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测井智能分级方法
1
作者 张海涛 谭茂金 +2 位作者 陈阵 王长瑜 李博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60,共12页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 致密砂岩气藏是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储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评价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对孔隙结构表征的测井评价方法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压汞实验能够得到表征储层孔喉配置关系及渗流能力的数据,核磁共振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组分孔隙分布,将两种手段联合,用于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根据岩心压汞及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提取了对孔隙结构敏感的6个参数,分别建立了6个孔隙结构参数与核磁共振组分的孔隙度关系,实现了孔隙结构参数的测井解释。研究了K均值聚类及主成分分析、降维分析的算法和步骤,对孔隙结构参数测井解释结果进行聚类,实现了孔隙结构的智能分级。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韦州地区羊虎沟组的孔隙结构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孔隙结构分级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其他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压汞实验 核磁共振测井 K均值聚类 孔隙结构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的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表征新方法
2
作者 刘客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3,共9页
致密砂岩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为准确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营3储层致密砂岩为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了多尺度研究,通... 致密砂岩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严重。为准确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营3储层致密砂岩为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了多尺度研究,通过将NMR与CMP实验相联合,有效识别了孔隙与喉道半径分布,明确了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实验表明:经过NMR与CMP联合识别,目标储层的平均喉道半径为0.331~0.824μm,平均孔隙半径为17.600~24.290μm,平均孔喉连通比为27.62~53.17;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下限是一个范围,下界限r_(1)和上界限r_(2)可将赋存流体划分为束缚区、过渡区和可动区;随着渗透率降低,r_(1)逐渐增大,r_(2)逐渐降低,束缚区范围变大,过渡区和可动区范围变小;r_(1)增大会导致吸附孔孔隙度增大,渗流孔孔隙度降低,储层质量变差;r_(1)可作为评价储层流动能力界限的指标。该研究成果可为优选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喉道 恒速压汞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盘江矿区中煤阶煤孔隙结构综合表征及多尺度分形特征
3
作者 胡永忠 徐再刚 邓恩德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1,共9页
为探究黔西南盘江矿区二叠系龙潭组中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形特征,通过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表征,基于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中煤阶煤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煤阶煤微孔和小孔较为发育,孔隙... 为探究黔西南盘江矿区二叠系龙潭组中煤阶煤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形特征,通过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孔隙结构进行精细表征,基于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中煤阶煤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煤阶煤微孔和小孔较为发育,孔隙开放程度与连通性较好,孔隙分形特征较为显著;中煤阶煤综合分形维数可较好地反映中煤阶煤的变质程度,并与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层气赋存情况与解吸难易程度,即中煤阶煤分形维数越大,越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与利用。该研究结论可为研究区后续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煤阶煤 孔隙结构 分形理论 高压压汞 氮气吸附 盘江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 被引量:9
4
作者 甯波 任大忠 +6 位作者 王虎 张瀚澎 郭建林 付宁海 李俊键 李天 李启晖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 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气藏的开发至关重要。文中以临兴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研究结果显示:致密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其次为粒间孔、晶间孔和微裂隙;高压压汞、CO_(2)吸附、N_(2)吸附以及渗吸-核磁等实验结果均反映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多尺度联合法表征的致密砂岩孔径分布以微孔为主,介孔次之,大孔最少;微孔的大量分布为比表面积做出主要贡献,介孔、大孔贡献较少,孔容主要由微孔、介孔贡献,大孔贡献较少;核磁共振计算的孔径分布比例与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在介孔、大孔阶段具有较好一致性,在微孔阶段,多尺度联合法的计算值大于核磁共振法,表明微孔为气藏的主要气体储集空间,而介孔和大孔为气体运移的主要通道,多尺度联合法在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方面更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气体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孔隙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娜 李卉 +3 位作者 刘鸿 陈方文 杨森 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 玛湖凹陷风城组属于具有物源多、岩性复杂、整体含油、甜点分散等特征的混积型碱湖沉积,为了对页岩油进行高效勘探和开发,需要对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以高压压汞、岩石热解等实验结果为基础,对玛页1井风城组储集层及其页岩油可动性等进行评价,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评价页岩油地质甜点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和游离烃含量与100倍总有机碳含量之差分别是评价风城组储集层储集性能、含油性、脆性和页岩油可动性的参数;利用4个参数构建页岩油地质甜点优选模型,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二类和三类页岩油地质甜点的页岩油甜点因子分别为大于0.2823、0.0111~0.2823和小于0.0111;玛页1井风城组一类页岩油地质甜点主要分布在风二段上部和风三段,岩性以泥岩和白云质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玛页1井 风城组 页岩油 地质甜点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力 刘岩 +3 位作者 曹茜 邓虎成 王亮 陈婷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I0003,I0004,共15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喉关系复杂和孔渗相关关系差等特点。以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法表征全孔径分布,建立全尺度的毛细管压力曲线,明确不同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的关系,进行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高压压汞实验中大孔(孔径≥50 nm)标定的核磁孔径分布可准确表征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谱图计算的峰度参数与孔隙度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储集能力;伪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的相关因数和分形维数参数与渗透率相关关系好,可评价储层宏观渗流能力;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分为3类,由Ⅰ类到Ⅲ类,储集空间类型由残余粒间孔占优势向粒内溶孔占优势变化,峰度逐渐变小,分形维数变大,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下降。该结果为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与开发效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部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法 核磁共振法 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千慧 李海波 +5 位作者 邢济麟 杨正明 薛伟 姚兰兰 杜猛 孟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42-4951,共10页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高速离心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与分级评价——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赵静 黄志龙 +2 位作者 张景缘 邓广君 许马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08,共14页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 [目的]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微观形态,划分储层孔隙结构级次,多角度半定量评价储层的储集特征和渗流能力,有助于明确具有高效产能潜力的储层类型。[方法]以莺歌海盆乐东区黄流组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开展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计算与分级评价的研究。[结果]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大孔喉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接近3,孔隙结构越复杂,连通的大孔喉越少。依据孔喉分级特征、成岩相、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建立了孔隙结构分级评价的四类模型:类型Ⅰ为小孔喉优势型储层,强胶结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小于45%,D_(max)值为2.75~2.90,致密储层;类型Ⅱ为大—小孔喉连续型储层,弱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45%~70%,D_(max)值为2.70~2.85,低渗储层;类型Ⅲ为大孔喉优势型储层,强溶蚀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大于70%,D_(max)值为2.55~2.65,优质储层;类型Ⅳ为大孔喉单峰型储层,强压实成岩相,大孔喉孔隙度占比50%~60%,D_(max)值为2.65~2.75,低渗储层。通过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储层类型测井预测模型,对比储层类型与气测响应和储层含气饱和度,发现Ⅲ类储层的产气效能高,具有勘探价值。[结论]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与分类提供了新思路,明确了储层孔隙结构对气水分布存在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孔隙结构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硕 王飞 +3 位作者 于瑞 高建星 师昊 朱玉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 孔喉微观结构定量评价一直是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分形维数为突破口,在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不同井中采集了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12个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以及分形理论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喉结构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由剩余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组成。总分形维数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对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孔的分形维数与孔喉结构参数的相关性更好,表明中孔的非均质性和表面粗糙度主要影响储集空间和渗流性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品质与分形维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越有利于油气富集的储层,其分形维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 高压压汞 孔喉结构 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流体可动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康小斌 闫钰琦 +1 位作者 屈亚宁 刘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可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对应的平均孔喉半径逐渐减小,且储层物性和流体可动性依次变差;通过高压压汞来转换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2谱可以精确表征半径为0.001~4μm的全孔径孔喉大小分布以及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可定量表示可动流体占据岩样内有效孔隙空间的大小,能够有效评价储层流体的可动性;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控于孔喉结构参数,且受储层物性和黏土矿物含量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评价和开发潜力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流体可动性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可动流体T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可动流体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夏玉磊 兰建平 姚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1,共11页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 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多变的可动流体分布,而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又是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的重点。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采用离心试验、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铸体薄片等方法,建立了神木地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标准,明确了3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及孔隙、喉道类型,提出了适用于目标储层转换系数的新方法,并定量评价了3类岩石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中Ⅰ、Ⅱ类岩石孔隙以孔径大于10μm的残余粒间孔和孔径大于1μm的溶蚀孔为主,喉道以缩小型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参数较好,大孔隙发育程度高、孔喉间连通性好、可动流体赋存量大,大部分可动流体赋存于T_(2)谱右峰对应的大孔隙中,而左峰对应的小孔隙中可动流体含量低。Ⅲ类岩石孔隙结构参数差、可动流体百分比低、孔喉以晶间孔和管束状喉道为主。目标储层平均转换系数为0.029μm/ms,但Ⅰ、Ⅱ类岩石转换系数小于Ⅲ类,转换后的Ⅰ、Ⅱ类岩石T_(2)谱的右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而Ⅲ类岩石T_(2)谱的左峰与压汞孔隙半径分布的主峰相对应。Ⅰ、Ⅱ类岩石孔径大于1μm的孔隙中可动流体百分比高,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为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微观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成岩相类型及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刚 李鑫 +3 位作者 韩雅坤 李峰 陈莹 李林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4-1505,共12页
为了在深埋藏、强非均质性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基于直观微区观测、间接压汞表征及孔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储层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成岩相类型,进而明确不同成岩相的差异储集能力特征,评价... 为了在深埋藏、强非均质性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基于直观微区观测、间接压汞表征及孔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储层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成岩相类型,进而明确不同成岩相的差异储集能力特征,评价成岩相储集能力。结果表明:平湖组沉积于河流和潮汐双向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潮坪体系,砂体多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道、砂坪和混合坪中,以细粒和极细粒为主,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基于成岩作用类型的强度差异将成岩相划分为3类,包括长石溶蚀相、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同一成岩相类型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均一,而不同成岩相之间物性差异显著;以孔隙度、渗透率、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为标准对3类成岩相进行量化参数分级评价,长石溶蚀相孔隙度>15%,渗透率>10.0×10^(-3)μm^(2),最大连通孔喉半径>5.0μm,物性条件优于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优选出长石溶蚀相为最有利的储层砂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组 深层 非均质性 成岩相 压汞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汞法的液冷花岗岩微观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土兵 苏巨振 +1 位作者 庄登登 李夕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 在开采高温储层的过程中,微观特征变化重要影响深部热储层人工裂隙网络的建立。因此,研究该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对深部地热能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液体冷却(包括酸冷却和水冷却)处理高温花岗岩,模拟向高温储层注酸情况,以获取相应条件下的花岗岩试样。随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谱(SEM-EDS)和高压注汞法对样品进行测试。SEM-EDS结果显示,水冷却几乎不会影响元素的组成,酸冷却导致氧、硅和金属元素减少。在两种情况下,都观察到了孔隙和裂缝的形成。此外,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的样品表面更加不平整、疏松和粗糙。注汞法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液冷花岗岩样品的孔隙率、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有增加,但分形维数呈相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与水冷却相比,酸冷却条件对花岗岩的腐蚀作用使各项参数的变化更加显著,在酸冷却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孔隙,提供更好的运输空间,使孔隙结构的复杂性降低。在高温储层的地热能有效提取方面,酸冷却具有更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微观结构 液体冷却 土酸溶液 注汞法 花岗岩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14
作者 董庆浩 熊生春 +6 位作者 赵庆 沈瑞 孙文臣 徐蕾 杨航 王果 苏合英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40-2745,2751,共7页
页岩油气储层通常具有复杂的孔隙网络系统,其孔隙连通性对于油气的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可与渗透率、孔隙度、可动流体百分数等参数共同作为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介绍了4种表征储层孔隙连通性的方法:重复高压压汞实验、... 页岩油气储层通常具有复杂的孔隙网络系统,其孔隙连通性对于油气的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可与渗透率、孔隙度、可动流体百分数等参数共同作为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介绍了4种表征储层孔隙连通性的方法:重复高压压汞实验、高压伍德合金注入实验、对比匹配小角中子散射实验以及核磁共振-自发渗吸实验。此外调研了几种方法的应用现状,有助于了解不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为页岩油气储层的微观孔隙表征提供参考,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页岩油气储层的孔隙连通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连通性 重复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实验 渗吸实验 高压伍德合金注入实验 对比匹配小角中子散射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异同 被引量:72
15
作者 何顺利 焦春艳 +2 位作者 王建国 罗富平 邹林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7,共3页
文中深刻剖析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区别,便于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时选择较合适的实验手段,更加准确地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描述与表征。从理论模型、实验过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对比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的不同,揭示了它们的... 文中深刻剖析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区别,便于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时选择较合适的实验手段,更加准确地对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描述与表征。从理论模型、实验过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分析对比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的不同,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研究发现:恒速压汞由于其实验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可以将孔隙与喉道区别开来,测量值更接近静态毛细管压力,得到的喉道半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因此,恒速压汞是研究孔隙结构的比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常规压汞 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 静态毛细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表征致密砂岩孔喉特征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文凯 施泽进 +2 位作者 田亚铭 谢丹 李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0,32,共8页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 文中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技术,定量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志留统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通过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有效表征了小河坝组砂岩的总孔喉大小,其中孔隙半径为50~260μm,喉道半径为0.004~50.000μm。总体而言,致密砂岩渗透率(K)主要受控于小部分(小于40%)较粗的孔喉。对于渗透率良好的致密砂岩(K>0.1×10^-3μm^2),较大的微孔和中孔是渗透率贡献的主体;反之,渗透率则主要受控于较大的纳米孔。此外,尽管大量小孔喉(半径小于0.1μm)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一定贡献,但对前者贡献远大于对后者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 高压压汞 恒速压汞 小河坝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 被引量:66
17
作者 喻建 马捷 +3 位作者 路俊刚 曹琰 冯胜斌 李卫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9-7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排替压力较高,平均喉道半径较小,孔喉体积比及孔喉比较大,渗流能力差;不同物性岩样的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一致,喉道分布差异明显,进汞饱和度随孔隙个数的增多而增大;SHg—ΔSHg/ΔPc曲线能较好地反映进汞速率及孔喉结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发育,且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有较大的贡献;流体在注入过程中,首先进入孔隙主控区,紧接着进入孔喉共控区,最后进入喉道主控区;恒速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时不能反映纳米孔喉特征,评价物性较好的储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观孔喉结构 定量表征 压汞 恒速压汞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56
18
作者 林玉保 张江 +1 位作者 刘先贵 周洪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19,共5页
针对大庆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低效、无效循环注水开发状况,利用恒速压汞和恒压压汞法研究了喇嘛甸油田储集层岩样水驱前后的孔隙结构特征。恒速压汞分析表明,岩样经过长期水驱后流体主要渗流通道喉道半径增大,对渗流的贡献率增加,水驱... 针对大庆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低效、无效循环注水开发状况,利用恒速压汞和恒压压汞法研究了喇嘛甸油田储集层岩样水驱前后的孔隙结构特征。恒速压汞分析表明,岩样经过长期水驱后流体主要渗流通道喉道半径增大,对渗流的贡献率增加,水驱前后孔隙半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喇嘛甸油田储集层控制渗流特征的主要是喉道特征,而不是孔隙特征。恒压压汞分析表明,经过长期水驱后,喇嘛甸油田储集层砂岩孔喉尺寸明显变化,孔喉半径中值增大,最大孔喉半径增大,渗透能力增强;水驱后大孔喉数量增加,对应的分布频率、孔喉渗透率贡献率增加。两种方法均表明,岩样在长期水驱后孔喉增大,大孔喉是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长期注水 孔隙结构特征 孔喉 恒速压汞分析 恒压压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体吸附法和压汞法研究烃源岩孔隙分布特征——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34
19
作者 黄振凯 陈建平 +2 位作者 王义军 邓春萍 薛海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7-595,共9页
烃源岩中微观孔隙空间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残留烃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对烃源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别使用气体吸附法和压汞法进行测定,进而对孔隙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孔隙度较低,分布于1.2... 烃源岩中微观孔隙空间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残留烃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对烃源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别使用气体吸附法和压汞法进行测定,进而对孔隙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孔隙度较低,分布于1.2%~3.87%之间,平均为2.17%,主要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孔容分布于1.8~30mL/mg之间,平均为9.49mL/mg;比表面积分布于0.91~31.02m2/g之间,平均为7.02m2/g。同时本文探讨了不同岩石组成对烃源岩内孔隙发育与分布的影响,发现有机质、伊利石及黄铁矿含量与孔容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孔隙的大小及数量随其含量的增高而增加,而粘土矿物中的绿泥石以及非粘土矿物中石英、方解石、斜长石含量与孔容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烃源岩中的孔隙可能会随其含量的增高而减少,高岭石含量与孔容之间相关性较差,表明烃源岩孔隙可能不受其影响。此外,烃源岩中孔隙发育及分布还受有机质类型、丰度、热演化程度、粘土矿物排列形式、非粘土矿物的次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吸附法 压汞法 孔隙分布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脉冲强冲击波对肥煤孔隙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6
20
作者 李恒乐 秦勇 +2 位作者 张永民 师庆民 周晓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5-921,共7页
利用自行搭建的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体致裂实验平台,以肥煤为研究对象,在2种实验条件下分别对2块煤样进行了重复冲击实验,采集每块煤样在不同冲击次数下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氦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等实验,对煤的孔隙结... 利用自行搭建的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体致裂实验平台,以肥煤为研究对象,在2种实验条件下分别对2块煤样进行了重复冲击实验,采集每块煤样在不同冲击次数下的样品,通过扫描电镜、压汞、核磁共振、氦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等实验,对煤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冲击次数的增加,整体上煤的孔容、比表面积、孔隙度、孔径分布范围均有增大趋势;大孔和中孔孔容增加显著,孔隙度增幅高达74%,孔径分布范围由最初的分散孤立逐渐变得连续;开放孔增多,孔隙连通性增强,渗透性增加,孔隙结构得以改善。分析认为重复脉冲强冲击波可以有效地改善煤的孔隙结构,提高煤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孔隙结构 压汞 核磁共振 渗透性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