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学学科发展
1
作者 朱旭东 杨明全 阚维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2,共9页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 基础教育学晋升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丰富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内涵,自主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对于推动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有相对明确的学科定位与性质,学术体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实践论、基础教育主体论和基础教育治理论。走向自主知识构建是基础教育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包括完善学科建制、明确基础教育学与教育学体系内相邻学科的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基础教育学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2
作者 杨明全 赵瑶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基础教育学被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策导向、理论自觉与实践诉求三重驱动逻辑的推动下,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遵循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与... 基础教育学被列为教育学二级学科,为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政策导向、理论自觉与实践诉求三重驱动逻辑的推动下,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遵循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既要实现培根铸魂与推陈出新的辩证统一,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在国际对话中平衡自主性与开放性。“三大体系”建设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行动指南,要通过强化学科体系根基、深化学术体系创新和建构话语体系矩阵,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科建设 “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理追问与行动自觉
3
作者 周作宇 李传宗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3,共10页
实施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回答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何以可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学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教育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建基于人的可教育性,并体现为教育的社会... 实施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回答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何以可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学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教育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建基于人的可教育性,并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教育学的可能性因教育问题的高度复杂性而成为问题。教育学的理论可能性建基于学科边界的适当划分,现实可能性则建基于跨越学科边界的多学科互动。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既建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也建基于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和面向世界的学术对话。中国教育学人要在不断反思、错误学习和坚定行动中建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可教育性 学科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
4
作者 冯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2,共9页
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 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个体目的上,强调做人,注重人格培养,推动人的全面成长;在社会目的上,强调做中国人,强化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教育目的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教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审思与探索
5
作者 王晶莹 杜蕾 郑永和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共9页
中国科学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与文明转型的历史责任。科学教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体现了“科学救国—科学建国—科学兴国—科学强国”的嬗变轨迹,科学教育学知识体系也经历了从被动移植到主动建构的历... 中国科学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与文明转型的历史责任。科学教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体现了“科学救国—科学建国—科学兴国—科学强国”的嬗变轨迹,科学教育学知识体系也经历了从被动移植到主动建构的历史过程。依据知识生产机制的转型需求,现代科学教育需要实现校社协同、跨学科融合及范式整合的系统性变革。针对“道器之辨”的文化取向局限、学科定位的制度约束及理论创新的现实困境,科学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具备文化根性、时代特征与战略视野,要以本土实践重构理论内核,以数智技术驱动研究范式的革新,同时学科建制要立足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学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教育学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自觉
6
作者 王统领 杜长亮 李少丹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4,38,共11页
当今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发展日益超出业已建立起的理论解读框架和解释能力,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主体融合了中国训练实践方面的本土化与在地性不足。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 当今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发展日益超出业已建立起的理论解读框架和解释能力,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主体融合了中国训练实践方面的本土化与在地性不足。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需要方法论自觉。学界要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方位上,自觉担当方法论自觉的任务,即要做到:(1)历史自觉——对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进程知识体系构建的要素进行客观考察;(2)主体自觉——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立场进行精准确认;(3)方法自觉——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进行不断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理论 自主知识体系 构建 方法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调查+”:论区域国别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7
作者 朱文珊 吴浩 《国际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33,159,160,共21页
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研究方法体系逐步细化。研究者深入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成为区域国别学核心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起源于人类学,随着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逐渐“外溢”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 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研究方法体系逐步细化。研究者深入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成为区域国别学核心研究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法起源于人类学,随着学科发展与社会变迁,逐渐“外溢”到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田野调查法由参与观察、访谈、深描、谱系图等构成,具有在场性、整体性、比较性等特征,可以提供研究对象国家和地区的本土经验与第一手资料,能够满足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求。基于学科设置与研究目标的不同,区域国别学应在参考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上,采取更为宏观的研究视角,形成多学科、跨学科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为核心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本土经验,基于“国情”“区情”提出具体问题,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全面深刻地理解区域国别场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田野调查+”作为结合理论与实践、打通跨学科道路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研究方法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问题表征与实现路径
8
作者 李慧慧 和学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共11页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者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不断发挥自主意识与主体自觉,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反映、学理化提炼与特色化表达而形成的认识成果。近年来,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成效显著,但相对于教...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教育学者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不断发挥自主意识与主体自觉,对中国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反映、学理化提炼与特色化表达而形成的认识成果。近年来,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成效显著,但相对于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知识需求仍显匮乏: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路径依赖问题仍然严峻,教育学知识的组织存在零散化问题,教育学知识对中国教育实践的解释力不强,对全球教育学知识的贡献较为有限。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学知识生产主体的组织建设,提升教育学宏大理论的统整作用,强化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学理化水平,秉持观照人类命运的知识生产立场,以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生产 问题表征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改革与学科建设(笔谈) 被引量:3
9
作者 柳海民 侯怀银 +1 位作者 余文森 李敏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 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终身教育视野下,基础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教育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路径是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门科目)的视角回答了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深受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滋养,其自身的知识生产遵循内生逻辑。构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当下,以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为己任,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智慧与未来机遇中汲取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实践路径 课程标准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思想创新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郝文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学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学科和学术话语发展、学科和学术人...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而形成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教育学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学科和学术话语发展、学科和学术人才培育、学科和学术治理等五个系统的灵魂、动力和关键,也是此五个子系统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实力的象征、成效的标准。政治方向和思想影响力都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标准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有效促进教育实践发展的教育思想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资源。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思想创新为核心,努力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思想创新 教育学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和建构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郝文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教育主体自主建构的全面深入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系统;是在海内外文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影响、交融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合目的与合规律、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统一的知识体系;是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结合形...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教育主体自主建构的全面深入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知识系统;是在海内外文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影响、交融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合目的与合规律、价值追求与思维逻辑统一的知识体系;是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结合形成的知识体系。这既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也决定了它形成的规律和原则、方式、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质特征 建构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教师教育教学法研究的特征、知识建构及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淼 宋萑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13,共16页
在教师教育领域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还未形成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系统知识来回应现实实践,国际研究可为此提供视野与基础。当前国际上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强调教学专业复杂性... 在教师教育领域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还未形成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系统知识来回应现实实践,国际研究可为此提供视野与基础。当前国际上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强调教学专业复杂性、形成教“教”与学“教”的基本框架、重视教学推理与思考明确化、发展多种立场或取向、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等特征。围绕这些关注点,可构建起包含教师教育教学法价值论、本体论、主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知识体系。这启示我国学界未来在教师教育实践的整体系统下,针对教师教育教学法重构内涵、建设多样态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多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探索并行的路径,并作用于中国自主的教师教育知识体系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学法 教“教” 学“教” 知识体系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与“历史”中我国民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中缘 潘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48,共8页
聚焦近现代法律史领域,基于传统民法的社会伦理、民商合一、公私法融合知识传统,通过“实践”与“历史”视角,针对我国法律崇公抑私、重财产轻主体现状,演绎出中国法律现代性转型的知识前提与知识动力。基于中国民法自身传统和司法基因... 聚焦近现代法律史领域,基于传统民法的社会伦理、民商合一、公私法融合知识传统,通过“实践”与“历史”视角,针对我国法律崇公抑私、重财产轻主体现状,演绎出中国法律现代性转型的知识前提与知识动力。基于中国民法自身传统和司法基因,消除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将“实践”置于中国民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对民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进行历史性反思与现代性重建。中国民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超越“形式理性”与“实质非理性”二元对立,基于“实用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突出传统司法道德性表达和实用性行动的结合,在认同多元传统、共同形塑现实基础上,完成允许移植和本土并存法律制度的自主性知识建构,形成多元价值共识,实现中国法律的现代性转型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历史主体 实践主体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与转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栋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学以新的时代使命、学科重任与发展诉求,需要中国教育学人始终立足教育实践之基,满足学科发展之需,回答特色时代之问。新文科建设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内涵特质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变... 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学以新的时代使命、学科重任与发展诉求,需要中国教育学人始终立足教育实践之基,满足学科发展之需,回答特色时代之问。新文科建设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的内涵特质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和转向提供了新的思想源头、分析框架、思维逻辑与转换路径。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在历经单学科专业式分化的“模式Ⅰ”与跨学科交叉式协同的“模式Ⅱ”之后,正在迈向超学科智媒式融合的“模式Ⅲ”,呈现出由内而外、由单向到多维、由他觉到自觉、由学科割裂到边界融合的整体趋势与变革景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科,新文科建设催生了未来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三重转向:从实求知的回归,共生群体的集聚,文化生态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中国教育学 知识生产 范式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年:研究回顾与方向探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宗劲 王晓洲 陈欣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45,共14页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和“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与转型发展”两大话语,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重心经历了由...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和“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与转型发展”两大话语,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重心经历了由本体论到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转变。在本体论层面,中国学者坚持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并致力于澄清其内涵和研究边界。在价值论层面,学界对比较教育不同价值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而对于在当下或者未来比较教育在我国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或者发挥何种价值,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在方法论层面,研究者更倾向于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以弥补研究者在方法上的无意识,但“拿来主义”的态度也导致方法论研究缺乏重心。未来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应该聚焦于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不断回应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中寻求知识创新。为此,比较教育需要建立自己的学科规范,并加强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 学科建设 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规范 本体论 价值论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未来趋向
16
作者 牛军明 张德祥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1,共10页
教材是一门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改革经验的呈现和总结。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教材诞生于1984年,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创建期、繁荣发展期、深化探索期。4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呈现出从实践服务取向转向... 教材是一门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改革经验的呈现和总结。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教材诞生于1984年,至今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创建期、繁荣发展期、深化探索期。4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呈现出从实践服务取向转向理论建构取向、从教育学知识基础转向多学科知识基础、从以自发建构为主转向以组织建构为主、从二元建构逻辑转向三元建构逻辑的基本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学教材建设的未来趋向为: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并举,坚守高等教育学教材的价值立场;坚持“学科建构与问题分析”并重,提升高等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坚持“研究性与育人性”互促,释放高等教育学教材的基本功能;坚持“平面性与立体性”相结合,优化高等教育学教材的设计与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教材建设 学科建设 高深知识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规则与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方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面向全媒体传播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出版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繁荣的应有之义。文章旨在探讨构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规则与实践路径,从融合出版的话语表征、语境重构与范式... 新时代新征程,构建面向全媒体传播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出版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繁荣的应有之义。文章旨在探讨构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规则与实践路径,从融合出版的话语表征、语境重构与范式转型等维度深入分析构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规则。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构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路径,包括知识元建构、知识融合、知识关联规则建构、知识体系可视化以及知识更新与演化等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出版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规则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内化的角度论如何提升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秋枫 李瑛 吕洁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204-207,共4页
翻转课堂带来了教学流程的逆序,但我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流程的逆序层面,需要从知识内化的角度看是否真正地发生了知识的内化。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着重从知识内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转课堂中提升学生自... 翻转课堂带来了教学流程的逆序,但我们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流程的逆序层面,需要从知识内化的角度看是否真正地发生了知识的内化。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着重从知识内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转课堂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微视频、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 知识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9
19
作者 侯怀银 王茜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知识,合理借鉴与教育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从知识层面概括和提炼教育实践经验,在对教育领域的概念和命题等进行诠释和解答的过程中生成的知识...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知识,合理借鉴与教育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传统,从知识层面概括和提炼教育实践经验,在对教育领域的概念和命题等进行诠释和解答的过程中生成的知识系统。20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经历了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基于教育学立场的自主知识体系在逐步形成,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与教材知识体系均得到发展,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道路得到探索。20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了四方面的启示:处理好顶层设计与物质配套的关系;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处理好知识逻辑与学科逻辑的关系;处理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三大体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转换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22
20
作者 徐选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7-187,216,共12页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现代化-主体性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