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近纪以来华北东部古地貌演化数值模拟及陆架海沉降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续 索艳慧 +4 位作者 李三忠 丁雪松 宋双双 田子晗 付新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207,共16页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区经历了华北古高原垮塌形成渤海湾盆地的地貌巨变过程。针对中生代的华北古高原和古近纪期间的渤海湾盆地裂陷过程已有大量研究,但新近纪以来,由于受太行山隆起、黄河沉积物输运、黄河贯通及海侵等地质事件影响,现今...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区经历了华北古高原垮塌形成渤海湾盆地的地貌巨变过程。针对中生代的华北古高原和古近纪期间的渤海湾盆地裂陷过程已有大量研究,但新近纪以来,由于受太行山隆起、黄河沉积物输运、黄河贯通及海侵等地质事件影响,现今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及海域的地貌演化过程及地貌格局的定型时间还存在争议。使用Badlands数值模拟软件,定量化分析了地幔对流、构造事件、古气候、侵蚀和沉积等地球深浅部多种因素对于地形地貌的贡献,动态重建了华北东部晚新生代(25 Ma)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并通过与区域构造格架和沉积相展布的对比,检验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华北东部的地貌格局在中新世期间已定型并趋于稳定演化;陆架海沉降是该时期华北东部地貌演化的一级控制因素。此外,该时期华北东部可能存在一条环山东半岛的古河流——华东河,这条古河流的形成时间不晚于中新世,可能在全新世期间消亡。本研究的古地貌模拟结果也有助于系统理解华北洋陆过渡带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新近纪 古地貌 陆架海沉降 华东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对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郭慧丽 徐佩芬 张福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52-2361,共10页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145°E)10×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145°E)10×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构成俯冲带与上覆地幔楔的典型速度结构式样.俯冲板片高速体在约300~400km深度范围内被低速物质充填,暗示俯冲板片可能发生了断离.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上地幔中发现三个东倾排列的高速异常带.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上地幔速度结构模式图,并据此探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深部动力学联系.本文认为,太平洋板片的俯冲(断离),触发热地幔物质上涌并在上覆地幔楔中形成对流,使克拉通岩石圈受到改造(底侵与弱化).随着俯冲板片后撤,地幔楔中的对流场以及对岩石圈改造的影响范围均随之东移,最终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自下而上、从西向东分三个阶段依次拆沉减薄.这一模式能很好地解释现今克拉通岩石圈自西向东呈台阶状减薄的深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华北克拉通 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太平洋板块俯冲 岩石圈拆沉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大别陆内造山带构造特征及抽拉构造造山模式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志华 晁会霞 +1 位作者 吴旭 王北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1,共9页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 秦岭造山带是横贯我国中部著名的大陆造山带,是大陆构造中典型的陆内造山带。这种类型的造山带没有经历洋壳俯冲形成的那种主缝合带性质的造山带;也不是华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接或碰撞造山带;更不是所谓的复合型造山带。从秦岭造山带的组成、不同深度的结构特征、立交桥构造、盆-山转换中的结构样式、商丹带与勉略带的构造特征以及中央造山系(秦岭)中独特的南北向构造,深入讨论这些特征在秦岭造山带中的非板块构造属性;综合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秦岭陆内造山带形成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抽拉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结构特征 盆-山转换 立交桥构造 南北向与东西向构造 抽拉构造 中国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陆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景才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8-432,444,共6页
中国西北部的现代高山冰川属于极大陆性冰川.温度极低,活动性很小,比较稳定,以位于极高的海拔高度及极低的温度得以保存,降雪量比较少,积累与消融均比较缓慢,其地质地貌作用不强,所形成的冰川地貌不如海洋性冰川显著,称为高位山地冰川,... 中国西北部的现代高山冰川属于极大陆性冰川.温度极低,活动性很小,比较稳定,以位于极高的海拔高度及极低的温度得以保存,降雪量比较少,积累与消融均比较缓慢,其地质地貌作用不强,所形成的冰川地貌不如海洋性冰川显著,称为高位山地冰川,祁连山等中国西北部大陆性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较弱,所形成的冰川U形谷与冰斗等等均比较浅平,侧碛堤与终碛垄也不那么高大,呈现具体而微平缓的地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性冰川 中国西北部 地貌 地质-地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项目综述
5
作者 陈效国 杨含侠 李文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3,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河流域 (片 )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 ,其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 ,西北内陆河防洪设施还很薄弱。为指导黄河流域 (片 )防洪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防御... 新中国成立以来 ,黄河流域 (片 )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 ,其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 ,西北内陆河防洪设施还很薄弱。为指导黄河流域 (片 )防洪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 ,根据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的有关要求 ,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 (片 )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是水利部下达的重大前期工作项目 ,是人民治黄以来首次开展的全流域及西北内陆河防洪规划 ,是全国防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黄河干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重点防洪河段、16座重要城市和 116座大中型病险库。主要规划目标是 :至 2 0 2 0年 ,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 ,其他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设计标准。与以往规划相比 ,本次防洪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反映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 ,体现了水利部关于“新资料、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 西北 内陆河 黄河下游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