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Rice Straw Retur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Dai Jian-jun Liu Li-zhi +4 位作者 Wang Xiao-chun Fang Qiu-na Cheng Ye-ru Wang Dan-ni Peng Xian-l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3期21-30,共10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by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as discussed.Completely randomized experimen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three levels was designed,and a total of nine treatments of indoor soil incub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Full amount of rice straw was applied to the soil in this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different amounts of brown sugar and urea were added in the three levels of 0(no carbon source and nitrogen source),1(low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and 2(high level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the rice straw could increase the soil carbon content.Compared with T0N0,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f T2N2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170.48%;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1N2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8.14%and the free humic acid carbon contents of T0N2,T1N1 and T2N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6.16%and 45.55%and 47.80%,respectively;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of treatments at later incubation periods.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could promote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ll of th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f adding sugar and u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0N0 treatment.Therefore,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to rice straw returning could improv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ontent,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aw return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Water Use Efficiency(WUE) and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BNF)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Rain-fed Dry Area of North-west Pakistan
2
作者 Samreen Shehzadi Wisal Mohammad S.Mahmood Sha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33-233,共1页
Land degradation,unbalanced nutrition,change in climate and its extreme variability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In North-west Pakistan,more than 50%of the cultivated a... Land degradation,unbalanced nutrition,change in climate and its extreme variability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In North-west Pakistan,more than 50%of the cultivated area is rain-fed and the crop productivity is low.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reduc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enhanc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n improved soil fertility,WUE and crop productivity.A field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BNF water use efficiency crop residue TILLAG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生理及根际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冯海萍 陈卓 杨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134,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菌剂处理对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宁夏西吉县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4 a的芹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混合菌剂(MF),常规施肥+枯草...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菌剂处理对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影响,为解决宁夏西吉县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连作4 a的芹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混合菌剂(MF),常规施肥+枯草芽孢杆菌(BS),常规施肥+哈茨木霉菌(TH)4个处理,研究生物菌剂对连作芹菜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芹菜根系抗氧化能力与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接种M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增幅分别达59.25%、34.29%、9.98%;接种MF、TH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分别达13.34%、78.02%和5.68%、18.04%;接种MF、TH处理显著降低连作芹菜根系丙二醛含量,降幅分别为1.99%、0.50%,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含量,增幅分别为63.51%、82.88%及27.39%、20.65%。以接种MF复合菌处理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的生物有效性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对土壤化学生物性状与芹菜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常规施肥配施复合菌剂和配施哈茨木霉单一菌对连作土壤质量和芹菜的促增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微生物菌剂 土壤化学性状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氮 根系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涛 李晓英 +4 位作者 蔡慧颖 韩易伦 刘静 李景涛 陈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灌丛湿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黑土修复工作及树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分别选择以小黑杨(Populus×xiaohe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造林树种的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探究其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植物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15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78.56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36.98 mg/kg)和樟子松(2046.07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151.53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298.32 mg/kg)和落叶松(1164.75 mg/kg)林(P<0.05);在15—30 cm处小黑杨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1541.57 mg/kg)显著低于落叶松(1957.04 mg/kg)和樟子松(1881.31 mg/kg)林,樟子松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256.99 mg/kg)显著高于小黑杨(1708.50 mg/kg)和落叶松(1200.55 mg/kg)林(P<0.05)。土壤pH、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在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含量、植物细根生物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退耕还林后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是对3个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调理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7
作者 蔡宛含 胡家田 +7 位作者 张潇 马鸿 易云朗 江友毅 张转勇 王炽 闫辉 赵新梅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7-1383,共7页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碳基调理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生态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明确土壤的养分供应变化,为筛选出合适的碳基调理剂提供方向。【方法】以昭通地区高肥力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同外源添加量下不同碳基调理剂处理的田间区... 【目的】探究施用不同碳基调理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生态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明确土壤的养分供应变化,为筛选出合适的碳基调理剂提供方向。【方法】以昭通地区高肥力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同外源添加量下不同碳基调理剂处理的田间区组试验,分析3种碳基调理剂对植烟土壤碳氮磷及其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探讨其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施用不同碳氮比调理剂后,植烟土壤的SOC、TN、TP、MBC、MBN、MB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C/N、C/P、N/P和MBC/MBN、MBC/MBP、MBN/MBP均有下降的趋势。在土壤理化性状中,与CK(C/N=0)处理相比较,T1(C/N=20)、T3(C/N=60)处理SOC分别提高1.24%、2.19%;T1、T2(C/N=40)、T3处理TN分别提高6.27%、6.72%、9.75%,TP分别提高25.23%、13.06%、25.68%;C/N分别降低49.19%、14.73%、70.27%;C/P分别降低18.99%、19.34%、18.67%;N/P分别降低14.78%、5.32%、12.62%。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与CK处理相比较,T1、T3处理MBC分别提高30.49%、30.48%;T1、T2处理MBN分别提高22.81%、6.74%;T2、T3处理MBP分别提高50.86%、391.88%;T2处理MBC/MBN降低51.37%;T2、T3处理MBC/MBP分别降低65.41%、51.67%;T2、T3处理MBN/MBP分别降低20.82%、83.89%。冗余分析表明,MBC与SOC、TP为正效应,与TP为负效应;MBN与SOC、TN、TP呈显著负效应,与C/P呈负效应;MBP与SOC、TP呈显著正效应。MBC/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效应;MBC/MBP和MBN/MBP均与SOC、TP呈正效应,与C/N呈显著正效应。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P呈显著正相关,与N/P呈显著负相关。MBC/MBN与SOC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N=60(T3)处理能显著提升SOC、TN、TP、MBC、MBP、MBC/MBN含量,有效调控土壤碳氮磷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化学计量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冷凉山区高肥力土壤及烤烟的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调理剂 微生物生物量 植烟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比 终烤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坡耕地红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8
作者 王祺蕊 杨春怀 +3 位作者 李永梅 王婷 李琬婷 赵吉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9-1418,共10页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 为探究坡耕地红壤区间作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单作(MS)、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IMS)和裸地(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特征及相关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和含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变化趋势,MS、MM、IMS和CK 4种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2.50~5.71、2.74~6.24、2.34~5.33μmol·m^(-2)·s^(-1)和2.12~5.11μmol·m^(-2)·s^(-1);且间作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整体较其他处理低,IMS处理下的土壤碳排放总量较MS、MM处理显著降低了7.55%、14.6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解释了87.4%~97.0%和78.7%~89.5%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且相较于单一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能够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间作通过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而进一步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在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呼吸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间作模式能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柳林煤矿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9
作者 刘长月 寇威 +4 位作者 许世奇 李泽宇 张育林 来航线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62-66,共5页
[目的]理清有机碳和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科学调控土壤碳库。[方法]以陕西榆林市红柳林煤矿区不同植被类型(草本、灌木、草灌)为对象,研究黄绵土0~<200 cm土层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碳密度以及土壤养分差异,探讨土壤有... [目的]理清有机碳和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科学调控土壤碳库。[方法]以陕西榆林市红柳林煤矿区不同植被类型(草本、灌木、草灌)为对象,研究黄绵土0~<200 cm土层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碳密度以及土壤养分差异,探讨土壤有机碳、植被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0~<2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表现为草灌植被最高,灌木植被次之,草本植被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100~<200 cm较0~<100 cm土层的降幅分别为灌木(35.68%)>草本(25.06%)>草灌(19.8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每种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每年凋落物的量)密切相关,它们又与土壤性质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铵态氮、碳酸钙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总体看来,土壤养分与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草灌植被相比其他植被类型更加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增加及其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生物量 煤矿区 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对云南红壤及甘蔗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郭家文 刘凯 +3 位作者 刘高源 高欣欣 杨昆 潘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0-1110,共11页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壤基础养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叶生物炭在提升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方面表现最优异,粉碎蔗叶次之。这归因于它们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粉碎蔗叶处理中的营养成分由于缺乏保护而不能被固存。2)3种处理均未显著促进甘蔗产量提升,但甘蔗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SPAD)和甘蔗锤度显著增加,尤其是生物炭对二者的提高效果最显著,说明蔗叶生物炭在提升甘蔗品质的应用上更有优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的SPAD与土壤中碳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与TP和pH表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对蔗田土壤改良时应尽量增加富含碳氮的物质,但需注意磷的施用量,且要关注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综上所述,蔗叶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和提升甘蔗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生物炭与蔗叶同施可能获得更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叶利用 土壤养分 溶解性有机碳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乐清湾滨海湿地重金属分布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吴雪 赵鑫 +3 位作者 孙鸿程 辜伟芳 朱科桦 葛振鸣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22,共13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会向湿地输入重金属,但其对湿地土壤不同碳组分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浙南乐清湾不同类型滨海湿地的土壤碳组分含量以及方差分析发现:成林红树林、幼林红树林、互花...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会向湿地输入重金属,但其对湿地土壤不同碳组分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浙南乐清湾不同类型滨海湿地的土壤碳组分含量以及方差分析发现:成林红树林、幼林红树林、互花米草盐沼和光滩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呈显著的区域和生境间差异;土壤总碳(soil total carbon,ST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在不同区域间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湿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可知,临近企业和居民区(高干扰区)的湿地土壤Cd、Pb和Hg含量显著高于低干扰区域,高干扰区的湿地STC、SOC和EOC含量低于低干扰区。通过冗余分析发现:互花米草盐沼STC、SOC和EOC含量与Hg、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成林红树林SOC和EOC含量与Pb、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幼林红树林STC、SOC和EOC含量与Pb、Cr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光滩STC、SOC和EOC含量与Cd、Cr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这反映了重金属含量升高会对土壤碳库产生负面影响;土壤MBC含量与部分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于部分低含量重金属有一定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浙江省滨海湿地环境质量评估与自然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红树林 滩涂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重金属 乐清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与粘土矿物配施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12
作者 尹献远 张鑫 +1 位作者 徐秋桐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和粘土矿物配合施用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选取浙江省红砂田和黄泥田等2种不同质地新垦红壤水田,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在新造红壤水田中的矿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有机物料...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和粘土矿物配合施用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选取浙江省红砂田和黄泥田等2种不同质地新垦红壤水田,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在新造红壤水田中的矿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有机物料组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与组分的影响及有机—矿物配施对新造水田土壤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不同,施用生物质炭、风化煤腐殖酸、泥炭、树枝堆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施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生物质炭—风化煤—生物有机肥、生物质炭—树枝堆肥—生物有机肥和泥炭—秸秆—生物有机肥等3种有机物料组合较佳。不同比例有机物料组合对土壤中有机碳积累影响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炭(2/5)+风化煤腐殖酸(1/5)+生物有机肥(2/5)、生物质炭(2/5)+树枝堆肥(1/5)+生物有机肥(2/5)和泥炭(2/5)+秸秆(1/5)+生物有机肥(2/5)等3种配比方案对新造水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全面提升较为合适。在施用组合有机物料的同时,施用蒙脱石于砂壤质新造水田有利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提高,同时可促进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共同提升,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水田 有机碳数量与质量 提升 有机物料 粘土矿物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不同海拔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13
作者 马和平 吴亚轩 +2 位作者 司孟鑫 王彪 陈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7,共7页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 [目的]探究西藏高山草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为系统认识该区域土壤碳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米拉山东坡海拔4409~5108 m范围内的高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设定样点的方法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研究SOC沿海拔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山草地土壤pH值由4.63升高至6.35,而容重逐渐减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和容重均升高.2)SOC、土壤有机氮(soil organic nitrogen,SON)及二者组分含量均与海拔、土层深度呈负相关.3)海拔变化引起的SOC、SON及二者组分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米拉山高山草地SOC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海拔变化引起米拉山水热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等因子变化,导致植被对有机碳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不同,植被生产力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归还量进而影响SOC的输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高山草地 米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14
作者 冯立峰 李宗谙 +2 位作者 刘衍波 夏金亮 秦文弟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82-85,共4页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 为改良庐山红壤和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培养试验,研究不施用生物质炭及施用1%、2%、5%生物质炭(质量分数)4个处理对庐山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其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质炭相比,施用2%、5%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庐山红壤MBC和MBN,MBC分别提升26.04%和42.08%,MBN分别提升17.81%和29.42%。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MBC与MBN比值,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5%生物质炭处理MBC、MBN及MBC与MBN比值均达到最大值。施用5%生物质炭对改善庐山红壤质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庐山红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钰 张艳华 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9,共8页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 为探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无性系对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采用林木生物量直接收获法对13年生南林-895杨(NL-895)4种株行距配置(6 m×6 m、4.5 m×8.0 m、5 m×5 m、3 m×8 m)、南林-95杨(NL-95)和南林-797杨(NL-797)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单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6 m×6 m株行距配置模式的NL-895单株生物量最高(400.96 kg·株^(-1));4种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6 m×6 m株行距配置林分中,NL-895和NL-95的生物量显著高于NL-797(P<0.05)。杨树人工林各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在39.79%~47.76%之间,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林木碳储量变异趋势与林分生物量相似,6 m×6 m株行距配置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高,3 m×8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的林木碳储量最低。不同无性系和株行距配置对杨树人工林土壤(0~100 cm)碳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碳储量约占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71.7%。同一无性系不同株行距配置林分的总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株行距配置不同无性系林分总碳储量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6 m×6 m株行距配置的NL-895林分总碳储量最大(192.46 t·hm^(-2)),分别是4.5 m×8.0 m、5 m×5 m、3 m×8 m株行距配置林分的1.17、1.31、1.38倍。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类似的立地条件下,建议选择NL-895、株行距6 m×6 m的均匀配置作为碳汇林营造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株行距 无性系 生物量 碳含量 土壤碳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素营养与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小勇 任静 +5 位作者 张锐 郭志刚 彭海 韩富军 刘馨蔚 徐小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2-991,共10页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 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 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显著提高了核桃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降低了核桃生育前期(硬核期和坚果成熟期)0~6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含量和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加速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2)间作提高了核桃生育期深层(40~60 cm)土壤MBC含量和硬核期土壤MBN含量,增加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0~4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维持了深层土壤MBC含量;(3)间作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BG)、磷酸单酯酶(AKP)、α-纤维素酶(CBH)、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均以坚果成熟期最高、硬核期最低,而硬核期5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均高于单作处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与全氮(TN)、AN和SOM极显著正相关(P<0.01),间作下土壤MBC、MBN与AKP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BG、AKP、CBH、NAG和LAP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见,旱作区幼龄核桃园间作大豆,可以显著增加核桃生育期SOM、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提高深层土壤MBC含量,增大坚果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加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大豆间作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酶活性 矿质营养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和7.82%、5.91%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41.94%和27.80%~35.81%,表层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46.4%和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和施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洋 龙大勇 +4 位作者 赵娜 杨胜美 王小利 何进 魏晓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以贵州安顺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不覆膜不施肥(non-F+CK)、不覆膜施肥(non-F+NP)、覆膜不施肥(F+CK)和覆膜施肥(F+NP),探究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贵州农田土壤固碳培肥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以贵州安顺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不覆膜不施肥(non-F+CK)、不覆膜施肥(non-F+NP)、覆膜不施肥(F+CK)和覆膜施肥(F+NP),探究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贵州农田土壤固碳培肥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或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影响不显著;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降低了9.1%和10.2%,施肥使土壤MBC显著增加了8.2%~32.5%;施肥对土壤全氮(TN)的增加幅度在2.9%~76.5%之间,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的TN分别降低了11.4%(P<0.05)和4.4%;与non-F+NP相比,F+NP处理玉米大豆分别增产10.4%和28.6%;SOC与土壤MBC和TN呈正相关,MBC与T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负相关,玉米和大豆产量均与MB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覆膜不利于SOC和MBC含量的增加,施肥则相反,将覆膜与施肥相结合可增加玉米和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施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降水减少对海南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玉娟 钟丽爽 +1 位作者 杨小波 张翔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272-280,共9页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 为了探究短期降水减少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碳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海南典型人工林类型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野外隔离穿透雨控制平台,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实验,测定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组分等参数。结果表明:短期降水减少导致0~10 cm土层中SOC累积矿化量、矿化率及微生物代谢熵(qCO_(2))显著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惰性有机碳(NEOC)的含量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但仅对0~10 cm土层的EOC影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累积矿化量及SOC矿化率均与土壤碳氮含量(SOC、TN)、各碳组分含量(EOC、MBC、NEOC)、qCO_(2)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降水减少会抑制橡胶林土壤SOC的矿化,这一变化可能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基质供应的有效性及微生物代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微生物代谢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20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