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Accumulation of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1
作者 Jiang Xinmei Zhang Yuxin +4 位作者 Liu Hanbing Cheng Yao Liu Xiubo Liu Weili Ma We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dandelion after sowing,the experiment applied four levels of treatments of carbon-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and the base fertilizer that only applied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was used as the control.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nd physiological indices of dandel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ere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and roots of dandelio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applying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0.15,0.30,0.45,and 0.60 kg•m^(-2)),with the highest total flavonoid occurred in the 0.45 kg•m^(-2)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Along with dandelion growing,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leaves were first elevated,and then decreased,with the maximum reached at 95 days after sowing(anthesis).While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in roots were elevated constantly.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accumulation in dandel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soluble sugar content,soluble protein,nitrate nitrogen,and available potassium,whil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DELIOn total flavonoid contents biochar-based organic fertilizer photosynthesis soil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pproaches for in situ upgrading of low-maturity organic-rich shale from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perspective
2
作者 LU Shuangfang WANG Jun +5 位作者 LI Wenbiao CAO Yixin CHEN Fangwen LI Jijun XUE Haitao WANG M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to heat shale,its economic feasibility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and has yet to be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quantitatively.Based 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law,the energy acquisition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rganic matter cracking,shale heat-absorption,and surrounding rock heat dissipation during in situ heating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s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For oil-prone shales,the TOC content corresponding to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of 3 is approximately 4.2%.This indicates that shale with a high TOC content can be expected to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through large-scale operation,mak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af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greater than 1.In situ heating and upgrading technology can achieve economic benefits.The mai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by analyz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lude the following:(1)exploring technologies that efficiently heat shale but reduce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2)exploring technologies for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to oil and gas,i.e.,exploring technologies with catalytic effects,or the capability to reduce in situ heating time,and(3)establishing a horizontal well deployment technology 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time cost,and engineering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content in situ upgrading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high-efficiency heating efficient organic matter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用量对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钟珍梅 杨庆 +1 位作者 李春燕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0-517,共8页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 【目的】探明氮、磷和钾肥对2种决明(Chamaecrista)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氮、磷和钾肥3种肥料5个施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茎、叶、根和荚的氮含量,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累积量,评估氮累积量与施肥量及不同器官含氮量的关系。【结果】3种施肥模式下2种决明不同器官氮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荚/叶>根>茎、地上部>地下部,施氮磷钾肥没有改变器官含氮量的大小顺序。适量施肥能提高2种决明荚、叶、根和茎的氮含量,对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也影响显著,其中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地上部和地下部氮积累量最大,60 kg·hm^(-2)的施钾处理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地上部氮积累量最大,120 kg·hm^(-2)的施钾处理羽叶决明(Chamaecrista nictitans)氮积累量最大。【结论】品种间植物各器官的含氮量的差异大于施肥处理;36 kg·hm^(-2)的施氮处理和96 kg·hm^(-2)的施磷处理2种决明氮积累量最大,60~120 kg·hm^(-2)的施钾处理氮累积量最大;2种决明植株氮积累量与生物量、茎和叶的含氮量正相关,与根含氮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器官氮含量 氮积累量 氮、磷、钾肥 决明属植物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种木醋液理化性质及抑菌活性比较
4
作者 张红心 王桂兰 +2 位作者 王继红 陈超 黄志新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6-46,共11页
为了比较不同木醋液对致病细菌的抑制效果,进而明确木醋液中的抑菌成分,筛选出抑菌效果良好的木醋液以用于生产实践,以18种木醋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对木醋液所含有机组分进行测定,并检测这些木醋液的总酚和总酸含... 为了比较不同木醋液对致病细菌的抑制效果,进而明确木醋液中的抑菌成分,筛选出抑菌效果良好的木醋液以用于生产实践,以18种木醋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气质联用(HS-GC-MS)对木醋液所含有机组分进行测定,并检测这些木醋液的总酚和总酸含量、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体积分数(MIC)、最小杀菌体积分数(MBC),最后对木醋液中的成分与抑菌圈直径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8种木醋液中共检测出284种有机组分,各种木醋液有机组分数量范围为81~137种。18种木醋液中总酸含量最高为19.80%,最低为1.23%;总酚含量最高为1.577 mg/L,最低为0.198 mg/L。梨树枝、桃树枝、核桃枝、法桐枝、苹果枝、木麻黄枝木醋液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菌活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和杀菌活性较强,对这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体积分数(MIC)范围为3.91~15.63μL/mL,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杀菌体积分数(MBC)范围为7.81~15.63μL/mL,但上述木醋液均不能杀死枯草芽孢杆菌。木醋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与总酸、总酚以及2-甲氧基苯酚、3-甲基苯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抑菌效果 HS-GC-MS 有机组分 总酚含量 总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稻Ⅱ优602密度与穗肥运筹对产量和功能叶N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姜心禄 李涛 +1 位作者 池忠志 郑家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43-1648,共6页
试验以超级稻Ⅱ优602为材料,研究了密度与穗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功能叶N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功能叶叶片、叶鞘、茎秆的全N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对功能叶叶长和倒3节节间长也有明显影响;在移栽密度为15穴/m2时,穗肥... 试验以超级稻Ⅱ优602为材料,研究了密度与穗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功能叶N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功能叶叶片、叶鞘、茎秆的全N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对功能叶叶长和倒3节节间长也有明显影响;在移栽密度为15穴/m2时,穗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倒3叶期;当移栽密度为20穴/m2时,穗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倒2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密度 穗肥运筹 n含量稻谷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提升灰钙土氮储量及供氮能力
6
作者 温美娟 杨思存 +1 位作者 王成宝 霍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3-1085,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以及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氮肥减施增效和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2023年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开展田间试验,分别在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0、375、450 kg/hm^(2)3个施氮水平,共6个处理,分别记作N0、N375、N450和SN0、SN375、SN450。于2023年收获后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同时取0—40 cm土层土样,测定全氮(TN)、NO_(3)^(-)-N、NH_(4)^(+)-N、可溶性有机氮(DON)、颗粒有机氮(PO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SN375处理玉米产量、氮素积累量较N375分别显著增加8.58%、9.21%,氮肥利用率较N375、N450和SN450分别显著提高17.98%、57.12%和38.92%;在0—2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DON、PON和MBN含量,SN450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DON、MBN含量,而且SN375和SN450较N375和N450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O_(3)^(-)-N含量。在20—40 cm土层,SN375处理较N375显著增加了土壤TN、NH_(4)^(+)-N、DON、PON和MBN含量,较N450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PON和MBN含量,SN450处理较N375和N450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N、DON和MBN含量。此外,与N375相比,SN375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层PON/TN、MB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H_(4)^(+)-N/TN和NO_(3)^(-)-N/TN;与N450相比,SN450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MBN/TN、DON/TN,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NO_(3)^(-)-N/TN;在0—40 cm土层,PON、MBN、DON、NO_(3)^(-)-N和NH_(4)^(+)-N与全氮、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在0—20 cm土层,PON、NH_(4)^(+)-N和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20—40 cm土层,DON、MBN、NO_(3)^(-)-N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上,施用氮肥对提高土壤氮素储量、增加氮素供应和保肥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长期单一减施氮肥有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风险。秸秆还田与适量氮肥(375 kg/hm^(2))配施可提升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耕层土壤硝态氮的积累,增加0—40 cm土层中可溶性、颗粒态有机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增强氮肥提高土壤保肥和稳定供肥能力的效果。施氮量过高反而会削弱秸秆还田在提高氮肥效率及降低环境风险方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玉米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全氮含量 活性有机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霆 欧阳雪庆 +1 位作者 杨丽涛 李杨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B8和ROC22的根、茎、叶都可发生固氮,以伸长初期(60d)叶片中的固氮能力最强。接种L03能显著提高B8和ROC22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对ROC22叶片和B8茎的含氮量提高作用最明显。不同甘蔗品种、相同品种的不同器官甚至相同器官的不同生长时期固氮作用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介质特性影响Tween80溶液冲洗修复NAPL污染含水层模拟实验 被引量:3
8
作者 白静 赵勇胜 +1 位作者 陈子方 孙勇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239-244,共6页
表面活性剂冲洗修复NAPL污染含水层,修复效果受含水层孔隙介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介质(0.10~0.25 mm细砂,0.25~0.50 mm中砂1,1.00~2.00 mm粗砂)和2种不同质量分数有机质中砂介质(质量分数0.33%的中砂1,15.67%的中砂2)对... 表面活性剂冲洗修复NAPL污染含水层,修复效果受含水层孔隙介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介质(0.10~0.25 mm细砂,0.25~0.50 mm中砂1,1.00~2.00 mm粗砂)和2种不同质量分数有机质中砂介质(质量分数0.33%的中砂1,15.67%的中砂2)对Tween80冲洗修复NAPL污染含水层效果的影响。介质粒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砂1介质流出液中苯、硝基苯和萘的质量浓度和累积去除率最高,分别为1 337.26、1 793.52、140.26 mg/L和99.82%、99.53%和92.27%;其次为细砂和粗砂。有机质质量分数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介质有机质质量分数由0.33%上升至15.67%时,有机物的去除明显受到抑制,中砂2流出液中苯、硝基苯和萘的质量浓度仅为213.12、401.21和33.00 mg/L;6个孔隙体积后,3种有机物的累积去除率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冲洗 Tween80 nAPL 介质粒径 有机质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典型自然栖息地的沉积环境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房景辉 王海青 +5 位作者 方建光 蒋增杰 杜美荣 高亚平 周凯 张丽瑶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_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沉积物 H2S 有机物 含水率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页岩TOC三维定量预测方法
10
作者 汪子祺 吴朝容 +3 位作者 黄开兴 孙正星 郝悦翔 李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测井资料可高效评估TOC,但无法预测井间区域;而从地震资料提取的TOC敏感因子,可实现三维空间预测,但由于页岩储层的厚度薄且非均质性较强,仅依靠地震数据难以达到其精度要求。因...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测井资料可高效评估TOC,但无法预测井间区域;而从地震资料提取的TOC敏感因子,可实现三维空间预测,但由于页岩储层的厚度薄且非均质性较强,仅依靠地震数据难以达到其精度要求。因此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数据以提升TOC评估准确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精度页岩TOC定量预测方法。首先,针对页岩特性,对钻井实测岩心TOC数据与多种测井特征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优选出最具代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其次,基于识别出的敏感参数,构建相应的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实测TOC样本与敏感测井参数构建的训练样本按7∶3划分数据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最后,利用波形指示模拟技术获得的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结果作为三维TOC含量预测的特征输入,将各敏感参数排列重组后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实现TOC含量的三维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NN在拟合TOC含量与敏感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较多元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等更具有优势,该方法预测的TOC数据与钻井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6%,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该方法在页岩薄储层三维TOC含量预测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和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含量 敏感参数 卷积神经网络 波形指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中Novozyme435催化的丁基苯酞的有效转酯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腊平 孙颎 +1 位作者 徐岩 孙志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347-11348,11350,共3页
[目的]研究在非水相介质中脂肪酶催化丁基苯酞的转酯化可行性。[方法]以脂肪酶Novozyme435、PPL、PS、PS-C和AY为试材,通过酶法反应试验和对反应后丁基苯酞的转化量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某些关键因素如四氢呋喃(THF)、有机溶剂、含... [目的]研究在非水相介质中脂肪酶催化丁基苯酞的转酯化可行性。[方法]以脂肪酶Novozyme435、PPL、PS、PS-C和AY为试材,通过酶法反应试验和对反应后丁基苯酞的转化量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某些关键因素如四氢呋喃(THF)、有机溶剂、含水量以及丁基苯酞与乙酸乙烯酯的摩尔比等对转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THF有助于改善水在疏水性介质中的均匀性分布,增加水在疏水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降低反应介质的水活度,进而大大提高丁基苯酞在微水相有机溶剂中的转酯化得率。在该反应中,由65%(mol/mol)的THF和35%(mol/mol)的正己烷组成的二元混合溶剂为适宜的反应介质,最适含水量为0.4%(V/V),在该条件下,Novozyme435催化的转酯化可使丁基苯酞的转化率达到49.4%。[结论]脂肪酶Novozyme435对催化丁基苯酞的转酯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正丁基苯酞 novozyme435 转酯化 有机溶剂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条件对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影响研究
12
作者 易科鑫 张蕾 +1 位作者 徐锡铜 陈磊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5-379,共5页
青海湖地区海拔较高,区域内地基土的组分性质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本工作选取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青海湖地区的环境特点,模拟自然光及紫外线光照射条件,进行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受光照条件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 青海湖地区海拔较高,区域内地基土的组分性质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本工作选取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青海湖地区的环境特点,模拟自然光及紫外线光照射条件,进行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受光照条件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的自然光和紫外线照射均能导致粉砂土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但两种光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增幅均呈现先大后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紫外线照射条件下粉砂土有机质的增幅比自然光照射条件下的增幅大。基于试验数据,运用Python软件对两种光照条件下粉砂土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拟合,给出青海典型粉砂土在光照条件下有机质随时间变化的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土 光照条件 紫外线 自然光 有机质含量 函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有机肥对植烟红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13
作者 王攀宇 王勇 +3 位作者 陈玉蓝 徐强 李冰 蔡艳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53-58,共6页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50%复配生物炭50%炭基有机肥(T_(4))、腐熟牛粪70%复配生物炭30%炭基有机肥(T_(5))5个处理,测定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生育时期的推移,植烟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由<0.053 mm粒级团聚体向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转化,并以0.25~2 mm粒级为主。在烤烟成熟期,T_(4)和T_(5)处理耕层土壤(0~20 cm)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T_(2)、T_(3)增加1.99~4.19个百分点,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升4.41%~19.67%,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提升4.67~17.57个百分点。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植烟红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炭基有机肥能提高植烟红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并提升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炭基有机肥 团聚体稳定性 植烟土壤改良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NIR光谱的不同水分状态下土壤有机质预测
14
作者 王德彩 张俊辉 黄家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1-334,342,共5页
以河南省封丘县的86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测定9种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土壤光谱反射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运用0-50 g·kg^-1,200-250 g·kg^-1,400-450 g·kg^-1水分状态... 以河南省封丘县的86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测定9种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土壤光谱反射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运用0-50 g·kg^-1,200-250 g·kg^-1,400-450 g·kg^-1水分状态下3组模型进行交互预测,以研究含水量状态差异较大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对有机质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建模样本与预测样本处于同一含水量状态下,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精度的影响不显著;当验证集样本与建模集样本间水分状态差异较大时,预测结果会出现较大误差。当土壤处于同一湿度状态时,可直接应用Vis-NIR光谱预测湿土的有机质;当土壤样本间水分差异较大时,可依据含水量状态建立分组模型,以提高Vis-NIR光谱预测有机质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Vis-nIR光谱 土壤含水量 PL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对黄土包气带中三氯乙烯气体扩散迁移的影响
15
作者 谢晓涵 李小倩 +1 位作者 王兴华 何宁洁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7-268,共12页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气体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扩散迁移,不仅是污染地块中TCE自然衰减的重要过程,而且还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为探究TCE气体在黄土包气带中向上扩散迁移的规律,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定量刻画了...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气体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扩散迁移,不仅是污染地块中TCE自然衰减的重要过程,而且还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为探究TCE气体在黄土包气带中向上扩散迁移的规律,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定量刻画了黄土包气带中TCE的土-气分配与界面扩散通量,并揭示了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与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TCE蒸气穿透土柱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土柱吸附量增加,土-气界面TCE气体扩散浓度降低;当含水率从5%增加至20%和有机质含量从0.1%增加至3.0%时,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分别由0.0212 cm^(2)/s减小至0.0022和0.0126cm^(2)/s;Salla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黄土中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y)与土壤含水率(x_(1))和土壤有机质含量(x_(2))的定量关系可表示为y=0.026-0.126x_(1)-0.253x_(2)。研究成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污染场地TCE呼吸暴露风险评估与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黄土状粉土 含水率 有机质 气相有效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Transformer迁移学习的页岩气储层核心参数预测案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汪敏 郭鑫平 +3 位作者 唐洪明 张少龙 杨桃 钟光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92-2610,共19页
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工区间数据分布存在差异.这导致基于已有工区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推广到新工区会存在较大预测误差.常规地质方法是在岩心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建模,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参数,流程复杂.该方... 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工区间数据分布存在差异.这导致基于已有工区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推广到新工区会存在较大预测误差.常规地质方法是在岩心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建模,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参数,流程复杂.该方法需要岩心校准模型,同样难以快速推广到新的工区.考虑地层纵横向非均质性,本文设计了一种深度Transformer迁移学习网络,通过已有工区的测井与岩心资料构建预测模型,实现未取心新工区储层参数快速准确预测.首先利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孤立森林剔除测井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噪声数据.然后设计Transformer特征提取网络,提高网络特征提取能力,以此深入挖掘测井数据与储层参数的内在联系.最后设计深度迁移学习网络,构建网络损失函数,利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优化网络参数,实现储层参数准确预测.本方案应用于四川南部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参数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和总含气量预测.实验结果与工区校正后计算结果、主流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对比,本方案结果与岩心数据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具有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迁移学习 总含气量 总有机碳含量 孔隙度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有机养分对橡胶树幼苗N、P、K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金展 马旭东 +1 位作者 林钊沐 华元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1737,共7页
为了弄清有机养分对橡胶树营养的影响,指导有机养分在橡胶树上的使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有机养分对橡胶幼苗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硫酸铵,叶面喷施不同有机养分对橡胶树幼苗N、P、K养分含量有着不同的效果。其中部... 为了弄清有机养分对橡胶树营养的影响,指导有机养分在橡胶树上的使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有机养分对橡胶幼苗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硫酸铵,叶面喷施不同有机养分对橡胶树幼苗N、P、K养分含量有着不同的效果。其中部分有机养分能够在相对较低浓度下,更利于叶片N、P、K养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养分 橡胶树幼苗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克海 胡广录 +1 位作者 张钰佳 方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5,共10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 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 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温度 土壤颗粒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异相Fenton工艺处理渗沥液纳滤浓缩液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越 张聪慧 +2 位作者 白皓 刘鑫 刘思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7-1207,共11页
通过混凝-异相Fenton组合工艺对高有机物含量的垃圾渗沥液纳滤浓缩液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不同处理工况对纳滤浓缩液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组合工艺的最优工况,分析最优工况下出水达标的可行性.对组合工艺在反应过程中... 通过混凝-异相Fenton组合工艺对高有机物含量的垃圾渗沥液纳滤浓缩液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不同处理工况对纳滤浓缩液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组合工艺的最优工况,分析最优工况下出水达标的可行性.对组合工艺在反应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及氮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并分析了组合工艺的药剂投加成本.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COD去除的最优处理工况为:PFS投加量为6g/L,混凝初始pH值为7,PAM投加量为25mg/L、H_(2)O_(2)与COD质量比为10,Fenton反应初始pH值为4,催化剂与COD质量比为16.在最优工况下COD去除率为98.62%.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可实现达标排放.在反应过程中,混凝单元能够降低异相Fenton单元的处理负荷并保证了组合工艺出水中TN和NH_(4)^(+)-N的达标排放,组合工艺对浓缩液中HA、FA与TON的去除率分别为93.54%、86.80%与83.98%.异相Fenton单元对混凝过程中去除效果稍差的HyI进一步氧化分解而实现COD出水达标,其去除率为86.02%.在最优工况下组合工艺的药剂投加成本为47.10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相Fenton 混凝 垃圾渗沥液 纳滤浓缩液 高有机物含量 溶解性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疏花对荔枝果实品质及叶片全N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陈艳艳 李靖同 +7 位作者 李叶清 黄川 彭宏祥 卢美英 丁峰 刘长鑫 罗红卫 陈国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3-1269,共7页
【目的】观察喷施外源乙烯利及荔枝丰产素对荔枝花穗疏剪效果,并分析其对果实品质和叶片全N含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运用乙烯利和荔枝丰产素进行荔枝疏花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桂味荔枝始花期... 【目的】观察喷施外源乙烯利及荔枝丰产素对荔枝花穗疏剪效果,并分析其对果实品质和叶片全N含量的影响,为科学合理运用乙烯利和荔枝丰产素进行荔枝疏花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桂味荔枝始花期树冠喷洒53 mg/L(T1)、106 mg/L(T2)和160 mg/L(T3)的乙烯利水溶液,以及荔枝丰产素水溶液(T4)和清水(T5,对照),测定脱落的花蕾、枝梗和果实数量,测定果实品质和叶片全N含量。【结果】5个处理的花蕾脱落数和枝梗脱落数排序为T3>T2>T1>T4>T5,果实脱落数总数排序为T5>T4>T3>T1>T2。5个处理对单穗重、果粒数、小横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且肉质、风味、香气、涩味、果肉内膜褐色也无明显差异,但对单果重、可食率和种子重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单果重排序为T2>T1>T4>T3>T5,T2处理的单果重(19.45 g)比T5处理(13.68 g)增重42%;T1、T2、T3和T4处理(即乙烯利和丰产素处理)可食率为78%~79%,焦核率为97%~99%,分别较T5处理(清水处理)提高30%~32%和31%~34%。5个处理下叶片全N含量无显著差异,全N含量排序为T2>T1>T4>T3>T5。单果重、果皮重、种子重、可食率、焦核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叶片全N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851、0.898、0.739、0.740和-0.947,其中单果重和种子重均与叶片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叶片全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乙烯利和荔枝丰产素能对桂味荔枝进行花穗疏剪,且乙烯利一次性喷施浓度106 mg/L能起到最佳控花穗的效果,有效实现省工省力增产的目的,可用于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味荔枝 果实品质 n含量 疏花保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