运行阶段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构建了一种从外部环境端、供给端、输送端、需求端出发,以感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应用层为基础架构,面向住宅碳排放公共、私人区域特点与能源供需关系更为精细化的碳排放智能监测控制系统,解决了住宅在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的智能监测和控制问题。该系统综合考虑了运行过程中外部环境、供应端、内部传输端与需求端的动态变化,针对住宅的特点提出了分级差异化控制模式、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系统架构,设计了合理的用能管理和碳排放优化控制策略,以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且满足使用需求条件下住宅的正常运行,在提高管理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同时,降低住宅运行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 运行阶段 碳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1,1)模型的甘肃省碳排放灰色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巨峰 《煤》 2024年第10期1-5,共5页
“双碳”目标战略为我国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了给甘肃省碳减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甘肃省统计年鉴》2009—2021年各行业能源消费相关数据,通过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得出甘肃省碳排放基础数据,运用GM(1... “双碳”目标战略为我国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为了给甘肃省碳减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甘肃省统计年鉴》2009—2021年各行业能源消费相关数据,通过二氧化碳排放测算得出甘肃省碳排放基础数据,运用GM(1,1)模型对2022—2033年的甘肃省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得出了2022—2033年甘肃省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却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以甘肃省当前的发展现状,在未实施强有力的碳减排干预措施下,甘肃省整体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仍逐年上升,还未见峰值和拐点,要想与全国同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制定强有力的碳减排政策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减污降碳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量 GM(1 1)模型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改善区域环境污染?——基于七个试点省市的合成控制法检验
18
作者 高凯 赵艺 胡斌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199,I0067-I0069,共9页
统筹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否具有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效应探讨将是对环境政策协同治理效果研究的有效补充。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对区域环境污染展开综合评价,并采取合成控制法... 统筹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否具有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效应探讨将是对环境政策协同治理效果研究的有效补充。基于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对区域环境污染展开综合评价,并采取合成控制法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显著降低区域环境污染,政策效应具有异质性,同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提升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两条路径改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应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完善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技术活力的相关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协同治理 环境污染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案设计阶段的严寒地区近零碳小型办公建筑影响因子研究
19
作者 李辰琦 任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0-1067,共8页
目的以实现建筑近零碳为目标,研究严寒地区小型办公建筑的设计影响因子及其参数控制。方法以沈阳建筑大学近零碳示范项目为例,采用天正软件模拟分析形体、平面形式、朝向、中庭比例、窗墙比、光伏屋面倾角等关键因子对建筑碳排放影响,... 目的以实现建筑近零碳为目标,研究严寒地区小型办公建筑的设计影响因子及其参数控制。方法以沈阳建筑大学近零碳示范项目为例,采用天正软件模拟分析形体、平面形式、朝向、中庭比例、窗墙比、光伏屋面倾角等关键因子对建筑碳排放影响,进而利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法对这些因子进行分析,确定最佳参数。结果通过模拟得出宜选取布局紧凑的混合式办公空间的平面布局、建筑朝向为南偏西0°~30°、形体规则且体型系数为0.26~0.3、中庭比例为5∶3到2∶1、窗墙比为0.3~0.4、光伏屋面角度为10°~25°;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体型系数、光伏屋面角度、窗墙比、中庭比例、建筑朝向、平面形式;模拟得出目标建筑比基础建筑总碳排放量减少了2177039.72 kg,碳排放降低率为83%。结论充分考虑建筑的关键设计因子影响并合理控制相关参数,通过正向设计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实现近零碳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零碳化 影响因子 参数控制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以对欧盟制造业出口为例
20
作者 杨波 王勇 《金融经济》 2024年第6期82-92,共11页
为了深入分析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索构建碳关税税率对出口影响的定量分析框架,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以对欧盟贸易为例,借助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碳排放与出口总额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证明了碳排放的变化将对中... 为了深入分析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索构建碳关税税率对出口影响的定量分析框架,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以对欧盟贸易为例,借助引力模型计算得出碳排放与出口总额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证明了碳排放的变化将对中欧贸易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减小,碳关税对欧盟出口总额的影响减弱,但当碳关税按照70欧元/吨征收时,2019年的出口额仍下降17.91%。此外,11个高碳排放行业的测算结果表明,当碳关税增加到70欧元/吨时,企业出口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碳关税政策预判、综合运用收支调节工具、优化外汇政策拓展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边境调节机制 碳关税 进出口贸易 投入产出分析 碳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