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of internal ballistics of gun systems:A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F.Ongaro C.Robbe +2 位作者 A.Papy B.Stirbu A.Chabotie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35-58,共24页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efficiently design a gun system and ensure its safe management.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nternal ballis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to efficiently design a gun system and ensure its safe management.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internal ballistics is to estimate the gas pressure in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nd the projectile muzzle velocity in order to use the propellant to its higher efficiency while avoiding over-pressure phenomena. Dealing with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blem is a complex undertaking since it requires handl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nstituents during a transient time lapse with very steep rise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Several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different assumptions and techniques. Generally, depending on the used mathematical framework,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based models and lumped-parameter ones. By focusing on gun systems, this paper offers a review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by mention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An insight in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modelling strategies is provided,as well as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choice of one model over another. Lumped-parameter models, for example, are a good candidate for performing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processes of gun systems, given their minimum requirements of computer resources. Conversely, CFD-based models have a better capacity to address more sophisticated phenomena like pressure waves and turbulent flow effects. The performed review also reveals that too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small calibre guns since the majority of currently available models are conceived for medium and large calibre gun systems.Similarly, aspects like wear phenomena, bore deformations or projectile-barrel interactions still need to be adequately addressed and our suggestion is to dedicate more effort on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ballistics Numerical modelling Lumped-parameter mode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Gun syste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双向耦合模型的水稻导苗机构设计与仿真
2
作者 葛宜元 郭宁宁 +2 位作者 齐庆龙 孟庆祥 高洪才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0-257,共8页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气相的分布特点和原因。选取导苗机构入口速度、折弯角度和管长作为试验因素,以抛出速度为指标,进行仿真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模拟钵体颗粒在流场内的耦合情况进行抛秧管末端处颗粒抛出速度的数据分布监测,得出影响抛出速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折弯角度>入口风速>管长,最优参数组合为入口风速25 m/s、折弯角度6°、管长612 mm,此时钵体颗粒的抛出速度为19.8 m/s。通过对带苗钵体在导苗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实际验证,测得10组试验平均抛出速度为17.3 m/s,与仿真试验误差为12%左右,证明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可行,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机载水稻抛秧装置的研究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导苗机构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舍环境影响因子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邓永涛 尹苗 +1 位作者 王聪 陈希文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猪舍内的各种环境因子对畜禽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地预测猪舍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猪舍内湿热环境、空气质量的适宜范围,综述了猪舍预测模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以及对猪舍内氨气(NH_(3))、二氧... 猪舍内的各种环境因子对畜禽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地预测猪舍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猪舍内湿热环境、空气质量的适宜范围,综述了猪舍预测模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以及对猪舍内氨气(NH_(3))、二氧化碳(CO_(2))和温湿度的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舍智能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环境调控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边界的狭窄冠脉血流动力学
4
作者 王芳群 朱凤莲 +3 位作者 周钰 刘艳蕊 何辰杨 徐凡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3-1030,共8页
通过建立差异化边界条件,研究左冠第一分支发生单支或双支病变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对分叉部位的影响.当冠脉发生多分支高度狭窄时,在CFD模拟中采用传统的理想边界条件会导致血管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误差.因此,采用集中参数模型获取左主... 通过建立差异化边界条件,研究左冠第一分支发生单支或双支病变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对分叉部位的影响.当冠脉发生多分支高度狭窄时,在CFD模拟中采用传统的理想边界条件会导致血管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误差.因此,采用集中参数模型获取左主干流量作为局部有限元分析的差异化边界条件,来探索左冠第一分支非对称狭窄模型的血液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单支病变中,狭窄区域出现反向压力差,且随着狭窄程度增加,下游区域紊乱程度增大;双支病变中,LM-LCX病变会导致回旋支侧支长期处于低切应力环境,斑块发生风险上升.结合单双支病变,主干病变相比于分支病变对分叉部位影响更加显著.基于差异化边界条件对左冠单双支病变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斑块的发展机制和风险,为导管泵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边界条件 集中参数模型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冷源模型的坡地地形下击暴流风场特性研究
5
作者 汪之松 娄大云 +3 位作者 吴国威 刘汉良 徐清禄 蔺文谦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8-27,共10页
下击暴流风场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局部地形对下击暴流风场的影响较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采用与下击暴流风场发生机制更加吻合的冷源模型探讨坡地地形下击暴流风场特性:对比冷源模型和冲击射流模型两种数值模型,研究两种模型的风场特... 下击暴流风场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局部地形对下击暴流风场的影响较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采用与下击暴流风场发生机制更加吻合的冷源模型探讨坡地地形下击暴流风场特性:对比冷源模型和冲击射流模型两种数值模型,研究两种模型的风场特征;进而基于冷源模型对坡地地形影响的下击暴流风场进行参数分析,给出受地形影响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冲击射流模型中的流动主要受剪切层不稳定性的主导,而冷源模型产生了相对平滑的流出;与平地风场相比,不同坡度的坡地在坡顶位置都有局部加速的现象出现,而在坡底的起坡位置处风速较平地时均有明显的减速现象,且随着坡度的增大,减速效应越来越大;气流沿坡地上升过程中,风速的减速效应逐渐减小,直到坡顶位置处在近地面出现加速效应;坡地高度和不同坡顶位置的径向距离对坡地加速效应的影响很小,而坡地坡度对坡地加速效应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冷源模型 下击暴流风场 坡地地形 风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系数对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国家 王志 +3 位作者 苏昂 冯东阁 唐宏 孙灵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3-1252,共10页
煤粉预热解燃烧方法是降低氮氧化物和稳定燃烧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究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建立了适用于煤粉预热解燃烧的RPM-MSRM(random pore model-multiphase surface reaction model)模型,并探究了空气系数对热解气生成和燃料氮转化... 煤粉预热解燃烧方法是降低氮氧化物和稳定燃烧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究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建立了适用于煤粉预热解燃烧的RPM-MSRM(random pore model-multiphase surface reaction model)模型,并探究了空气系数对热解气生成和燃料氮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粉预热解后挥发分热解和部分焦炭气化生成大量热解气[23%~38%(体积分数)]和高温焦炭(>800℃),烟气射流刚性增强,有助于提高燃烧稳定性;空气系数是影响煤粉预热解特征的主要因素,空气系数与出口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热解气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本装置的最佳预热解空气系数为0.3,此时装置出口NO_(x)浓度最低为26.82 mg/m^(3)(@6%O_(2),标准工况),燃料氮的还原效率最高为99.51%。因此,煤粉预热解燃烧应尽量保持在最佳空气系数下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降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热解 计算流体力学 燃料氮 焦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模式的CFD与LSTM技术对低空风切变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董泽新 吴硕岩 +5 位作者 叶芳 陈丽晶 李毅 孙辰博 徐峰 刘磊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62,共17页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 为提升低空风切变预报精度,本文综合运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fifth-generation reanalysis data,ERA5]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兰州中川机场的实况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WRF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长短期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方法,对2021年4月15-16日兰州中川机场的两次风切变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在小于1 km的网格中使用大涡模拟,WRF模式在单个站点风速模拟任务中表现更好,但在近地面水平风场风速模拟效果上,不如WRF模式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方案;(2)对于飞机降落过程中遭遇的两次低空风切变的模拟,WRF-LES和WRF-CFD两种模式都可以模拟出第一次低空风切变,而第二次受传入模式的WRF风速数据值较小的影响,两种模式风速差都没有达到阈值,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验证;(3)低风速条件(6 m·s^(-1))下,基于LSTM的单变量风速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基本维持在0.59 m·s^(-1),能较好地把握不同地形与环流背景条件下风速变化的非线性关系,虽然受到WRF误差和观测要素不全的限制,多变量风速预测能在保证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6.60%的情况下,以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泛化能力实现风速预测。本文不仅验证了WRF-CFD和WRF-LES耦合方案在风场和低空风切变预报中的差异,还探讨了基于LSTM的风速预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期望为提高风场模拟精度,缩短精细风场模拟时间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 WRF模式 大涡模拟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型的城市地下三维承灾体洪水演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蔡钊 刘宏伟 +1 位作者 储少志 闵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9,共4页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 城市化地区由于错综复杂的地下三维空间特性,在洪涝灾害发生后是主要承灾体之一,然而现有对城市化地区的洪涝模拟研究,基本集中于一维或二维的淹没研究,无法真实反映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地下承灾体空间内的水位、水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因此,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模型,构建和模拟了地下三维承灾体空间的概化模型和地下空间模型,结果发现在单层地下空间水流高流速区域集中在水流入口附近,并会在地下空间较大范围内形成回流区域,而双层地下空间的高流速区域基本集中在空间入口处及双层空间的连接处,可见在洪涝灾害发生前期需注意地下空间入口处,以及灾害发生中期,地下空间的连接处的高流速区域对行人及重要建筑物可能会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间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害链推演,以及地下空间人员疏散等灾害应对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城市洪涝 三维承灾体 概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ENS仿真平台的螺旋度修正湍流模型研究
9
作者 罗弸中 曹杰 +2 位作者 唐雨萌 李彬 柳阳威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155,I0002,共14页
本文基于国产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仿真平台(AeroEngine Numerical Simulation,AENS),针对叶轮机领域广泛应用的SA和SST湍流模型,以及研发团队提出的采用螺旋度修正的SA-Helicity和SST-Helicity湍流模型,开展对压气机复杂流动的预测性能... 本文基于国产自主研发的多场耦合仿真平台(AeroEngine Numerical Simulation,AENS),针对叶轮机领域广泛应用的SA和SST湍流模型,以及研发团队提出的采用螺旋度修正的SA-Helicity和SST-Helicity湍流模型,开展对压气机复杂流动的预测性能研究。通过两个典型压气机算例,包括高负荷压气机叶栅NACA65 K48和跨声速轴流压气机转子NASA Rotor37,系统对比研究基于AENS开发的4种湍流模型对压气机三维角区分离等压气机复杂流动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对于NACA65 K48叶栅,螺旋度修正的SA-Helicity和SST-Helicity模型有效提高了角区分离总压损失预测精度,相较原始SA和SST模型,栅后测量面的总压损失预测误差分别降低22.53%和27.19%;对于NASA Rotor37,SA-Helicity和SST-Helicity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总特性和气动参数展向分布呈现良好一致性,相比SA和SST模型,在近失速工况下的总压比分布预测误差分别减少79.20%和76.33%。总体而言,基于AENS平台发展的SA-Helicity和SST-Helicity模型在压气机气动性能预测及角区分离拓扑刻画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展现出其在压气机气动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螺旋度修正 角区分离 压气机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反应修正的富油煤快速热解过程模拟
10
作者 杨盼曦 郭伟 +4 位作者 俞尊义 王晶 李红强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66-4078,共13页
富油煤具有产油潜力大的资源属性,与粉煤快速热解焦油收率较高的工艺特点相匹配。将富油煤作为快速热解原料可以获得较高的焦油收率,但依旧面临着焦油中重质组分较高的挑战。挥发分之间的二次反应是影响快速热解焦油品质的重要因素,深... 富油煤具有产油潜力大的资源属性,与粉煤快速热解焦油收率较高的工艺特点相匹配。将富油煤作为快速热解原料可以获得较高的焦油收率,但依旧面临着焦油中重质组分较高的挑战。挥发分之间的二次反应是影响快速热解焦油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热解二次反应的机理与特点是解决焦油低品质问题的前提与基础,然而目前缺少描述在反应器高温环境内气相挥发分之间二次反应的有效动力学模型,及其与计算流体力学进行结合以模拟真实热解反应器中二次反应作用的应用案例。从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CPD)模型出发,在简化煤分子结构及一次反应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焦油及轻质气体内部组分相互转化、焦油歧化生成气固产物的二次反应体系。采用OpenFOAM开源软件计算考虑二次反应修正的固定床快速热解过程中产物演变规律,探究了热解载气温度、颗粒粒径以及挥发分停留时间对富油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二次反应修正的热解动力学模型能描述焦油产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焦油产率在载气温度为873 K下达到最高值10.1%。颗粒粒径主要影响热解的升温速率与挥发分的停留时间,从而间接影响焦油产率与品质。当粒径减小为48μm(300目),焦油产率可以进一步提升至12.4%。随着停留时间的缩短,二次反应进行的程度减小,焦油总产率与品质也会有所提高,焦油产率相对增加将近20.1%,焦油轻组分质量分数由0.621提升至0.677。研究结果有望为富油煤快速热解焦油产物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二次反应 快速热解 网格动力学模型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弯管间距对弯管冲蚀磨损影响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刘明颢 刘旭煜 +2 位作者 上官杨沁 廖锐全 刘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707-6716,共10页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数值模拟方法,对含砂天然气在不同间距下串联弯管冲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两个弯管串联安装时,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和速率受两个弯管之间距离的影响较大。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上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均呈V字形,但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则由三角形逐渐变化为V字形。此外,因重力对砂粒运移轨迹产生的影响,下游弯管冲蚀磨损最严重区域相较于上游弯管要靠后5°~8°。通过对下游弯管多角度切面流场进行分析,气流经过中间段后在下游弯管处产生了较复杂的二次流,因此下游弯管的最大冲蚀速率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双弯管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冲蚀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弯管 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彻体力模型的跨音三级风扇进气畸变研究
12
作者 孙高晴 李传鹏 屠宝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4-964,共11页
采用三维彻体力模型(Body force model,BFM)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两种计算方法研究周向总压畸变及不同旋流畸变类型对跨音三级风扇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畸变传递特性及风扇内部流场特征。结果表明:BFM... 采用三维彻体力模型(Body force model,BFM)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两种计算方法研究周向总压畸变及不同旋流畸变类型对跨音三级风扇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畸变传递特性及风扇内部流场特征。结果表明:BFM和CFD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均匀进气下BFM和CFD计算特性最大误差不超过4%;120°周向总压畸变使风扇性能下降,稳定边界向下移动;轴向历程中,总压畸变强度整体递减,而总温畸变强度整体递增;同向涡旋流畸变使风扇压比下降,失速延迟,而反向涡旋流畸变对风扇的影响与之相反;对涡旋流中由于同向涡占主导地位,导致风扇压比特性低于均匀进气和反向涡旋流畸变,其特性线的变化与同向涡旋流畸变类似;对涡旋流畸变诱导了总压和总温畸变,而后经过各级的衰减作用,畸变强度整体呈衰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彻体力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总压畸变 旋流畸变 畸变传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阀芯扩散型线对汽轮机调节阀流动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谢罗涛 石宇昂 +4 位作者 王劲韬 邹梓仪 费志方 陈国兵 张磊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1,共8页
[目的]为解决某型汽轮机组的运行不稳、振动和异响等问题,提出通过内切式阀芯结构来改变调节阀内部流动特性的方法。[方法]首先,采用全尺寸高精度建模方法,建立某型调节阀的全尺寸通流区域。然后,基于超声速膨胀抑制原则设计两型内切式... [目的]为解决某型汽轮机组的运行不稳、振动和异响等问题,提出通过内切式阀芯结构来改变调节阀内部流动特性的方法。[方法]首先,采用全尺寸高精度建模方法,建立某型调节阀的全尺寸通流区域。然后,基于超声速膨胀抑制原则设计两型内切式调节阀的阀芯,并采取多尺度混合网格与多类型边界层的网格划分方法,通过多轮迭代计算以实现加速收敛。[结果]不同阀芯结构关键参数的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误差小于5%,证明了该数值计算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新型内切阀在节流区与阀芯底部的蒸汽流动性能均得以优化,有助于降低阀芯下部非对称流动导致的能量损失与振动噪声;新型阀芯结构使阀芯底面的流体作用力减少了20%~30%,有效抑制了调节阀及机组的汽流宽频振动。[结论]调节阀阀芯结构将对流场特性带来显著的影响,其中内切式阀芯设计对优化流场分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调节阀 流场 阀芯结构 全尺寸高精度建模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架式ROV水动力模型建立与运动仿真研究
14
作者 江梦洁 陈超核 +1 位作者 张连宾 谭磊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共12页
[目的]操纵性是遥控潜水器(ROV)的重要性能特征之一,与其动力学模型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对用于清理、检测和修复水下结构物等的开架式ROV的精确控制和操纵,基于其几何外形复杂的结构特性、正航倒航和漂角攻角全角度的运动特性,建立适用于... [目的]操纵性是遥控潜水器(ROV)的重要性能特征之一,与其动力学模型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对用于清理、检测和修复水下结构物等的开架式ROV的精确控制和操纵,基于其几何外形复杂的结构特性、正航倒航和漂角攻角全角度的运动特性,建立适用于该ROV的动力学模型。[方法]综合考虑静力、水动力、控制力、线缆力等作用,构建一种适用于所述ROV运动模拟的动力学模型。使用CFD方法模拟ROV稳态运动和非稳态运动来求解水动力系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相关水动力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系数敏感性指数分析进一步优化动力学模型。在Matlab中构建ROV运动操纵性数学模型,对ROV在正反推力作用下的直航及回转运动进行仿真。[结果]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水平面和垂直面全角度(即漂角和攻角全角度)的运动需求,能够较好反映结构的不对称性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满足该ROV的运动仿真需求。[结论]研究成果可为ROV水动力系数的计算和空间建模对其操纵性和控制算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后续ROV在特殊工况下的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控潜水器 计算机模拟 水动力模型 水动力系数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泵喷水推进船舶操舵倒航机构机理建模
15
作者 李华清 徐梓京 袁景淇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1-1686,共6页
双泵喷水推进船舶配备独立可调的操舵、倒航机构,其优异的操纵性保证了各类复杂航行任务的顺利完成。以某8.5 t喷水推进船配备的双泵喷水推进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操舵、倒航机构外部喷射水流的速度矢量分布进行了机理分析,引入喷射水流损... 双泵喷水推进船舶配备独立可调的操舵、倒航机构,其优异的操纵性保证了各类复杂航行任务的顺利完成。以某8.5 t喷水推进船配备的双泵喷水推进装置为研究对象,对操舵、倒航机构外部喷射水流的速度矢量分布进行了机理分析,引入喷射水流损失系数描述操舵、倒航机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喷射水流损失及流体动能损失引起的推力损失现象,提出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的喷射水流损失系数辨识方法,完善了用于计算喷水推进装置矢量推力的机理模型,并给出了喷水推进装置模型的开环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水推进 矢量推力模型 水流损失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冲锋衣通风开口设计对衣内微气候影响的模拟
16
作者 郑飞 王燕珍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6-94,共9页
为了可视化了解冲锋衣通风开口设计对衣内温度与气流分布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构建标准仿真用的人体及冲锋衣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结果并对比实验数据偏差验证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分析各部位通风开口设计对衣内空气层气流流场与... 为了可视化了解冲锋衣通风开口设计对衣内温度与气流分布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构建标准仿真用的人体及冲锋衣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结果并对比实验数据偏差验证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分析各部位通风开口设计对衣内空气层气流流场与人体皮肤热分布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腋下通风开口显著促进腋下区域空气流通与散热,对流速度最大值2.87 m/s,温度可降至31.57℃;胸部与腹部开口对躯干前部的空气循环与散热有明显效果,但对腋下、侧腰和背部的作用较弱;腹部和侧腰区域的温度变化较为均衡,其中腹部和侧腰开口对这两个区域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背部通风开口主要影响背部和侧腰的气流循环与散热,其他开口对背部的降温效果并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冲锋衣的通风设计提供参考,以满足不同场景下对服装舒适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开口 计算流体力学(CFD) 三维数值模型 气流流场 热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地大直径高压输气管道泄漏特性仿真研究
17
作者 林晓晖 李刚 +4 位作者 杨文明 曾科宏 王磊 王飞 董祥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00-3414,共15页
埋地输气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是严重的安全事件,会对经济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针对大直径高压输气管道,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包含1.4 m直径管道及周围土壤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高压气体经过预设泄... 埋地输气管道发生天然气泄漏是严重的安全事件,会对经济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针对大直径高压输气管道,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包含1.4 m直径管道及周围土壤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高压气体经过预设泄漏孔在土壤中的泄漏特性。CFD模型将土壤考虑为多孔介质材料,采用Redilich-Kwong状态方程描述高压气体的温度-压力效应,结合组分输运和湍流模型,研究泄漏孔径、管内压力等因素对泄漏速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泄漏速率随着孔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泄漏孔径在10~50 mm变化时,泄漏速率增加了77.78%;环境温度会导致土壤温度场分布呈现不同形式,环境温度较低时,管道内高温气体泄漏产生的温度-压力效应将被削弱;当环境温度与管内气体温度接近时,在泄漏口上方0.7~1.2 m埋地范围内产生可监测的温度变化区。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埋地大直径高压输气管道泄漏特性和温度变化规律,为管道泄漏监测光缆的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高压天然气 多孔介质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 温度-压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D-PBM耦合模型用于浆态床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沈宪琨 贾志勇 +1 位作者 蓝晓程 王铁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08-4418,共11页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FD-PBM)由于结合了CFD预测流场信息和PBM计算气泡尺寸分布两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鼓泡塔反应器的数值模拟。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常压下空气-水体系,其结果无法直接应用到高温、高压下操作的真...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FD-PBM)由于结合了CFD预测流场信息和PBM计算气泡尺寸分布两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鼓泡塔反应器的数值模拟。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常压下空气-水体系,其结果无法直接应用到高温、高压下操作的真实工业浆态床反应器中。本文从不同操作环境下气泡破碎及聚并行为建模角度出发,阐述了压力、黏度、表面张力及颗粒对流体力学行为影响的最新进展。模拟结果表明,CFD-PBM耦合模型可以准确描述浆态床内流体力学行为,与传统的经验关联式相比模型适用性更广。目前的模拟工作大多集中在实验室规模浆态床反应器的冷模研究,未来需要克服工业规模反应器多尺度耦合的难题,从而推动CFD-PBM耦合模型从实验室规模模拟向工业应用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 浆态床反应器 气泡破碎 气泡聚并 多相流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尺度模型的大型生物质流化床低温气化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罗子丰 金保昇 凌影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5-633,共9页
传统双流体模型因忽略介尺度结构需依赖细网格模拟,难以实现工业级装置的高效计算。提出一种基于介尺度曳力模型(MSSD)的粗网格综合计算模型,建立流动-反应耦合框架。模型验证表明,MSSD模型能高效预测工业级流化床装置的气化特性。研究... 传统双流体模型因忽略介尺度结构需依赖细网格模拟,难以实现工业级装置的高效计算。提出一种基于介尺度曳力模型(MSSD)的粗网格综合计算模型,建立流动-反应耦合框架。模型验证表明,MSSD模型能高效预测工业级流化床装置的气化特性。研究发现:低温气化过程中,工业级装置在燃料空气当量比为0.200时气化效果最优;气化温度提升和空气预热均能强化反应效果,但高海拔环境需采用富氧气化技术以缓解产气热值下降;小麦秸秆含水率5%时产气热值最高;所有原料中橡胶的气化效果最佳;稻壳和树皮则需通过预热空气改善反应性能。该模型突破了传统细网格限制,为工业流化床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运行调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工具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生物质气化 传热传质 流化床 介尺度曳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特性研究
20
作者 宋晓磊 刘美红 +2 位作者 梁葆赟 李川 陶梦琦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8-76,100,共10页
由于多级刷式密封存在级间压降不均衡现象,导致其末级刷丝提前失效问题严重。基于多孔介质级间压降不均衡理论,建立了多级刷式密封数值计算模型,数值分析了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特性,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的影... 由于多级刷式密封存在级间压降不均衡现象,导致其末级刷丝提前失效问题严重。基于多孔介质级间压降不均衡理论,建立了多级刷式密封数值计算模型,数值分析了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特性,研究了结构参数对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级刷式密封压降占比沿轴向级数提高,其中末级刷式密封承受压降占比最高;随着压比的增加,两级刷式密封和三级刷式密封的上游级刷丝束承压占比都逐渐降低,末级刷丝束承压占比逐渐增加;级间距和刷丝束厚度对多级刷式密封级间压降分配影响较小,后挡板保护高度对压降分配的影响较大;通过提升上游刷丝束厚度和减小上游密封保护高度,能减少下游刷丝束的承压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刷式密封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模型 压降分配理论 级间压降分配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