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高考背景下生物学试题情境的类型及有效性分析
1
作者 王飞 张琪皓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66,共4页
以情境为载体创设问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和探讨试题情境的类型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当前高考生物学试题情境分为“导入”型、“信息”型、“问题”型等类型;并提出应关注试题情境的关联性... 以情境为载体创设问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和探讨试题情境的类型和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当前高考生物学试题情境分为“导入”型、“信息”型、“问题”型等类型;并提出应关注试题情境的关联性、真实性、适切性、问题性,以确保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题情境类型 新高考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八点建议
2
作者 杨德广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共10页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美西方打压,急需发展高科技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否认,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短板,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反思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受挫的原因,开展关于选拔和培养拔...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美西方打压,急需发展高科技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否认,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短板,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反思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受挫的原因,开展关于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讨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为此提出如下教育改革建议: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发展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设立尖子班和特色班,缩短中小学学制,创设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建议旨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深刻的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专特长学生 教育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 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需要继续强化育人功能
3
作者 庞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新高考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加强育人功能,其在实践中有所成效,亦遇到“瓶颈”。继续强化新高考改革的育人功能,应从强调“价值理性”、促进“招生育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入手,推动生涯教育的组织实... 新高考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加强育人功能,其在实践中有所成效,亦遇到“瓶颈”。继续强化新高考改革的育人功能,应从强调“价值理性”、促进“招生育人”、探索“以学生为中心”入手,推动生涯教育的组织实施,使用“大教育观”引领高考育人;提升招生与培养的科学化水平,通过高等教育支持高考育人;促进“两依据一参考”的持续优化,基于制度与技术保障高考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教育功能 育人功能 学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互动效应
4
作者 张亚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两项重要的招生选拔制度。2014年迄今,我国已在29个省份实施了新高考方案,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在招生对象、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具有相同的考试性质、功能和招...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两项重要的招生选拔制度。2014年迄今,我国已在29个省份实施了新高考方案,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在招生对象、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具有相同的考试性质、功能和招考体制,在改革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互动效应。新高考的整体改革,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教学与评价制度改革,也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及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变革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推动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拓展,对新高考具有导向作用与外溢影响。从人才选拔的整体性、连续性的视角,全面认识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变革的政策导向,综合考量新高考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教育影响,需要相互借鉴改革经验,统筹兼顾,不断完善新高考、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以促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研究生招生考试 制度改革 互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教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瓶颈问题及破解路径——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秋月 李小凤 李政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2-49,共8页
职教高考制度是优化人才层次结构、拓宽成长成才通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职教高考改革的先行实践,湖北省积极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区域模式创新的新路,逐渐从萌芽起步期迈向深化提质期,呈现出鲜明特征:在制度理念上... 职教高考制度是优化人才层次结构、拓宽成长成才通道、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职教高考改革的先行实践,湖北省积极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区域模式创新的新路,逐渐从萌芽起步期迈向深化提质期,呈现出鲜明特征:在制度理念上,从“消化模仿”向“改革创新”转变;在制度主体上,从“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制度内容上,从“单一松散”向“系统规范”转变。然而,湖北省职教高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难题,如晋升渠道之困境、技能评价之难题、文化素质之困囿、组织实施之窘境。因此,系统总结湖北省“技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技能高考”的目标定位,完善“技能高考”招录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全面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方式、深化考试方式分层分类等,能有效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进而建立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教高考 技能高考 区域实践 制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规模招生应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靳培培 周倩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9,共8页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部分试点高校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积极探索以外,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尚未有效应用,影响到新高考改革的整体成效。从高校主体视角看,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的应用困境主...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部分试点高校对综合评价招生进行积极探索以外,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尚未有效应用,影响到新高考改革的整体成效。从高校主体视角看,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大规模招生中的应用困境主要表现为“不能用”“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的“四大困境”。实现高校在大规模招生中对综合素质评价“能用”“愿用”“会用”“敢用”,需要提升综合素质评价质量,扩大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空间;树立正确的招生理念,控制招生录取工作成本;加强相关研究与探索,提升高校招生能力;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包容的改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素质评价 高校招生 大规模 新高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的历史成就、现实审思与发展愿景 被引量:5
7
作者 曲铁华 高海冰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0,共11页
高考招生制度不仅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而且也是选拔人才和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已推行多年,成效显著,逐步从局部试点走向全国布局,选拔标准也从分数优先转向倚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突破传统分层分批录... 高考招生制度不仅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而且也是选拔人才和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新一轮高考改革已推行多年,成效显著,逐步从局部试点走向全国布局,选拔标准也从分数优先转向倚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渐突破传统分层分批录取的束缚,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录取机会,改变学校教育的培育模式,从传统的文理分科转向了选科自由的新样态。同时,审视新高考改革的进程,发现政策鼓励与执行过程的偏差、科学选才与考试负担的冲突、个性发展与职业选择的博弈以及普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对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纵然如此,对新高考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系统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性的思维模式,稳步推进,在目标层面、主体层面、技术层面与治理层面都将找准关键点,阐明关键目标与价值主体,把握教育综合性改革的未来方向与技术路线。未来,新高考改革展现新的发展愿景:锚定发展目标,保障选拔体系的公平性;观照学生的主体需求,尊重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实现数字赋能,凸显高考改革的科技性;实现科学治理,增强“教、考、招”的联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选科 综合评价 公平性 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十年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希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3,共7页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立体式、系统性重大教育改革,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高考改革十周年之际,系统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新高考的后续发展与完善及深刻认识中国...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立体式、系统性重大教育改革,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高考改革十周年之际,系统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新高考的后续发展与完善及深刻认识中国高考现代化命题具有重要意义。本轮新高考改革是此前系列高考改革探索的迭代升级与高中新课改的逻辑推进。高中学考科目被纳入高校招生评价,具有与高考科目类似的选拔属性,本质上等同于高考科目。十年新高考改革实践再度表明,高中毕业考试与高校招生选拔考试必须分开举行;不宜过度批判考试科目的统一性、过度强调考试科目的选择性。想要将综合素质纳入统一高考招生评价,需以赋予高校一定招生自主权为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高中学考 综合素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海峰 韦骅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基于83694份“高考改革问卷调查”有效数据,考察高中生、大学生、高中教师、大学教师、家长与关心高考改革的社会人士五个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的评价。通过词频分析可知,“公平性”“高竞争”“压力大”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 基于83694份“高考改革问卷调查”有效数据,考察高中生、大学生、高中教师、大学教师、家长与关心高考改革的社会人士五个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的评价。通过词频分析可知,“公平性”“高竞争”“压力大”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最广泛而突出的评价。通过熵值分析发现,各利益相关主体对高考制度评价同中有异,表现出不同利益诉求。通过聚类分析则进一步验证和深化了词频分析和熵值分析所获得的各项结论。鉴于此,应明确维护高考公平仍是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兼顾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同时对高考改革的政策评价也应予以适当延展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评价 新高考改革 高考公平 高考改革问卷调查 利益相关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回望:自由选科与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希伟 唐文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2024年是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这场改革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自由选科的模式给高校理工类人才培养带来了困境: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造成“教与学的双边痛楚”,进而导致挂科率升高与毕业率降低,以及转专业需求... 2024年是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这场改革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自由选科的模式给高校理工类人才培养带来了困境: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造成“教与学的双边痛楚”,进而导致挂科率升高与毕业率降低,以及转专业需求增多与名额限制之间的矛盾。究其缘由在于,逃避物理、化学的功利性选科行为造成学生理化基础薄弱。破解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是一个迂回曲折、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目前来说,高校采取的治标之策包括:开设补习课程;降低专业课程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实施分层分类培养及朋辈帮扶等。基于此,回归传统高考文理分科模式的呼声再次响起,同时,通过科学设置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指引,引导报考理工类专业考生同时选考物理、化学也是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综合改革 自由选科 理工类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十年政策执行分析与优化调整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若玲 罗青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6,共7页
新高考改革实施已十年,其政策的初始目标为释放选择权、推动教学变革、转变评价录取方式,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较好。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释放选择权”机械性执行、“推行走班教学”选择性执行、“实施多元评价”... 新高考改革实施已十年,其政策的初始目标为释放选择权、推动教学变革、转变评价录取方式,这些目标的完成情况较好。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释放选择权”机械性执行、“推行走班教学”选择性执行、“实施多元评价”象征性执行等问题。为推动下一阶段新高考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地,需要从政策的前期准备、执行主体和改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十年 高校招生制度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 录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2”选科模式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新凤 陈昱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共11页
学习适应性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分析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是评价新高考改革成效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对第三批高考改革实施“3+1+2”选科模式的八省市高校本科生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并通过组间差异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学习适应性是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分析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是评价新高考改革成效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对第三批高考改革实施“3+1+2”选科模式的八省市高校本科生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并通过组间差异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深入研究了新高考生源的学习适应性。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良好,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因素、家庭背景、学校层次和学科背景差异。学生对录取结果和改革成效的满意度以及学生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的匹配度均对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影响。“3+1+2”科目设置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但同时高中层面要加强学生选科与志愿填报指导,提升学生选考科目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高校层面应当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生源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学习适应性 高考综合改革 选考科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改革促进了大学新生适应吗?——新高考政策认同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旦 余秀兰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把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作为改革总体目标之一,致力于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衔接。大学新生的适应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转换衔接的重要表征。为此,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构建新高考政策认同与专业适应性间... 始于2014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把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立交桥”作为改革总体目标之一,致力于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衔接。大学新生的适应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转换衔接的重要表征。为此,基于社会认知生涯理论构建新高考政策认同与专业适应性间的中介关系模型,探究新高考政策认同对专业适应性的影响机制,从大学新生适应的视角,来考察新高考政策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作用,进而评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施成效。研究发现:在新高考政策下,经历新高考的大学新生的专业适应性情况良好;总体而言,新高考政策认同对大学新生专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现出政策影响的持续性,但专业优先政策认知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专业选择结果预期在政策认同影响专业适应性中起到中介作用,但所呈现的中介效应有所不同。由此可认为,新高考改革能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建议从“学生中心”理念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强化政策宣传,优化政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专业适应性 政策认同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自我效能 结果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北京市等级考生物学试卷特点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鹏 马会放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73,共3页
北京市生物学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试卷具有“强调系统性、注重整体性、聚焦学科性、坚持创新性、突出导向性”的试题特色,更好地发挥了试卷的功能。
关键词 高考综合改革 学业水平考试 等级性考试 生物学 试题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存废之争及其启示
15
作者 赵俊芳 李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存废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持否定观点者质疑SAT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认为标准化考试成绩和考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等;持肯定观点者认为,SAT成绩是美国绝大部分高校开展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回顾美国SAT存废之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这一论争的深层原因,为我国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考试 SAT 存废之争 高考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新高考背景下优质高中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16
作者 马莉萍 冯沁雪 周雪涵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7,共11页
基于某新高考省份高中毕业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进入不同梯队优质高中对学生高考成绩、选科选考及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来看,优质高中并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相比在第二梯队优质高中做“... 基于某新高考省份高中毕业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进入不同梯队优质高中对学生高考成绩、选科选考及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来看,优质高中并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相比在第二梯队优质高中做“鸡头”,勉强进入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甚至可能面临成绩损失。从学习行为来看,“鸡头”和“凤尾”学生在选科选考和学习投入方面差异不大;相比非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更晚确定选考科目、校内学习投入更少;相比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的校内学习投入更多、但学习效率更低。本文的研究发现侧面验证了政府部门监管择校、实施教育资源均衡政策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业表现 新高考 断点回归 择校 教育资源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2”新高考选科行为的分化及其功利化释疑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易林 余秀兰 +1 位作者 倪颖 高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2,89,共8页
新高考虽然提出科学选科的制度愿景,但实际却出现了与之有出入的个体选择困境——选科行为的功利化。基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和亲历空间的分层视角,分析33位考生的选科行为发现:“成绩”“出息”不单是学校、家庭的共识,也被考生所感知... 新高考虽然提出科学选科的制度愿景,但实际却出现了与之有出入的个体选择困境——选科行为的功利化。基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和亲历空间的分层视角,分析33位考生的选科行为发现:“成绩”“出息”不单是学校、家庭的共识,也被考生所感知并影响了他们后续的选科构想和选科行为;在学业竞争大众化的背景下,考生选科构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认知、不同成长经历的考生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与使用的差别;感知与构想共同支配考生的亲历选科行为并导致行为分化。据此,对选科行为及其功利化的认识应从行为学论域转向社会学论域,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庭可通过影响考生的感知与构想引导考生科学选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选科 空间三元辩证法 功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高考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选科?——基于CatBoost回归树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建华 单正义 覃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5,共14页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旨归之一在于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然而现有研究对新高考是否增加了学生的选科自主性未达成共识。本文基于2022年“高考改革问卷调查”获取的31656份大学生样本,按70%、15%、15%的比例随机将样本分割为训练组...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旨归之一在于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然而现有研究对新高考是否增加了学生的选科自主性未达成共识。本文基于2022年“高考改革问卷调查”获取的31656份大学生样本,按70%、15%、15%的比例随机将样本分割为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用训练组构建CatBoost回归树模型,该模型通过了验证组和测试组的检验。基于该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新高考促进了学生选科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权,但学生的选择能力并未提升,反而有所下降;同时,新高考加剧了学生、家长、高中教师的选科逻辑冲突,增加了学生选科焦虑感;从促进学生自主选科视角来看,“3+1+2”模式是高考改革的理性回归,有利于维护高考改革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自主选科 选择权 选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与阻滞:新高考背景下县中育人方式的资源约束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东波 庞颖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转变县中育人方式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需,促进县中振兴之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发现:M县中育人方式的积极变革十分有限,更多表现为变革阻滞,如学生被限制选科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学科... 转变县中育人方式是适应新高考改革之需,促进县中振兴之要。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发现:M县中育人方式的积极变革十分有限,更多表现为变革阻滞,如学生被限制选科走班,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走向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学科教学总体没有改变;变革的过程经历了“不确定的响应”“基于反馈的调整”“对应试的巩固”三个阶段。阻碍M县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因素包括宽松的政策执行要求、相对弱势的物质条件、集中统一的管理倾向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县中的竞争型场域与行动者的应试性惯习。为促进县中育人方式变革,可以从县域环境、新高考形式、县中应试等多个层面着手,塑造利于变革的县域氛围,发挥集中统一的考试优势,促进分数应试向素养应试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普通高中 育人方式变革 新高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历史嬗变、作用机制与经验借鉴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木洲 刘子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英国自19世纪实施大学招生考试以来,其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引导倾向大体经历了由“注重单一学术或职业素养发展”到“强调知识与技能素养兼顾发展”再到“追求核心素养适应性发展”三次重大转变,其嬗变动因既有英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 英国自19世纪实施大学招生考试以来,其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引导倾向大体经历了由“注重单一学术或职业素养发展”到“强调知识与技能素养兼顾发展”再到“追求核心素养适应性发展”三次重大转变,其嬗变动因既有英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需求结构性变化等外因,亦有英国社会对考试制度设计科学性、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等内因,其目标指向是为学生的“适应性发展”或“人人成才”提供多种机会与适宜通道。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分类考试满足学生素质发展差异性需求;以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多种素质全面发展;以科目自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以线性考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于英国大学招生考试引导学生素质发展的经验,构建我国在新时代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体系,需要改进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优化新高考计分方式与录取标准,以及加快构建职教高考制度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大学招生考试 学生素质 全面发展 新高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