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composite 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effects using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1
作者 钟志鹏 何郁波 万水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33-340,共8页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a composite material or bi-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problem (e.g., resistant coating and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subjected to c...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a composite material or bi-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problem (e.g., resistant coating and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subjected to complicated load conditions. To decrease the calculation scale and calculation errors, the local Lagrange multipliers are solved only on a pair of contact nodes using the Jacobi iteration method, and the constraint modification of the tangential multipliers are required. Afte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esent node-pairs Lagrange multiplier, it is turned to next contact node-pairs until all node-pairs have finished. Compared with an ordinary contact algorithm, the new local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allowed a more precise element on the contact face without the stiffness matrix singularity.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and the contact region of an infinite plate central crack are calculated and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The contact zone near the crack tip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singularity of stress fields are studied. Furthermore, the frictional contacts are also considered and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IFs. The normalized mode-II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KII fo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 by 16% when f changes from 1 to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and friction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nterface crack mixed mode loading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罚函数法的大变形冲击碰撞问题显式健壮格式
2
作者 初东阳 戎宇飞 +3 位作者 周章涛 伍星星 汪俊 王海坤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7,共14页
为了提高基于罚函数法的显式有限元对大变形接触-碰撞问题仿真的精确性和健壮性,基于前增量位移中心差分方法,发展了一种新的大变形接触非侵入算法。将动力方程求解步分解为不考虑接触的预估步和考虑接触的修正步,在当前时刻,采用罚函... 为了提高基于罚函数法的显式有限元对大变形接触-碰撞问题仿真的精确性和健壮性,基于前增量位移中心差分方法,发展了一种新的大变形接触非侵入算法。将动力方程求解步分解为不考虑接触的预估步和考虑接触的修正步,在当前时刻,采用罚函数法施加接触惩罚力,使其满足非侵入条件,从而提高显式接触计算的精确性;在仅能获得下一时刻位移的情况下,为了精确计算下一时刻的大变形内力,基于任意参考构型大变形理论,将动力学方程内力项映射到已知的参考构型求解,避免使用相关物理量的中间构型近似值,从而降低由大变形计算引入的数值误差。更严格的几何非线性算法以及接触算法可有效抑制实体间的非物理穿透和大变形碰撞过程中的单元畸变,提高计算程序的健壮性。对典型碰撞及侵彻算例进行仿真,并与商业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发展的大变形接触-碰撞显式算法的正确性,并证明了在高速大变形碰撞仿真方面,当前接触-碰撞显式算法比基于蛙跳格式中心差分和罚函数法的经典接触-碰撞算法更加健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碰撞 显式有限元方法 接触算法 几何大变形 罚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uristic Computing Methods for Contact Plan Design in the Spatial-Node-Based Internet of Everything 被引量:3
3
作者 Cuiqin Dai Qingyang Song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53-68,共16页
To satisfy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high-speed transmission, high-efficiency computing, and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in the high-dynamic an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the Contact Plan Design(CPD) has attracted continuo... To satisfy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high-speed transmission, high-efficiency computing, and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in the high-dynamic and heterogeneous networks, the Contact Plan Design(CPD) has attracted continuou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for the spatial-node-based 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NP-hardness of contact scheduling and the attenuation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the spatial-node-based IoE. Two heuristic computing methods for contact plan design are proposed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topology, the intermittent connectivity, and the adaptive transmission in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which are named Contact Plan Design-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D-PSO) and Contact Plan Design-Greedy algorithm with the Minimum Delivery Time(CPD-GMDT) separately. For the population-based algorithm, CPD-PSO not only solves the CPD problem with a limited-resource condition, but also dynamically adjusts the search scope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searching capability of the algorithm. For the CPD-GMDT that makes CP decis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e, the algorithm uses the idea of greedy algorithm to schedule Satellite-Platform Links(SPLs) and Inter Satellite Links(ISL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strategies of optimal matching and load balanc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PD-PSO outperforms Contact Plan Design-Genetic Algorithm(CPD-GA) in terms of fitness and delivery time, and CPD-GMDT presents better overall delay than Fair Contact Plan(F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ET of Everything HEURISTIC computing contact plan desig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GREEDY algorith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滑粒子法中的摩擦接触算法及其在含界面土体变形问题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丁 黄文雄 黄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作为拉格朗日型的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在固体极大变形问题的数值求解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包含界面接触的固体大变形问题的SPH模拟,基于一种能改善边界精度的光滑粒...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作为拉格朗日型的无网格粒子类方法,在固体极大变形问题的数值求解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包含界面接触的固体大变形问题的SPH模拟,基于一种能改善边界精度的光滑粒子插值格式——有限粒子法(finiteparticlemethod,简称FPM),提出了一种新的点对体积的离散(point-to-volume discretization,简称PTVD)界面接触算法。该算法实际是将界面接触力等价转换为接触点附近两组粒子间的外部相互作用力。具体是根据接触界面特点将接触面两侧物体离散后的粒子划分为主体粒子和从属粒子,对于每个接触点附近的从属粒子,根据其影响域所包含的主体粒子情况确定该粒子与接触面的相对关系计算法向接触力,根据其影响域内两类粒子的相对切向速度和界面摩擦系数计算切向接触力。PTVD接触算法可避免界面粒子识别及精确模拟等相关的复杂接触力计算,充分体现了光滑粒子法的非局部特点。在利用经典界面接触和摩擦算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将PTVD算法应用于颗粒土拟静力坍塌和弹体侵彻软土等涉及接触界面的大变形土力学问题SPH数值分析,结果表明PTVD算法在摩擦接触问题的SPH数值分析中具有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法 摩擦接触界面 大变形 PTVD接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砟道床人工捣固作业模型建立及力学性能分析
5
作者 钱忠霞 肖宏 +2 位作者 张智海 迟义浩 方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1251,共11页
为研究人工捣固作业对道床质量状态的作用机理,基于离散元与多体动力学耦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人工捣固装置-散体道床仿真模型,有效模拟工人的捣固作业过程,并通过现场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人工捣固作业对道床刚度及接触状态的影... 为研究人工捣固作业对道床质量状态的作用机理,基于离散元与多体动力学耦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人工捣固装置-散体道床仿真模型,有效模拟工人的捣固作业过程,并通过现场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人工捣固作业对道床刚度及接触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捣固作业会使道床刚度降低,作业后支承刚度为101.85 kN/mm,降低了28.48%,回弹刚度为206.77 kN/mm,降低了9.02%;在捣入及振捣阶段,道砟间接触状态发生改变,同时轨枕下方与道砟颗粒的接触数目增多,有利于枕下空隙的填充;在撤镐阶段,道砟配位数逐渐增大,法向接触力分布趋向均匀,有利于道床的稳定;人工捣固作业有效减小了轨枕周边区域道砟间接触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道床 人工捣固装置 离散元 耦合算法 接触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车与月壤交互作用的离散元-多体动力学耦合建模
6
作者 徐鸿 雷波 刘锦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9-249,共11页
目前,对于散体颗粒物质与复杂机械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面临着跨尺度、计算规模庞大以及非光滑表面的接触检测困难等问题。为了探究月球车与月壤交互作用,首先对颗粒-多体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接触算法进行研究。分别用离散元方法(discre... 目前,对于散体颗粒物质与复杂机械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面临着跨尺度、计算规模庞大以及非光滑表面的接触检测困难等问题。为了探究月球车与月壤交互作用,首先对颗粒-多体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接触算法进行研究。分别用离散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和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 MBD)笛卡尔方法建立了散体球形颗粒和含约束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基于Hertz-Mindlin模型计算颗粒与刚体的接触力,在此基础上给出顺序耦合策略,建立了离散元和多体耦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月球车齿状车轮的非光滑表面与颗粒之间接触检测规模庞大的问题,提出了非光滑形状物体的分区域局部检测方法,降低了局部检测的规模。通过对比圆柱体冲击颗粒的试验和仿真结果,验证了离散元-多体耦合模型的准确性。在耦合动力学建模和接触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齿状车轮的月球车在月壤上行驶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研究不同驱动参数下的系统动力学特性以及不同轮胎形状对行驶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错形轮齿的月球车相较直齿形轮齿前进距离多14%,前进效率较高,该研究对月球车的设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方法(DEM) 多体动力学(MBD) 月球车 耦合建模 高效接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实测轮轨蠕滑曲线模拟
7
作者 张洪吉 安博洋 +3 位作者 王小韬 陶功权 丁昊昊 王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77,共7页
轮轨黏着-蠕滑特性直接影响着轮轨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列车的运行安全。为在轮轨接触数值模型中合理地表征实测黏着-蠕滑曲线的影响,在KP模型和改进FASTSIM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黏着-蠕滑特征参数初值计算方法,结合遗传算法设计参数拟合过... 轮轨黏着-蠕滑特性直接影响着轮轨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列车的运行安全。为在轮轨接触数值模型中合理地表征实测黏着-蠕滑曲线的影响,在KP模型和改进FASTSIM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黏着-蠕滑特征参数初值计算方法,结合遗传算法设计参数拟合过程并选取合适的适应度函数,形成了一种获取描述轮轨黏着-蠕滑特性特征参数的通用方法,随后以160 km/h速度的实测蠕滑数据为例,分析对比了本文算法拟合蠕滑曲线的计算效率及与理想工况下局部接触结果的差异。研究表明:(1)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拟合不同速度工况对应的实测黏着-蠕滑曲线时均具有较高的精度,提出的拟合特征参数取值范围提高了遗传算法收敛速度,与遍历法相比计算速度提高18.5倍;(2)考虑潮湿环境实测轮轨黏着-蠕滑曲线时,轮轨黏滑分布、切向接触应力较干态理想工况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接触斑最大切向接触应力减小、滑动区面积随蠕滑率增大的速度减缓等。本文算法满足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仿真要求,可更真实地模拟实际环境条件下的轮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蠕滑曲线 轮轨黏着-蠕滑特性 遗传算法 轮轨接触 蠕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anny-Devernay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的接触角测量方法研究
8
作者 张毛迪 王军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80,共7页
针对传统Canny算法对液滴边缘检测精度不足,导致接触角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Canny-Devernay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对传统Canny算法进行改进,借助快速引导滤波替代高斯滤波,通过基于PLIP模型的四方向梯度算子计算梯度与... 针对传统Canny算法对液滴边缘检测精度不足,导致接触角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Canny-Devernay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该算法对传统Canny算法进行改进,借助快速引导滤波替代高斯滤波,通过基于PLIP模型的四方向梯度算子计算梯度与方向,并采用一种局部最大类间方差法实现自适应阈值选择。将改进后的Canny算法与Devernay校正算法结合,最终实现亚像素级的边缘检测。实验证明,与传统Canny算法相比,改进后的算法在液滴边缘信息保留上更具优势。将基于该算法的接触角测量方法用接触角标准片检测时,其绝对误差和方差均值最低可达到0.010°与0.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测量 改进Canny算法 Devernay校正算法 亚像素边缘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身管-弹丸接触碰撞网络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静 罗灿 +2 位作者 马佳 黎科先 黄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74-2986,共13页
火炮作为一种复杂多体系统,是陆军核心火力支援装备.弹炮间隙引起的身管-弹丸接触碰撞现象,直接影响火炮系统射击精度.针对身管-弹丸复杂表面接触碰撞问题,传统的知识驱动建模策略难以较好地兼顾建模精度与预测效率.文章结合有限元数值... 火炮作为一种复杂多体系统,是陆军核心火力支援装备.弹炮间隙引起的身管-弹丸接触碰撞现象,直接影响火炮系统射击精度.针对身管-弹丸复杂表面接触碰撞问题,传统的知识驱动建模策略难以较好地兼顾建模精度与预测效率.文章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身管-弹丸接触碰撞神经网络模型,并开展模型综合性能评估:(1)建立身管内膛与弹丸前定心部接触碰撞有限元弹塑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初始碰撞速度下各物理量变化规律,构建网络模型训练所需多工况样本集;(2)引入多样性评价指标,为全面综合的接触碰撞模型性能评估奠定基础;(3)考虑神经网络超参数设置对所建模型预测精度及稳定性的重要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开展合理超参数设置研究,重点关注遗传算法相关参数设置对所建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超参数优化方案的改进,所建身管-弹丸复杂表面接触碰撞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显著提升,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碰撞 数据驱动 超参数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接触网系统可靠性评估与维修计划决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池瑞 郝芃斐 +2 位作者 陈进 屈志坚 池学鑫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7,98,共8页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四种维修方式,本文以接触网系统可靠性最高和维修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基于维修方式组合的预防维修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首先采用PWLMC混沌映射生成... 研究目的:针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四种维修方式,本文以接触网系统可靠性最高和维修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基于维修方式组合的预防维修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首先采用PWLMC混沌映射生成初始化种群,增强种群多样性,然后采取非线性递减的惯性权重调整策略,提高算法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在种群进化过程中,对每一代粒子使用归一化越界处理方法,防止算法陷入早熟。研究结论:(1)提出的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Pareto最优解前端的分布范围更广且种群多样性及获得的最优解精度均有提高;(2)在维修次数取13的情况下,改进算法获得的维修方案及该方案下各部件的动态可靠性能均达到较理想效果;(3)改进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可在满足实际安全运行的要求下得到最优决策方案,有效减低接触网系统维修费用的同时提高其可靠性,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可靠性评估与维修计划决策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系统 电气化铁路 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维修费用 可靠度 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奇异值分解算法的非接触纱线张力测量
11
作者 蒋静 彭来湖 +1 位作者 史伟民 袁豪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211,共8页
为解决目前接触式纱线张力检测易对纱线运动产生干扰的现状,设计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纱线张力测量系统。使用高速相机结合纱线弦振动理论基础和图像处理技术采集运动状态纱线图像信息。利用奇异值分解算法通过视频图像数据降维、... 为解决目前接触式纱线张力检测易对纱线运动产生干扰的现状,设计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纱线张力测量系统。使用高速相机结合纱线弦振动理论基础和图像处理技术采集运动状态纱线图像信息。利用奇异值分解算法通过视频图像数据降维、重组振动位移提取、迭代去噪等操作获取振幅频率信息。借助快速傅里叶变换将纱线振动时域特性转换为频域特性并绘制频域图及时域图,最后搭建纱线振动监测实验平台检验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纱线张力和纱线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当纱线张力在50~80 cN之间时,通过对比实验得到算法求解的纱线张力与实际测量的张力绝对误差小于10%,可较好地反映纱线实时张力情况。基于机器视觉的非接触式纱线张力具有安装简单,实时性强,精度高等特点,避免了接触式张力测量方法存在的损伤纱线和测量精度受工艺环境干扰等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值分解算法 纱线振动 图像处理 纱线张力 非接触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预测误差的轨道交通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
12
作者 杨劲松 邵奇 +3 位作者 刘金朝 陶凯 郭剑峰 彭楠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78,共5页
[目的]接触力是轨道交通弓网综合检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弓网系统性能的重要评价因素,但在检测过程中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检测数据。目前针对弓网接触力异常检测数据的剔除主要依赖于人工,影响数据分析效率,因此需深入研究弓网... [目的]接触力是轨道交通弓网综合检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弓网系统性能的重要评价因素,但在检测过程中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异常检测数据。目前针对弓网接触力异常检测数据的剔除主要依赖于人工,影响数据分析效率,因此需深入研究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方法]梳理了弓网接触力常见的异常形式,分析了不同异常形式下接触力检测数据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误差的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通过使用正常的接触力数据训练LSTM模型,使该模型能够对接触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实现正常区段与异常点的精确划分,使用基于置信区间的异常检测数据识别方法。为降低长距离异常数据对LSTM模型预测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值置换的异常数据处理方式。通过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测得的真实检测数据,分别对三种常见异常形式的弓网接触力识别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及结论]提出的算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弓网接触力异常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弓网接触力异常识别算法 LSTM预测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脱轨后被动安全防护的转向架结构优化
13
作者 胡玉炜 唐兆 +2 位作者 陈涛 彭子豪 庄达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9-1999,共11页
为了验证和优化列车转向架部件的脱轨后被动安全防护效果,提出基于多边形接触模型的列车脱轨后接触建模方法,并建立列车脱轨后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列车脱轨后运行行为。将所得横移量和结构参数组合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 为了验证和优化列车转向架部件的脱轨后被动安全防护效果,提出基于多边形接触模型的列车脱轨后接触建模方法,并建立列车脱轨后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列车脱轨后运行行为。将所得横移量和结构参数组合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拟合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基于锦标赛选择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搜索横移量最小解及其对应的参数组合。以拖车制动盘优化问题为例,运用该优化模型进行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00 km/h脱轨速度下,制动盘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的半径为335 mm、厚度为80 mm、安装位置为320 mm;与原设计相比,车辆脱轨后横移量减少80.2%,大幅度提高了制动盘被动安全防护能力。本文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和优化模型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列车结构的脱轨后被动安全防护能力优化和验证,具有较大的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轨后行为 多边形接触模型(PCM) 结构参数优化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接触网接触线磨耗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14
作者 朱海燕 夏志远 +1 位作者 何宫翰 胡佳宾 《电气化铁道》 2024年第S01期103-106,共4页
针对传统人工巡检和机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接触线磨耗检测方案。该方案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接触线图像,并借助先进图像处理算法,实现非接触式、高精度、高效率的磨耗实时监测与评估。
关键词 接触线磨耗 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处理算法 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有限元计算中的接触算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福军 王利萍 +1 位作者 程建钢 姚振汉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7,共6页
针对动态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提出了一种新的接触算法.新算法引入局部拉氏乘子技术来计算接触力.由于同时考虑了无穿透的接触约束条件和相邻接触对的相互影响,较之广泛使用的罚参数法,新算法使接触约束条件和系统平衡方程得到... 针对动态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并行计算,提出了一种新的接触算法.新算法引入局部拉氏乘子技术来计算接触力.由于同时考虑了无穿透的接触约束条件和相邻接触对的相互影响,较之广泛使用的罚参数法,新算法使接触约束条件和系统平衡方程得到更充分的满足.虽然为提高接触计算精度而在局部采用了迭代技术,但算法仍然具有较高的效率,且与显式时间积分方案完全相容.此外,通过构造专门的区域分解方案,实现了将现有为串行程序开发的搜索算法平滑移植到并行环境的目标.数值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接触算法具有很好的并行性,在保证了接触问题并行计算精度的同时,取得了满意的并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法 并行计算 接触算法 显式时间积分 区域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作用下碎石土滑坡解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64
16
作者 许建聪 尚岳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2,118,共8页
为了揭示碎石土滑坡的变形解体破坏机制,结合工程实例,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和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三维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以及运用碎石土边坡地下水管网状排泄系... 为了揭示碎石土滑坡的变形解体破坏机制,结合工程实例,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和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三维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以及运用碎石土边坡地下水管网状排泄系统理论,分析降雨作用下碎石土滑坡的变形解体破坏过程,揭示了降雨作用下中深层碎石土滑坡变形解体破坏的主要机制和一般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长时间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中深层碎石土滑坡发生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采用考虑降雨作用的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可以更好地反映该类型滑坡在降雨作用下所处的实际状态及滑坡的滑动过程,可以为该类型滑坡稳定性的准确评价和预测预报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碎石土滑坡 弹塑性有限元 接触算法 解体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沟球轴承运转过程动态特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3
17
作者 林腾蛟 荣崎 +1 位作者 李润方 邵毅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综合考虑轴承径向载荷及转速的影响,应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深沟球轴承多体动力接触有限元模型;以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法为基础,采用全积分单元算法控制沙漏,设置质量缩放系数缩减计算时间,对内圈施加不同转速时的深沟球轴承进行动力... 综合考虑轴承径向载荷及转速的影响,应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深沟球轴承多体动力接触有限元模型;以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法为基础,采用全积分单元算法控制沙漏,设置质量缩放系数缩减计算时间,对内圈施加不同转速时的深沟球轴承进行动力接触分析,得出了深沟球轴承运转过程的动态响应及滚动体的应力分布。滚动体的最大和最小线速度分别出现在与内、外圈接触点上,各转速下滚动体与内圈接触的应力基本相同,滚动体与外圈接触的应力随转速增高而相应增大,滚动体与外圈间接触力的波动大于内圈,而滚动体与保持架间的作用力较小。研究表明,AN-SYS/LS-DYNA是分析轴承运转过程动力接触问题十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轴承 动力接触 显式算法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H统一算法对自由流体冲击弹性结构体问题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雁鸣 何琨 +1 位作者 陈坚强 袁先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60-65,共6页
对自由流体冲击弹性结构体涉及的自由界面运动、弹塑性变形、流固耦合作用等问题进行模拟时要求能有效计算介质运动变形与流固间耦合作用。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将流体、弹性体视为连续介质,用统一的N-S方程与虚拟压缩状态方程求... 对自由流体冲击弹性结构体涉及的自由界面运动、弹塑性变形、流固耦合作用等问题进行模拟时要求能有效计算介质运动变形与流固间耦合作用。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将流体、弹性体视为连续介质,用统一的N-S方程与虚拟压缩状态方程求解。基于初始粒子类型划分提出新的介质接触算法,通过在结构体表面增加结构体表面粒子,使流体与弹性体介质间相互作用实现稳定传递。计算结果表明,所用SPH统一算法与接触算法能准确有效模拟自由流体冲击弹性结构体变形回弹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变形回弹 SPH方法 接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碰撞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成军 陈小伟 柳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1-274,共14页
接触-碰撞广泛存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是影响数值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变形体间接触-碰撞问题的显式有限元计算,介绍接触-碰撞算法近30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首先,简要介绍接触-碰撞问题的界面离散模型;然后,从全局接... 接触-碰撞广泛存在于实际工程问题中,是影响数值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变形体间接触-碰撞问题的显式有限元计算,介绍接触-碰撞算法近30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首先,简要介绍接触-碰撞问题的界面离散模型;然后,从全局接触搜索、局部搜索、接触约束施加以及接触计算的并行化四方面详细阐述目前主要算法的基本思想与特点,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最后,对接触-碰撞算法相关研究方向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动力学 显式有限元 接触算法 接触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石土滑坡的因素敏感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36
20
作者 许建聪 尚岳全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46-2051,共6页
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和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不平衡推力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影响碎石土滑坡各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按因素敏感度从大到小排列,主要... 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和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不平衡推力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影响碎石土滑坡各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按因素敏感度从大到小排列,主要影响碎石土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依次为滑面岩土体内摩擦角、地形坡度、滑体饱水面积比和滑面岩土体的内聚力。地形坡度大、具有低内摩擦角滑面的碎石土滑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差,而连续降雨、强降雨会抬高地下水位增大滑体饱水面积比,降低滑面带岩土体抗剪强度,增加下滑力,对碎石土滑坡的稳定性将产生最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对碎石土滑坡进行加固处理时,必须优先考虑采取提高滑面等效内摩擦角、降低地形坡度结合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其次考虑采取提高滑面岩土体内聚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土滑坡 弹塑性有限元 接触算法 不平衡推力法 因素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