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与分类评价
1
作者 陈冬霞 王翘楚 +6 位作者 熊亮 王小娟 杨映涛 雷文智 张玲 潘珂 庞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2,共18页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并针对不同储层选取了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参数,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呈现空间叠置分布格局。在浮力成藏下限之上的中浅层流体自由活动性强,沉积相和流体联合控制常规-低渗优质储层;中深层致密砂岩发育多期河道叠置体、毛细管阻力作用增强,强烈的构造挤压背景下裂缝发育,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等多种储层受岩相、流体和断层等复合控制;深层“纹层型”页岩储层整体上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在以强超压和扩散力为主要特征的流体动力场内,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岩相组合、有机质丰度和超压系统的联合作用。(2)中浅层常规-低渗储层分级、分类评价主要考虑沉积-成岩相和孔隙类型,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中-强溶蚀改造是关键成因;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分级、分类评价则主要考虑孔隙-裂缝、岩相及孔隙结构,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孔隙型优质储层、以块状和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为主;中深层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岩相组合、储层物性、有机质富集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动油体积占比等因素,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相对优质储层以页岩夹介壳层和纯页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藏 页岩油气藏 陆相层序 全油气系统 储层评价 川西—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系陆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李雄 舒逸 +2 位作者 刘皓天 陈绵琨 彭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涪页10井在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了陆相页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东岳庙段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富介壳夹层和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殊性,是一种新类型陆相页岩,其优...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涪页10井在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了陆相页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东岳庙段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富介壳夹层和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殊性,是一种新类型陆相页岩,其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综合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测、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纳米CT等多技术手段,深入剖析了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探讨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最后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具有“多孔缝共生—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发育以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的8种类型孔隙和成岩收缩缝、生烃超压缝等类型微裂缝,无机孔占比为80%~90%,孔隙结构以介孔和宏孔为主,页岩孔喉半径较大,纹层状介壳/粉砂黏土页岩相和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2种纹层状页岩具有较好的烃源岩品质,为东岳庙段优质储层类型;(2)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储层具有“高黏土矿物扩孔—高演化生孔—层偶界面成缝—超压保孔缝”的成储机制,沉积环境控制了纵向上页岩垂向非均质性,高黏土矿物含量对增大储集空间有积极作用,半深湖沉积环境保障了优质岩相的发育,纹层沉积构造与页岩形成的层偶界面为应力弱面,易形成微裂缝;(3)较高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发生的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有机质热解和溶蚀作用直接影响了“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特征,超压系统、致密介壳隔层为孔缝的保持奠定了保存基础。结论认为,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陆相复杂岩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认识,丰富了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理论,为新类型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选区、选层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侏罗系 东岳庙段 陆相页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勘探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3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岩相类型及储集层特征
4
作者 陈旺 王兴志 +7 位作者 韦明洋 曾德铭 康家豪 李阳 刘凯铭 李钥 洪海涛 周红飞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6-713,共18页
页岩储集层物性是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为确定陆相页岩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层物性及其主控因素,以川东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研究其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及主... 页岩储集层物性是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为确定陆相页岩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层物性及其主控因素,以川东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研究其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并含少量长石、白云石、黄铁矿和菱铁矿。研究区页岩主要为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_(2))、含—中碳混合质页岩(Ⅱ_(1))、中—低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_(2))和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_(2))4类岩相。(2)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前者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次为有机质孔以及局部岩相中发育的介壳溶蚀孔;后者主要为页理缝和介壳边缘缝。(3)川东地区页岩中高有机质丰度(>1%)、高黏土矿物含量(>40%)和适量的碳酸盐矿物含量(8%~12%)有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而高石英+长石矿物含量(>50%)和过高或过低的碳酸盐矿物含量(>12%或<8%)不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4)含—中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_(2))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岩相,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_(2))次之,中—低碳混合质页岩(Ⅱ_(1))较差,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_(2))最差。结合东岳庙段岩相纵向分布规律,认为东二亚段中上部是川东地区储集层优选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岩相类型 储集层特征 东岳庙段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US-EOR技术的陆相页岩油藏绿色开采经济与环境效益优化模型
5
作者 陈上 杜佳林 +1 位作者 杜远鹤 刘业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5,共12页
为了实现陆相页岩油藏开采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石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的页岩油藏绿色开采经济与环境效益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环境效益核算模型、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陆相页岩油藏开采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提高石油采收率(CCUS-EOR)技术的页岩油藏绿色开采经济与环境效益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环境效益核算模型、经济效益核算模型、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核算及敏感性分析、优化方案设置4部分。环境效益核算涵盖CO_(2)、PM、SO_(2)等污染物排放的货币化评估;经济效益核算为基于现金流量法考量运营成本;通过局部敏感分析识别关键因素,为优化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情景分析等方法,从采收率、碳价、管理及政策等维度设置多种情景方案,对比不同方案下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确定最优开采方案。经模型核算与分析,发现CCUS-EOR技术对环境效益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经济效益。以胜利油田为例,吨页岩油开采的环境效益为-148.44元,内部经济效益为239.56元,经济与环境综合效益为91.12元。敏感性分析表明,产油收入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材料费、危废处理等。根据敏感性分析得到的部分优化方案效果突出。模型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可应用于CCUS-EOR+非常规油藏和化学驱+低渗透油藏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藏 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 CCUS-EOR技术 经济与环境效益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任宪军 石云倩 靖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的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研究针对火石岭组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差异开展,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差异原因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的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研究针对火石岭组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差异开展,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差异原因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凝灰岩中火山玻璃含量较高,储集空间以脱玻化孔和溶蚀孔为主,并且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孔隙规模、孔径大小、孔隙丰度等方面逐渐变大;沉凝灰岩黏土矿物含量高,以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物性差;凝灰质砂岩中长石、岩屑和浊沸石等易溶组分含量高,以溶蚀孔为主。②研究区火山碎屑岩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储层较为致密,平均孔隙度为2.43%,渗透率平均值为0.076×10^(-3)μm^(2),粗粒凝灰岩孔隙度最高,其次是凝灰质砂岩和细粒凝灰岩,沉凝灰岩物性最差。③脱玻化作用是凝灰岩储层中高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重要原因,中成岩阶段的2次油气充注导致岩石发生有机酸溶蚀,此外,裂缝可以为有机酸和深部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导致后期溶蚀,并连接各种分散的溶蚀孔隙,提高储集空间的有效性。④近源相带气携水下火山碎屑流亚相粗粒凝灰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陆相湖盆 水下喷发 火山碎屑岩储层 储层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页岩油开发“三元”储渗理论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基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上万米岩心资料与60余口水平井的开发实践,提出济阳页岩油“储元”、“缝元”、“压元”的“三元”储渗理论。“三元”协同支撑济阳页岩油的富集高产:“储元”控制页岩油的富集,咸化湖盆无机孔-缝及灰-泥优质纹... 基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上万米岩心资料与60余口水平井的开发实践,提出济阳页岩油“储元”、“缝元”、“压元”的“三元”储渗理论。“三元”协同支撑济阳页岩油的富集高产:“储元”控制页岩油的富集,咸化湖盆无机孔-缝及灰-泥优质纹层组构发育利于页岩油储集,高生烃能力、高游离烃含量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缝元”控制页岩油的渗流,天然裂缝为页岩油的运移和聚集提供渗流通道,压裂改造缝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缝网,为高产提供渗流基础;“压元”控制页岩油的高产稳产,高地层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原始动力,压裂增能可进一步提高岩石及流体弹性能,强化孔缝原油渗吸置换,减缓应力敏感性,为长期稳产提供能量基础。基于“三元”储渗理论,形成了以立体井网优化、立体均衡压裂、全周期优化调控为核心的立体开发技术,有效指导了现场生产实施,为济阳页岩油规模化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陆相页岩油 储集空间 压裂改造 裂缝网络 储渗理论 立体开发 高产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分段特征及地质意义:对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泱泱 侯贺晟 +3 位作者 安栋召 符伟 高有峰 马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9-279,共11页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松辽盆地北部勘探程度最高的含气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地层是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主要烃源岩,研究其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对深层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位于中国东北部的...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松辽盆地北部勘探程度最高的含气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地层是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主要烃源岩,研究其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对深层资源勘探开发至关重要。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松科二井钻探深度达7018 m,获得了最完整连续的断陷层岩芯,为分析沙河子组地层提供了重要数据。本文研究根据松科二井的最新岩芯测试和测录井成果,重新统计并厘定了沙河子组地层分层层序及深部资源特征。松科二井揭示的沙河子组地层的顶、底年龄分别约为112 Ma和118 Ma,属于Aptian中期-Albian早期,是松辽盆地断陷层油气生产的重要时期。基于测井资料,厘定沙河子组地层厚度为2624.01 m(岩芯深度3335.99~5960.00 m),并将沙河子组从底部到顶部划分为SQ1~SQ5五个三级层序。其中,SQ5层序烃源岩发育,成熟度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发育Ⅲ型干酪根。在SQ5层序内检测出35层气测异常,累计厚度79 m,暗色泥岩累计厚度占该层序地层厚度的59%,最具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SQ2层序次之。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沙河子组地层的沉积演化模式,为全球海陆相沉积对比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同时,加强对松辽盆地深部沙河子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向深部拓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松科二井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深层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学原理的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恢复方法
10
作者 蔺鹏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3-516,共14页
深入了解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如何控制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对深水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在少井探区,基于三维地震的地层厚度印模法在古地貌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陆坡区容易因沉积物供给不足而处于“半饥饿欠补偿”状态和陆坡地形坡... 深入了解被动陆缘陆坡古地貌如何控制深水重力流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对深水油气勘探意义重大。在少井探区,基于三维地震的地层厚度印模法在古地貌研究中应用广泛,但是,陆坡区容易因沉积物供给不足而处于“半饥饿欠补偿”状态和陆坡地形坡度的存在会影响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的分布特征分析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根据沉积型陆坡的特点,对地层厚度印模法进行了两方面的补充与改进:其一,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目的层陆坡补偿状态,讨论了地层厚度印模法的适用性;其二,根据研究区陆坡演化过程,以沉积物体积等分方式求取目的层段各层序对应的潜在坡度趋势,基于此实现古陆坡地形坡度校正。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对非洲西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陆坡古地貌进行恢复的结果与研究区现有构造演化认识高度一致,符合“构造活动主导地貌特征”这一普遍认识。另外,地震属性刻画出的深水沉积体系分布特征与古地貌恢复结果间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应用实例证明了改进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区古地貌恢复结果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岩性油气藏 古地貌恢复 深水层序 古陆坡地形坡度校正 陆坡 被动陆缘 沉积学 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差异性分析——以南川地区龙潭组与龙马溪组为例
11
作者 刘娜娜 张培先 +3 位作者 夏威 高全芳 汪凯明 周頔娜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9-60,共12页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 南川地区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2种沉积类型的页岩层系,以龙马溪组为代表的海相页岩气实现了商业开发,而对以龙潭组为代表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认识程度较低。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薄片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数据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等资料,从沉积相、岩性组合、储集条件、矿物组分、可压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开展这2套页岩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2套储层在以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①龙潭组岩性复杂,发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灰质页岩、灰岩及煤层,而龙马溪组主要以硅质页岩为主;②受岩性、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影响,龙潭组储集空间主要以微裂缝(粒缘缝和收缩缝)和无机孔为主,而龙马溪组主要以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为主;③龙潭组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47.6%),脆性矿物含量低(35.8%),杨氏模量低(32.3 GPa),泊松比高(0.3),塑性较强,可压性差于龙马溪组页岩;④龙潭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2.2 m^(3)/t,吸附气占比54.5%,而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平均为5.2 m^(3)/t,吸附气占比43.3%。通过2套页岩层系储层差异性分析,明确了龙潭组页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差、吸附气占比高的特征。龙潭组谭一段页岩连续厚度大、含气量高、储集物性好,从整体性评价来看,是龙潭组的“甜点”段;但其黏土矿物含量也高,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耦合性较龙马溪组页岩差,建议优化压裂工艺,提高缝网改造体积和单井产量,实现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海相 龙潭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机理及勘探实践 被引量:46
12
作者 王永诗 张善文 +1 位作者 曾溅辉 石砥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2-34,共3页
依据上第三系的石油地质条件 ,设计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通过模拟实验 ,深化了油气运移、聚集机理 ,明确了馆下段块状砂岩及馆陶组内部次级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疏导体系的作用 ,指出了馆下段顶部低幅度构造油藏和馆上段、明化镇组以... 依据上第三系的石油地质条件 ,设计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通过模拟实验 ,深化了油气运移、聚集机理 ,明确了馆下段块状砂岩及馆陶组内部次级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疏导体系的作用 ,指出了馆下段顶部低幅度构造油藏和馆上段、明化镇组以岩性、地层为主控因素且与次级断层相连通的隐蔽油气藏是胜利油区今后上第三系油气勘探的重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陆相盆地 上第三系 成藏机理 模拟试验 隐蔽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的火山岩分布及成藏规律 被引量:45
13
作者 唐建仁 刘金平 +2 位作者 谢春来 任贵珍 勾永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5-351,共7页
徐家围子断陷为陆相火山 -沉积岩盆地。断裂运动是控制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多种地震属性对目标区火山岩进行了预测 ,得知火山岩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即沿基底断裂呈串珠状条带形分布。断裂运动同时也是控制生油层发... 徐家围子断陷为陆相火山 -沉积岩盆地。断裂运动是控制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多种地震属性对目标区火山岩进行了预测 ,得知火山岩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即沿基底断裂呈串珠状条带形分布。断裂运动同时也是控制生油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火山岩储集层物性的好坏除受原生孔隙控制外 ,次生裂缝及溶洞也是决定性因素。由于断裂的强烈活动 ,翘倾断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成烃单元 ,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 ,是聚集深层天然气和无机气的有利场所。本次研究在目标区共识别出 9个火山岩体 ,其中 6个火山岩体为一类有利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火山-沉积岩盆地 断裂运动 火山岩体 圈闭 储集层 天然气勘探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 被引量:153
14
作者 胡永乐 郝明强 +2 位作者 陈国利 孙锐艳 李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7,共12页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 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形成了CO2驱油藏工程参数设计、注采调控、开发效果评价等油藏工程技术系列;③发展了CO2分层注气工艺、高效举升工艺、井筒腐蚀在线监测与防护等采油工程技术系列;④创新了CO2捕集、管道输送、地面注入、产出气循环注入等地面工程技术系列;⑤形成了CO2驱油藏监测、安全环保评价等配套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①突破低成本CO2捕集技术,提供廉价的CO2气源;②改善CO2与原油之间混相的技术,提高驱油效率;③研发提高CO2波及体积技术;④研制更高效举升工具和技术;⑤加强CO2埋存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吉林油田的实践表明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CO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油藏工程 注采工程 地面工程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 被引量:19
15
作者 鹿洪友 操应长 +1 位作者 吴明荣 肖贤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研究表明 ,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与各种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陆相盆地中油气受层序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以及更次级的层序地层界面的影响与控制 ,形成不同类型的隐蔽型油气藏。因此 ,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 研究表明 ,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与各种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陆相盆地中油气受层序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以及更次级的层序地层界面的影响与控制 ,形成不同类型的隐蔽型油气藏。因此 ,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含油气盆地中不同构造和古地理单元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分析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沉积地层中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陆相盆地中不同古地理、古地貌单元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阐述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油气藏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并进一步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气藏提出简要的分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隐蔽油气藏 油藏分类 陆相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分类技术在川东生物礁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6
作者 殷积峰 李军 +2 位作者 谢芬 程炎 李登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1期53-57,73,共6页
川东地区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是勘探高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地质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物礁的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为此,探讨了波形分类技术的原理、波形分类的关键参数及神经网络波形分类的处理流程和关键环节,... 川东地区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是勘探高产油气藏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地质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生物礁的地震预测难度很大。为此,探讨了波形分类技术的原理、波形分类的关键参数及神经网络波形分类的处理流程和关键环节,总结了生物礁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运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对川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波形分类。根据波形分类结果划分的3个地震相带与前人研究的区域沉积相带,即海槽相、陆棚边缘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划分出的沉积相带边界更加准确;在陆棚边缘相(生物礁有利发育相带)内准确地预测了生物礁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分类 生物礁 陆棚边缘相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综述 被引量:59
17
作者 马洪 李建忠 +5 位作者 杨涛 闫伟鹏 唐惠 郭彬程 黄福喜 吕维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致密油是指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聚集,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大类,覆压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技术改造方能获工业油流。我国主要发育陆相湖盆致密油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发育优质烃源岩、... 致密油是指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聚集,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大类,覆压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技术改造方能获工业油流。我国主要发育陆相湖盆致密油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发育优质烃源岩、存在“甜点区”、具备成藏原动力、近源聚集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条件。我国陆相致密油主要发育2类优质烃源岩:Ⅰ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Ⅱ类烃源岩生烃转化率较高。发育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类储层,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横向不连续,垂向叠置分布。生烃增压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原动力,强大的源储压差驱替生成的石油向紧邻优质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持续充注;其中,微裂缝沟通、微—纳米孔发育是致密油运移聚集的关键。微—纳米孔发育增大了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微裂缝沟通为致密油的运移聚集提供了有效通道。我国陆相致密油资源丰富,初步预测其有利勘探面积约16×10^4 km2,地质资源量约(160~200)×10^8 t,有利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渤海湾、柴达木、四川等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源储压差 甜点区 微-纳米孔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成藏组合体成藏模式探讨——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郝雪峰 宗国洪 +2 位作者 熊伟 闵伟 宁方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1-13,共3页
以梁家楼成藏组合体成藏地质要素演化规律分析为基础 ,认为该区输导体系样式决定油藏储层沉积类型及体系域类型 ,输导体系类型与含油圈闭类型密切相关 ,输导体系空间展布决定油藏空间组合形态 。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成藏组合体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储层 圈闭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陆相页岩油层系成岩过程中有机质演化对储集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9
作者 胡文瑄 姚素平 +3 位作者 陆现彩 吴海光 孙福宁 靳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7-956,1047,共11页
在简要评述泥页岩层系成岩作用及微纳米孔隙发育特征研究现状基础上,选择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实例,围绕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成岩作用特点及储集空间发育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聚焦于有机质的成岩... 在简要评述泥页岩层系成岩作用及微纳米孔隙发育特征研究现状基础上,选择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为实例,围绕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成岩作用特点及储集空间发育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聚焦于有机质的成岩(生烃)演化过程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成岩作用阶段,随着成岩压实作用的进行,页岩层系孔隙度显著降低,特别是粗介孔向细介孔转化,致使中-细介孔相对增加;至早成岩作用末期和中成岩作用阶段(东营凹陷3000~3700m深度),在有机质早期生烃等作用的影响下,孔隙度出现新的峰值;此后,成岩压实又占主导地位,孔隙度又急剧下降,但酸性流体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增多,微米级孔隙增加。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在沙河街组已有所显示,但以芦草沟组最为突出,是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原因。对芦草沟组主要储集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有机碳含量越高的样品,其碳酸盐矿物的δ^13C值越偏负,次生溶蚀孔隙也越发育。因此,富有机质页岩层系的成岩作用与一般泥页岩的成岩作用有显著差异,生烃作用形成的有机酸和酸性CO2等对储层的溶蚀改造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控制页岩油“甜点”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 陆相 页岩层系 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的烃源条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世琦 张光荣 +1 位作者 李国辉 李红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31-138,共8页
通过对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分的分析和天然气同位素的研究及计算 ,明确认为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又通过对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如正构烷烃、姥植比、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10 脱甲基藿烷、甲基藿烷 ) ,不... 通过对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分的分析和天然气同位素的研究及计算 ,明确认为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又通过对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如正构烷烃、姥植比、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10 脱甲基藿烷、甲基藿烷 ) ,不仅证实了资阳、威远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而且指出资阳和威远油气的来源是不同的。研究认为 ,广海陆棚相是主要烃源岩分布的沉积相 ,也是四川盆地生烃能力最强、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套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及类型好 ,且有机质演化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成烃高峰期参差不齐 ,供烃时间长 ;二是供烃中心具迁移性 ;三是三叠纪末是大规模油气生成期。根据TSS烃源岩热模拟评价系统对震旦系、下寒武统主要烃源岩生烃计算结果 ,认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最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 隆起带 震旦系 气田 生油岩 储集层 沥青 陆棚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