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1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茶诗词中茶之审美意象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海燕 刘仲华 +1 位作者 刘德华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另辟奚径,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表达的茶之形色、香、味...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另辟奚径,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表达的茶之形色、香、味美,生动地描绘了茶至清至洁、至真至善之审美意象,丰富了诗词研究题材与内容,填补了茶诗美学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代 诗词 审美意象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戏题诗论略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瑞峰 周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9-124,159,共6页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时又可以放言其意,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乃至狂言妄论。在看似简单的戏谑嘲调中,包蕴着由戏谑、调笑、讽刺及自嘲所造成的不同内涵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戏题诗 戏谑 表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记忆的自我隔离和审美表达——唐宋词战争灾难叙事的特殊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晓骊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与诗体相比,唐宋词对战争灾难的叙事具有特殊性。作为受难者的词人,对惨痛的灾难记忆往往采取忽略细节和视角转换的方式,来隔离创伤性记忆带来的痛苦。同时,词委婉含蓄的文体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具有伤害性且有损审美性的场景描写。... 与诗体相比,唐宋词对战争灾难的叙事具有特殊性。作为受难者的词人,对惨痛的灾难记忆往往采取忽略细节和视角转换的方式,来隔离创伤性记忆带来的痛苦。同时,词委婉含蓄的文体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具有伤害性且有损审美性的场景描写。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应激心理与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共同作用,形成了唐宋词对战争灾难的特殊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战争灾难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送别诗译者群体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领顺 孙如莹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2,共15页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 唐人送别诗久负盛誉,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传播。本文以李白送别诗《送友人》的三个译本为例,对洛威尔、小畑薰良和裘克安三位国内外译者形成的译者群体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从翻译外而言,三位译者的身份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译者,其翻译诗学观和读者接受度存在差异。从翻译内而言,在叙述主体、意象叠加和时间变化三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法也表现出差异性,而行为的差异性,皆源于译者身份、翻译态度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差异,并最终表现为译文务实度的差异。文章最后对总的群体译者行为研究和传统译者行为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送别诗 《送友人》 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论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 被引量:3
7
作者 谷曙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94,共8页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 苏诗 唐宋诗流变 以文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唐宋诗之争”二元对立的消解及自反性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4-131,共8页
学界习惯视清代"唐宋诗之争"为"宗唐""宗宋"二元对立,或提出内涵更不明确的"唐宋兼宗"以示折衷。实际上清代"唐宋诗之争"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唐或者学宋的诗歌创作主张的争论,"... 学界习惯视清代"唐宋诗之争"为"宗唐""宗宋"二元对立,或提出内涵更不明确的"唐宋兼宗"以示折衷。实际上清代"唐宋诗之争"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唐或者学宋的诗歌创作主张的争论,"宗唐"与"宗宋"的理论基础并不相同,无法构成二元对立。从讨论宋诗的价值,深入到讨论"诗言志""性情之正""辨体""温柔敦厚""正与变""拟议与变化""学问""赋比兴"等传统诗学核心概念,才是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核。究其实,"唐宋诗之争"或可置换为传统诗学核心概念之争。结合最终清人从探求唐宋诗的延续性,及取消唐宋对立的合理性两方面结束论争的理论思路来看,清代"唐宋诗之争"具有自反性特征。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确定清代"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宋诗之争” 传统诗学核心概念 二元对立 自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塞诗的唐人边塞感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永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 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为主要资料来源,佐以其他文献史料,探索唐代中原人士对"塞"的空间感受与理解,即边塞地理观念。唐人心目中的"塞",实际上是一条东西绵长、南北界线相对模糊的过渡地带,它东起辽水,西至玉门关、阳关,其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错杂居,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区。通过对唐代中原人士边塞感观印象的概括与分析,认为其边塞感知的产生其实是对中原的归属感与对边塞景观的恐惧感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边塞诗 “塞” 地理观念 恐惧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胜高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55-59,共5页
裴度对李翱"文字为意"的评价,是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意追求文字的高、下、详、略创作倾向的批评。韩门子弟的古文创作,在柳宗元、裴度、刘禹锡、杜牧等人的理论纠正和补充中,在宋初散文中逐渐消歇。但"文字立意"却成... 裴度对李翱"文字为意"的评价,是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意追求文字的高、下、详、略创作倾向的批评。韩门子弟的古文创作,在柳宗元、裴度、刘禹锡、杜牧等人的理论纠正和补充中,在宋初散文中逐渐消歇。但"文字立意"却成为宋人以才学为诗、文字为诗的榜样,宋元的去意论,正是对"文字为意"的反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为意 文字立意 唐宋诗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诗精华录》所选东坡诗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79,共19页
苏轼诗歌,既是宋诗之典型,需以一种最大化的方式,来呈现宋诗的精彩;也需以一种最恰当的解释,来说明宋诗的典范。因而,唐宋诗比较的角度,无疑是一个最为适合表现苏诗之精义的解释框架。东坡其人其诗,完全可以成为唐宋比较的标本。文章以... 苏轼诗歌,既是宋诗之典型,需以一种最大化的方式,来呈现宋诗的精彩;也需以一种最恰当的解释,来说明宋诗的典范。因而,唐宋诗比较的角度,无疑是一个最为适合表现苏诗之精义的解释框架。东坡其人其诗,完全可以成为唐宋比较的标本。文章以陈衍《宋诗精华录》所选东坡诗为典型,从雅兴高致的心灵境界、瘦硬通神的山水写意、世俗人生的静观细省、化解悲哀的慧命双修、理趣成为人生戏剧以及由虚入实的现实世界六个方面,作唐宋比较。既力探石遗的评赏与圈点的幽旨,亦融合学界与个人唐宋诗观,力图发展出一套系统深入的苏诗比较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型诗 宋型诗 比较 陈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转益多师及其诗风渊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大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不仅全面师法唐代诗歌技巧,合理借鉴时辈诗人优点,还大胆吸收散文、辞赋等文体质素,形成了气格高致而平易疏畅的诗歌风格。其不同文体师法各有侧重,使其诗歌在不同的文体间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 欧阳修 唐诗 宋诗 诗歌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藏南宋遗民诗人严子安“和唐诗”辑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查屏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6-49,285,共14页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万里集九《晓风集》抄卷,参照内阁文库本《三体幻云抄》,可辑得严子安"和《三体唐诗》绝句"一百六十一首,比照相关文献可考知严子安可能是南宋遗民诗人,其身份近似汪元量。他以和唐诗的方式表达了亡国之痛...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万里集九《晓风集》抄卷,参照内阁文库本《三体幻云抄》,可辑得严子安"和《三体唐诗》绝句"一百六十一首,比照相关文献可考知严子安可能是南宋遗民诗人,其身份近似汪元量。他以和唐诗的方式表达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些诗在传世文献中多已散佚,长期不为人知。从新辑出的诗作看,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各类"三体唐诗"抄卷的文献价值值得关注。自宋以来就有"和唐"之事,但和写整部唐诗选本是《三体唐诗》一书流传之后的事。这既证明《三体唐诗》一书影响甚大,也反映出"和唐""拟唐"在元已成一时风气。这是当时习诗者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解诗方式与抒情方式。这一风气推动了以选本为中心的唐诗经典系列的形成,强化了人们关于唐诗的经典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唐佚诗 南宋遗民诗人 和唐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之争:唐宋诗文文体观念衍变的个案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30,共4页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诗、文分体观念催生了"以文为诗"之争。因诗歌观念、诗体形式的差别,韩愈"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古体诗而非近体诗之中。从司空图、欧阳修到北宋后期,对"以文为诗"的认识不断...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诗、文分体观念催生了"以文为诗"之争。因诗歌观念、诗体形式的差别,韩愈"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古体诗而非近体诗之中。从司空图、欧阳修到北宋后期,对"以文为诗"的认识不断明确、深化。"以文为诗"之争促使人们对韩愈诗和宋诗的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了诗歌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文体观念 韩愈 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唐书》传记的“崇韩”观念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恩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9,共7页
在对韩愈传记的处理上,有争议的地方都被用为尊者之笔法避之,相同内容经过语言层面上的处理将韩愈形象美化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儒者形象,纵横捭阖的古文家领袖形象,这样就确立了韩愈的中心地位。而大量采摭韩文入史则展现出史臣对韩... 在对韩愈传记的处理上,有争议的地方都被用为尊者之笔法避之,相同内容经过语言层面上的处理将韩愈形象美化起来,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儒者形象,纵横捭阖的古文家领袖形象,这样就确立了韩愈的中心地位。而大量采摭韩文入史则展现出史臣对韩愈史才、议论的认可,在"传赞"之中呈现了一个全能形象的定评,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了崇韩的场效应。至此《新唐书》中的崇韩理念被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进一步说崇韩的中心是对儒学复兴理念的张扬,而在这个张扬的过程中旧资源也就转换成了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宋祁 传记文学 崇韩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形轻动词在唐诗宋词中的运用及其相关句法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34-140,共7页
轻动词作为重要的句法成分广泛地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根据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零形轻动词和有语音形式输出的轻动词两大类。研究发现,零形轻动词在唐代和宋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是在唐诗和宋词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零形轻动词的特... 轻动词作为重要的句法成分广泛地存在于人类语言之中,根据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零形轻动词和有语音形式输出的轻动词两大类。研究发现,零形轻动词在唐代和宋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但是在唐诗和宋词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零形轻动词的特殊用法,这显然突破了唐宋时代汉语常规语法规则的束缚。文章认为诗词语言特区的存在、标新立异的复古创新手法以及诗歌的陌生化效应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造成了零形轻动词在唐诗和宋词中的大量运用。虽然零形轻动词在唐诗、宋词中的运用突破了唐宋时代汉语常规语法规则的束缚,但是它并未突破人类语言能力的范围,只是在普遍语法原则框架下对有限参数的重新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形轻动词 唐诗宋词 语言特区 复古创新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与真实:唐宋辽金时期佛教影响下的地理表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4,共5页
唐、宋、辽、金时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地理概念表述方式,即将佛教虚拟概念"南瞻部洲"和现实行政地理两者结合。这种地理概念表述方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仅见于文人文集和僧侣戒牒中,而到宋、辽、金时则在造像题记和买地... 唐、宋、辽、金时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地理概念表述方式,即将佛教虚拟概念"南瞻部洲"和现实行政地理两者结合。这种地理概念表述方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唐代仅见于文人文集和僧侣戒牒中,而到宋、辽、金时则在造像题记和买地券中大量出现,反映其在平民阶层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这一传播现象,既体现了文人精英阶层所秉持的华夏中心观对佛教地理观的排斥,也表明在这一时期佛教已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辽金 南瞻部洲 佛教 地理表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5-60,共6页
在文学史上 ,“沈宋体”被视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其实并不确切。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 ,经历了漫长的律化过程 ,沈、宋之前的四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与沈、宋同时的文章四友也发挥了共同的作用。沈、宋的律诗创作实践 ,主要表现为在律诗... 在文学史上 ,“沈宋体”被视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其实并不确切。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 ,经历了漫长的律化过程 ,沈、宋之前的四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与沈、宋同时的文章四友也发挥了共同的作用。沈、宋的律诗创作实践 ,主要表现为在律诗体制建设中的体式全面性与格律的进一步精密化。同时 ,沈、宋律诗的价值除外在的形式方面以外 ,更重要的在于抒情内质的建构。再者 ,在沈、宋的全部创作中 ,亦并不局限于律体 ,而是创作了大量古体诗 ,同样以其浓郁的情感性表现构成丰富的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Quan期 宋之问 沈宋体 律诗 唐诗 诗歌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宋词中“茶烟”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继昉 《语言科学》 2003年第4期85-87,共3页
《黄州竹楼记》中的“茶烟”一词,各家注释众说纷纭,各种辞书均未立条解释。为此,本文通过对《全唐诗》、《全宋词》的全文机器检索,发现“茶烟”共有43例之多,除不成词者外,少数是指焙茶或“烹茶炉火的烟气”、“煮茶的烟火”,更多的... 《黄州竹楼记》中的“茶烟”一词,各家注释众说纷纭,各种辞书均未立条解释。为此,本文通过对《全唐诗》、《全宋词》的全文机器检索,发现“茶烟”共有43例之多,除不成词者外,少数是指焙茶或“烹茶炉火的烟气”、“煮茶的烟火”,更多的则是指茶水热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烟 《全唐诗》 《全宋词》 全文检索 茶水热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经史典籍中的音韵训诂与文献考订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民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83,共16页
根据古人诗文用韵情况整理历史文献,是考据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源于汉魏六朝人的经传音义研究。或根据韵语和谐与否,考订版本异文,刊正其中讹误,或补正其脱简错简等;或根据韵文时代特点,考证作者的历史年代或鉴别文献真伪等,其功用甚... 根据古人诗文用韵情况整理历史文献,是考据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源于汉魏六朝人的经传音义研究。或根据韵语和谐与否,考订版本异文,刊正其中讹误,或补正其脱简错简等;或根据韵文时代特点,考证作者的历史年代或鉴别文献真伪等,其功用甚多。自隋唐以来,一些经师学者在为经传史籍作注释时,就谙知此术。而宋代古音学的兴起,更是促进了文献考据学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在治学和研究中,能够以古音研究运用于文献考订之中,如吴、朱熹、方崧卿等人在研究《尚书》《诗经》等文献典籍时就是如此。本文研究将从隋唐人经传注疏中的音韵训诂出发,介绍唐宋时期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努力发掘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中得失,做到借鉴吸收,将有助于我们现代文献学和音韵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音韵训诂 诗文用韵 文献考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