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9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
作者 Yunlong He~1,Xinong Xie~1,Ming Su~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6-226,共1页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 Very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cor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since Miocene in Qiongdongnan Basin(QDNB),offshore Haina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morphology:wide and gentle slope,sigmoid-progradational slope,slumping slope and channeled slope.Different features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slope system MIOCEN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miniferan from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雷怀彦 曹超 +2 位作者 欧文佳 龚楚君 史春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28-1740,共13页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d dating analyses of foraminiferan in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cords of the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events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ethane seep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n Uvigerina spp.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212% to -0.021% and the δ180 value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n Globigerinoides ruber (size range of 0.25-0.35 ram) are from -0.311% to -0.060%; 2) three cores (ZD2, ZD3 and ZS5) from the bottom of a hole are aged for 11 814, 26 616 and 64 090 a corresponding to the early oxygen isotope stage (MIS) Ⅰ, Ⅲ and Ⅳ final period, respectively; 3) a negative-skewed layer of carbon isotop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MIS II (cold period), whose degree of negative bias is -0.2%0; and 4) the δ13C compositions of foraminiferan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Blake Ridge and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are that the studied area is a typical area of methane seep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during MIS II due to the global sea-level fall and sea pressure decrease. Gas hydrate is decomposed and releas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light carbon isotopes of methane are released into the ocean, dissolved to inorganic carbon (DIC) pool and recorded in the foraminiferan shells. A pyrite layer developed in the negative bias layers of the foraminiferans confirms that the δ13C of foraminiferans is more affected by methane and less by the reduction of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early diagenesis. The use of foraminiferan δ13C could accurately determine late Quaternary hydrate release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both reconstructing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xploring natural gas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oraminiferan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natural gas 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s of surface Chl 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April 2011
3
作者 YI Rong KE Zhi-xin +6 位作者 SONG Xing-yu SHEN Ping-ping WANG Sheng-fu FAN Yan-zhi HUANG Liang-min TAN Ye-hui LI Gang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7,共7页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bout the changes in chlorophyll a density, carbon fix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in the surfacewaters of three transect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northern Java Sea (JS)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 (IO) duringApril 5-16 of 2011. The in situ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from high to low latitudealong the three transects, while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phytoplankton estimated from 14C incorporation displayed no simplevariation with latitude. Chl a concentration and carbon fixation in the IO wate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JS water. Highersalinity and lower content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silicate (SiO3^2-) characterized the IO water as comparedto the SCS or JS water, and the PO4^3- content was lower in the IO water than in the SCS or JS water in most cases. Our results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IN and SiO3^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xation PHYTOPLANKT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northern JAVA sea eastern Indian OC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Gravity Flow on a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in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Ming Su~1,Xinong Xie~1,Yunlong He~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5-225,共1页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Xisha Rise.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11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event element geochemistry records of southwestern Fujian in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 被引量:1
5
作者 许中杰 程日辉 +1 位作者 张莉 王嘹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19-2829,共11页
Southwest Fujian area has experienced a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cycle in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 and the maximum transgression has taken place in Early Jurassic.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geoc... Southwest Fujian area has experienced a large-scale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cycle in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 and the maximum transgression has taken place in Early Jurassic.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geochemical element in the continuous fine-grained sediments in the basin recorded the paleosalinity and the paleodepth. The changes of paleosalinity and paleodepth indicate the sea(lake) level relative change in every period of Late Triassic-Middle Jurassic in southwestern Fujian. The relative change curve of sea(lake) level in southwestern Fujia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 value(m=100×w(MgO)/w(Al2 O3)) and the ratios of w(B)/w(Ga), w(Sr)/w(Ba) and w(Ca)/w(Mg). The curve indicates that level I sea-level relative change in southwestern Fujian is composed of the transgression in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and the regression in the late period of Early Jurassic-Middle Jurassic. The level III sea-level relative change is frequent,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lake level descent lake level rise lake level descent of Wenbin Shan formation in Late Triassic, the regression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of Lishan formation in Early Jurassic and the lake level rise lake level descent-lake level rise lake level descent of Zhangping formation in Middle Jurassic. The transgression regression cycle in southwestern Fujian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sea-level change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The relative change curve trends of the level I sea-level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one in southwestern Fujian are the same. The maximum transgressions both occur in Early Jurassic. The level III sea-level curve reflects the fluctuation of a transgression and two regression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Early Jur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Fujian Early MESOZOIC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element geochemistry sea-LEVEL change comparis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6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扇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发现及成藏特征
7
作者 匡增桂 任金锋 +2 位作者 邓炜 赖洪飞 谢莹峰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潜在的能源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南海开展水合物调查,截至目前已实施了9个水合物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水合物找矿突破。钻探结果证实,南海北部发育多种类型水合物,神狐海域主要发育扩散型水合物,东沙海域发育复合型水合物,琼东南发育渗漏型及砂质型水合物。本文结合钻探成果,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水合物的地震反射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BSR以及BSR之上的强正极性反射,在测井上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纵波速度和高横波速度,如出现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混合层则在测井上表现为高电阻、低纵波速度、高横波速度和中子密度反交等特征。渗漏型水合物在地震上通常不发育典型的BSR,BSR之上发育亮点反射或者浅部地层发育上拉反射以及柱状的空白反射,海底发育显著的异常地貌,如丘状体和麻坑,在测井上表现为极高的电阻率、稍微增高的纵波及横波速度、高角度层理等特征。砂质水合物在地震上表现为极强的BSR和指示砂质水合物的强正极性反射,测井上表现为低伽马、极高的电阻率、极高的纵横波速度、略微增高的密度和略微降低的中子孔隙度等特征。最后总结了神狐及琼东南水合物成藏控制因素,认为神狐海域发育的深大断裂以及倾斜的天然堤沉积控制了神狐海域高丰度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发育,而琼东南海域水合物发育受古潜山及差异压实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钻探 扩散型水合物 渗漏型水合物 砂质水合物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类型及其物质来源探讨
8
作者 李伟 刘维亮 +9 位作者 钟云 蔡砥柱 邢子浩 孟庆杰 鲁旭 李奇 陈治国 许丞 王先庆 黄赞慧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 前人对大洋多金属结核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然而对边缘海陆坡海山多金属结核的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以在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分层XRD矿物学、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分层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方法和研究手段,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的成因及物质来源。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存在4个不同单元层(层1、层2、层3、层4),各单元层的矿物组成不同,指示水动力条件和陆源输入速率的差异。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由水羟锰矿、石英、斜长石组成,但外部的层3和层4锰相矿物除了水羟锰矿,还分别出现水钠锰矿和钡镁锰矿等代表成岩成因类型的结核矿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具有多期多物源成矿特征,主要以铁相矿物形成及锰相矿物生长为主。结核内各分层大多数测点Mn/Fe比值均<2.5,层3与层4内少数测点Mn/Fe比值>2.5甚至>5;REY配分模式都出现较强的Ce正异常且大多数与南海海水呈镜像对称,而层3和层4少数测点REY配分模式与沉积物孔隙水REY配分模式相近;Sr-Nd同位素居于南海海水与沉积物之间且接近南海海水,且Pb同位素表现出台湾岛物源的特征。因此,李春海山多金属结核主要为水成成因,后期生长有少量成岩成因组分的混入,主要来源于周围海水,同时也受到台湾岛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李春海山 多金属结核 水成成因 陆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9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学背散射数据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内孤立波特征研究
10
作者 熊鑫 冯英辞 +4 位作者 杨仁辉 孙杰 李健 詹文欢 吕开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本研究利用2021年8月采集的声学背散射数据和同步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东沙群岛西侧110~180m水深海域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声学图像和同步观测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温度剖面图的比较结果显示声学图像可对150m以上水体结构精细成像。声学数据探测到3组内孤立波(ISW1、ISW2、ISW3)。内孤立波最大振幅−20~30m,半波宽−160~380m。ISW1-3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别为1.0、1.2和1.5m·s^(−1)。内孤立波的波形特征和传播速度的观测参数更符合简化两层KdV(Korteweg-de Vries)模型的结果。ISW1具有复杂的波形特征,而ISW3受到陆坡地形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波形结构,表明这两组内孤立波发生强烈的耗散。高分辨率声学和物理海洋联合同步观测,可有效弥补单一手段的不足,提高人们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的复杂的传播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声学背散射数据 南海北部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EOF方法重构海表叶绿素a遥感缺失数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翱慧 刘湘南 +1 位作者 刘美玲 龙亚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6-583,共8页
以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MODIS Aqua CHL-a Level 2海表水色产品为基础数据,获得南海北部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月平均影像集,基于影像集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利用DIEOF(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方法重构其缺... 以2007年1月到2010年12月的MODIS Aqua CHL-a Level 2海表水色产品为基础数据,获得南海北部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的月平均影像集,基于影像集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利用DIEOF(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方法重构其缺失数据。通过分析重构前后数据变化、验证重构结果的时空特征、计算模型精度指标等对重构结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DIEOF方法重构的MODIS海表叶绿素a影像,能够体现研究区海表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征,重构结果的复相关系数R2可达到0.98,平均绝对误差MAE小于0.01;该方法重构过程中无需先验信息,易操作,能够有效重构大面积成片缺失或缺失比例较高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数据重构 DIEof 南海北部海域 叶绿素A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周缘凸起成因差异及意义
12
作者 官伟 刘池洋 +8 位作者 彭光荣 黄雷 宋立军 梁超 李鑫 张丽丽 李洪博 吴哲 马云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8-1553,共16页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 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中部珠二坳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生代主动陆缘到新生代被动陆缘的复杂演化过程。近期,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潜山领域拓展,凹陷周缘的凸起结构及成因作为潜山勘探评价的基础需要开展研究。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本文解析白云凹陷周缘凸起结构并分析其形成过程,发现凸起成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总结为三类:中生代断层主控的番禺低隆起;中新生代断层共同控制的云开低凸起;新生代伸展断层主控的云东低凸起。研究认为凸起结构的多样性与中新生代断层相互作用程度及类型有关,中生代先存断层决定了基底结构的复杂性,而新生代差异伸展作用下,对先存断层的继承和改造作用决定了凸起结构的多样性,晚期的岩浆和断层改造进一步丰富凸起类型。基于此,探讨了各区潜山储层的发育条件,认为风化作用、断层作用和岩浆作用相关的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且平面分布具有规律性。将凸起成因差异作为研究目标,不仅可以探讨白云凹陷先存断层与晚期断层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为潜山成山-成储及有利区评价提供构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 凸起成因 先存断层 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渐进式裂陷控制烃源岩差异分布
13
作者 张功成 封从军 +6 位作者 陈莹 曾清波 杨东升 郭帅 焦保程 姚兴宗 葛艳龙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4,共18页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差异成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北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具东早西晚渐进式裂陷特征,珠江口盆地早中始新世处于区域断陷、晚始新—早渐新世主体处于断拗、晚渐新世处于拗陷阶段,琼东南盆地始新世处于初始断陷、早渐新世处于断陷、晚渐新世处于断拗演化阶段。(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于早中始新世,强断深凹为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提供了有利的发育条件。同时,受断-拆作用控制宽缓斜坡带发育规模外浅湖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晚于珠江口盆地,零星发育岭头组断陷湖盆。(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和白云东洼的洼槽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早渐新世,形成3个中小规模煤系(扇)三角洲带。(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灶凹陷内,原油成藏过程中深入烃源岩内的输导砂体具有“泵吸”效应,凹陷内断层的“脆韧二元性”特征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顶板层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发育区内,超压和优势断面汇聚脊构成“砂-断”接力天然气近源高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不同类型与分布下的烃源岩贡献的油气类型提供勘探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南海北部 渐进式裂陷 湖相烃源岩 煤型烃源岩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的地形特征和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阿成 郭伟其 +4 位作者 陈新玺 张杰 唐建忠 李嘉柠 秦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7 km,走向为NNE-SSW,分为单沟和双沟(局部),宽约400~1600 m,沟深一般为20~25 m,单沟的等深线顺直,沟底地形平缓,双沟的地形比较复杂,发育顺坡次级沟、沟底频繁起伏等。浅地层剖面揭示上部10~15 m为向东倾斜的前积反射结构,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的古长江三角洲前积层。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海底表层为松散的粉砂质砂,往下3 m为粉砂/黏土与砂的互层。侧扫声呐影像显示海底沙波发育,波高约0.5 m,波长6~9 m。推断陆坡上缘沟的位置和走向受陆坡正断层的影响;结合沉积物~(14)C测年和海平面变化曲线,推测沟主要形成于17.4~14.5 kaBP,也就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回升的初期阶段,为滨浅海环境,受潮流的冲刷侵蚀所致,为断裂冲沟;双沟内复杂的海底地形与滑坡有关。实测200 m等深线主要位于陆坡上缘沟内,北部处于沟的东侧附近,与沟相交;两者走向相近,与区域构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 断裂冲沟 正断层 古长江三角洲 东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观测分析
15
作者 黄必桂 张琪 +1 位作者 谭海月 黄晓冬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孤立波在复杂地形和多尺度背景过程影响下具有丰富的传播特性和垂向模态结构,加剧了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和作业的难度。为深化对南海北部高模态内孤立波特征的认知,利用2021年秋季在295m水深处布放的一套潜标观测资料,分析了陆架区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属于“凸型”内孤立波,它在10 min内引起上层海洋等温线上凸19.4 m,下层海洋等温线下沉31.8m,并诱发出东向和南向流;中层等温线分布非常稀疏,存在最大达0.39m/s的西向流速和0.41m/s的北向流速。通过不稳定分析,发现中层层结较弱,理查德森数降低至1/4以下,达到了剪切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垂直方向上,内孤立波垂向本征模态在75m和205m深度上分别具有1个节点。基于敏感性试验,发现陆架区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精细结构与不稳定性对温跃层深度变化更加敏感,秋冬季较深的温跃层有利于剪切不稳定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中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区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精细结构 不稳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析
16
作者 吕建帅 姜文正 +3 位作者 赵健 蒋暑民 马洪余 戴德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测传播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孤立波以第一模态下凹型内孤立波为主,不同测站共匹配到370个第一模态内孤立波信号,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为274°~322°,实测传播速度介于0.78~1.52 m/s,传播速度表现出夏秋季大、冬春季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于KdV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介于0.61~1.43 m/s,与内孤立波实测传播速度的吻合程度为58.1%~99.9%,且不同季节的吻合程度存在差异,春、夏、秋、冬季的吻合程度中位数分别为91.2%、91.5%、86.3%和85.9%。本文评估了经典KdV方程理论在该海域解释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的适用性,所得结果可为陆坡海域内孤立波的精准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传播速度 南海陆坡区域 KDV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与赋存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靳佳澎 王秀娟 +5 位作者 邓炜 李清平 李丽霞 余晗 周吉林 吴能友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共16页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完成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采集了大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了多种赋存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是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有待厘清。在台西南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发现...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完成了9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采集了大量三维地震资料,发现了多种赋存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是不同赋存形态与富集程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异常响应及主控因素差异有待厘清。在台西南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呈烟囱状反射的裂隙充填型水合物与呈强振幅反射的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垂向叠置分布,而珠江口盆地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上部广泛发育孔隙充填型水合物。研究认为低孔渗特征、相对细粒沉积层和块体搬运沉积体储层,匹配局部高通量流体供给条件,控制了裂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相对低通量流体和相对粗粒储层岩性是孔隙充填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条件,而Ⅱ型水合物、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及近期活动水合物系统均与深部来源热成因气及相对高通量流体供给有关。构造沉积背景差异是多类型水合物赋存的主要原因,流体运移通道、运移方式和储层岩性耦合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程度;受晚期岩浆侵入、泥火山构造、隆起构造影响而形成的断层和气烟囱构造控制流体运移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因而查明不同盆地发育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差异,厘清多类型水合物地质主控因素对于指导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类型 流体运移 储层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油气区块风、浪特征研究
18
作者 谢波涛 黄必桂 +3 位作者 张琪 程利斌 王智峰 江东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拟结果与波浪站、浮标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结果的精度。根据风场数据资料和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多年广东海域的海表面风场和波浪场的特征以及陆丰油气区块代表点的风浪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海表面风场、波浪场的年、季度、月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广东海域的风速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季风期平均风速大于春夏季;多年常风向为NE向,最大风速超过20 m/s。广东海域的波浪条件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春夏季有效波高平均值远小于秋冬季有效波高的平均值;受南海季风影响,秋冬季有效波高最大超过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SWAN 海浪模型 风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背景下白云凹陷油气差异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忠涛 颜晖 +3 位作者 吴哲 郑金云 孙辉 王卓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70,共11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级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形成大型宽深断陷,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km,沉积面积超2×10^(4) km^(2);二是发育高变地温场,地温梯度从凹陷北部的3.5℃/100 m向南最高升至8.5℃/100 m,平均达5℃/100 m,高地温使得烃源岩热演化加速,储层快速致密;三是发育浅水及深水、陆相及海相沉积储盖组合;四是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生烃洼陷,烃源岩发育规模不同、环境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导致生成的油气规模和相态的差异。众多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洼陷,甚至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油气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白云凹陷各成藏条件的精细分析,明确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进而指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白云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凹陷 强烈薄化带 宽深断陷 高变地温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20
作者 陈雨核 任金锋 +3 位作者 李廷微 徐梦婕 王笑雪 廖远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93,共17页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 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往往发育中高饱和度的水合物及其下伏伴生气,是海域广泛分布的一类水合物资源,也是海底灾害、冷泉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认识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南海北部海底观测、岩心、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发育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面的识别标志,发现渗漏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渗漏通道内。按照渗漏通道形成的机械失稳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类:构造圈闭控制的水力破裂型渗漏通道,呈集群状分布;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剪切破裂型渗漏通道,呈线状分布。在渗漏型水合物成藏系统中,深部气体沿气烟囱、断层等运移并聚集在甲烷水合物稳定带底部附近。当流体压力大于上覆细粒沉积地层的破裂力时,游离气向上突破形成渗漏通道,在渗漏通道内的高角度裂隙网中形成中高饱和度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在穿越的薄砂层中形成高饱和度孔隙充填型水合物。游离气在渗漏通道内的长距离运移过程可能受到3种机制的影响,即排盐效应维持的热力学三相平衡、水合物壳的形成使得甲烷扩散受限和高甲烷通量导致的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受限。与活动冷泉相关的渗漏型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盖层破裂阶段。在超压作用下可能受水合物动力学生长速率的影响;(2)向上突破阶段。局部升高的盐度和温度维持了热力学三相平衡;(3)当流体到达海底后,地温趋近背景值,进入稳定渗漏阶段。排盐效应和水合物壳导致的甲烷扩散受限控制了水合物的生成。当冷泉停止活动后,盐度随着游离气的不断扩散而降低,渗漏通道的底部逐渐有新的水合物再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型水合物 渗漏通道 机械失稳 长距离运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