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置组合转子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 被引量:17
1
作者 彭威 阎华 +2 位作者 关昌峰 丁玉梅 杨卫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9-753,共5页
对螺旋叶片和开槽螺旋叶片两种结构组合转子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光管相比,两种转子都显著提高了换热管内的传热性能,装有螺旋叶片转子和开槽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1.06~1.26倍和1.03~1.15倍,引... 对螺旋叶片和开槽螺旋叶片两种结构组合转子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光管相比,两种转子都显著提高了换热管内的传热性能,装有螺旋叶片转子和开槽螺旋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1.06~1.26倍和1.03~1.15倍,引起的阻力系数分别比光管增加了60%~68%和36%~51%。螺旋叶片转子对管内传热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但其引起的管内阻力系数也较大。综合考虑传热和阻力两方面因素,对两种转子结构的综合评价指标值进行比较,开槽螺旋叶片转子具有更好的综合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 努塞尔数 阻力系数 综合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积理论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结构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斯民 王萌萌 +2 位作者 顾昕 简冠平 文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2-539,共8页
首次应用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优化结构分析。选取50%搭接的18°和27°的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和改进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应用传热性能综合评价(PEC)准则和火积耗散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首次应用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优化结构分析。选取50%搭接的18°和27°的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和改进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作为研究对象,且分别应用传热性能综合评价(PEC)准则和火积耗散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度和传热单元数的增加,火积耗散数均减小。18°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明显优于27°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且在有效度或传热单元数相同的情况下,改进后的螺旋折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也均优于螺旋平面折流板换热器。火积耗散理论与PEC准则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证明了火积理论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分析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传热火积耗散数的大小是阻力火积耗散数的上千倍,说明传热火积耗散在总火积耗散中占重要地位。这对火积理论应用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传热 优化 传热性能综合评价准则 火积耗散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组合转子换热管综合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蒋晨 丁玉梅 +1 位作者 张震 阎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4-167,共4页
通过对光管、内置螺旋两叶片和内置加轴螺旋两叶片两种结构组合转子的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了换热管内部的流场、速度场、温度场以及压力场,得到了管内流体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内置组合转子换热管内... 通过对光管、内置螺旋两叶片和内置加轴螺旋两叶片两种结构组合转子的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了换热管内部的流场、速度场、温度场以及压力场,得到了管内流体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内置组合转子换热管内的三维流动复杂,且有较强的湍动程度;相同雷诺数条件下,装有螺旋两叶片转子和加轴螺旋两叶片转子换热管的努赛尔数分别比光管提高了(1.32~1.35)倍和(1.43~1.47)倍,但引起的管内阻力系数也分别比光管增加了(134.6~144.)8%和(126.5~134.8)%.可见,加轴螺旋两叶片转子对换热管内传热能力的提高更为显著,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管内阻力,为综合考虑传热和阻力两方面因素,引入了综合评价指标(PEC).对两种转子的综合评价指标值进行对比,加轴螺旋两叶片转子的综合传热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拟 努赛尔数 阻力系数 综合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导程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立臣 阎华 +3 位作者 周寅鹏 何长江 张震 贺建芸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程交错2-6和导程交错1-3的2种方案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好,该2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因子PEC值在1.4—1.8之间,而导程交错4-12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比较差,PEC值在1.3—1.6之间,不及导程全400 mm的PEC值,说明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必须将大导程转子数量控制在小导程转子强旋流范围内,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程交错 转子组合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比例大小径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3 位作者 何长江 张崇文 贺建芸 阎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73-2877,共5页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以1︰1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的Nu和PEC(综合评价因子)高于将两种转子以2︰2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又高于将两者以3︰3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其Nu比外径全19mm方案高出19.17%~34%,PEC值达到了1.78~2.37,说明将两种转子相间排列的越频繁,其换热效果就越好;尽管3种方案的阻力系数与外径全22mm 方案相差不大,但是从工业大批量应用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将大小径转子相间排列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转子组合 相间排列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多指标匹配算法性能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元锋 李正生 王洋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97,共6页
评估图像匹配算法的优劣很难用"好"或"不好"来界定,评估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理论中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图像匹配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估,指明评估结果隶属于某个评语的程度,得出更加科学的评估结... 评估图像匹配算法的优劣很难用"好"或"不好"来界定,评估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可以利用模糊理论中的综合评判方法对图像匹配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估,指明评估结果隶属于某个评语的程度,得出更加科学的评估结论。本文结合多种图像匹配算法性能评估指标重点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过程及权重的确定方法,经过评估实验,对灰度相关匹配算法和相位相关匹配算法两类算法进行性能评估,得出了比单一指标评估体系更好的评估结果,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算法 性能评估 多指标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与声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R141b压降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小平 许静姝 +2 位作者 杨书斌 李景生 张超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655,共9页
为研究电场与声场对微细通道压降和总体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制冷剂一氟二氯乙烷R141b为实验工质,对比并分析无外场、单独电场、单独声场、两场同时作用下的两相压降变化及影响。结合功率谱密度(PSD)和可视化,研究电场与声场作用下两相压... 为研究电场与声场对微细通道压降和总体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制冷剂一氟二氯乙烷R141b为实验工质,对比并分析无外场、单独电场、单独声场、两场同时作用下的两相压降变化及影响。结合功率谱密度(PSD)和可视化,研究电场与声场作用下两相压降频域特性和气泡运动状态。采用Webb-Bergles方法研究不同外场作用下的微细通道强化传热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工况下,电场电压越大、超声波频率越小、功率越大,两相压降越大;电场、声场的作用,能够加剧通道内气泡运动,降低气泡长径比;通过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发现,电场和声场同时作用下强化传热综合性能最高,最高可达1.78。该研究结果可从多外场强化传热技术角度为微细通道换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超声波场 电场 压降 功率谱密度 可视化 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排列不同外径转子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8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1 位作者 阎华 杨卫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2-94,98,共4页
将外径22mm和外径19mm两种转子以3:1、2:1、1:1三种比例方式交叉排列,并对其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交叉排列方案2:1的努塞尔数Nu最高,其强化传热综... 将外径22mm和外径19mm两种转子以3:1、2:1、1:1三种比例方式交叉排列,并对其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交叉排列方案2:1的努塞尔数Nu最高,其强化传热综合评价因子PEC值与外径全22mm方案基本相同;而交叉排列方案3:1与方案1:1之间的Nu和PEC值相差不大,但也明显高出外径全19mm方案,这说明将两种不同外径的转子交叉排列具有很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单纯就这两种外径转子而言,将其以2:1的比例方式排列得到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径 交叉排列 转子 综合评价因子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传热性能评价
9
作者 刘燕 张英迪 +2 位作者 裴程林 王智 张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21-3425,共5页
对管内插入Kenics静态混合器的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考察了静态混合器扭率、静态混合器安装方式、液体流速、颗粒体积分数对传热性能和流阻性能的影响,并运用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对其进行分析。实验发... 对管内插入Kenics静态混合器的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考察了静态混合器扭率、静态混合器安装方式、液体流速、颗粒体积分数对传热性能和流阻性能的影响,并运用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评价指标(PEC)对其进行分析。实验发现,传热性能和阻力系数均随扭率增加而减小。当雷诺数在10000-45000之间时,扭率为1.5、2、2.5、3.5的Kenics静态混合器的PEC指标均大于1,说明了水平流化床换热器插入Kenics静态混合器能够改善传热。在雷诺数达到25000左右、Kenics静态混合器扭率为2.5、颗粒体积分数为4%时,水平流化床换热器的PEC指标最高达到1.18。当两个扭率均为2.5的Kenics静态混合器安装间距为200mm时,水平流化床换热器的PEC指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ics静态混合器 水平液固循环流化床 多相流 强化传热 性能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五边形管排方式管束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陈水林 马培勇 许本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1,756,共5页
文章提出一种正五边形管排方式,对其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将其与传统的正三角形管排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9 000,22 000]范围内,正五... 文章提出一种正五边形管排方式,对其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运用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将其与传统的正三角形管排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9 000,22 000]范围内,正五边形管束比正三角形管束的努塞尔数Nu平均提高约9.3%,欧拉数Eu平均增加约13.4%,综合性能评价因子η在1.00~1.08之间,在高Re时正五边形管排方式更具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五边形管排 传热特性 流动阻力特性 正三角形管排 综合性能评价准则(p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