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n blood pressure nocturnal fall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1
作者 Peipei Lu Peng Fan +4 位作者 Heng Zhou Aihua Hu Lihong Ma Xianliang Zhou Lisheng Liu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63-163,共1页
Objective Knowledge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BP)rhythm is still limited.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seasonal influences on circadian BP variation based on a telemonitoring system i... Objective Knowledge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BP)rhythm is still limited.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seasonal influences on circadian BP variation based on a telemonitoring system in a large-scale hypertensive patients.Methods Between May 2017 and March 2018,10,988 participants receive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of which the values were automatically and immediately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obile internet to a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Cloud Platform which stored and analyzed the data.The patients from 63 centers residing in the northern cities of China and measured in summer(June-August)and winter(December-February)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pressure TELEmonitoring system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夜间下降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白婷 肖娟 +2 位作者 邢蓓 罗轩 闫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 基于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分析血压夜间下降率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参与者711例,根据CHF的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n=433)及CHF组(n=278)。比较两组患者一... 目的 基于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分析血压夜间下降率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参与者711例,根据CHF的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n=433)及CHF组(n=27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夜间下降率之间的差异,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方法分析血压昼夜下降率与CHF患病率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联,并进一步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夜间下降率与CHF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F患者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3.3±7.1)mmHg vs.(5.0±6.7)mmHg,P=0.001],舒张压夜间下降率相较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5.7±7.6)mmHg vs.(6.8±7.2)mmHg,P=0.061]。限制性样条分析发现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与CHF患病率之间呈现线性关联。经过年龄、性别、吸烟、体质指数、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矫正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夜间下降率(OR=0.97,95%CI:0.95~0.99,P=0.010)与CHF患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舒张压夜间下降率与CHF患病风险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结论 收缩压夜间下降率与CHF患病风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收缩压昼夜波动明显下降的人群,CHF患病风险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夜间下降率 慢性心力衰竭 动态血压监测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欧阳欢 黄丽云 +1 位作者 陈舒玲 林金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6-163,共8页
目的: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4月至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204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装置及血... 目的:比较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4月至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204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装置及血压日志记录,具体包括傍晚血压、睡前血压、清晨血压及清晨平均血压。夜间高血压定义为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并采用联合序列试验评价两个指标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夜间高血压的预测因素。结果:204例高血压患者中,104例(51.0%)有夜间高血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睡前收缩压最接近(P=0.641)。睡前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中有75.7%(84/111)存在夜间高血压,睡前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94.2%(49/52)存在夜间高血压;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患者中有88.2%(75/85)存在夜间高血压。ROC曲线分析表明,清晨平均收缩压(AUC:0.903,P<0.05)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明显优于诊室收缩压、傍晚收缩压、睡前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125~134 mmHg(OR=2.95,95%CI:1.02~8.49,P=0.045)、睡前收缩压≥135 mmHg(OR=17.55,95%CI:3.61~85.38,P<0.001)、清晨平均收缩压125~134 mmHg(OR=6.08,95%CI:1.73~21.41,P=0.005)、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OR=25.41,95%CI:6.02~107.32,P<0.001)对夜间高血压有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睡前收缩压和清晨平均收缩压联合预测夜间高血压价值更高(AUC:0.929,P<0.05)。进一步行联合序列试验表明,当睡前收缩压≥130 mmHg且清晨平均收缩压≥135 mmHg灵敏度最高,患者中有98.0%(49/50)存在夜间高血压。结论:清晨血压和睡前血压是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两个有效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高,可为夜间高血压的识别诊断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晨血压 睡前血压 夜间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血压的影响及相关管理策略
4
作者 王倩 邹玉宝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与血压波动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本文全面综述了环境温度对血压的影响,阐明了其潜在机制,探讨了血压变化与温度以及心血管预后的关系,并提出了高血压患者与温度相关的血压波动的管理策略,以期为高血压的诊治提供... 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与血压波动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本文全面综述了环境温度对血压的影响,阐明了其潜在机制,探讨了血压变化与温度以及心血管预后的关系,并提出了高血压患者与温度相关的血压波动的管理策略,以期为高血压的诊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高血压 季节 动态血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杜佳丽 刘梅林 +1 位作者 田清平 冯雪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收缩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分为杓型组30例、非杓型...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收缩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分为杓型组30例、非杓型组84例和反杓型组65例,记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4h血压变异性参数、心率变异性参数及其他临床变量的基线值。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和心率变异性各参数。结果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log Gensini评分均高于杓型组(P<0.05);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的24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h内连续每5mi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均低于杓型组(P<0.05);24h血压变异性各参数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比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重;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相关,随血压昼夜节律减弱,心率变异性降低,而24h动态血压监测所测血压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心率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与血、尿β_2-微球蛋白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放 刘国仗 +9 位作者 张晓锁 郭淑琴 吴继红 徐利生 李志伟 田祥 王惠琴 王培军 齐强 张灵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6期329-332,共4页
目的:与偶测血压比较.观察动态血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同时与常规检查肾功能方法作比较,观察高血压病不同时期的肾脏损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结合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21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观察63... 目的:与偶测血压比较.观察动态血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同时与常规检查肾功能方法作比较,观察高血压病不同时期的肾脏损害。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结合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21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观察63例高血压患者肾脏功能变化。结果:24小时平均动脉压及日间平均动脉压负荷与血、尿β_2-MG明显相关(P<0.01),日间平均动脉压与之相关性最好(P<0.01),夜间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负荷与之也有相关性(P<0.05),而与偶测血压则无相关(P>0.05)。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消失者,肾功能损害明显。尿β_2-MG在轻型高血压时即已出现异常。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和尿β_2-MG能更好地反映血压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有利于早期肾脏损害的发现,以便尽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 Β2-微球蛋白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6-120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变异性 动脉粥样硬化 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血清胱抑素C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皓 袁勇 +2 位作者 郭立 熊国昌 李勇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24 hPP)、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脉压(24 hPP)、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心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获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 hPP及PPI。根据PPI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35例,PPI<0.437;B组135例,PPI≥0.437。测定Cys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MDRD方程计算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两组所检测指标的差别,采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血压均值、24 hPP、PPI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 B组的CysC、Scr水平较A组升高,eGFR较A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PI、24 hSBP、24 hPP较A组升高,24 hDBP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24 hSBP、24 hPP、PPI与CysC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09、0.583、0.515,P<0.05),与eGFR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64、-0.322、-0.249,P<0.05);24 hDBP与CysC、eGFR无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24 hPP、PPI与CysC独立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12、0.577、0.514,P<0.05)。进一步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示,CysC每增加1 mg/L,24 hSBP、24 hPP、PPI相应增加17 mm Hg、16 mm Hg和0.0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 hSBP、24 hPP、PPI升高与CysC升高独立相关,24 hDBP与CysC水平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均值 动态脉压 动态脉压指数 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寇学俊 邢艳秋 +2 位作者 路方红 刘振东 胡小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250例,根据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正常组)169例和隐性高血压(隐性组)81例,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50例。监测24 h动态...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250例,根据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正常组)169例和隐性高血压(隐性组)81例,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5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采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采用PWV测定仪测量颈桡动脉PWV(crPWV)。结果隐性组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增强压、crPWV明显高于正常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crPWV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8、β=0.313、β=0.311,P<0.01)。结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明显升高,提示动脉弹性下降,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搏 血压 动脉硬化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体质指数对24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曦 胡荣 +2 位作者 芦燕玲 于利群 周生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3606-3609,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者共243例,根据体质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体质指数<24.0 kg/m2)、超重组(24.0 kg/m...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者共243例,根据体质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体质指数<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体质指数<28.0 kg/m2)和肥胖组(体质指数≥28.0 kg/m2)。采用日立7600-1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血糖、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ECA身高体质量检测仪测量身高和体质量,体质指数=体质量(kg)/身高2(m2);标准汞柱血压计测量白天静息15 min后的坐位血压;美林公司Accuwin 2.0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仪自动记录并统计分析以下指标: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血压负荷、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标准差。结果 3组体质指数、血糖、TG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T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变化标准差、白天舒张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变化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质指数与24 h平均收缩压(r=0.128)和舒张压(r=0.188)、白天平均收缩压(r=0.154)和舒张压(r=0.186)、夜间平均舒张压(r=0.148)、白天收缩压负荷(r=0.126)和舒张压负荷(r=0.146)、白天舒张压变化标准差(r=0.253)、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r=0.190)均呈正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糖、Cr、TC、TG、HDL-C、LDL-C等因素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独立相关。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提示超重与肥胖可使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加,高血压前期人群可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质量而防止进展为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 高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高血压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宝辉 苗懿德 +5 位作者 刘颖 刘杰 苏琳 陈陵霞 魏雅楠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80以上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动态血压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唐娜娜 方险峰 刘中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40-1244,共5页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动态血压特点,提出H型高血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及门诊...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对H型高血压进行探究,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证型的动态血压特点,提出H型高血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及门诊H型高血压患者200例,将研究对象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虚血瘀证65例、痰湿壅盛证44例、阴虚阳亢证34例、肝火上炎证25例、气血亏虚证20例以及肝肾阴虚证1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血压昼夜节律、24 h平均脉压、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收缩压负荷)。并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血浆Hcy、24 h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34、34.225,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和痰湿壅盛证血浆Hcy和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24 h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87,P<0.001);其中肝火上炎证24 h平均舒张压高于肾虚血瘀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24 h平均脉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615,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24 h平均脉压高于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日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H型高血压收缩压负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057,P<0.001);其中肾虚血瘀证收缩压负荷均高于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在证型分布上以肾虚血瘀最多,肾虚血瘀证以及痰湿壅盛证Hcy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且肾虚血瘀证在24 h平均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以及日间收缩压变异性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肾虚血瘀证对人体危害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中医证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利华 周莉 +2 位作者 李萌 何义明 高云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7-8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我院内一科进行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较日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分为杓型85例(35.1%),非杓...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我院内一科进行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较日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分为杓型85例(35.1%),非杓型103例(42.6%),反杓型42例(17.4%),超杓型12例(4.9%),4型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3),而血尿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进一步分析发现,仅在高血压患者中,4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在血压正常者中,4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脏损害有关,以反杓型和超杓型者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 昼夜节律 肾损害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14
作者 张添甜 孙光 +1 位作者 张潇怡 林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及节律变化,探讨其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老年病房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7例,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空腹血清葡萄糖...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及节律变化,探讨其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老年病房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17例,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尿酸、肾功能及尿微量蛋白5项检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24例)及非杓型组(93例),并对2组患者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和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方面,非杓型组显著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非杓型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显著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及肾小球滤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尿微量蛋白5项指标(α1-MG、β2-MG、微量蛋白、转铁蛋白、IGg)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龄较多,血压升高以非杓型较为多见,与杓型高血压患者比较常合并有多项靶器官损害。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尿微量蛋白5项指标(α1-MG、β2-MG、微量蛋白、转铁蛋白、IgG)对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测早期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2型糖尿病 动态血压监测 非杓型高血压 尿微量蛋白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胡小亮 王梦洪 +1 位作者 郑泽琪 彭景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为临床干预这类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54例,根据门诊血压测量结果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持续高血压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98例和理想血压组200例。比较3... 目的分析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为临床干预这类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健康体检的老年人454例,根据门诊血压测量结果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持续高血压组156例、隐蔽性高血压组98例和理想血压组200例。比较3组血压变异性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高血压组、隐蔽性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参数和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理想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高血压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明显高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吸烟比例明显低于隐蔽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这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血压测定 弹性蛋白 弹性组织 血管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体重指数与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建凤 曹杰 +3 位作者 张慧敏 张云 李建新 吴海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探讨患者体重指数与血压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者共691例(其中男性417例,女性274例),年龄范围13~90岁,平均年龄为55岁。所有观察对象测量诊室血压、心率、身高、体重和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等...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探讨患者体重指数与血压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者共691例(其中男性417例,女性274例),年龄范围13~90岁,平均年龄为55岁。所有观察对象测量诊室血压、心率、身高、体重和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等指标,按照体重指数分为3组,体重指数〈24为正常体重组;24≤体重指数〈28为超重组;体重指数≥28为肥胖组。结果:肥胖组患者24小时和白天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以及24小时、白天和夜间心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此外,血压负荷也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和血压负荷有较密切的关系;与正常体重组、超重组比较,肥胖组患者的血压最高、心率最快;动态血压提供的数据信息量大,结论更可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体重指数 肥胖 动态血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谢伟 王明建 +1 位作者 刘俊明 黄文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677-268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及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252例,测量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及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252例,测量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血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baPWV。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7例)、非杓形组(n=71例)和反杓形组(n=54例)。结果 (1)反杓形组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baPWV、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反杓形组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较非杓形组降低,年龄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nSBP)较非杓形组升高;非杓形组nSBP、脉压较杓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逐步回归显示,24 hSBP、dDBP、nSBP、baPWV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变异性(DBP-CV)、脉压与baPWV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5、0.296、0.260、0.27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除了与24 hSBP、dDBP、nSBP关系密切外,也与baPWV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可反映动脉僵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变异性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曹平良 程晓曙 +2 位作者 李年娥 唐琼珍 陈早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2例。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4周后分别于...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2例。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4周后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每月至少测量诊室血压2次,同时记录当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共观察12个月。结果 2组冬秋两季清晨血压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氨氯地平组冬季清晨血压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134.2±4.5)mm Hg vs(139.4±4.6)mm Hg,1mm Hg=0.133kPa,P<0.05],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贝那普利组(49.1%vs28.8%,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降压药物类别、冬季、日照时间、秋季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清晨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存在明显的冬秋两季增高现象;氨氯地平较贝那普利能明显提高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 高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酸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和中青年非勺型高血压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裕立 麦炜颐 +3 位作者 宋元彬 胡允兆 邝健 吴焱贤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7-821,共5页
【目的】探索血清尿酸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非勺型高血压关系。【方法】入选中青年(18~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勺型高血压组(126例,67.4%)和非勺型高血压组... 【目的】探索血清尿酸水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和非勺型高血压关系。【方法】入选中青年(18~6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勺型高血压组(126例,67.4%)和非勺型高血压组(61例,32.6%),并抽血测定尿酸、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浆卧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分析尿酸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非勺型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谱、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等无明显差异(P>0.05),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PRA、AngⅡ高于勺型高血压患者(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尿酸、PRA、AngⅡ水平为非勺型血压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提示患者血尿酸水平与PRA(r=0.349,P<0.05)和AngⅡ(r=0.296,P<0.05)呈线性正相关。PRA与AngⅡ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46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尿酸(OR=3.136;95%CI,1.897-5.403;P<0.01)、PRA(OR=1.451;95%CI,1.127-2.389;P<0.05)、AngⅡ(OR=2.343;95%CI,1.804-4.076;P<0.01)升高增加非勺型高血压发生。【结论】血尿酸、PRA与AngⅡ升高增加非勺型血压发生风险,血尿酸水平升高促进非勺型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其激活RA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非勺型高血压 尿酸 动态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琦 丁宏岩 +1 位作者 韩翔 董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地对发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天,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在21天、3个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景脑梗...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地对发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天,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在21天、3个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在入院4天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8±7.9)mmHg、(4.5±5.0)mmHg(1mmHg=0.133kPa,P〈0.05),4~10天时血压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的最适水平为收缩压140~160mmHg,舒张压75~80mmHg。但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收缩压≥160mmHg与140~159.9mmHg比较是近期(P=0.024)和远期(P=0.046)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68.2%和137.2%。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60mmHg)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