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8篇文章
< 1 2 2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umnar jointed rock at dam base of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闫东旭 徐卫亚 +3 位作者 郑文棠 王伟 石安池 吴关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157-2162,共6页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structure is a primary irregular columnar morphological tensile frac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geometric features of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s and the new proble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structure is a primary irregular columnar morphological tensile frac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geometric features of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s and the new proble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aused by columnar jointed basaltic mass, Voronoi graph from geometry wa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basaltic mass at Baihetan hydraulic station. Discrete element software UDEC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rigid bearing plate test. Anisotropic constitutive of columnar joints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ress diffusion of rock mass at dam base of Baihet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action property and hysteresis effect are well simulated based on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Voronoi joint structure by UDEC. Four stages of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 process are imaged clearly. The results from in situ rigid bearing plate tests are explicated and the stress diffusion rule of anisotropic body is affected by structure surface. The elements in the stress state of 4-5 MPa are the most, about more than 35% of the total. Appropriate constitutive must be proposed to columnar jointed rock mass with different styles.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nonlinear mechanical behavior of irregular columnar jointed basaltic 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umnar joints Voronoi graph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ysteresis effect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stressdiff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reform schemes of control methods of inlet gate in Jiaxin Hydropower Station
2
作者 FU Wei ZHAO Yul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3期264-268,共5页
The simple gate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made of traditional manual or proximity switch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necting with the computer monitoring system of hydropower station, it must be reformed. On the ... The simple gate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made of traditional manual or proximity switch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necting with the computer monitoring system of hydropower station, it must be re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for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singlechip as the core to realize the methods of gat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n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 The designs for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gate control system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control system was reformed from customary manual control to computer automatic control.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is scheme i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 gate control system singlec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的高山峡谷区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伟 陈宏 +8 位作者 纪成亮 杨庆义 席文勇 孙旭 张勇 于天文 倪冰冰 徐智慧 李德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近年来,反映地表变形因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被逐渐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然而这些研究未考虑SAR影像差异,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区InSAR升、降轨成像效果差别大,对地表变形的反... 近年来,反映地表变形因子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被逐渐引入到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然而这些研究未考虑SAR影像差异,特别是在高山峡谷区InSAR升、降轨成像效果差别大,对地表变形的反映存在较大误差。为了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更加准确地使用InSAR数据,选择象鼻岭水电站库区作为研究区,经过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后,选择了和高山峡谷区滑坡发生相关的11个孕灾因子与升、降轨InSAR变形数据组合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比较是否使用变形数据和使用不同变形数据之间的结果发现,在易发性评价中补充采样点较稀疏的升轨数据反而会降低易发性评价精度,补充采样点较多的降轨数据能一定程度上提高2.7%的易发性精度(AUC=0.9248)。研究表明,InSAR变形数据作为因子引入滑坡易发性评价中会影响评价结果,在高山峡谷区选用合适的InSAR变形数据可提高易发性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INSAR 升降轨数据 高山峡谷区 象鼻岭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显峰 冉超越 +1 位作者 周文 李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47,共13页
【目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其求解空间通常较高维、复杂且为连续空间,水光互补优化调度问题中涉及的多种连续控制决策问题。【方法】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中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适合... 【目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其求解空间通常较高维、复杂且为连续空间,水光互补优化调度问题中涉及的多种连续控制决策问题。【方法】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中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适合处理求解空间连续、复杂的问题,首先对水光互补问题进行强化学习建模,并基于水光互补机理考虑需调、可调概念设置环境、动作、奖励函数与惩罚函数,采用DDPG算法进行优化。对比分析只使用初始DDPG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讨论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澜沧江上游大型水光互补基地为例,设置三个梯级水电站配置方案,三种水文代表年,开展实例研究。【结果】(1)采用DDPG算法运行速度较快,在考虑需调、可调水光互补机理建模后光伏消纳电量达到129.93亿kWh,为三种模型最高。(2)来水越枯,光伏消纳能力越强;梯级水电站装机862万kW时,平水年到枯水年光伏消纳能力只提高1%,此时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水电系统的互补能力。(3)在丰水期的光伏消纳能力较低,三个方案光伏消纳率分别为77.43%、79.85%、89.39。【结论】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展现出快速收敛的优势,将“需调”和“可调”机理融入强化学习建模能够显著提升光伏消纳效果,实现更优的资源利用,有效提升了水光互补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光伏电量消纳能力。该方法在清洁能源基地的容量配置和运行调度领域有较好效果,为后续清洁能源系统的扩展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光互补 强化学习 DDPG 优化调度 影响因素 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峡电站不同蜗壳埋设方式机组监测资料的结构反馈分析
5
作者 陈琴 苏海东 +2 位作者 段国学 崔建华 周世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143,152,共10页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唯一采用3种蜗壳埋设方式的巨型电站,不同蜗壳埋设方式机组的运行状况及差异备受关注。结合真机性能试验监测资料,选择右岸电站3种蜗壳埋设方式的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相关监测参数进行反馈对比分析,总结...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唯一采用3种蜗壳埋设方式的巨型电站,不同蜗壳埋设方式机组的运行状况及差异备受关注。结合真机性能试验监测资料,选择右岸电站3种蜗壳埋设方式的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相关监测参数进行反馈对比分析,总结不同埋设方式的结构承载规律及差异,综合评价结构的安全状态。研究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规律一致,数值接近,验证了监测结果的可信度、设计研究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直埋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比明显高于另两种方案,保压方案和垫层方案的混凝土及钢蜗壳应力总体处于同一水平;流道钢部件应力、钢筋应力及下机架基础相对上抬位移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3种埋设方式下的结构混凝土及钢部件在运行期处于材料弹性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在运行期,3种蜗壳埋设方式的机组都在设计所预见的正常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电站 不同蜗壳埋设方式 机组监测资料 反馈分析 结构承载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补偿调峰调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艾学山 黄馗 +3 位作者 石轩语 赵龙庆 刘丰硕 于洋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1,共8页
随着风光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协调高比例新能源与常规电站出力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电网调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以含风光等新能源和梯级水电站的区域电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水风光一体化下梯级水电站对风光... 随着风光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协调高比例新能源与常规电站出力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电网调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以含风光等新能源和梯级水电站的区域电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水风光一体化下梯级水电站对风光等新能源与其他水电站等变化出力进行中长期补偿调峰调度研究,分别建立了以年、月、旬为计算期,以月、旬、日为计算时段的序贯补偿调峰调度模型,并应用DDDPSA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新能源占比较高的广西电网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实例研究表明,梯级水电站与风光等新能源进行补偿调峰调度可以充分发挥新能源和梯级水电站的优势,提高电网中长期补偿调峰能力。研究方法可为含高比例新能源的区域电网开展梯级水电站的补偿调峰优化运行,提高电网科学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例新能源 梯级水电站 补偿调峰 DDDPSA算法 广西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域小水电-农排灌溉聚合效应的抽蓄体水库容量优化配置
7
作者 钟浩 刘浩宇 +3 位作者 石宇 王秋杰 张永豪 汪星火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3,共13页
为缓解偏远地区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短缺问题,减少风、光电站因其出力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一种考虑流域小水电-农排灌溉聚合效应的抽蓄体水库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充分挖掘农排灌溉站在不同季节的闲置容量,联合小水... 为缓解偏远地区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短缺问题,减少风、光电站因其出力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一种考虑流域小水电-农排灌溉聚合效应的抽蓄体水库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充分挖掘农排灌溉站在不同季节的闲置容量,联合小水电构建抽蓄体。然后,以场景集描述不同季节风、光、水的不确定性。基于Gale-Shapley双边匹配机制,风、光电站作为选择方,以经济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以抽蓄体作为接受方,建立双层优化配置模型。上层以年利润最大为目标建立水库容量配置模型,下层以聚合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聚合体优化模型。最后,采用粒子群算法与CPLEX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充分发挥抽蓄体的灵活调节能力,有效应对风、光出力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排灌溉站 小水电 抽蓄体 不确定性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鱼类资源变化及保护建议
8
作者 方艳红 崔磊 +3 位作者 熊满堂 李世元 袁婷 陈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为了解金沙江中游梯级水电站运行后鱼类多样性分布及资源变化,于2019、2022、2023年对金沙江中游干、支流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 193尾,375.42 kg,隶属于4目12科46属68种。采用物种生态类型与优势度划分、多样性指数评价、... 为了解金沙江中游梯级水电站运行后鱼类多样性分布及资源变化,于2019、2022、2023年对金沙江中游干、支流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 193尾,375.42 kg,隶属于4目12科46属68种。采用物种生态类型与优势度划分、多样性指数评价、群落相似性分析等方法对金沙江中游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优势种以细鳞裂腹鱼、短须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长丝裂腹鱼、麦穗鱼、棒花鱼、高体鳑鲏为主。干流鱼类资源丰富,各区段多样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良、优秀;支流除水洛河、黑白水河口、漾弓江为优秀外,多样性指数评价为很差—良好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干流鱼类组成可划分为4组,梨园—金安桥、龙开口—观音岩、金沙和银江段各为一组;支流则可划分为5组,各组内鱼类组成差异仍较大。与历史资料对比,渔获物种类数高于2007~2008年,流水性鱼类减少,外来物种增加;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规模变小,产卵场位置迁移,资源量下降。梯级水电站建成运行后,流水生境的减少是影响金沙江中游鱼类的主要因素。针对水电梯级的累积影响,从金沙江中游栖息地保护大局出发,提出了开展鱼类栖息地保护、优化鱼类增殖放流策略,并开展生态调度,做好外来物种危害的宣传、预警等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聚类分析 梯级水电站 金沙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监控系统有功功率调节多目标优化策略
9
作者 鲍海艳 黄运彪 +1 位作者 付亮 陈傲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4-731,共8页
水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出现的功率反调不利于调节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且自动发电控制(AGC)调节性能与功率反调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提出一种兼顾AGC调节性能和功率反调的多目标优化策略.首先进行水电机组功率控制系统反调特性分析,推导机... 水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出现的功率反调不利于调节品质和电网安全稳定,且自动发电控制(AGC)调节性能与功率反调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提出一种兼顾AGC调节性能和功率反调的多目标优化策略.首先进行水电机组功率控制系统反调特性分析,推导机组本地控制单元(LCU)指令输入到水轮机出力输出的开环传递函数,分析机组功率反调影响因素;然后建立水电机组监控系统功率控制模型,构建了协调水电机组功率反调与AGC调节性能的多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进行调速器参数及监控系统参数优化,得出水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最优运行参数;最后仿真结果表明:皂市水电厂运用优化后参数,减负荷工况调节时间减小近10.0 s,超调量由6.39 MW降为0 MW,反调量降低最大幅度为2.64 MW;增负荷工况响应时间减小5.8 s,调节时间减小近24.0 s,反调量减小近1.30 MW;由此可见采用优化策略所得到的优解,可在保证AGC调节性能满足电网要求的前提下,明显降低功率反调,提高机组有功功率调节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参数优化 监控系统 功率反调 有功功率 调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备用流量的水风光多能互补优化调度
10
作者 方国华 刘畅 丁紫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4,共9页
随着大规模风光电站接入,风光能源出力预测精度不足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基于备用流量的水风光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根据水电站的可用水量按比例设置备用流量,然后以发电量最大和余留负荷方差最小... 随着大规模风光电站接入,风光能源出力预测精度不足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基于备用流量的水风光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根据水电站的可用水量按比例设置备用流量,然后以发电量最大和余留负荷方差最小为目标建立基于备用流量的水风光多能互补优化调度模型,利用备用流量应对风光高发和低发的影响,最后对雅砻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及接入的风光电站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设置备用流量,设置了备用流量的多能互补系统在典型丰水月(6月份)和典型枯水月(12月份)的发电量分别增加0.08%和1.97%,而余留负荷方差下降均超过40%;设置备用流量能够在保证发电效益的基础上减轻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压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该调度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验证,可供类似水电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能源 备用流量 多能互补系统 优化调度 梯级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过鱼效果监测与评估
11
作者 沈春颖 王靖超 +2 位作者 秦鑫 陈玉斌 薛如展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0,共7页
为了解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的过鱼效果,采用水力学条件监测、红外线水下视频监测和下闸排空捕捞的方法对鱼道内的水力学参数及过鱼种类组成、体型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鱼道内蛮石缝间的平均流速为0.79 m/s,通道内的平均流速为0.... 为了解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的过鱼效果,采用水力学条件监测、红外线水下视频监测和下闸排空捕捞的方法对鱼道内的水力学参数及过鱼种类组成、体型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鱼道内蛮石缝间的平均流速为0.79 m/s,通道内的平均流速为0.635 m/s,符合流速设计要求。监测期间调查统计到过鱼数量共计3954尾,隶属9目、14科、21属、24种,种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占75.99%,鱼类个体数量以头孔无须魮最多,黄尾短吻鱼、裂峡鲃次之,过鱼体型集中在体长10~20 cm、体宽0~5 cm范围内。鱼类洄游游向不同并具有昼夜差异和季节差异,监测到的鱼类中有68%通过鱼道上溯,白天(6:00~18:00)过鱼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时段,过鱼季节集中在7—8月份,原设计过鱼季节选在4—8月份基本合理。桑河二级仿自然鱼道为鱼类洄游提供了通道和适宜的水流环境,具有良好的过鱼功能,对该流域的鱼类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自然鱼道 鱼道监测 过鱼效果 桑河二级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种群现状及保护建议
12
作者 陈锋 方艳红 +2 位作者 袁婷 熊满堂 黄耿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为了解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现状,于2022年4、7月和2023年4、6月对金沙江中游的梨园库尾、阿海库尾、金安桥库尾、水洛河江段圆口铜鱼的种群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在2023年6~7月对相应江段进行了连续30 d早期资源监测,分析了金沙江中游圆... 为了解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资源现状,于2022年4、7月和2023年4、6月对金沙江中游的梨园库尾、阿海库尾、金安桥库尾、水洛河江段圆口铜鱼的种群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在2023年6~7月对相应江段进行了连续30 d早期资源监测,分析了金沙江中游圆口铜鱼种群结构、产卵场分布和产卵规模。结果表明:①2022~2023年4次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990尾30种,其中圆口铜鱼112尾,阿海库尾共采集到圆口铜鱼96尾,占采集到的圆口铜鱼总尾数的85.71%,是金沙江中游研究江段最主要的分布区域。②阿海库尾渔获物中圆口铜鱼体重范围108.8~511.5 g,体长范围230~308 mm,年龄分布2+~6+龄,性腺时期Ⅰ~Ⅵ,表明该江段圆口铜鱼种群世代完整,其中体重主要分布在200~300 g和300~400 g,年龄主要为2+~3+龄和4+~5+龄,性腺发育以Ⅲ期为主;2023年梨园库尾、阿海库尾、金安桥库尾圆口铜鱼产卵规模分别为1.99×106,5.46×106粒和1.06×106粒,水洛河未调查到圆口铜鱼卵苗。③阿海库尾和金安桥库尾圆口铜鱼产卵规模占对应江段总繁殖规模的53.69%和79.10%,阿海库尾采集到的圆口铜鱼受精卵及鱼苗径流量最丰富,推测可能是目前唯一种群规模较大并能够自然繁殖的圆口铜鱼栖息地。④针对近年来圆口铜鱼资源量整体呈现出的显著下降趋势,为了保护阿海库尾圆口铜鱼种群资源,提出了加强阿海库尾圆口铜鱼的基础调查和研究工作,开展梨园和阿海梯级水库针对圆口铜鱼繁殖水文过程的生态调度,暂停水洛河捷可水电站建设,加强龙盘水电站建设影响论证等保护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开展圆口铜鱼种群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种群现状 早期资源 阿海水电站 金沙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应用研究
13
作者 刘吉峰 严昌盛 +3 位作者 王爽 张斐 王鹏 韩作强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26,共5页
为探究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的适用性,基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的雷达和雨量站监测数据,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相对平均偏差、平均相对误差、结构相似度、峰值信噪比等多项指标对雷达监测降雨量和临近预报降雨量的准确... 为探究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在黄河三小区间的适用性,基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区的雷达和雨量站监测数据,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相对平均偏差、平均相对误差、结构相似度、峰值信噪比等多项指标对雷达监测降雨量和临近预报降雨量的准确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雷达监测降雨量与雨量站监测降雨量较为接近,离散度低,相关系数均大于0.500,均方根误差均小于6.000 mm,平均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0.130;雷达监测面雨量与雨量站插值面雨量的降雨落区基本吻合,雷达测值总体高估,尤其是强降雨中心区明显偏大,但在雷达探测边缘区域存在一定低估;雷达面雨量图的整体细节和轮廓特征较明显,监测精度显著高于雨量站;雷达1、3 h预报场和实况场整体形态大体吻合,降雨落区较为接近,3 h预报效果较1 h预报效果有所减弱;预报评分随降雨量阈值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水利测雨雷达 雨量站 预报 监测 黄河三小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长大隧道型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研究
14
作者 杨长卫 龚新明 +1 位作者 王强 王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214,共8页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衬砌弯曲变形最剧烈位置为断层下盘靠近断裂带处,断层倾角越大该位置越靠近断裂带,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应布设在逆断层上盘;隧道衬砌拱顶与仰拱变形大致相当,拱腰受压侧变形显著大于受拉侧;断层上盘及断裂带附近衬砌围岩压力增大较明显,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断层上盘的抬升作用更易于传播至下盘使下盘处衬砌围岩压力增大;以仰拱变形倾角曲线外推,得到逆断层作用下仰拱发生倾转的范围,建议逆断层错动下穿越活动断裂隧道工况下测震井距离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取值为3.5D(D为隧道洞径),以规避断层活动对强震仪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监测台站 跨断层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下流域水库的产汇流过程对发电碳排放量的影响
15
作者 章坚民 徐益珑 +3 位作者 薛禹胜 王雨宽 薛峰 常康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共13页
对于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自然灾害不仅会对电力设备及系统产生物理及功能损坏,也会通过一次能源过程及特征改变引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储能下降,导致其减碳能力下降,碳排放量增加。以水库水电站为例,其一次能源为流域汇... 对于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自然灾害不仅会对电力设备及系统产生物理及功能损坏,也会通过一次能源过程及特征改变引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储能下降,导致其减碳能力下降,碳排放量增加。以水库水电站为例,其一次能源为流域汇集的入库水流和具有势能的水库水体,受到流域气象、地质地貌、水文河流、人类活动、人类工程以及诱发的山火、暴雨、洪水、滑坡等多灾种的严重影响。首先,文中提出了基于流域产汇流机理的水库入流及水库防洪调度仿真计算模型,揭示了多灾害以及信息失误对该调度模型的各类影响机理。大量仿真计算揭示了流域气象-自然灾害-信息对水库水电站一次能源过程和发电、泄洪及电力系统发电碳排放量增加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显示,山火、暴雨、洪水、滑坡等4类自然灾害以及信息错误导致的水库水电站及电力系统发电碳排放量增加是显著的,验证了自然灾害通过改变一次能源过程对新型电力系统减碳功能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自然灾害 一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 碳排放 产汇流 水电站 防洪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改造的梯级混合式抽蓄短期调峰优化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欣雨 罗彬 +3 位作者 陈永灿 贾彬 刘昭伟 周粲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7-1226,I0093,I0094,共12页
对已有梯级水电站进行融合改造,增建抽水蓄能机组形成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是加快抽水蓄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相较于常规梯级电站,新增具备抽水运行工况,相较于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又具有更加复杂梯级水力联系... 对已有梯级水电站进行融合改造,增建抽水蓄能机组形成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是加快抽水蓄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相较于常规梯级电站,新增具备抽水运行工况,相较于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又具有更加复杂梯级水力联系,灵活的运行模式需要更为精细化的调度建模方法。为探索其典型调峰运行模式,提出了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短期调峰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电网剩余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以机组为最小调度单元,针对不同类型机组的抽-发运行工况采用差异化建模。在模型求解方面,通过线性转换方法将原有非线性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模型,然后在JAVA环境中运用CPLEX数学工具进行求解。以西南某梯级水电站为实例的分析结果表明,梯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相较于常规梯级电站电网剩余负荷峰谷差减少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混合式抽水蓄能 短期调峰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自动巡检的库区斜坡裂缝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佳宏 吴章雷 +3 位作者 董秀军 邓博 蒋帅 谢劲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7,162,共9页
近年来无人机在库区巡检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仍停留在传统“手飞”模式,尚未实现自动巡检。现有巡检方式难以高频识别裂缝,且有关无人机自动巡检高频识别裂缝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高度集成的无人机库设备及网络控制平台,通过远程自动执... 近年来无人机在库区巡检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但仍停留在传统“手飞”模式,尚未实现自动巡检。现有巡检方式难以高频识别裂缝,且有关无人机自动巡检高频识别裂缝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高度集成的无人机库设备及网络控制平台,通过远程自动执行巡检任务,在两河口水电站开展了库区斜坡裂缝高频识别方法研究。从移动性、补能方式、种类、载荷及巡检任务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巡检设备的选型选址;建立了基于无人机库的自动巡检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提出了地表裂缝多维解译与算法智能识别方法,并将巡检期近3 a的卫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巡检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无人机自动巡检技术在研究区识别出392条裂缝,人工野外调查复核后识别准确率达94.8%,运用卫星数据及地面监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该方法受环境、时空因素影响小,可为库区巡检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自动巡检 无人机库 裂缝识别 地质灾害 两河口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梯级水电站对电网新能源极端波动的防御能力分析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俊涛 程春田 +1 位作者 曹辉 蔡华祥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4,共12页
由于汛枯期工况的差异,复杂的水力、电力联系,以及防洪、生态、通航等综合利用需求,如何评估千万千瓦级巨型梯级水电站对新能源持续多日极端波动的防御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提出了新能源极端波动解析表征方法,从电网多年历史数... 由于汛枯期工况的差异,复杂的水力、电力联系,以及防洪、生态、通航等综合利用需求,如何评估千万千瓦级巨型梯级水电站对新能源持续多日极端波动的防御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提出了新能源极端波动解析表征方法,从电网多年历史数据中提取了极端波动样本,揭示了风光极端波动特性。基于此,建立了梯级水电站对新能源极端波动防御能力的扰动优化评估模型,并采用0-1混合整数线性化建模技术实现了模型高效求解。以中国西南某省电网某流域梯级水电站为应用实例,分析了梯级水电站对新能源极端波动的防御能力及其对新能源装机发展水平的敏感性,结果可为极端天气下电网电力电量平衡调度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新能源 极端波动 防御能力 电力电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功率波动和避振深度的水电站厂内负荷分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友智 张兴瑾 +2 位作者 马辛宇 许贝贝 陈帝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5,200,共6页
为降低水电机组运行安全风险、提高水电站发电经济效益,以水电机组负荷调节过程中的功率波动为切入点,建立以机组发电耗水量最小、功率波动最小和避振深度最大为目标的厂内负荷分配模型。首先,引入功率波动和避振深度量化方法定义负荷... 为降低水电机组运行安全风险、提高水电站发电经济效益,以水电机组负荷调节过程中的功率波动为切入点,建立以机组发电耗水量最小、功率波动最小和避振深度最大为目标的厂内负荷分配模型。首先,引入功率波动和避振深度量化方法定义负荷调节稳定性,利用二代遗传算法求解厂内负荷分配模型;其次,探究水电站厂内负荷分配中多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利用层次-熵值决策方法得到综合特性最优的水电站厂内负荷分配方案。结果表明,考虑机组功率波动与避振深度后,在牺牲0.723%耗水量的前提下,可有效平抑49.27%的机组平均出力波动幅度,增大11.27%的避振深度,并减少19次振动区穿越次数。研究结果对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厂内负荷分配 功率波动 二代遗传算法 决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磨蚀压力钢管甩负荷应力测试与强度数模分析
20
作者 段伟 彭梁 +4 位作者 宋定航 周佳 余志顺 刘小兵 张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33,共5页
龚嘴电站运行长达50多年,压力钢管有布置在厂房的明管段,近年检测发现压力钢管因存在磨蚀导致管壁减薄潜在安全运行的危险。开展了水轮机甩负荷的压力钢管应力试验测试和强度数模分析,并研发了压力钢管应力和应变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具... 龚嘴电站运行长达50多年,压力钢管有布置在厂房的明管段,近年检测发现压力钢管因存在磨蚀导致管壁减薄潜在安全运行的危险。开展了水轮机甩负荷的压力钢管应力试验测试和强度数模分析,并研发了压力钢管应力和应变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具备实时监测能力和预报警功能。压力钢管壁厚目前已减薄到28 mm左右,研究表明,在各甩负荷情况,暂不会出现爆管等情况,但如果钢管壁厚减薄到约24 mm后,发生甩负荷时钢管的最大等效应力,将会逼近安全值,建议在因磨损等原因导致钢管壁厚减薄到24 mm左右后,应该加强对管道系统的维护或更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电站 甩负荷 压力钢管 应力监测系统 强度数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