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ordinating rural-urban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1
作者 WANG Xiaod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4期374-379,共6页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deepen reform of rural education, guarantee a well-off society, and harmonize rural and urba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deepen reform of rural education, guarantee a well-off society, and harmonize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ruralurban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China'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rural-urban coordinating education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rural-urban income difference, rural-urban educational resources difference, rural-urban background difference, and rural- urban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rural-urban education, we need innovation in "Hukou" institution, land institution,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ru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would be the guarantee to the coordinating rural-urban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ng rural-urban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教育公平的新路径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绍青 王家阳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4,83,共9页
针对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技术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件的观念,对中间件发展水平差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最核心因素,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 针对技术赋能城乡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出技术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件的观念,对中间件发展水平差影响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最核心因素,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该文在论述教育智能体、智能学习中心等教育智能化的特征与功能基础上,以“人工智能+乡村科学教育”实践探索为支撑,提出在运用“智能学习中心+课程交互学习系统”破解乡村学校课程开不出、课程开不好的现实问题的教育智能化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化 城乡教育公平 智能学习中心 人机协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逻辑转向与行动进路 被引量:3
3
作者 闫志明 郭佳 陈羽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共10页
“互联网+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育大国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教育”在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广... “互联网+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育大国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教育”在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广泛覆盖,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城乡学生获得同等优质的教学等。在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过程中,城乡教育均等化又面临着提升乡村学校育人质量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缩小先赋因素导致的城乡学生发展差距以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及进一步促进乡村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展以实现适合每个人的教育等一系列新任务。为此,应在认识层面实现以“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逻辑转向,即将目标从侧重“有教无类”转向追求“因材施教”,将原则从“同等对待”转向“积极差异”,将路径从“供给导向”的教育资源共享转向“需求导向”的学习服务供给。具体而言,需要逐步将“互联网+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建设学校个别化学习空间,开发城乡融合的自适应学习平台,适性配置乡村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师的数字化导学能力,以此为城乡教育均等化打开更大空间,更好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互联网+教育” 城乡教育均等化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角下园林类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路径探索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丹 王倩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视域,分析园林类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建设现状,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从专业层面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 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视域,分析园林类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建设现状,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从专业层面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三层衔接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紧密对接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关键岗位群;优化教师教学理念,通过培训活动、激励机制等增强其思政育人能力;完善教材内容,将园林行业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其中;优化教学实施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与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申报了省级示范课程,并组织学生编写了《校园植物志》,增强了其专业能力,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本文为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紧密融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乡村振兴 园林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域下乡城流动人口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建富 姚丽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逐渐显性化,贫困呈现出多维性、隐匿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层面:教育机会缺失,导致阶层滞流固化;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可行能力下降;贫困文化接纳,导致贫困代际传... 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贫困问题逐渐显性化,贫困呈现出多维性、隐匿性、异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引发乡城流动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层面:教育机会缺失,导致阶层滞流固化;资本积累不足,导致可行能力下降;贫困文化接纳,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社会排斥,导致乡城流动人口社会场域窄化。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和策略包括:创新建构“市域统整联合,中高贯通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搭建乡城流动人口子女向上流动的阶梯;提供“梯度设计,分类实施”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乡城流动人口就业机会和质量;以职业教育培训“赋能职业素养,摧毁贫困接纳”,助推乡城流动人口心理重构;以“包容性社区培训,融合性社会场域”,促进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城流动人口 贫困表征 归因分析 职教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视域下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的逻辑转向与革新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正迎来向高质量跃升的关键期,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本研究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政策导向与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 在教育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正迎来向高质量跃升的关键期,数字技术赋能成为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本研究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政策导向与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的困境与逻辑转向,并提出革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呈现制度保障悬浮化与短效化、数据治理碎片化与低质化、技术应用形式化与割裂化三重困境。据此,构建从行政供给到需求响应的制度逻辑转向,从壁垒阻碍到灵活赋能的数据逻辑转向,从设备堆砌到精准适配的技术逻辑转向;提出启动阶段的共识凝聚与试点破冰、攻坚阶段的体系构建与全面推广、深化阶段的生态环境共生与效能跃升等革新路径,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城乡学校体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数字化转型 城乡一体化 学校体育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7
作者 许丽英 吴倩莲 于向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0,共9页
数字化通过释放数字技术红利,成为赋能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其赋能作用通过制度供给、技术驱动、文化重构三个向度,系统回应了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在现实诉求、实践路径、价值追问层面的深层需求。要解决“何以融合”的问题,必须... 数字化通过释放数字技术红利,成为赋能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其赋能作用通过制度供给、技术驱动、文化重构三个向度,系统回应了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在现实诉求、实践路径、价值追问层面的深层需求。要解决“何以融合”的问题,必须以制度供给为基础,推进“数字资源准入—数字素养政策支持体系”、“数字试点—数字治理”以及“数字监测—数字评价”的制度创新。要破解“如何融合”的难题,需以技术驱动为动力,激活数字化的技术属性和育人属性,为城乡教育“融质—融量”提供新质力并助力“数字化+”育人新模式生成。要回答“融合何为”的问题,应以文化重构为目标,树立“城乡共生观”新理念、构建“城乡文化互哺”新理路以及创设“城乡文化数字化”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城乡教育融合 制度供给 技术驱动 文化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
8
作者 杨易昆 谈建成 周永平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43-49,共7页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破解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县域延伸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生产性积累—动态性配置—持续性再生产”的理论逻辑链条,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破解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县域延伸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生产性积累—动态性配置—持续性再生产”的理论逻辑链条,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呈现三重维度:职普融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资本积累”,产教融合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完成“资本配置”,科教融汇构建终身学习生态激活“资本再生产”。通过制度创新、实践革新、跨界协同和技术赋能四重行动逻辑,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衔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双高”人才供给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校地企共同体促进城乡资源重组,建设数字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教育强国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城乡融合发展 人力资本 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数字支教的常态化机制构建
9
作者 张立国 李静 贺宝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5,112,共9页
支教是一种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服务模式,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支教作为传统支教的有益补充,正蓬勃兴起,但尚未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模式。行动者网络理论为重新审视数字支教常态化运行的内在逻辑、全面剖析数字... 支教是一种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的服务模式,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支教作为传统支教的有益补充,正蓬勃兴起,但尚未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模式。行动者网络理论为重新审视数字支教常态化运行的内在逻辑、全面剖析数字支教行动者网络中各异质行动者间的联动关系与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引。行动者网络视域下,数字支教的本质是各异质行动者共同参与的“转译”实践。其中,教育管理部门是数字支教网络的核心行动者,高校、社会公益组织是数字支教网络的主要行动者,教育信息化企业、城区优质学校、乡村薄弱学校等人类行动者,以及政策制度、教育理念、数字技术、教育资源等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了数字支教网络的共同行动者。数字支教网络的各异质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引起兴趣—招募与动员—异议排除”四个环节,确定网络的强制通行点,并在强制通行点的统摄下,不断地进行协商、博弈和调整,合力推动网络构建和演化。构建数字支教常态化机制,需要完善制度体系,锚定转译愿景;激活行动主体,释放转译合力;优化网络关系,稳固网络联结,以弥合城乡教育差距,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支教 行动者网络 运行机制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为基:开启城乡规划教育转型的焕新之路
10
作者 王凯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9,59,共10页
我国城乡规划实践的历史视角表明,规划的价值在于解决国家和时代的重大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在新时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实践的空间视角表明,需求引... 我国城乡规划实践的历史视角表明,规划的价值在于解决国家和时代的重大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在新时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实践的空间视角表明,需求引领规划学科技术与方法变革,分析空间的生态本底与资源约束、研究空间的复杂风险和安全挑战、关注空间的经济社会时代特征、挖掘空间的文化属性和实现赋能。城乡规划学科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设置和培养重心,保持了学科的生命力。随着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城乡规划学科的转型发展要做到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将改变社会作为学科目标;以价值导向为引领,培养多层级技能体系;以城乡空间为核心,建构多层次知识谱系;以通识教育为根本,拓展专精化培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教育 城乡规划实践 城乡规划新趋势 通识式教育 专精式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与均等化: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及纾解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健 何浩 +1 位作者 张铁民 王惠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面临多维现实挑战。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述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底层逻辑及纾解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呈现显著差异:... 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面临多维现实挑战。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述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底层逻辑及纾解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呈现显著差异:城市中心主义引发的人才选择机制差异,导致城乡教育失衡;传统观念扎根以及“离农”“为农”矛盾相互交织,进一步扩大了乡村体育教师的缺口;重智轻体的痼疾长期存在,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和乡土知识内容逐渐消弭;教师“易下难留”与生源“城挤村空”的局面并存,加剧了教育内卷化。为解决乡村体育教师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基于政府、教师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底层逻辑,提出了以下纾解路径:借鉴“定期流动制”填补乡村体育教师缺口,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扭转“离农为农”矛盾,通过均衡配置编制资源与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坚实支撑;培育共生共荣关系,激活教师的多元角色赋能,共同促进课程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塑造乡村教育思维新格局,缓解教育内卷化问题,形成教育多元协同发展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体育教师 城乡体育一体化 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共生: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超霞 彭恬静 龙献忠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共9页
共生是一种去中心的理论,城乡共生能实现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共生理论,一体化提升了城乡学前教育共生的组织程度,营造城乡学前教育积极的共生环境,是城乡共生的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乡共生单元平等、共生模式互... 共生是一种去中心的理论,城乡共生能实现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共生理论,一体化提升了城乡学前教育共生的组织程度,营造城乡学前教育积极的共生环境,是城乡共生的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乡共生单元平等、共生模式互惠、共生环境积极,能够促使乡村学前教育迈向更公平、更优质、更高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但乡村学前教育压缩式发展带来的文化重建滞后,价值天平失衡;教育导向功利,资源流向单一;制度政策失灵,环境支持乏力等问题,成为城乡共生的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通过复位乡土文化,丰富教育资源;在地现代化,数字赋能城乡互动;“管理”转向“治理”,协同落实政策执行等措施,逐步实现城乡共生的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共生 一体化 乡村学前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实践样态与时代路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苏豪 李玉顺 +1 位作者 蒋芮 马凡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教育生态、城乡持续适切帮扶、理论吸纳转化实践的三重现实阻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城乡数字教育资源、教师现代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均衡的四重理想寻绎提供新的机遇。为此,探索建构以数字生态赋能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供给、教育共同体群智协同共建共享、“异步教研+同步教研+示范课堂”重构乡村教师研修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并以涵盖全国14省市20县域的教师教研提升项目为例进行真实样态的立体评估,发现其能协同培育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学业素养,带动县域教育水平提升与乡村教育现代化跃迁。为促进理论体系迭代优化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发展,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台精准功能服务;打通东西部城乡供需链,形成双边共建共享机制;创新项目管理评价制度,促生教师发展内生动力;联动县域师训部门协力,扩大项目造血辐射规模;重视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释放教育数字生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力平等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困境与纾解
14
作者 付东兵 程红艳 卢迎丽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迈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但城乡教育质量差别显著,农村成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洼地。研究引入能力平等理论,对中部Z县开展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核心认知能力、综合素养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皆存在不足,且与城...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迈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但城乡教育质量差别显著,农村成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洼地。研究引入能力平等理论,对中部Z县开展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核心认知能力、综合素养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皆存在不足,且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严重的教育质量不公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公平,需创建有助于能力平等的资源分配机制,建立缩小能力差距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聚焦学生能力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平等 教育质量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校园文化适应困境与突围
15
作者 杨玉倩 方士心 +1 位作者 马莹 林荣日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对农村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中跨文化适应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结构与生态问题。基于对1528名农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54名农村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类型主要包括双认同型、乡土型、徘... 对农村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中跨文化适应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结构与生态问题。基于对1528名农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54名农村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类型主要包括双认同型、乡土型、徘徊型和边缘型四种;双认同型学生在能力发展方面表现最优秀,但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隐忧;乡土型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最佳,学业成绩也略占优势;徘徊型和边缘型学生在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城乡文化非对称性的结构关系增加了农村大学生文化适应的难度,这一现象与西方移民社会中的适应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文化适应类型 学生发展 高等教育 城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与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16
作者 刘在洲 汪发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0个省份2012-202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人口城镇化发挥了较小的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当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效应和创新活力;协同发力,促进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形成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 农业新质生产力 人口城镇化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优质均衡的价值意蕴、理想样态及推进路径
17
作者 李玉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7-43,共7页
乡村教师优质均衡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教师优质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起点,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乡村教师优质均衡要以规模、结构、层次、质量为关键... 乡村教师优质均衡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教师优质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起点,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乡村教师优质均衡要以规模、结构、层次、质量为关键点,致力于构建促进教育家型乡村教师不断涌现,实现乡村教师学科、性别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学历层次与支撑教育强国需求差距明显缩小,乡村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持续提升的理想样态。实现乡村教师优质均衡,需要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政策保障机制,完善乡村教师动态补充机制,落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健全优秀乡村教师调配机制;秉承立德树人目标遵循,完善教育家型乡村教师培育制度,构建多方协作共同体,保障教育家型乡村教师培育质量;激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增强其专业使命感,唤醒乡村教师服务乡土的主体自觉,提升自我超越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乡村教师 教育家型乡村教师 专业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使命——兼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逻辑
18
作者 周晔 董慧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194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经历了“统一无别——二元分割——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 194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经历了“统一无别——二元分割——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遵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主线,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发展需要构建全面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教育关系,实现城乡教育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嵌共生,注重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空间身份体验,深化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改革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教育关系 制度安排 历史演进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教育的三重镜像
19
作者 周大众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9,共6页
对“乡村教育”概念或术语的理解,决定了其被带入实践时的态度和立场。具体而言,乡村教育主要具有三重镜像:从“城市”的立场看“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呈现出城市教育“模仿者”的第一重镜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异被遮蔽;从“乡村”的角度... 对“乡村教育”概念或术语的理解,决定了其被带入实践时的态度和立场。具体而言,乡村教育主要具有三重镜像:从“城市”的立场看“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呈现出城市教育“模仿者”的第一重镜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异被遮蔽;从“乡村”的角度看“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有了城市教育“共生者”的第二重镜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异被确认;从“教育”的视角审视“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显示出教育本真“亲近者”的第三重镜像,乡村教育在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上的比较优势被彰显。乡村教育三重镜像的提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人们对乡村教育内涵的再度思考,并在乡村教育适切发展路向的探索上持续发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城市教育 模仿者 共生者 亲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分化趋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
20
作者 李世钰 蒋志辉 《农业展望》 2025年第2期59-67,共9页
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城乡一体化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收入水平实现了飞跃。为探究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分化趋势的影响,本研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港澳台)2005—2021年的省际... 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城乡一体化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收入水平实现了飞跃。为探究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分化趋势的影响,本研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港澳台)2005—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分析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分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并且教育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异质性分析揭示了教育在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异,西部地区效果最明显,其次为中部地区,最后为东部地区,经济越为落后的地区,教育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越为明显。因此,政府要发挥好财政作用,完善学前教育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挥好教育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 OLS模型 分位数回归 固定效应模型 公平效应 马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