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YSZ-La_(9.33)Si_6O_(26) oxygen-ion conductor
1
作者 LIU Chao-feng ZHANG Hong +2 位作者 ZHANG Zhe XIA Jun-xiao LI Zhi-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22-29,共8页
To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Y2O3-stabilized ZrO2 (YSZ) based oxygen-ion conductor, Zr0.85Y0.15O1.925-La9.33Si6O26 (YSZ-LSO) composite ceramics with the mass fraction of La9.33Si6O26 (LSO) of 15% were prepared... To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Y2O3-stabilized ZrO2 (YSZ) based oxygen-ion conductor, Zr0.85Y0.15O1.925-La9.33Si6O26 (YSZ-LSO) composite ceramics with the mass fraction of La9.33Si6O26 (LSO) of 15% were prepared by using a modified co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phases, microstructures and conductivities of the YSZ, LSO and YSZ-LSO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lex impedanc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calcined powder of YSZ-LSO composite has the grain size less than 10 nm, and the as-sintered composite ceramics are composed of YSZ and LSO phases. The conductivity can be enhanced obviously by composite method. At 700 ℃,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ceramic is 0.125 S/cm, which is one order in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YSZ ceramic and two orders in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of LSO ceramic. By analyzing the impedance spectra and modulus spectra, the interfacial effect on the conductivity improvement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ion conductor composite materials coprecipitation synthesis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材料传热储热性能强化
2
作者 熊亚选 高梓靖 +5 位作者 张艾桐露 钱向瑶 宋超宇 何苗 吴玉庭 丁玉龙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134,共8页
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污水污泥,污泥的填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大规模消纳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将其制备成低碳低成本储热材料,提出添加碳化硅、氮化硼和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以强化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50%... 工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产生大量污水污泥,污泥的填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大规模消纳市政污泥,变废为宝,将其制备成低碳低成本储热材料,提出添加碳化硅、氮化硼和膨胀石墨为导热增强剂,以强化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50%污泥焚烧炉渣+50%硝酸钾)导热性能的思路。通过制备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研究导热增强剂对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膨胀石墨不适合作为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导热增强剂;添加质量分数为2%的导热增强剂在熔化潜热改善方面是最优的,且添加氮化硼优于添加碳化硅;添加质量分数为2%氮化硼的样品的导热系数提升最为显著,在100~400℃时分别比样品SC3(不加导热增强剂)升高65%、93%、117%、203%;经历10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氮化硼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潜热为35.29 J/g,储热密度为292.1 J/g,碳化硅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潜热为40.90 J/g,储热密度为334.9 J/g;碳化硅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氮化硼质量分数为2%的样品传热速率分别为0.16、0.17℃/s。研究结果初步证明碳化硅和氮化硼作为污泥焚烧灰渣/硝酸钾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导热增强剂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焚烧灰渣 硝酸钾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导热增强剂 储热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导电特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3
作者 肖力光 段振强 +1 位作者 王一鸣 雷潭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5,81,共5页
从粉末导电填料、纤维导电填料、纳米导电填料等方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现阶段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出了合理建议,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导电水泥基复合材料 导电填料 导电特性 低碳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氮化硼对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导热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强 金霞 +1 位作者 冯春明 王维文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27,共5页
散热是多层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其严重阻碍了器件向高功率化、高集成化和小型化方向的发展。因此,将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加入碳氢树脂中,采用浸渍工艺制备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研究不同的六方氮化硼含量对碳氢树脂/SiO_(2)粘... 散热是多层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其严重阻碍了器件向高功率化、高集成化和小型化方向的发展。因此,将不同含量的六方氮化硼加入碳氢树脂中,采用浸渍工艺制备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研究不同的六方氮化硼含量对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微观形貌、密度、导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六方氮化硼含量的提高,粘结片的热导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密度、力学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六方氮化硼的含量为6%时,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微观缺陷较少,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力学强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其密度为1.436 g/cm^(3),力学强度为12.6 MPa,热导率为1.16 W/(m·K),碳氢树脂/SiO_(2)粘结片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方氮化硼 碳氢树脂 复合材料 导热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磨削温度对表面质量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红哲 周顺 +3 位作者 鲍永杰 陈晨 贾煜鑫 殷国运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8-1445,共8页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切削热敏感,为了更好地研究磨削温度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磨削温度场仿真模型,以获取不同铺层方向以及磨削参数下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而探究磨削温度与表面质量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有效的预测了磨削温度,误差小于12.37%;磨削热主要沿纤维方向传导,导致不同铺层方向材料表面的磨削温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当磨削温度超过80℃时,磨削表面树脂涂覆现象明显,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损伤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磨削温度 温度场仿真 热传导 表面质量 热损伤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众 李宏 +2 位作者 吴恩辉 李军 侯静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 以高密度聚乙烯(PE-HD)、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3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PE)作为封装材料,工业石蜡(PW)作为相变主材,采用熔融共混和压制成形制备不同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热导率测试仪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对材料的泄漏性能、导热性能、蓄-放热速率和表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PW中添加3种PE的质量分数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PW明显泄漏,复合相变材料泄漏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指数减小关系;PE质量分数为45%时,60℃加热1 h,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泄漏率分别为0.37%,2.05%和0.32%,而65℃加热1 h,这3种材料的泄漏率分别为1.70%,4.87%和0.50%,PE-LLD对PW的封装效果最佳;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随PE质量分数增加呈现增大趋势,PE质量分数为45%时,PE-HD/PW,PE-LD/PW和PE-LLD/PW的热导率分别比纯PW提升了31.94%,10.00%和18.71%,添加PE-HD的热导率提升幅度最大;复合相变材料蓄-放热速率分别为2.03~2.59℃/min和1.46~4.76℃/min,放热速率随成形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添加PE-HD的材料放热速率最快;复合相变材料表面温差随加热时间增加呈现指数减小,且越来越均匀。实验结果和拟合计算式可以为不同PE/PW复合相变材料的工程应用或者其他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复合相变材料 泄漏率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导热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琴 孙浩焱 +3 位作者 王元元 俞晓晓 董岚 吴子华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1-517,共7页
以正十八烷作为基体,通过机械混合方法引入石墨烯这一具有优异导热性能的纳米材料,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从而提升基体正十八烷的导热性能。通过实验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对... 以正十八烷作为基体,通过机械混合方法引入石墨烯这一具有优异导热性能的纳米材料,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从而提升基体正十八烷的导热性能。通过实验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物理化学表征与导热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升。当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1.5%时,石墨烯/正十八烷复合相变材料的固态和液态热导分别达到了0.33 W/(m·K)和0.19 W/(m·K),相较于纯正十八烷,其固态热导提高了83.3%,液态热导则提高了18.7%。这些结果表明,石墨烯作为导热增强剂能够有效提升相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尤其在固态下的导热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计量 导热性能 石墨烯 正十八烷 相变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状氧化石墨烯/聚乙二醇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蔡磊 李立哲 +2 位作者 李昊 蔡畅 李铁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5-155,共11页
针对现有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CPCM)中载体质量较大且导热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胶体溶液,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进一步制备成具有多孔结构的海绵状氧化石墨... 针对现有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CPCM)中载体质量较大且导热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胶体溶液,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进一步制备成具有多孔结构的海绵状氧化石墨烯(Sponge-like graphene oxide,SLGO).以SLGO为载体,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为相变介质,通过真空浸渍结合超声辅助工艺,制备了SLGO/PEG复合相变材料.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激光导热等表征技术分析了复合相变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物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EG在SLGO孔隙中的有效填充和片层吸附作用不仅显著增大了石墨烯层间距,并通过氢键与SLGO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作用.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超过179 J/g的高潜热值和172.7 J/g的结晶焓,相对焓效率均超过90%,表明其优异的相变储能性能.尤为重要的是,SLGO的添加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热导率,当SLGO的质量分数增至1%时,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可达0.98 W·m^(−1)·K^(−1).此外,随着SLGO含量的增加,复合相变材料的定形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海绵状氧化石墨烯 聚乙二醇 潜热值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取向结构石墨烯的高导热界面材料研究进展
9
作者 葛舟 石煜锋 +3 位作者 吕晓静 朱俊德 张诚 葛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7,共7页
随着电子设备功耗和热量的不断增加,对热管理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墨烯作为导热填料,被广泛用于制备导热复合材料。与传统的石墨烯与聚合物直接共混相比,取向结构的石墨烯更有利于获得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因此,如何在聚合... 随着电子设备功耗和热量的不断增加,对热管理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墨烯作为导热填料,被广泛用于制备导热复合材料。与传统的石墨烯与聚合物直接共混相比,取向结构的石墨烯更有利于获得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因此,如何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构建取向结构石墨烯以实现高导热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取向结构石墨烯的高导热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取向结构 导热界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碳化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姚剑波 雒和明 +1 位作者 李希言 张建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0,106,共6页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PANI)复合制备具有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将其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探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1mol/L H_(2)SO_(4)电解液中有着极佳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比电容达398.625F/g,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00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7.76Wh/kg的能量密度,有很好的实际储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导电聚合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石墨管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及其作为导热填料的应用
11
作者 邓宇强 邹慧娟 +6 位作者 张维斌 吴启煌 刘杰聪 程艳玲 左飞 聂光临 林华泰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71-8178,共8页
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受限于低的热导率,复合填料多维结构能够在聚合物中形成有效的导热通道。有效利用含氮有机物合成氮化铝(AlN)过程中的残余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采用一步合成工艺原位获得了AlN-石墨管复合材料多维结构,并将该材料作为... 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受限于低的热导率,复合填料多维结构能够在聚合物中形成有效的导热通道。有效利用含氮有机物合成氮化铝(AlN)过程中的残余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采用一步合成工艺原位获得了AlN-石墨管复合材料多维结构,并将该材料作为导热填料应用于石蜡基复合材料中。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性和碳的石墨化程度明显增加。煅烧温度大于1000℃后,原位获得了结晶性良好的AlN和有序的石墨管复合结构,该结构BET比表面积达到161.17 cm^(2)/g,孔隙主要为介孔结构。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AlN-石墨管/石蜡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线性增加,丰富的孔隙起到明显的抑制泄露的作用。当填充量达到60%时,热导率为0.745 W·m^(-1)·K^(-1),相对于纯石蜡增长了2倍,同时具有良好的形状稳定性。所制备的AlN-石墨管多维复合材料仅能够有效促进复合材料的热量传输,还能维持良好的形状稳定性,在电子材料的热管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 复合材料多维结构 石蜡复合材料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导热有机硅界面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
作者 曾邱 方洁 +2 位作者 夏冬冬 谢谦 游胜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有机硅材料因其优良的柔韧性、耐化学性、绝缘性、低黏度和耐温度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但其较低的导热系数阻碍了自身的应用与发展,因此高导热有机硅材料的开发是一个挑战。介绍了有机硅复合材料导热机理、导热填料种类,着重综... 有机硅材料因其优良的柔韧性、耐化学性、绝缘性、低黏度和耐温度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但其较低的导热系数阻碍了自身的应用与发展,因此高导热有机硅材料的开发是一个挑战。介绍了有机硅复合材料导热机理、导热填料种类,着重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提高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方法与手段,对高导热有机硅材料的困境、研究重点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对高导热有机硅材料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有机硅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温度可调的导热复合共晶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张鑫炎 杨洁 +1 位作者 魏忠 杨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4-691,共8页
首先,以十水合硫酸钠(SSD)和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DHPD)为二元共晶组分,通过物理共混并加入细菌纤维素(BC)、成核剂(硼砂和五水硫代硫酸钠)制备了相变基体材料(SD),考察了m(SSD)∶m(DHPD)对SD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影响。然后,向由m(SSD)... 首先,以十水合硫酸钠(SSD)和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DHPD)为二元共晶组分,通过物理共混并加入细菌纤维素(BC)、成核剂(硼砂和五水硫代硫酸钠)制备了相变基体材料(SD),考察了m(SSD)∶m(DHPD)对SD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影响。然后,向由m(SSD)∶m(DHPD)=6∶4制备的SD(记为SD64)中引入不同含量(x,以SD64的质量计,下同)六方氮化硼(h-BN),制备了导热复合共晶相变材料(xBN-SD64)。通过FTIR、XRD和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样品的过冷、相分离、热导率和热循环性能,评价了其热管理能力。结果表明,分别加入SSD和DHPD质量3%的硼砂和五水硫代硫酸钠,SD64的过冷度仅为3.4℃;BC的加入消除了SD的相分离;SD可实现相变温度在31.8~35.7℃之间的有效调控。5BN-SD64的热导率从SD64的0.81 W/(m·K)增至1.20 W/(m·K),相变潜热仅从SD64的(205.3±3.3)J/g降至(199.6±4.2)J/g,相变温度维持在(31.2±0.4)℃;经过50次的热循环,其相变潜热保留率为93%。5BN-SD64应用于建筑的热管理能减少模型建筑室内5.6℃的温度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晶水合盐 复合共晶相变材料 热管理 氮化硼 热导率 相变温度 建筑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石墨增强6061铝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李思宇 杜晓明 王妍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9-33,共5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片状石墨体积分数和定向排列取向对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建立了高体积分数片状石墨定向排列分布的复合材料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参考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复合材料导热模型进行热导率的理... 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片状石墨体积分数和定向排列取向对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影响,建立了高体积分数片状石墨定向排列分布的复合材料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参考文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复合材料导热模型进行热导率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石墨片体积分数的增加,石墨/6061铝复合材料的x-y平面热导率增加,石墨体积分数为70%的复合材料热导率达到765.48 W/(m·K),而z平面热导率降低;z平面热导率随石墨取向角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应控制石墨片的取向角不超过30°,此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较好。不同片状石墨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x-y平面热导率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考虑界面热阻后的热导率理论计算值接近于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 铝基复合材料 热导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
作者 靳艳萍 乔宏霞 马永炯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86-8192,共7页
以原位聚合法结合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掺杂量对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光谱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凝胶复合材料为无定型结构,具有海绵状多... 以原位聚合法结合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掺杂量对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光谱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凝胶复合材料为无定型结构,具有海绵状多孔网络,聚丙烯腈纤维被SiO_(2)气凝胶紧密包裹。在800℃进行高温裂解测试时,复合材料中Si-O-Si特征峰依旧存在,气凝胶骨架结构保持较好,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裂解性能。随着纤维掺杂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抗压强度和最大变形量均先增大后减小,孔径和导热系数先降低后增大。PAN-5%试样的比表面积、孔容、抗压强度和最大变形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0.85 m^(2)/g,0.1132 cm^(3)/g,1.051 MPa和5.05 mm;孔径和导热系数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4.05 nm和0.0196 W/(m·K)。可见,PAN-5%试样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纤维 SiO_(2)气凝胶 复合材料 导热系数 建筑保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汉麻秆纤维−氮化硼三维导热网络构建高导热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16
作者 李淼 赵俊博 +1 位作者 刘付 陈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碳化汉麻秆纤维构建三维导热网络,解决传统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中氮化硼(BN)填料添加量高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加工性降低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方法】采用碳化汉麻秆纤维(C)作为基础骨架...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碳化汉麻秆纤维构建三维导热网络,解决传统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中氮化硼(BN)填料添加量高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加工性降低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方法】采用碳化汉麻秆纤维(C)作为基础骨架,与氮化硼(BN)复合,利用二者协同增效作用构建高导热复合骨架,以环氧树脂(EP)为基体,制备BN-C/EP复合材料。通过表征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导热散热性能,研究其内部三维导热网络的形成机制和作用原理。【结果】(1)BN-C/EP复合材料中,碳化汉麻秆纤维相互交织并与改性后的BN协同作用,形成了丰富的三维热传导网络;其导热系数较EP提高了496%,每单位填料的导热系数提高了58.63%,有效降低了导热填料的添加量,从而降低了成本。(2)在跨面导热测试中,BN-C/EP复合材料的导热效率较EP提高了11.95%;在面内散热测试中,散热效率较EP提高了23.33%。这些结果表明,该材料在跨面导热和面内散热应用(如散热器)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3)BN-C/EP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提高至68.7 MPa,较EP和BN/EP分别提高了2.08%和9.74%,满足作为热界面材料的使用条件。【结论】本研究利用高长径比的碳化汉麻秆纤维,成功构建了BN-C/EP复合材料的三维导热网络,显著提升了其导热性能。研究揭示了汉麻秆纤维在构建三维导热网络中的关键作用,其天然、环保、低成本的特性为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天然纤维与导热填料的协同作用机制,优化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开发更高性能、更绿色的复合材料,以满足工业对高效热管理材料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纤维 碳化 氮化硼(BN) 环氧树脂(EP) BN-C/EP复合材料 导热 散热 热界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仁豪 鲍艳 赵海航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7-236,共10页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 聚酰亚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低导热性。近年来,由于对节能的重视,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研究。但传统聚酰亚胺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相比于无机复合材料并不占优势,因此研究具有超低导热系数的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的隔热机理,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隔热材料进行了分类,然后重点从聚酰亚胺分子链、填料类型及用量和复合成型工艺三方面归纳了其对聚酰亚胺类复合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行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隔热材料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晶体物性对碳纳米管分散性及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汪力生 宋涛 +2 位作者 岑钰 祁海松 韩亭亭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4,共13页
以柠檬酸和蔗渣漂白浆板为原材料制备了纳米纤维素晶体(CNCs),通过氯化铁调控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以CNCs为分散剂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水相分散得到了CNTs-CNCs分散液,并制备了复合纳米膜(CNCs-CNMs)。结合SEM、EDS、TEM、FTIR、... 以柠檬酸和蔗渣漂白浆板为原材料制备了纳米纤维素晶体(CNCs),通过氯化铁调控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以CNCs为分散剂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水相分散得到了CNTs-CNCs分散液,并制备了复合纳米膜(CNCs-CNMs)。结合SEM、EDS、TEM、FTIR、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表征以及力学性能和电导率测试,考察了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对CNTs-CNCs分散液的分散性和CNCs-CNMs的拉伸强度、韧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NCs的加入及其长径比的减小和羧基含量的增高对CNTs-CNCs分散液的分散性以及CNCs-CNMs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CNCs长径比对CNCs-CNTs分散液的分散性以及CNCs-CNMs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较羧基含量影响更大,CNCs-CNMs的拉伸强度、韧性和电阻变化率最高分别为72.8 MPa、2.5 J/m^(3)和33.3%;CNCs-CNMs羧基含量对CNCs-CNMs的导电性的影响更为直接,在CNCs长径比<50,羧基含量>0.65 mmol/g时,CNMs电导率均>20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纤维素纳米晶 分散性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能团修饰对石墨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9
作者 吴学红 韦新 +1 位作者 郎旭峰 刘梦瑶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石蜡(PA)作为相变储能的储能介质因导热系数低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探究不同功能化石墨烯与石蜡共掺对复合相变材料(CPCM)热导率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建立了纯十八烷体系模型、未功能化石墨烯(GN)以及分别接枝羟基(—OH)、... 石蜡(PA)作为相变储能的储能介质因导热系数低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探究不同功能化石墨烯与石蜡共掺对复合相变材料(CPCM)热导率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建立了纯十八烷体系模型、未功能化石墨烯(GN)以及分别接枝羟基(—OH)、氨基(—NH_(2))和羧基(—COOH)官能团的石蜡/功能化石墨烯复合体系模型。使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得出了材料的热导率、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计算体系结构参数,从均方位移、径向分布函数分子层面阐释了材料热力学性能增强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各项石蜡复合相变材料体系热性能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PA/GN-NH_(2)在热力学性能上较其他掺杂体系提升最为明显,其热导率较掺杂前提升了69.19%、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了2.3%;从均方位移(MSD)可以看出,GN的引入提高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强了体系的稳定性,尤其以GN-NH_(2)最为明显,玻璃化温度达到307K,从径向分布函数看出,添加GN可以显著改变烷烃分子有序度,改善热输运效果。所得结果可为复合相变材料的掺杂设计、性能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功能化石墨烯 热导率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绝热板芯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伟刚 张倩倩 +4 位作者 蓝钰玲 闫雯 周晓剑 范毜仔 杜官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10-3922,共13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显得越来越重要。真空绝热板(vacuum insolation panels,VIP)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其中,芯材作为VIP的核心和骨架结构,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显得越来越重要。真空绝热板(vacuum insolation panels,VIP)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其中,芯材作为VIP的核心和骨架结构,不仅承担着支撑作用,而且是板内热量传递的主要通道,对保证VIP的保温性能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真空绝热板在绿色建筑和冷链物流领域应用的意义,明确了目前制约真空绝热板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随后综述了真空绝热板芯材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比对了不同种类芯材(颗粒类芯材、泡沫类芯材、纤维类芯材、生物质材料类芯材和复合类芯材)在原料来源、保温性能、生产工艺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劣,将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基材料用作真空绝热板芯材进行了对比探讨;最后对真空绝热板芯材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指出,传统以玻璃纤维、有机泡沫或者气相二氧化硅为芯材的真空绝热板,存在生产成本高、不可再生、难降解、污染环境等问题,所以通过功能化手段获得新型、绿色、低成本、具有良好微观孔隙结构和高热阻的芯材是制约真空绝热板发展的关键。生物质材料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孔隙结构丰富等优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VIP芯材原料,也将是真空绝热板芯材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生物质基芯材真空绝热板未来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宽其原料来源、改善制备方法和工艺、明确老化和使役性能、关注复合芯材的开发,不断提高VIP的性能,扩展其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绝热板 芯材 保温性能 传热 生物质 热传导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