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Progress of 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echnology 被引量:127
1
作者 赵争鸣 张艺明 陈凯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I0001-I0022,21,共22页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主要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概括论述。首先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目前运用于分析该技术的主要理论;接着对该技术目前的传输水平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类阐释,主要分为传输特性、新材料的应用、干扰问题和实际应用,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后在当前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该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技术 电力传输 耦合共振 无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WPT 传输功率 传输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新 张桂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127-2136,共10页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 The equivalent two-port network model of a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syste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ultiple resonators.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WPT system include self-inductance, resistance, parasitic capacitance, mutual inductance and S-parameters of coils & resonators were analyze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used to optimiz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multi-resonator WPT system, and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was realiz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coils and resonator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ad power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for middle 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multiple resonators, at distances up to 3 times the coil radius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70% and load power also close to 3.5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iddle range multiple resonators S-PARAMETERS two-port network impedance mat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源和无源阻尼协同控制的光伏直流升压汇集系统谐振抑制
3
作者 潘鹏程 韩文舜 郭雪丽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共11页
光伏直流升压汇集系统中,DC/DC换流器内部LC电路与开关电路因阻抗匹配而产生谐振问题,从而导致系统稳定性变差甚至崩溃。针对换流器因阻抗匹配产生的谐振问题,提出了有源和无源阻尼协同控制以消除谐振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在不同工况下... 光伏直流升压汇集系统中,DC/DC换流器内部LC电路与开关电路因阻抗匹配而产生谐振问题,从而导致系统稳定性变差甚至崩溃。针对换流器因阻抗匹配产生的谐振问题,提出了有源和无源阻尼协同控制以消除谐振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在不同工况下的换流器运行小信号阻抗模型。其次,利用阻抗比判据对比分析系统稳定性差异,并讨论了不同虚拟电阻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将产生谐振峰值处的角频率点与其相邻正常角频率点的等效阻抗幅值之比限定为[0.95,1.15],将阻尼电阻值在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下换流器的闭环输出阻抗幅值提高了约1.5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仅采用有源或无源阻尼法,所提协同控制策略使得产生谐振处的幅值由–15 dB增加到40.5 dB,提高约4倍,且系统具有较大的幅值和相角裕度,可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直流升压汇集 小信号阻抗建模 有源和无源阻尼 谐振抑制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有源阻尼的宽频域谐振抑制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志军 张俊杰 贾杨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106,160,共13页
风电机组经串、并联补偿并网可以降低线损,并有效提高线路送电功率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补偿电容与风电机组控制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包括次同步谐振和高频谐振的宽频域谐振稳定性问题。考虑串补、并补两种并网线路类型推导并... 风电机组经串、并联补偿并网可以降低线损,并有效提高线路送电功率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补偿电容与风电机组控制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包括次同步谐振和高频谐振的宽频域谐振稳定性问题。考虑串补、并补两种并网线路类型推导并建立了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阻抗模型,利用阻抗法分析风机并网系统宽频域谐振的发生机理提出并设计了一个自适应宽频域谐振抑制器,将其并联连接到公共耦合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通过提取PCC点谐振电压并利用谐波含量限制的方法合成一个阻尼电阻以抑制系统产生的宽频域谐振。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风电并网系统等值系统模型,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该自适应宽频域谐振控制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并网 宽频域谐波谐振 阻抗分析法 自适应有源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下计及背景谐波的多并网逆变器阻抗重塑谐振抑制方法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林 徐永海 +2 位作者 王天泽 陈宗汉 孙曙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2,共14页
弱电网下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谐振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当计及背景谐波时,逆变器的电网电压前馈环节引入正反馈通路,将进一步恶化系统的电能质量。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弱电网下计及背景谐波的多并网逆变器阻抗重塑谐振抑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 弱电网下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谐振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当计及背景谐波时,逆变器的电网电压前馈环节引入正反馈通路,将进一步恶化系统的电能质量。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弱电网下计及背景谐波的多并网逆变器阻抗重塑谐振抑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的控制环节进行导纳划分,建立基于三分解导纳的多逆变器并网等效模型,并利用模态分析法得到逆变器数量和电网侧阻抗变化时系统的谐振特性。计及电网电压前馈和电容电流反馈环节,对加权电流控制进行改进,并通过公共耦合点并联虚拟导纳对逆变器进行阻抗重塑,以实现对弱电网下系统谐振的抑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既能极大地减小背景谐波对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影响,又能有效地抑制弱电网下多逆变器并网系统的谐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背景谐波 分解导纳模型 多逆变器谐振 模态分析 阻抗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限幅电路建模及在无线电能传输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硕 苏建徽 +2 位作者 张健 赖纪东 杜燕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17,共8页
在一些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的应用场合,对供电的可靠性与能量接收端的体积有严苛要求。回顾了用于LLC谐振变换器的自限幅电路,提出了基于基波法、通用于这些自限幅电路的非线性电容-非线性电阻等效电路模型。利用自限幅电路构建了本... 在一些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的应用场合,对供电的可靠性与能量接收端的体积有严苛要求。回顾了用于LLC谐振变换器的自限幅电路,提出了基于基波法、通用于这些自限幅电路的非线性电容-非线性电阻等效电路模型。利用自限幅电路构建了本质安全且有利于减小接收端体积的WPT变换器拓扑。基于所提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拓扑具有本质安全性,并估算了自限幅电路工作后其电压增益变化规律。仿真与实验也验证了该拓扑是本质安全的,且提高了WPT装置的偏移容忍度,所提模型可用于估算其电压增益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自限幅 LLC谐振变换器 基波法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电子化受端省级电网宽频谐振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晖 郭瀚临 +2 位作者 张文嘉 祁万春 谢珍建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9-165,207,共8页
电力系统宽频谐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受非同步机电源的控制器动态特性、输电网络的网架结构及元件参数影响较大,在次同步频段、超同步频段和高频段均有分布。江苏电网作为典型的受端省级电网,“十四五”期间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 电力系统宽频谐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受非同步机电源的控制器动态特性、输电网络的网架结构及元件参数影响较大,在次同步频段、超同步频段和高频段均有分布。江苏电网作为典型的受端省级电网,“十四五”期间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提升至68000 MW,占比达到34.8%;省外来电总量预计达到45440 MW,约占2025年最大负荷的30%。综上,高度电力电子化将成为未来江苏电网的主要形态,宽频谐振问题将成为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制约因素。首先,提出了阻抗分析法,与特征值分析法、时域仿真分析法进行比较,阐述了阻抗分析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次,在IEEE 39节点的典型系统中论证了阻抗分析法在大电网对宽频谐振进行分析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阻抗分析法在江苏电网的应用,总结得出“十四五”江苏电网宽频谐振稳定特性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化 受端省级电网 阻抗分析法 s域节点导纳矩阵 宽频谐振稳定性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6
8
作者 杨庆新 陈海燕 +2 位作者 徐桂芝 孙民贵 傅为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3,共8页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的无接触电能传输方式有远场辐射、电磁共振和电磁感应直接耦合三种。远场辐射采取微波或激光来传递能量,频率最高,传输距离最远,效率也较低。电磁共振采用频率为MHz范围的谐振频率实现... 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的无接触电能传输方式有远场辐射、电磁共振和电磁感应直接耦合三种。远场辐射采取微波或激光来传递能量,频率最高,传输距离最远,效率也较低。电磁共振采用频率为MHz范围的谐振频率实现电能在波长范围内的中等距离高效率传输。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能传输技术相对比较成熟,频率较低,传输距离相对很小,传输效率较高。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三种电能传输方式的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也展示了一些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接触 电能传输 感应耦合 磁共振耦合 辐射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戴欣 孙跃 +2 位作者 苏玉刚 唐春森 王智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5-61,共7页
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电能单向传输特性,系统存在电能回馈困难、系统开环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用于完成电能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双向直接转换。在此模式中,能量发射及接收端具有对称结构,既可工作于... 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由于电能单向传输特性,系统存在电能回馈困难、系统开环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用于完成电能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双向直接转换。在此模式中,能量发射及接收端具有对称结构,既可工作于磁场激发模式也可工作于磁场接收模式,以满足能量双向传输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谐振软开关的双向电能高频变换拓扑,并建立能量注入与自治振荡双工作模式,实现传输功率的动态调节。提出了电能变换拓扑的谐振环节参数设计方法并构建状态空间模型。通过仿真及实验研究,证明了非接触电能双向推送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 非接触 电能推送 谐振软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型CPT系统传输功率调节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跃 王智慧 +2 位作者 苏玉刚 戴欣 唐春森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6-1391,共6页
针对现有电流型CPT系统初级谐振回路能量调节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Buck和Boost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从而拓宽了系统传输功率调节范围。论文对改进后的拓扑进行了建模,推导了在两种模式下传输功率与占空比的函数关... 针对现有电流型CPT系统初级谐振回路能量调节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Buck和Boost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从而拓宽了系统传输功率调节范围。论文对改进后的拓扑进行了建模,推导了在两种模式下传输功率与占空比的函数关系,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Simulink和PLECS对PP型CPT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论证实了理论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 阻抗分析 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供电移相控制系统建模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苏玉刚 王智慧 +1 位作者 孙跃 唐春森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2-97,共6页
在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中,基于串联DC/DC环节功率调节的方法,既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及控制难度,又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及可靠性。本文提出电流型CPT系统的移相控制策略,通过调整全桥逆变器的桥臂直通时间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的传输功率,... 在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中,基于串联DC/DC环节功率调节的方法,既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及控制难度,又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及可靠性。本文提出电流型CPT系统的移相控制策略,通过调整全桥逆变器的桥臂直通时间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的传输功率,克服了串联DC/DC环节带来的不足。通过对系统谐振网络进行阻抗分析以及稳态等效电路分析,推导出了系统关键参数设计的计算公式,以及一次侧谐振电压、导轨电流及耦合功率与移相角的函数关系,为系统设计和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T 移相控制 阻抗分析 等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242
12
作者 赵争鸣 张艺明 陈凯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共13页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 近些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自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7年发表其研究成果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就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该文在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主要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概括论述。首先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目前运用于分析该技术的主要理论;接着对该技术目前的传输水平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分类阐释,主要分为传输特性、新材料的应用、干扰问题和实际应用,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后在当前研究热点问题的基础之上,对该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无接触电能传输 磁耦合 谐振 中等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耦合谐振的自主无线充电机器人系统设计 被引量:44
13
作者 宋凯 朱春波 +2 位作者 李阳 李晓宇 赵鑫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8-43,共6页
设计了具有非接触自主无线充电功能的室内移动机器人系统,采用基于磁耦合谐振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机器人进行非接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埋于室内固定某处,其上方放置扬声器,接收线圈安放在机器人底部。充电步骤为:机器人通过监测电... 设计了具有非接触自主无线充电功能的室内移动机器人系统,采用基于磁耦合谐振原理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对机器人进行非接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埋于室内固定某处,其上方放置扬声器,接收线圈安放在机器人底部。充电步骤为:机器人通过监测电池电压或用户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开启充电程序,同时触发能量发射系统语音播放单元,使其播放语音指令呼叫机器人充电;机器人利用DSP实时采集语音信号,并通过声源定位算法判断发射系统方向,利用DSP进行驱动控制,指导其寻找发射源;当机器人进入发射源指定区域范围内,便可实现无线充电。该系统具有自主移动寻源和非接触无线充电的特点,无需人为干预,机器人可在几十秒内快速找到发射源并实现自主无线充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移动机器人 非接触自主充电 磁耦合谐振 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供电系统多负载自适应技术 被引量:30
14
作者 苏玉刚 唐春森 +1 位作者 孙跃 王智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3-157,共5页
从功率传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并联调谐拾取电路和串联调谐拾取电路对系统参数和系统功率传输容量的影响。提出采用固定频率控制和动态无功参数调谐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系统的工作频率恒定,并使开关器件工作在软开关状... 从功率传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并联调谐拾取电路和串联调谐拾取电路对系统参数和系统功率传输容量的影响。提出采用固定频率控制和动态无功参数调谐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系统的工作频率恒定,并使开关器件工作在软开关状态。最后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供电 动态调谐 多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17
15
作者 武瑛 严陆光 徐善纲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6,共4页
建立了无接触电磁耦合结构的互感模型,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引入了初级电源端口的等效负载阻抗及零相角谐振频率的概念,并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采用各种初、次级补偿拓扑所带来的频率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得知:为了... 建立了无接触电磁耦合结构的互感模型,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引入了初级电源端口的等效负载阻抗及零相角谐振频率的概念,并对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采用各种初、次级补偿拓扑所带来的频率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研究得知:为了使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初级零相角谐振频率须等于次级谐振频率:要保证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零相角谐振频率必须是唯一的。文中还通过次级品质因数与无接触电磁结构的耦合系数给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边界条件。仿真研究表明:当次级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满足由电磁结构耦合系数所决定的表达式时,就可以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稳定性分析 频率控制 仿真分析 电力系统 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阻抗分析与匹配电路设计方法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阳 张雅希 +3 位作者 闫卓 杨庆新 薛明 张献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2-18,共7页
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阻抗失配引起的效率低和烧毁射频功放等问题,综合考虑耦合因数、电源和线圈内阻,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四线圈结构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射频功放的负载阻抗进行等效分析;并针对通过改变系统互感系数来... 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阻抗失配引起的效率低和烧毁射频功放等问题,综合考虑耦合因数、电源和线圈内阻,利用互感耦合理论对四线圈结构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射频功放的负载阻抗进行等效分析;并针对通过改变系统互感系数来调整阻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缺陷,提出和设计阻抗匹配电路方法来调整阻抗。根据阻抗特性设计了π型结构的阻抗匹配电路,给出了系统器件参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最后设计了基于磁耦合谐振技术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并进行了阻抗匹配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也为进一步研究自适应阻抗匹配,提高无线电能传输功率和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谐振 无线电能传输 阻抗特性 匹配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控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智慧 孙跃 +2 位作者 戴欣 苏玉刚 唐春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1,共6页
为实现对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的控制,基于离散映射方法,完成了系统模型的构建,对周期不动点进行了解析描述,得出软开关频率点的求解方法和不同频率点上输出功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平均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法,通... 为实现对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的控制,基于离散映射方法,完成了系统模型的构建,对周期不动点进行了解析描述,得出软开关频率点的求解方法和不同频率点上输出功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平均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法,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频率点的组合控制,能够使系统在最大41 ms内完成在20~50 V之间的双向跳变,以满足不同的系统输出要求,开关器件工作在软开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 软开关频率点 复合谐振 输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T系统效率分析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跃 夏晨阳 +1 位作者 戴欣 苏玉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6-842,共7页
为了解决谐振耦合拓扑结构不同的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效率计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4种基本谐振耦合拓扑结构的CPT系统的分析,给出了CPT系统效率计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提高CPT系统的效率,通过对一种电流型CPT系统的建模,... 为了解决谐振耦合拓扑结构不同的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效率计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通过对4种基本谐振耦合拓扑结构的CPT系统的分析,给出了CPT系统效率计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提高CPT系统的效率,通过对一种电流型CPT系统的建模,对系统谐振耦合拓扑结构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该CPT系统高效率的能量输出.最后,以该电流型CPT系统为试验模型,对提出的效率计算方法和优化设计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电流型CPT系统谐振耦合拓扑结构最大效率的试验结果为92%,而其优化理论值为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 谐振耦合 效率分析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19
作者 高键鑫 吴旭升 +1 位作者 高嵬 李广义 《电源学报》 CSCD 2017年第2期166-178,共13页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技术可以使电气设备摆脱导线的束缚,极大地扩展电气设备的活动范围,提升特殊环境下供电的安全性能。针对目前CPT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磁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ICPT)技术,首先论述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以坡印廷...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技术可以使电气设备摆脱导线的束缚,极大地扩展电气设备的活动范围,提升特殊环境下供电的安全性能。针对目前CPT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磁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ICPT)技术,首先论述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以坡印廷矢量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非接触供电技术的实现原理。将现有的CPT技术按实现原理进行了分类,将磁共振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归入ICPT技术分类;系统性地分析了ICPT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指出耦合器耦合系数低是ICPT技术的主要技术问题,其他问题是在该问题无法解决时采用其他技术弥补而产生的。最后,论述了ICPT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及现有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 磁耦合 谐振 无线电能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阻抗变换的稳频高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被引量:9
20
作者 夏晨阳 张彦兵 +3 位作者 伍小杰 孙跃 左兰 李朝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4-819,共6页
为提高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在变负载工作模式下的频率稳定性和效率,提出了基于阻抗变换的稳频高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法.根据开关变换器可实现阻抗变换,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副边结构中加入开关变换器,通过控制开关变换器中开关管... 为提高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在变负载工作模式下的频率稳定性和效率,提出了基于阻抗变换的稳频高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法.根据开关变换器可实现阻抗变换,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副边结构中加入开关变换器,通过控制开关变换器中开关管占空比进行负载电阻的等效变换,并优化设计系统谐振补偿参数;通过对系统谐振网络以及阻抗变换电路的分析,推导出了系统关键参数设计的计算公式及阻抗变换电路占空比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负载电阻在1~10Ω范围内变化时,通过实时调节开关管占空比,能够始终保证系统效率达到6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 阻抗变换 频率 稳定性 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