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4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dynamic response of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structures under the action of 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s loading
1
作者 Zhujie Zhao Hailiang Hou +4 位作者 Dian Li Xiaowei Wu Yongqing Li Zhenghan Chen Linzhi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334-354,共21页
This study designs four types of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s to investigate their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explosive shock waves and high-speed fragments.Bare charge and charge-driven prefabri... This study designs four types of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s to investigate their protection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explosive shock waves and high-speed fragments.Bare charge and charge-driven prefabricated fragments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damage under blast shock waves and 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s loading on various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s.The test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for the structure's deformation,the liquid medium's movement,and the pressure waves'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liquid-filling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lling method influences the blast protection and the struc-ture's energy absorption performance.The external filling method reduces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and the internal filling method increases the damage effect.The gapped internal filling method improves the structure's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The pressure wave loading on the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 differs depending on filling methods.Explosive shock waves and high-speed fragments show a damage enhancement effect on the liquid-filled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depending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internal liquid container layer.The specific impulse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cylindrical shell positively correlates to the radial deformation of the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and the external liquid layer limits the radial structural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wave combined blast and fragments loading Filling method Liquid-filled structure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response and impact tendency index correction of gangue-coal combined structure
2
作者 WEN Zhi-jie XU Chang-long +2 位作者 GONG Feng-qiang ZUO Yu-jun SONG Zhen-q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288-2306,共19页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during failure and the impact tendency characteristics of gangue-coal combined structure,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nine groups of combined structures,each with...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during failure and the impact tendency characteristics of gangue-coal combined structure,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nine groups of combined structures,each with varying gangue thicknesses and positions.The response pattern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elastic modulus,pre-peak accumulated energy,elastic energy index,and impact energy index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Furthermore,a new index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tendency of gangue-containing coal was proposed,and its effectiveness was verified.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As the gangue thickness increases,both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he pre-peak energy of the combined structure decrease,whereas the elastic modulus increases accordingly.When the gangue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middle position,the combined structure exhibits the low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but the highest pre peak energy.(2)As the gangue shifts toward the middle position of the combined structure,the failure mode gradually transitions from comple te“crushing”failure to an incomplete“point-type”failure.As gangue thickness further increases,the failure region evolves from overall failure to localized failure,with the degree of failure shifting from complete to incomplete.The K_(crc)value corresponding to“crushing”complete failure is higher and has a stronger impact tendency compared to“point-type”incomplete failure.(3)The proposed comprehensive impact ins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K_(crc)for the gangue-coal combined structure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mpressive strength(R_(c))and impact energy index(K_(E)),further verifyi ng its rationality in comprehensively assessing the impact tendency of gangue-containing coal bodies.Applying this index to the evaluation of gangue-containing coal seams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reflection of their impact tendency compared with the residual energy index,which has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gue-coal combined structure mechanical response peak elastic energy density difference impact tendency comprehensive impact instability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3
作者 QU Chunming FENG Fang +2 位作者 LI Yan BAI Yuedi ZHAO Bi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3-928,共6页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dal analysis of rotor of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NSYS software.The relevant contour sketch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was obtained.The analysis was made for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modal analysis of rotor and the total deformation and vibration profil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the working capability of the rotor.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ous structure parameters lie in the safety range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the relative standards.The analysis showing the design safe to operate the rotor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analysis of VAW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 mode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method of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of ballastless track on soil subgrade 被引量:6
4
作者 ZHAN Yong-xiang YAO Hai-lin JIANG Guan-l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2072-2082,共11页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is a new form of ballastless track for high speed railway. Due to lack of corresponding design c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it ...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is a new form of ballastless track for high speed railway. Due to lack of corresponding design c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it is proposed to carry out load effect combination according to ultimate limit state and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and the most unfavorable combination of each state is chosen to carry through design calculation for pile-slab structure. Space model of pile-slab structure can be simplified as a plane flame model, by using the orthogonal test method, and the design parameter of pile-slab structure is optimized. Moreover,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f Suining-Chongqing high-speed railway, the dynam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are further researched by carrying on the indoor dynamic model tes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ttlement after construction of subgrade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of settlement control to build ballastless track on soil subgrade for high-speed railway. Slab structure plays the role of arch shell as load is transmitted from slab to pile, and the vertical dynamic stress of subgrade soil is approximately of "K" form distribution with the depth. The distribution of pile str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an upset triangle shape where the large dynamic stress is at the top. Pile compared with soil shares most dynamic stress. Pile structure expands the depth of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ubgrade has limited effect on dynamic response.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subgrade. and improves the stress of subgrade soil, and the speed of train scientific basis for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used on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ubgrade ballastless track pile-slab structure roadbed load combination dynamic mode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大采高采场顶板“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定量化结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闫少宏 路洋波 +1 位作者 尹希文 徐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4-1906,共13页
针对大采高采场“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定量化结构进行研究,采高加大必然引起采场覆岩在横向、纵向的活动范围加大,由于采场覆岩自下而上运动以及冒落碎胀的特点,必将使采空区冒落空间在某一时间趋近于零,因此提出了对采场支架产生... 针对大采高采场“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定量化结构进行研究,采高加大必然引起采场覆岩在横向、纵向的活动范围加大,由于采场覆岩自下而上运动以及冒落碎胀的特点,必将使采空区冒落空间在某一时间趋近于零,因此提出了对采场支架产生作用力的顶板岩层是有范围的,即存在边界层并给出了边界层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随着采场的继续推进,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将继续在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发生蠕变而再次压缩变形,从而引起上覆岩层多次下沉传导,引起地表沉陷直至最终稳定,因此从对采场矿压显现有影响的角度将采场至地表的覆岩分为近场岩层和远场岩层。近场岩层为支架上方至边界层内的复合岩层,远场岩层为边界层至地表的复合岩层,近场岩层运动规律是采场矿压研究的重点、远场岩层运动规律是开采地表沉陷研究的重点。基于大采高采场下位复合顶板在垮落前不能触矸而呈“组合短悬臂梁”结构、其上位复合顶板岩层在采场前方煤壁、支架与直接顶联合支撑体、采空区冒落矸石支撑下在采场横向呈“铰接岩梁”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大采高采场近场岩层中直接顶、基本顶的新概念并给出了定量化判定方法,从而形成了大采高采场顶板“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定量化结构。呈“铰接岩梁”结构的基本顶岩层一般会有一层甚至多层,取决于采高与顶板岩层的厚度、强度、层位等,其形成铰接结构的基本条件是:(1)基本顶可能下沉量小于其极限下沉量(Δ_(m)<Δ_(j));(2)在结构面的中截面上部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σ_t>[R_t])且下部应力小于其抗压强度(σ_(c)<[R_(c)]);(3)断裂步距大于其厚度的2倍。以曹家滩煤矿10 m超大采高采场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得到边界层存在的客观性。作为大采高采场“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定量化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确定了曹家滩煤矿10 m超大采高采场设备回撤专用垛式支架的支护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短悬臂梁-铰接岩梁结构 边界层 近场与远场岩层 极限下沉量 可能下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轴压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张云峰 马锦辉 +3 位作者 张佳睿 滕振超 王桐 梁晨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4,141,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钢骨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6根采用不同组合形式的GFRP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并利用ABAQUS建立GFRP管约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的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不同截面形式、... 本文旨在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钢骨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6根采用不同组合形式的GFRP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并利用ABAQUS建立GFRP管约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的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不同截面形式、钢骨腹板间距、长细比、纤维缠绕角度对构件的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相比,有加劲肋的新型钢骨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提升约6%;随着钢骨腹板间距的增加,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增加长细比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也相应减小;与纤维缠绕角度为45°的构件相比,单层纤维缠绕角度为0°的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增长39%,但构件的初始刚度几乎没受影响;同时,交替排布的纤维缠绕角度的极限承载力及刚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管 组合结构 轴压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边坡桩板-加筋支护结构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林宇亮 张震 +3 位作者 周应华 赵飞 何红忠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771-3782,共12页
膨胀土是工程中难以处治的特殊土。为解决桩板-加筋支护结构处治膨胀土边坡应用上组合布置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湖北当阳4970铁路专用线的膨胀土滑坡整治工程开展现场试验。以桩板结构为下部结构、柔性加筋为上部结构对膨胀土边坡进行组... 膨胀土是工程中难以处治的特殊土。为解决桩板-加筋支护结构处治膨胀土边坡应用上组合布置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湖北当阳4970铁路专用线的膨胀土滑坡整治工程开展现场试验。以桩板结构为下部结构、柔性加筋为上部结构对膨胀土边坡进行组合支护。试验中对组合支护结构的土体含水率、水平土压力、竖向土压力、筋材应变、板后侧向压力、水平膨胀力、桩身弯矩等开展长期现场测试与分析。结合筋材应变分布情况,研究加筋土边坡的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分布,并将实测潜在滑动面与根据加筋土挡墙理论方法确定的滑动面进行对比。采用降雨前、后的侧向压力之差确定桩板墙的水平膨胀力,并将实测水平膨胀力与已有方法计算的水平膨胀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边坡含水率受外部降雨影响明显,降雨量等级对桩板墙后填土含水率影响明显;加筋土边坡竖向土压力总体小于理论计算值,部分区域受竖向膨胀力的影响出现实测竖向压力大于理论值的现象。监测中筋材所受拉力均小于抗拉强度,实测潜在滑动面远离坡面,加筋土边坡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桩板墙侧向压力沿深度呈单峰值分布,墙后水平膨胀力沿深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抗滑桩实测弯矩约为极限弯矩的15.1%,桩板-加筋组合结构处于安全服役状态,推荐采用桩板-加筋组合支护技术处治膨胀土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桩板墙 加筋土边坡 组合结构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泊点高度对半潜式养殖平台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的影响
8
作者 张艳芳 郑振钧 +4 位作者 梅华东 胡性涛 王衍鑫 唐鸣夫 杨传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共9页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及极端海况下的稳定性不利。最低系泊点P1的锚泊力和应力较大,但未超过限制值,且运动响应最小,有利于平台运营,被推荐为理想系泊点。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波浪周期和荷载方向对平台运动与受力的影响。仅波浪作用时,锚泊力与应力对波浪周期敏感性低,线位移和纵摇与波浪周期呈正相关关系。波流联合作用时变化趋势与纯浪作用相反。荷载方向0°时锚泊力最大,平台线位移最小。荷载方向15°和30°时,有2根锚链共同承力,锚泊力、纵摇和应力减小,线位移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半潜式养殖平台系泊高度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式养殖平台 系泊点 浪流联合作用 锚泊力 结构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技术对西洋参片孔隙结构及人参皂苷溶出的影响
9
作者 王栋 王勇 +2 位作者 赵泽颖 赵一凡 袁越锦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西洋参片的微观结构特性,及孔隙结构对人参皂苷溶出的影响机制。采用冷冻干燥作为对照组,比较热风、真空及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方式下人参皂苷的溶出量。同时,运用压汞法(MIP)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检测。结果... 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西洋参片的微观结构特性,及孔隙结构对人参皂苷溶出的影响机制。采用冷冻干燥作为对照组,比较热风、真空及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方式下人参皂苷的溶出量。同时,运用压汞法(MIP)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的干燥方式,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方式下总皂苷残留率最小(42.19%),而热风干燥方式下孔隙率最大(10.4%),但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总孔隙面积大于热风干燥,这表明虽然孔隙率与孔隙面积都对总皂苷残留率有一定影响,但孔隙面积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除冷冻干燥外,热风-真空组合干燥更适用于西洋参干燥,能有效提高西洋参皂苷溶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真空组合干燥 孔隙结构 压汞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水池的风浪流联合作用下半潜式海洋平台动力响应分析
10
作者 刘晖 朱兆琛 +1 位作者 巴宁 吉柏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17-225,共9页
为分析半潜式海洋平台在复杂深海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了能综合考虑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荷载的三维数值水池,以南海工作水深为1100 m的某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平台在不同海况下的动力响应。先基于N-S(Navier-Stokes... 为分析半潜式海洋平台在复杂深海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了能综合考虑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荷载的三维数值水池,以南海工作水深为1100 m的某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平台在不同海况下的动力响应。先基于N-S(Navier-Stokes)方程和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构建了数值水池,利用动网格技术实现流场与海洋平台网格的实时更新;再根据系泊缆刚度计算获得系泊力时程,在平台相应位置施加系泊力而实现系泊系统作用;最后将分析得到的海洋平台动力响应与基于ANSYS的AWQA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水池分析得到的平台纵荡和垂荡响应与基于AWQA软件分析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数值水池的分析结果还展现了流场湍流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平台的横荡响应;而且,在百年一遇的海况下,数值水池计算的平台纵荡、垂荡和横荡响应最大位移幅值分别为26.0000 m、3.5553 m和0.3897 m。因此,采用数值水池方法能较好模拟海洋环境,可得到精度较高的动力响应,为半潜式海洋平台的结构设计奠定可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半潜式海洋平台 数值水池 风浪流联合作用 动力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流直、弯组合管的流体诱发振动分析
11
作者 刘伟 万志勇 赵千里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基于“以直代曲”的思路,提出在输流直管的流固耦合振动微分方程中直接引入稳态组合张力来描述直、弯组合管的横向运动。以固定‐弹性支承式组合管为例,利用基于Laplace变换的新传递矩阵法推导了求解系统固有频率的特征方程,研究了系统... 基于“以直代曲”的思路,提出在输流直管的流固耦合振动微分方程中直接引入稳态组合张力来描述直、弯组合管的横向运动。以固定‐弹性支承式组合管为例,利用基于Laplace变换的新传递矩阵法推导了求解系统固有频率的特征方程,研究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及临界流速等振动特性,过程中着重考察了稳态组合张力、流动模型修正因子、系统组成等因素对振动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伪模态耦合发散”的概念,发现对于稳态组合张力,不同的取值方式会得到不同的临界流速;系统组成的变化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呈现较大的差异。利用“以曲代直”的思路建立了组合管的振动微分方程,经验证,上述两种思路的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振动 输流直、弯组合管 固有频率 稳态组合张力 临界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流道对转子泵密封性能影响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12
作者 黄志强 刘伯韬 +2 位作者 王美玲 王俊杰 米艳梅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7,共10页
输油转子泵作为油气集输技术中的关键设备,密封是影响其输送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然而高温密封环境常导致其密封结构发生失效,从而引发介质泄漏。提出一种流道散热结构,以改善组合密封的高温工况;优化了二维单向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 输油转子泵作为油气集输技术中的关键设备,密封是影响其输送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然而高温密封环境常导致其密封结构发生失效,从而引发介质泄漏。提出一种流道散热结构,以改善组合密封的高温工况;优化了二维单向流固热耦合仿真方法,结合仿真与试验研究散热流道对不同转速下组合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工况下,密封滑环偏磨程度大,翻边现象严重,O形圈永久压缩程度大,导致材料老化,表层脱落现象严重;转速越快,组合密封温度越高,增幅越大,最大增幅约为45%;流道散热结构温度降幅效果高达50%,可有效改善不同转速下组合密封高温工况,减小其应力集中,减少热作用对其影响,减缓其老化速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转子泵 组合密封 流道散热结构 流固热耦合 密封散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北部海相页岩储层纹层组特征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润 杨辉廷 +4 位作者 蒋裕强 付永红 谷一凡 戴赟 王占磊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共8页
川南海相页岩纹层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认识页岩储层纹层结构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对指导页岩气甜点优选和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心,开展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 川南海相页岩纹层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认识页岩储层纹层结构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对指导页岩气甜点优选和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选取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心,开展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压氮气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重点分析储层纹层类型、组合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泸州地区页岩主要发育泥质纹层与粉砂质纹层2类,依据其垂向相互叠置关系划分为条带状粉砂纹层组、砂泥递变纹层组、砂泥薄互层纹层组3类纹层组;2)条带状粉砂纹层组页岩具有高TOC(总有机碳质量分数)、高孔隙度、高脆性矿物含量等特征,TOC与孔隙度分别为2.1%~4.5%(平均值为3.48%)、3.57%~5.39%(平均值为4.41%);3)条带状粉砂纹层组与砂泥递变纹层组页岩有机孔发育程度高,呈圆形或椭圆形,连通性好,优势孔径介于2~50 nm,砂泥薄互层纹层组页岩发育无机孔与微裂缝;4)条带状粉砂纹层组页岩的沉积环境生产力高,还原性强,有利于有机质和生物硅富集。在硅质骨架支撑下,有机质经过热演化形成复杂的圆孔状、大孔径有机孔;生物硅的互层叠置提升了水平渗透性,最终形成宏观储层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品质优越的页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组合 储集性能 孔隙结构 龙马溪组 泸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槽长式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的静态特性分析
14
作者 朱东南 高鹏 张珺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69-1679,共11页
为了扩宽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的应用场景,并探索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新型槽型,设计了一种组合槽长式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并对其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组合槽长式轴承的设计,分析了组合槽长式轴承结构及其理论模型;然后,采用... 为了扩宽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的应用场景,并探索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新型槽型,设计了一种组合槽长式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并对其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组合槽长式轴承的设计,分析了组合槽长式轴承结构及其理论模型;然后,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了雷诺方程,得到了组合式轴承的承载特性,对数值计算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槽宽比、槽深比、螺旋角及槽数等槽型参数对2种传统式轴承和3种组合式轴承承载能力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组合式轴承的适用场景。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相较于文献实验数据的偏差在5%以内;相比于全槽式轴承,在轴承的转速、槽宽比、螺旋角、槽深比位于范围之内时,组合式轴承的承载力增幅至少在5%以上;相比于分布式轴承,组合槽长式设计通过通槽结构的引入,优化了气体流动,缓解了分层效应,保证了气膜压力的均匀性;组合式轴承综合了全槽式轴承的稳定性优势和分布式轴承的承载力优势,显著降低了槽型参数对轴承承载力的影响,为轴承的设计加工留下了余量空间,更加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该研究可为组合槽长式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气体轴承 人字槽径向气体轴承 组合槽长式轴承结构 槽型设计 槽型参数(槽宽比、槽深比、螺旋角及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加工的多齿形汽车旋钮注塑模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敬祺 胡光良 +2 位作者 张跃飞 严胜义 朱少军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汽车旋钮作为内饰面板上重要的功能零件,其操作表面常设计为多齿形结构并采用电镀后处理工艺,以赋予产品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为了顺利成型脱模,齿形结构的成型应设计多向抽芯机构,并严格控制行位分型段差,以保证产品成型质量。以某汽... 汽车旋钮作为内饰面板上重要的功能零件,其操作表面常设计为多齿形结构并采用电镀后处理工艺,以赋予产品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为了顺利成型脱模,齿形结构的成型应设计多向抽芯机构,并严格控制行位分型段差,以保证产品成型质量。以某汽车品牌内饰旋钮为例,分析建立了一套关于齿形结构与抽芯行位数量的计算方法,以此确定最优行位抽芯方案。行位成型齿面采用电火花放电成型工艺,根据加工对象离散程度,实际生产分为分体式加工和组合式加工。其中组合式加工需要五轴数控加工制备整体式电极,依赖模具装配关系组合行位实现一体化成型。通过合理拆分成型零件结构及加工定位孔系以实现行位成型过程的可靠定位,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组合加工的多齿形汽车旋钮注塑模具,并详细叙述了模具结构设计方案。实践表明,组合式加工工艺比分体式加工在生产效率及质量方面均有明显提升,设计制造的模具安全可靠,塑件成型满足预期要求,分型段差明显改善,可控制在0.02mm以内,电镀表面质量良好,无积镀、毛刺、鼓包、起皮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旋钮 多齿形结构 电火花放电 组合加工 多向抽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狸下门齿外形结构的青饲料切碎弯刀设计与试验
16
作者 王海翼 纪中良 +3 位作者 赵玄 尤泳 王德成 方宪法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6-396,408,共12页
针对现有平板直刀式切碎刀具作业时滑移严重、切碎均匀性差、作物适应性差等问题,基于河狸下门齿的功能结构特性,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计算机辅助处理的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河狸头骨模型并拟合下门齿特征曲线,依此设计一种仿生青饲料切碎刀... 针对现有平板直刀式切碎刀具作业时滑移严重、切碎均匀性差、作物适应性差等问题,基于河狸下门齿的功能结构特性,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计算机辅助处理的逆向工程技术,提取河狸头骨模型并拟合下门齿特征曲线,依此设计一种仿生青饲料切碎刀具。在构建河狸下门齿仿生耦元结构表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下门齿钳住角、楔角、滑切角与生物切割行为的运动和受力关系,建立刀刃斜切和稳定滑切模型,得出稳定切割过程河狸下门齿结构特征与降阻减滑的响应机制,建立侵彻物料切割受力模型,对刀头受力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楔角与刀头受力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段表征河狸下门齿功能结构,并以此设计切碎刀形。为确定刀形最佳结构参数,以标准草长率、斜茬率和破节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切碎刀刀形关键参数对青饲料切碎效果的影响,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当钳住角为46°、内滑切角为31°、外滑切角为67°、楔角为28°时,标准草长率为95.84%、斜茬率为2.84%、破节率为95.46%。在台架试验确定的最佳结构参数条件下,以标准草长率、斜茬率和破节率为试验指标,分别对黑麦草、全株青贮玉米和甜高粱开展田间收获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参数为工作速度6 km/h、喂入量8 kg/s时,额定负载下,黑麦草平均标准草长率为91.95%、平均斜茬率为3.31%、平均破节率为96.11%;全株青贮玉米平均标准草长率为95.62%、平均斜茬率为3.81%、平均破节率为96.32%;甜高粱平均标准草长率为92.60%、平均斜茬率为4.06%、平均破节率为96.03%,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饲料 切碎弯刀 刀形 仿生 结构参数 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搜索及路径组合策略的配电网两阶段优化重构
17
作者 李得民 闪鑫 +2 位作者 王毅 杨科 冯秋侠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7-207,共11页
当前配电网优化重构存在求解复杂度高、计算耗时长、结果不唯一等问题,工程落地、应用难。因此,结合图搜索算法,提出一种配电网两阶段优化重构策略。在第1阶段,提出图搜索及路径组合策略以生成配电网重构结构集,可在优化求解前确定通断... 当前配电网优化重构存在求解复杂度高、计算耗时长、结果不唯一等问题,工程落地、应用难。因此,结合图搜索算法,提出一种配电网两阶段优化重构策略。在第1阶段,提出图搜索及路径组合策略以生成配电网重构结构集,可在优化求解前确定通断状态变化的支路,有助于缩小结构决策量的选择范围,在求解重构模型时提高计算速度。在第2阶段,根据配电网重构结构集,并结合锥变换技术,提出基于确定拓扑目标值排序的模型求解方法,将配电网优化重构分解为基于0-1状态量的拓扑结构生成与基于确定拓扑的线性模型求解两部分,极大降低了模型求解复杂度。利用某地区电网64节点系统开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配电网优化重构方法能有效获得满足用户需求的配电网最优拓扑结构,有利于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重构 图搜索 路径组合 结构集 模型求解 拓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轴系喂入包覆纱的复合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敖利民 潘柳菲 +1 位作者 唐雯 方瑞峰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指导多根纱线复合结构的设计,探讨采用空心锭包覆技术对多根纱线进行包缠复合时可采用的复合方式及其对应的复合结构,以及复合结构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以四轴系喂入为例,分析了不同空心锭使用数量、不同纱线喂入方式和不同包缠捻向配... 为指导多根纱线复合结构的设计,探讨采用空心锭包覆技术对多根纱线进行包缠复合时可采用的复合方式及其对应的复合结构,以及复合结构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以四轴系喂入为例,分析了不同空心锭使用数量、不同纱线喂入方式和不同包缠捻向配置情况下,可产生的复合方式与结构;以4种异色涤纶低弹长丝纱为原料,分别纺制了不同复合结构的包覆纱,并对其外观、拉伸性能和结构稳定性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根纱线喂入可产生三芯单包、双芯双包、衬芯双包和单芯三包4类共9种复合结构,复合结构不同,复合纱的外观、拉伸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复合方式的选择,辅以必要的包缠捻度优化,可获得满足不同要求的复合结构与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纱 复合方式 复合结构 四轴系喂入 拉伸性能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发动机一体化氦加热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19
作者 毛红威 李雄辉 +4 位作者 毛宏敏 薛凡鹏 李哲 马元 刘金鑫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5,共10页
为解决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分体式氦加热器质量大、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燃烧换热一体化氦加热器的新方案。建立了新型一体化氦加热器传热设计与性能分析模型,以及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构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换热组件毛细管层... 为解决预冷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分体式氦加热器质量大、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了燃烧换热一体化氦加热器的新方案。建立了新型一体化氦加热器传热设计与性能分析模型,以及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构型的有效性。分析了换热组件毛细管层、排间距与层数、排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一体化氦加热器可避免使用燃气发生器以及相应燃烧主动冷却设备,从而减轻系统质量降低复杂度;相较于层间距,排间距对流动换热性能影响更大,排间距(S_(1)/d)取2.0较为适合,层间距推荐与排间距取相同值。随径向层数增加,总传热系数增大传热性能增强,流阻与喷嘴数量增大,应综合考虑传热、流阻与结构因素选定适合的径向与轴向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冷组合发动机 氦加热器 结构设计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大安寨段层状页岩全孔径表征及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20
作者 石学文 朱逸青 +6 位作者 吴伟 冷钇江 刘佳 吴喆 杨雨然 王兴志 何江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0-728,共9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油气的富集、赋存和运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中对川中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开展井下岩心观察、X衍射、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CO_(2)吸附、N_(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测试,分析了该区陆相页岩储层全孔径孔隙...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对油气的富集、赋存和运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中对川中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开展井下岩心观察、X衍射、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CO_(2)吸附、N_(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测试,分析了该区陆相页岩储层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储层主要发育黏土晶间孔、黏土片间孔及与黏土矿物相关的粒间孔,孔隙形态主要呈片状、狭缝状,有机孔发育程度不高,微裂缝主要发育顺层缝、成岩缝及方解石脉或介壳边缘缝。随着介壳灰岩含量增加,孔隙类型由黏土孔转变为次生溶孔。2)不同岩性组合储层孔隙结构差异较大,平均孔隙体积为0.0055 cm^(3)/g,平均比表面积为1.39 m^(2)/g,介孔(2~50 nm)最为发育,占比在62.58%~85.92%。其中,页岩夹厘米级介壳型样品的宏孔占比最高,达26.83%。3)比表面积与微孔、介孔的孔隙体积均呈正相关性,与宏孔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黏土矿物含量越高,生烃作用及欠压实作用越强,均有利于大安寨段页岩储层孔隙的发育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组合 孔隙结构 页岩油 控制因素 大安寨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