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成因:来自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晓春 余文 +3 位作者 金林森 夏彩莲 谢巧勤 闫峻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0-501,共22页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 安徽铜陵矿集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区内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关于其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但仍存在争议。本文选择区内铜官山和冬瓜山石英闪长岩以及凤凰山和胡村花岗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开展锆石Hf-O同位素以及磷灰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探讨铜陵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因机制。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次工作成果推断,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指示其均属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型岩浆岩和埃达克岩的特征且富集Sr-Nd同位素。侵入岩体中具有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斜长石反环带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指示这些中酸性侵入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本次工作测得岩石中的锆石ε_(Hf)(t)值介于-20.5~-5.1之间,对应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9~1.5 Ga,δ^(18)O值介于5.93‰~8.85‰之间,且发现较多年龄分别集中在1.0~0.8 Ga和2.4~2.0 Ga的继承锆石;磷灰石具有高Cl含量(平均值为0.3%)和Cl/F比值、较高REE含量(1714×10^(-6)~5903×10^(-6))及负铕异常(δ(Eu)=0.26~0.68)。基于全岩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上述锆石和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本文对前人有关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不同成因观点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新的成因观点。本研究认为,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起源于壳幔岩浆混合,即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与新元古代新生岛弧地壳源岩浆的混合,上升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其中,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并非起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洋壳或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上覆岩石圈地幔,而是新元古代华夏洋俯冲析出流体交代扬子板块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之后的回卷是导致古老造山带加厚再伸展、岩石圈地幔减薄和熔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O同位素 磷灰石微量元素 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安徽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金矿省五龙蚀变岩型金矿新发现
2
作者 曾庆栋 汪凤伟 +3 位作者 刘福兴 田树海 杨进辉 朱日祥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89-2896,共8页
辽东地区广泛分布着与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的金矿床,根据克拉通破坏与成矿效应研究预测该区具备较大的金资源潜力,且蚀变岩型金矿床和深部是重点找矿突破方向。五龙金矿区位于鸭绿江成矿带南段,目前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主... 辽东地区广泛分布着与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的金矿床,根据克拉通破坏与成矿效应研究预测该区具备较大的金资源潜力,且蚀变岩型金矿床和深部是重点找矿突破方向。五龙金矿区位于鸭绿江成矿带南段,目前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是开采受区内三级构造断裂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最近,在五龙金矿区内二级构造北东向鸡心沟断裂带发现水平厚度超过220m的细脉蚀变岩型金矿(化)体,深度619m,22m连续采样金品位为0.12~6.50g/t(平均2.205g/t),进一步勘探与分析正在进行之中。五龙矿集区二级构造北东向鸡心沟断裂带深部细脉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发现,实证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鸭绿江成矿带诱发的蚀变岩型金矿类型巨大找矿潜力,也进一步表明寻找蚀变岩型金矿是辽东地区金资源勘查突破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金矿省 蚀变岩型金矿 五龙金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金山地区综合信息找矿效果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学阳 杨言辰 +2 位作者 刘志宏 张继武 戴台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大金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矿集区,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为揭示大金山地区找矿潜力,本文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大金山地区地质特征,对激电中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开... 大金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北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矿集区,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为揭示大金山地区找矿潜力,本文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大金山地区地质特征,对激电中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开展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显示高阻高充电异常,而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产出,因此高阻高充电异常可间接指导找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的10处综合异常具有一定找矿潜力。在高阻高充电异常及强烈Au异常的视电阻率异常R_(4)和R_(5)、视充电率异常M_(2)、综合异常HT-10的套合区域布设了2个钻孔,探获了3条铜矿体、3条硫铁矿体,取得了找矿突破。通过与区域内成矿特征相似的典型矿床(大岭岗金铜矿床、南门头铜矿床)进行对比,结合钻孔岩心原生晕分析,认为大金山地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根据斑岩型铜金矿床的赋矿岩石、构造环境和深部探获的斑状二长花岗岩,认为大金山地区深部有盲矿体存在,且具有探获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信息 典型矿床 原生晕 深部找矿潜力 大金山地区 宁芜矿集区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斑岩型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014−2022年O_(3)污染的气象影响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雪玲 王启元 +3 位作者 王璐瑶 刘凡 李彩虹 徐戈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西安市O_(3)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2014−2022年西安市O_(3)浓度波动变化,2022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_90^(th))(161μg/m^(3))较2014年增加22%。非工作日O_(3)小时浓度高值持续6 h(13:00−19:00),长于工作日的3 h(14:00−17:00),“周末效应”明显。②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作用影响差异显著。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高于30℃时,O_(3)小时(O_(3)-1 h)浓度均值为144μg/m^(3),O_(3)超标率显著上升。相对湿度为30%~40%时O_(3)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超标率显著下降。在云量(8分制云量)为0和7时,O_(3)小时浓度超标出现频率较高。③对应西安市O_(3)浓度高的气团轨迹为偏东向和西南向气团。随着春夏季更替,西安市O_(3)浓度的潜在源区由西南和偏东方向外来源区贡献转为西南本地源贡献。研究显示,西安市O_(3)污染受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与其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德兴矿集区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指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冯依琳 郑忠超 +4 位作者 王旭东 华嵘辉 代晶晶 廖小武 黄鸿新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7,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已逐渐成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蚀变异常信息,服务于区域后续找矿勘查。本文针对江西德兴矿集区及其外围,基于Landsat...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已逐渐成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蚀变异常信息,服务于区域后续找矿勘查。本文针对江西德兴矿集区及其外围,基于Landsat-8OLI多光谱数据和GF-5AHSI高光谱数据,提取了矿集区及其外围区域的遥感蚀变异常信息,分析了区内蚀变异常分布特征,圈定了成矿有利地段。基于Landsat-8OLI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出了铁染类、羟基类蚀变异常信息;基于GF-5AHSI数据采用混合调谐匹配滤波法提取出了云母、碳酸盐、绿泥石蚀变矿物信息。结合德兴矿集区地质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遥感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信息分布情况,揭示了该地区发育斑岩成矿体系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具体表现为从中心向外围逐渐由绢英岩化带过渡到青磐岩化带。在此基础上,圈定了2处找矿有利地段,分别位于德兴斑岩铜矿北部及银山矿床东南部。经野外实地验证,这2处找矿有利地段发育大面积铁染类蚀变异常,且地表采集的岩块样品显示,区内广泛分布的以千枚岩为主的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卫星遥感数据蚀变异常提取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具有进一步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为该地区后续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遥感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物 Landsat-8 GF-5 高光谱 斑岩铜矿 德兴矿集区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高氟区水库地表水氟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6
作者 戴星 谢晓琳 +4 位作者 钱锋 孙晨 金喆 孙述海 宋永会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9-1630,共12页
松嫩平原受地质和气候等因素控制,区域地下水含氟量普遍较高。尽管近些年围绕高氟地下水的研究大幅增加,但对于平原内大型水库中氟的地球化学背景、动态演变规律及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研究综合诸如数理统计、Pi... 松嫩平原受地质和气候等因素控制,区域地下水含氟量普遍较高。尽管近些年围绕高氟地下水的研究大幅增加,但对于平原内大型水库中氟的地球化学背景、动态演变规律及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研究综合诸如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端元图分析、PHREEQC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以及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深入探究向海水库高氟区成因、科学评估生态与健康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向海水库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V类,地表水氟离子(F^(-))浓度介于0.69~3.68 mg/L之间,平均浓度为1.87 mg/L,超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V类水体所设定的氟化物浓度规定限值(1.50 mg/L),归类为高氟地表水;时空维度上,F^(-)浓度呈现出西南部一场泡显著高于东北部二场泡的分布趋势;区域地表水化学特征主要为HCO_(3)-Na、HCO_(3)-Na·Ca和HCO_(3)-Na·Mg型;氟的富集主要归因于蒸发浓缩、矿物的沉淀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从生态风险评估视角,向海水库被界定为氟生态中风险区域,意味着该区生态系统面临一定程度的氟污染威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均受到氟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影响,且儿童面临的风险显著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高氟区水库 氟浓度 分布特征 生态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设施牛舍太阳能聚光集热土壤供热过程热特性分析
7
作者 刘雪东 李欣亮 +1 位作者 常泽辉 侯静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44-252,共9页
严寒地区设施牛舍在冬季养殖过程中温度低、湿度大、空气质量差,舍内乳肉牛易出现冷应激反应,而传统供热方式能耗高、风险大、效果差,阻碍了设施养殖的规模化发展。鉴于此,该研究提出一种可为设施牛舍供热的太阳能聚光集热牛床土壤供热... 严寒地区设施牛舍在冬季养殖过程中温度低、湿度大、空气质量差,舍内乳肉牛易出现冷应激反应,而传统供热方式能耗高、风险大、效果差,阻碍了设施养殖的规模化发展。鉴于此,该研究提出一种可为设施牛舍供热的太阳能聚光集热牛床土壤供热系统,首先介绍了系统与设施牛舍集成后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并对位于呼伦贝尔市的系统热特性展开了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供热系统在非供热和连续供热时的牛床土壤温度,分析了土壤温度沿竖直方向、水平方向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系统在1月份运行时,其供热温度、集热温差和换热效率分别为50.3℃、30.4℃和71.81%。连续供热时,0.7 m深处的土壤温度可达2.7℃左右,当系统停止供热后,土壤温度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在系统连续供热的条件下,牛床不同位置处土壤的温度均呈现持续升高的变化趋势,且沿土壤竖直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深度为0.7 m处土壤的平均温度分别比0.1、0.3和0.5 m处高11.1、9.2和5.8℃,在与换热管路平行的水平方向,换热管路高温端和低温端处土壤的温度升高值分别为6.8℃和4.0℃;在垂直换热管路的方向,换热管路正上方土壤的温度升高值和升温速率分别比偏离换热管路0.8 m处的高3.9℃和0.3℃/d。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设施牛舍绿色低碳供热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牛舍 供热 太阳能 聚光 严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以小江为例
8
作者 潘炜 米武娟 +7 位作者 段思宇 张羽珩 黄宇波 田楚铭 景晓萱 朱宇轩 毕永红 李渊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共12页
针对传统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在叶绿素a浓度反演中对初始值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SSA-BP反演模型。结合大疆RTK300无人机搭载AFX-10高光谱相机... 针对传统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在叶绿素a浓度反演中对初始值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文章提出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SSA-BP反演模型。结合大疆RTK300无人机搭载AFX-10高光谱相机的遥感数据与小江回水区同步地面采样数据,构建新型反演模型。结果显示:(1) Savitzky-Golay (SG)平滑显著优化光谱数据质量,使SSA-BP模型决定系数(R2)提升至0.98;(2)相较于传统BP神经网络,SSA-BP模型反演精度全面提升,其中渠马水域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了59.14%,均方根误差(RMSEP)降低了60.78%,相对百分比差异(RPD)提高了57.32%;(3) SSA-BP模型克服了传统BP模型在低浓度区域(R2从0.94降至0.76)的性能衰减,在不同叶绿素a浓度梯度下均保持稳定高精度,R2最高达到0.98。研究证实SSA-BP模型显著提升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反演叶绿素a的精度与适应性,为内陆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可靠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雀搜索算法 BP神经网络 回水区 叶绿素A浓度 高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口邻近海域MODIS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9
作者 郝佳雯 刘会会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德 王跃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复杂的生物光学特征,近岸浑浊水体Chl 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本文基于2010-2023年间45个航次的表层Chl a浓度实测数据,利用MODIS同步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海域Chl a浓度的机器学习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全球标准算法和以往的区域算法相比,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更高的反演精度;其中,高斯过程模型表现最佳(R^(2)=0.62,RMSE=0.21 mg/m^(3)),结果很好地呈现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该海域Chl a浓度在空间上呈现近岸高于离岸的特征,季节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单峰结构,2003-2023年间平均Chl a浓度以每年0.02 mg/m^(3)的速率增加。研究结果丰富了近岸海域Chl a浓度遥感反演算法,拓展了机器学习算法的遥感应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遥感反演模型 MODIS 机器学习 黄河口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的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卫韦 张富贵 +2 位作者 徐曌成 陈伟 宋通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9-155,共7页
针对贵州丘陵山区非熟性集中辣椒(分批成熟辣椒)需要多次周期采摘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款适合于非熟性集中辣椒采摘的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介绍了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的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 针对贵州丘陵山区非熟性集中辣椒(分批成熟辣椒)需要多次周期采摘存在费时费力的问题,设计了一款适合于非熟性集中辣椒采摘的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介绍了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的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对加工出来的采收车样机进行了功能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小型智能辣椒采收车能够实现对非熟性集中辣椒的采摘,达到减工降本、减轻劳动力的目的,有推广应用价值,同时可为后续辣椒采摘机器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非熟性集中辣椒 智能采收车 结构设计 减工降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与粉煤灰配施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11
作者 闫玉龙 杜学军 +3 位作者 王元月 刘建立 丁银贵 魏源送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0,共11页
为探究脱硫石膏与粉煤灰配施对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以定边县盐碱土壤为对象,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添加脱硫石膏(1%、2%和4%;D_(1)、D_(2)和D_(3))、添加粉煤灰(1%、2%和4%;F_(1)、F_(2)和F... 为探究脱硫石膏与粉煤灰配施对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以定边县盐碱土壤为对象,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添加脱硫石膏(1%、2%和4%;D_(1)、D_(2)和D_(3))、添加粉煤灰(1%、2%和4%;F_(1)、F_(2)和F_(3))以及添加脱硫石膏和粉煤灰混合物(0.5%+0.5%、1%+1%和2%+2%;DF_(1)、DF_(2)和DF_(3))10个处理,对土壤盐碱化指标、土壤养分含量及苜蓿生长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可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总磷含量,提高苜蓿株高、生物量;SO_(4)^(2-)、K^(+)、Ca^(2+)、Mg^(2+)含量随脱硫石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粉煤灰增加了土壤pH、SO_(4)^(2-)、Ca^(2+)和铁含量,降低了K+含量、苜蓿株高和生物量。脱硫石膏和粉煤灰配施降低了铁含量,增加了总磷含量,对苜蓿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说明二者配施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不佳。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土改良以及煤基固废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养分 离子含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剖面法的“瓢形”沟谷渣堆稳定性分析
12
作者 于妍妍 赵毅 +4 位作者 方熠 陆敏凤 祝洁雯 唐朝晖 柴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1,共10页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瓢形”堆渣场地提出一种改进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考虑到“瓢形”场地“大肚子,小收口”的地形特点,基于剩余推力法提出改进的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并利用煤矸石材料进行不同长宽比和不同谷坡坡度的物理模型堆渣试验,以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沟谷长宽比在1~2之间且谷坡坡度大于材料的内摩擦角时,渣堆前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并且渣堆前缘的应力大小随谷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传统剩余推力法(单剖面法)和多剖面法计算模型渣堆的稳定性系数,多剖面法的计算结果要小于单剖面法的计算结果,且多剖面法计算所得主剖面上剩余下滑力与监测数据基本一致,误差在5%以内。因此,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在计算“瓢形”场地渣堆边坡稳定性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为“瓢形”弃渣场的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介质颗粒 沟谷区渣堆稳定性 应力集中 多剖面计算理论 剩余推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遥感地质找矿应用
14
作者 史俊波 张杰 +4 位作者 侯娜 张辉善 丁晓平 杜建军 朱海洋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松潘—甘孜成矿带东段,拥有丰富的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铍、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继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九龙花岗伟晶... 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位于松潘—甘孜成矿带东段,拥有丰富的花岗伟晶岩型锂、铌、铍、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继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川西九龙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之外的又一处硬岩型稀有金属矿最集中的产地之一。矿集区属构造剥蚀深切割高山区,因交通不便、植被覆盖茂密、地形陡峭等因素绝大多数地段人员无法到达,传统地质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内已有矿床中含矿花岗伟晶岩脉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上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为基础,对矿集区进行花岗伟晶岩脉室内解译及部分野外验证,掌握了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内花岗伟晶岩脉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稀有金属矿以花岗伟晶岩脉为载体,在可尔因复式岩体边缘0~5 km范围内的断裂带及围岩裂隙等构造薄弱处侵入;提出了出露于地表的花岗伟晶岩脉及转石是找稀有金属矿最直接的标志;建立了川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集区高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找矿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地质找矿的不足;在可尔因复式岩体北部及北西部划分了3处重点找矿地段,确定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尔因岩体 稀有金属矿集区 遥感地质 花岗伟晶岩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和两糖差稳定性及区划研究
15
作者 耿少武 丁以纾 +9 位作者 柴云霞 扶艳艳 张盛瑜 布云虹 王跃金 王文伦 汪华国 胡杨 林云红 鲁耀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21,共12页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叶关键化学品质指标总糖、还原糖及两糖差,开展不同年度、不同部位的绝对稳定性、相对(工业)稳定性及波动性分析,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2018—2022年K326上、中部烟叶总糖含量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总体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表现为上、下部烟叶处于中等水平,中部叶处于较低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尚好;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为41.67%。还原糖含量上部叶2019年、2021年、2022年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2018年和2020年度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2018—2022年中部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较小至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中等水平,年度之间波动较大;相对稳定性上部叶表现尚好至较好,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差;下部叶、上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100.00%、69.44%。两糖差上、中、下部叶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较大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下部叶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30.56%、75.00%、58.33%。【结论】楚雄烟区2018—2022年K326烟叶两糖差超过6%,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或较大水平;按照目前卷烟工业标准(≤8%或7%),上、中、下部烟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样点占比分别为59.71%、34.86%、51.56%,高于优质烟叶目标的样点占比分别为40.29%、65.14%、48.44%;相对(工业)稳定性表现为上、下部叶总体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分别占总乡镇数30.56%、75.00%、5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烟区 K326 两糖差 稳定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氚同位素的济南泉域地下水更新能力研究
16
作者 孟庆晗 邢立亭 +6 位作者 彭凯 朱文峰 刘连 何强 徐冰 潘潍艳 宋其峰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为探究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更新能力,基于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氚同位素衰减模型,分析泉水及不同层位地下水年龄,以此精确阐明地下水及泉水年龄和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排泄区寒武系地下水年龄在22~85 a,奥陶系地下水年龄在3~22 a,... 为探究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更新能力,基于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氚同位素衰减模型,分析泉水及不同层位地下水年龄,以此精确阐明地下水及泉水年龄和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排泄区寒武系地下水年龄在22~85 a,奥陶系地下水年龄在3~22 a,地下水更新能力随深度递减,深层含水层循环能力较弱,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对深层地下水的保护;(2)根据泉水优化模型测得现泉水年龄为15 a,且近30 a泉水年龄逐渐减小,泉水贡献重心逐渐向浅部补给源转变,这既反映现阶段人工补源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又表明深层含水层破坏后恢复缓慢,导致枯水期泉水位仍逼近警戒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域 氚浓度 衰减模型 地下水年龄 循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蟒岭矿集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晓团 李新林 +2 位作者 周斌 高维强 江勇卫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86,共12页
蟒岭矿集区是北秦岭构造带开展钼成矿作用和深部找矿重点地区,区内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侏罗世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文章在研究区钼多金属矿成矿模式研究基础上,为确定与钼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形态,优选深部... 蟒岭矿集区是北秦岭构造带开展钼成矿作用和深部找矿重点地区,区内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侏罗世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文章在研究区钼多金属矿成矿模式研究基础上,为确定与钼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隐伏岩体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形态,优选深部成矿有利部位,采用1∶5万重力测量圈定了3个重力低值异常,综合推断由桃官坪-西沟半隐伏岩体和老龙山、腰庄隐伏岩体引起,其面积分别为6.7 km^(2)、0.4 km^(2)、1.8 km^(2);利用1∶5千重力剖面测量对各隐伏岩体顶面变化趋势进行精细解剖,揭示其顶面埋深分别为200~1300 m、3000 m、500~1000 m;优选在腰庄隐伏岩体顶上带开展激电中梯测量和激电测深确定隐伏矿体分布范围和深部形态,共圈出4个平面视极化率异常和4处断面极化率异常,推断由隐伏高极化矿体引起,其埋深介于220~500 m,进一步圈定了钼成矿有利部位;最终经钻探验证,发现了隐伏岩体和隐伏矿体。勘查成果表明:1∶5万面积性、1∶5千剖面重力与激电测量相结合的物探方法在蟒岭矿集区岩浆热液型钼多金属矿深部找矿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是秦岭成矿带同类型矿床深部找矿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查 激电测量 隐伏岩体 深部找矿 钼矿 蟒岭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F的大面积水域荧光浓度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8
作者 万浩平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针对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扩散预报研究中,难以实现大面积水域浓度场实时测量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水域多通道荧光浓度测量系统,提出了传感器、采集装置、上位机的系统层级架构方式。研制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原理的光电浓度测量传感器... 针对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扩散预报研究中,难以实现大面积水域浓度场实时测量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水域多通道荧光浓度测量系统,提出了传感器、采集装置、上位机的系统层级架构方式。研制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原理的光电浓度测量传感器,发射部分采用频率调制的发光二极管(LED)激发光源,接收部分采用滤光片组及光电池。创新设计了斗笠帽结构样式的隔离反光罩及信号处理电路,可将水体中微弱的荧光电信号提出,避免自然光源和干扰光源对电信号的影响。经实验室测试,该系统的荧光物质浓度测量范围为0.001 mg/L~0.040 mg/L,分辨率为0.001 mg/L,测量误差不大于5%,可长时间稳定、可靠运行。该系统已应用在“核电厂环境污染预报研究”项目中,为核电厂环境污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水域 浓度场 测量系统 传感器 采集装置 信号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伸展构造转换控制金矿形成:以山东鑫泰金矿为例
19
作者 李欢 谢一鸣 +6 位作者 朱博文 陈原林 徐俊杰 魏兴亮 吴晨曦 秦余端 蒋永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8-2290,共13页
胶东金矿形成于挤压—伸展构造转换阶段,然而,目前对该构造转换在典型矿床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金矿体形成的控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对胶东鑫泰金矿进行构造填图,对变质岩及花岗岩露头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开展系统识别和测量... 胶东金矿形成于挤压—伸展构造转换阶段,然而,目前对该构造转换在典型矿床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金矿体形成的控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对胶东鑫泰金矿进行构造填图,对变质岩及花岗岩露头中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开展系统识别和测量,对断层、岩石面理、节理等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构造的叠加、置换、改造过程,并进行多期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解析,基于经典反演法恢复各构造期次的构造应力场,揭示矿区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鑫泰金矿构造轮廓主要由NE—SW走向的褶皱与断层构成,矿区存在与成矿活动密切相关的两期构造活动:早期沿NW—SE向挤压,晚期沿NW—SE向伸展,挤压活动应力大于伸展活动应力,金矿体产于挤压—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多期构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张性断裂是矿区重要的赋矿构造,大多发育于前期褶皱的转折端,表现为构造角砾多、规模大,品位高,是矿区重要的找矿目标,据此,圈定了土堆、东刘家矿床的找矿靶区,取得了良好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挤压—伸展 金矿床 胶东矿集区 龙口—土堆—东刘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普朗铜矿首采区北段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20
作者 孔垂爱 舒华伟 +5 位作者 沙有财 陈明勇 董桥峰 唐思宇 冷开杰 李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1,共12页
普朗铜矿是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格咱矿集区内最大的印支期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该矿床首采区北段是矿山的重要资源储备区,其成矿特征与首采区相比具有较大差异。首采区北段与首采区是否为同一岩浆活动的产物尚不清楚,这就限制了其与首... 普朗铜矿是三江特提斯造山带格咱矿集区内最大的印支期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该矿床首采区北段是矿山的重要资源储备区,其成矿特征与首采区相比具有较大差异。首采区北段与首采区是否为同一岩浆活动的产物尚不清楚,这就限制了其与首采区矿化关系的深入探讨以及对成矿规律的总体认识。本次研究对首采区20线以北的矿石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以期为北部区域成矿规律及资源前景的进一步探索和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从而指导下步补充勘探工作。结果表明,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模式年龄为(202.35±0.84)Ma,等时线年龄为(200.7±9.2)Ma,略晚于首采区矿体的形成时代。普朗南部Ⅰ号复式岩体中成矿事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约20 Myr),或许与成矿流体多次幕式活动有关,表明普朗首采区北段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普朗铜矿矿石样品中辉钼矿Re含量为1.50×10^(-4)~4.45×10^(-4),平均为2.64×10^(-4),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背景为甘孜–理塘洋向西平坦俯冲于义敦岛弧带南段格咱地区导致大洋板块部分熔融,并诱发大量的埃达克质岩浆的上涌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成矿年龄 普朗 斑岩矿床 格咱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