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N′-双水杨醛缩邻苯二亚胺合钴和其吸附N^(14)O、N^(15)O衍生物的共振拉曼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凯 徐广智 +1 位作者 徐艳阳 庄亚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10,共4页
本文报道了络合物Co(besalen)和其吸附N^(14)O、N^(15)O衍生物的共振拉曼光谱,证实络合物具有平面共轭结构,其中配体的C=N双键强度显著变弱,NO以弯曲构型通过sp^2杂化N原子与中心钴离子配位,使共轭体系有所削弱。
关键词 Co(besalen) N^14O N^15O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被引量:4
2
作者 谢田玲 沈禹颖 +2 位作者 高崇岳 南志标 Murray Unkovich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72-1780,共9页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处理下2002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为17.6%、34.3%、22.4%和19.3%,2003年则为58.5%、62.4%、54.9%和43.8%,其中2003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比2002年分别高出69.9%、45.0%、59.3%和56.1%,固N数量高出56.2%、33.8%、49.5%和43.1%。大豆生物固N百分率、生物固N数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在ts处理下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和大豆固N数量呈负相关,大豆植株吸N量占土壤NO3-N的百分比在2002年为:t(88.1)>ts(84.6)>nts(78.7)>nt(63.6),2003年为:t(115.5)>ts(104.2)>nts(99.8)>nt(95.8)。2002年大豆对该轮作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6.6(t)、11.6(ts)6、.5(nt)和6.1(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量的百分比为14.6(t)、21.5(ts)、14.9(nt)和12.9(nts);2003年大豆对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14.9(t)1、7.6(ts)、12.9(nt)和10.7(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的百分比为63.2%(t)、58.5%(nt)、47.7%(ts)和39.9%(nts)。年际变异造成了大豆生物固N的年际差异,秸杆覆盖+耕作因改善水分状况,而促进了大豆的生物固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自然丰度技术 生物固N N素贡献 N平衡 N亏缺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与肥料氮利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栋 缪子梅 +3 位作者 蒋坤 陈洁茹 沈芝莹 仇春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38,共5页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 为了探究氮素在植物土壤大气连续体(SPAC)去向及迁移转化机制,在对比试验基础上,结合同位素N^15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氮素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肥料氮归趋利用.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薄露灌溉模式W1、间歇灌溉模式W2)可以有效地抑制肥料氮淋失;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模式NH 3挥发总量显著小于常规灌溉,同时降低肥料氨挥发量在总氨挥发中所占的比例;节水灌溉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随着生育阶段的推移,各处理植株吸收肥料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值亦呈下降趋势;此外,节水灌溉模式稻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均少于常规模式,降低幅度为14.6%,作物吸氮量则明显高于W0,相比W0模式,W1和W2模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9.2%和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薄露灌溉 间歇灌溉 氮素迁移转化 N^15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谷氮素阶段营养特性与氮素利用率
4
作者 隋方功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82-185,共4页
利用水培试验和稳定性同位素 N^(15)示踪技术研究了夏播谷子不同生育阶段内氮素营养特性与氮素化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夏谷在一生中对氮的吸收强度、阶段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均出现2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孕穗前期,分别为32.42 mg N/株... 利用水培试验和稳定性同位素 N^(15)示踪技术研究了夏播谷子不同生育阶段内氮素营养特性与氮素化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夏谷在一生中对氮的吸收强度、阶段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均出现2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孕穗前期,分别为32.42 mg N/株·天、194.5 mg N/株和30.87%;第2个高峰出现在开花期,分别为19.14 mg N/株·天、114.8 mg N/株和18.22%。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素对穗及上位叶片的贡献亦以孕穗前期为大。夏谷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与氮素营养的最大效率期相吻合,孕穗前期是追施氮素化肥的最适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谷 氮素利用率 阶段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的土壤氧化亚氮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瑾 余龙飞 +1 位作者 李文娟 黄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6-915,共10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2)O中15N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δ^(18)O(N_(2)O中18O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以及δ^(15)N^(sp)(N_(2)O分子内15N的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可以示踪N_(2)O来源、指示N_(2)O产生的微生物作用途径,在N_(2)O转化过程溯源中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同位素分馏效应是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其中微生物过程及其导致的同位素分馏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概述了同位素分馏效应在N_(2)O的产生、排放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同位素特征值δ^(15)N^(bulk)、δ^(18)O和δ^(15)N^(sp)在分析N_(2)O来源的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影响准确区分过程的因素。因素包括单一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广、不同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的重叠、反应底物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以及与N_(2)O还原相关的分馏因子的可变性等问题。明确了今后需加强δ^(15)N^(sp)等N_(2)O同位素特征值分馏效应的测定,利用组合同位素特征值及先进手段进行全面的N_(2)O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稳定同位素 硝化/反硝化作用 土壤微生物 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δ^(15)N^(sp)) 同位素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