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东台盐碱耕地综合肥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王志旺 王世航 +5 位作者 徐灵颖 陈玉琪 许梦乾 孙佳蓓 罗越 赵旭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4,共10页
为研究滨海滩涂盐碱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结合围垦年限采集江苏盐城108个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p H、含盐量(TS)和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阐明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土壤pH、T... 为研究滨海滩涂盐碱耕地土壤肥力状况,结合围垦年限采集江苏盐城108个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p H、含盐量(TS)和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改进后的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阐明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土壤pH、TS、全磷(TP)呈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均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土壤养分受自然条件约束更为显著;(2)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碱解氮(AN)含量从西向东逐渐减少,而土壤p H、TS、全钾(TK)、速效钾(AK)则呈递增趋势;(3)滨海滩涂盐碱耕地土壤综合肥力较差,开垦年限、盐碱障碍和养分因素共同解释了93%的变异,其中SOM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的影响最为显著。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围垦,SOM均与IFI呈显著正相关,说明SOM是滨海滩涂盐碱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基础。因此,滨海盐碱耕地改良要注意有机调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终增加土壤养分库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地统计学 内梅罗综合指数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2
作者 朱乐乐 武博 +3 位作者 王朝贤 郑铭洁 张勇 傅伟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施用生物质炭和常规耕作(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梨树Pyrus spp.成熟期,采集不同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及果实样品,并进行分析。利用雷达图分析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不同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①土壤pH、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4个指标呈现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对不同生草处理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②隶属度值绘制的雷达图显示:土壤pH、碱解氮与速效钾是制约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加权模型计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白三叶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生物质炭与紫云英处理次之。④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显著(P<0.05)。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是影响梨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结论】基于加权模型计算得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质炭和紫云英处理,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生草栽培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烟区植烟土壤理化指标及肥力评价研究
3
作者 刘福童 王学瑛 +6 位作者 程学文 王驰 陈楠 徐刚 任天宝 薛琳 沈毅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采集皖南主要烟区60个土壤样本(城区烟站15份、黄渡烟站15份、芜湖烟站15份、南陵烟站15份),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含水率、电导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水... 采集皖南主要烟区60个土壤样本(城区烟站15份、黄渡烟站15份、芜湖烟站15份、南陵烟站15份),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含水率、电导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和pH值的总变异系数分别为7.55%、32.59%、37.82%、9.72%、40.15%、9.25%、31.49%、24.10%、22.93%、47.02%、72.72%、31.73%、51.31%和8.18%,权重系数分别为0.05、0.06、0.08、0.07、0.05、0.07、0.09、0.06、0.09、0.07、0.09、0.07、0.08和0.05。(2)皖南烟区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土壤肥力指数表现为南陵烟站>黄渡烟站>芜湖烟站>城区烟站,其中土壤有效磷的离散程度最大。综上,建议皖南烟区应根据土壤状况适当调整施肥策略,科学精准施肥,调节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此外,在规划烟叶种植面积时,应倾向于南陵烟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烟区 理化指标 相关系数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土壤肥力指数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节脐橙园土壤养分状况及综合肥力评价
4
作者 邓丹丹 周友彬 +5 位作者 赵敬坤 叶思露 卢明 彭芳 张跃强 周鹏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5,共8页
明确当前奉节脐橙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空间分布及综合肥力特征,可为脐橙园土壤肥力提升、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2020—2022年在奉节县草堂镇、白帝镇、安坪镇等17个乡镇,以集中连片6.7 hm^(2)以上的脐橙种植大户果园为对象... 明确当前奉节脐橙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空间分布及综合肥力特征,可为脐橙园土壤肥力提升、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2020—2022年在奉节县草堂镇、白帝镇、安坪镇等17个乡镇,以集中连片6.7 hm^(2)以上的脐橙种植大户果园为对象,共采集340个土样,分析检测了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6个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数值化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奉节脐橙园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从平均值来看,奉节脐橙园土壤pH值呈中性,碱解氮含量缺乏,其他4个养分指标含量适量。在空间分布上,奉节脐橙园土壤pH值和速效钾总体为南高北低,有机质沿长江向南北递增,有效磷沿长江向南北递降。奉节脐橙园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109~0.964之间,平均值为0.526,中等及以上肥力区占试验区域的74.4%;土壤综合肥力在空间上分布呈现为斑块状,中高等肥力区主要分布在草堂镇、安坪镇。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和pH值对奉节脐橙园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较大。当前生产上,奉节脐橙园需注重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节脐橙 土壤养分 综合肥力指数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水肥平衡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贾艺河 李敬雄 +2 位作者 朱松 郑永华 唐洪玉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4期77-84,共8页
为探究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水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巨型稻产量的影响,采集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青蛙越冬前期、越冬中期和越冬后期水样和土壤样品,通过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土壤肥力。结果显示:与巨型稻单作相比,稻-蛙综合种养... 为探究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水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巨型稻产量的影响,采集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青蛙越冬前期、越冬中期和越冬后期水样和土壤样品,通过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土壤肥力。结果显示:与巨型稻单作相比,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在水稻生长期水体溶氧量较低,在齐穗期达到最低为(3.54±0.18)mg/L,p H在成熟期显著升高(P<0.05),水体中总氮、总磷和硝态氮含量在齐穗期及以后各期均显著升高(P<0.05)。稻蛙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p H和有机质在成熟期及以后各期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模式(P<0.05)。水稻单作田在成熟期及越冬期土壤p H显著降低,说明水稻单作模式可能导致土壤p H降低,在越冬中期p H为6.9,而引入黑斑蛙后p H能较好地维持在7.9。稻蛙共作模式土壤全氮、全钾和碱解氮在整个时期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模式(P<0.05)。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稻蛙共作田在齐穗期时土壤肥力指数最高,为Ⅱ级,说明此时土壤肥沃;其余时期稻蛙共作田与水稻单作田土壤肥力指数均为Ⅲ级,属一般肥力水平,且稻蛙共作田的肥力指数均高于水稻单作田。稻蛙共作模式下水稻的千粒重和有效穗粒数均显著高于稻田单作模式(P<0.05),而水稻结实率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稻蛙共作模式土壤肥力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且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水稻单作模式土壤全磷含量缺乏,应结合当地实际,稳定氮肥,增施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梅罗肥力指数 土壤肥力 水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翻压山黧豆配合连续减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全紫曼 梁琴 +3 位作者 周泽弘 敬昱霖 漆燕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6-1326,共11页
【目的】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抗逆性强,养分含量高,是四川丘陵区主推豆科绿肥种类之一。探索四川丘陵区氮肥减施配合绿肥山黧豆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本区域稻田合理利用山黧豆作绿肥及优化氮肥管理提供技术和理... 【目的】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抗逆性强,养分含量高,是四川丘陵区主推豆科绿肥种类之一。探索四川丘陵区氮肥减施配合绿肥山黧豆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本区域稻田合理利用山黧豆作绿肥及优化氮肥管理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方法】位于四川南充的定位试验始于2017年,包括两个冬闲不施氮肥(CK)、冬闲+100%氮肥(CF)对照处理,以及减氮40%(F60)和20%(F80)条件下,冬季种植并分别翻压山黧豆15.0(G15)、22.5(G22.5)、30.0(G30)、37.5(G37.5)t/hm^(2)共8个处理组合。于2022年水稻收获后测产,并测定水稻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同时分析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化学性状(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与冬闲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8个减氮配合翻压绿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产7.5%~21.0%;减氮40%时,G30F60、G37.5F60处理的稻谷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显著高于G15F60;减氮20%时,G30F80、G37.5F80处理的稻谷产量及地上部吸氮量显著高于G15F80、G22.5F80;但两个减氮水平下,两个高绿肥翻压量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水稻减氮施肥下,适当提高绿肥翻压量有利于稻田土壤性状改善。与CF比,G37.5F60、G30F80、G37.5F80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0.13~0.20 g/cm^(3),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0.05)。运用最小数据集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适当提高绿肥翻压量更有利于提升土壤质量,减氮40%时,G37.5F60的土壤质量指数(SQI)最高,较G15F60、G22.5F60、G30F60的SQI显著提升14.5%~27.9%;减氮20%时,G37.5F80的SQI最高,较G15F80、G22.5F80分别显著提升24.5%、6.9%,但与G30F80间差异不显著。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分析表明,不同翻压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具有显著正影响,对容重具有显著负影响,并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水稻产量。【结论】在四川丘陵区单季稻区,连续5年水稻减施20%~40%氮肥条件下,较高的山黧豆绿肥翻压量更有利于水稻高产及土壤性状改善;综合来看,推荐减施氮肥20%配合山黧豆翻压量30 t/hm^(2),减氮40%条件配合山黧豆37.5 t/hm^(2)的翻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黧豆 水稻 氮肥减施 绿肥翻压量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晓婷 姚童言 +1 位作者 陈瑞蕊 林先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06,共10页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个最小数据集(MDS1和MDS2),并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评分模型分别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SQI),再通过与作物产量拟合寻找最优SQI,提出了土壤保育和肥力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特别是MRF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基于总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T)与基于2种最小数据集的线性和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基于MDS2的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SQI2-NL)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价封丘潮土土壤质量,在这种评价方法下的SQI在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MRF(SQI=0.60)>CMF(SQI=0.52)>NPK(SQI=0.48)>CK(SQI=0.36)。综上,菇渣化肥配施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封丘潮土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长期不同施肥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MDS) 土壤质量指数(S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港市善港设施菜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的评价结果比较
8
作者 赵文慧 胡锐 +6 位作者 丁峰 马静静 曾晓萍 夏冬健 王娟娟 毛伟 钱晓晴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182,共10页
为了明确张家港善港地区设施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集的60份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土壤养分... 为了明确张家港善港地区设施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采集的60份土壤样品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养分指标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衡;依据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土壤养分指标权重系数的排序: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有效钼<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铜<有效磷<有效锌<pH;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知研究区土壤整体肥力处于二级及以上水平,但养分状况不堪理想,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铁含量极为缺乏;速效钾、有效铜、有效磷则处于极高水平;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间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互相印证了评价结果的正确。研究结果明确了张家港善港设施蔬菜基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丰缺状况,为未来的土壤管理工作与均衡施肥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养分水平 土壤肥力综合指数 主成分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李永新 詹林川 晋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3期28-32,共5页
针对沿江单季稻田土壤酸化问题,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生物炭、酸性土壤调理剂、石灰和钙镁磷肥4种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水稻产量和... 针对沿江单季稻田土壤酸化问题,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了生物炭、酸性土壤调理剂、石灰和钙镁磷肥4种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对照不施土壤改良剂处理相比,石灰处理土壤pH值提高了0.46;生物炭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提高12.84%和7.09%;钙镁磷肥处理土壤容重降低10.3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5.06%,对土壤结构改善效果最佳。各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生物炭>石灰>土壤调理剂=钙镁磷肥>不施土壤改良剂。整体而言,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应根据当地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目标选择适宜的改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水稻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10
作者 石洋 马智敏 +2 位作者 陈超 龙青 赵雪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53-158,212,共7页
研究施用不同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尔沁沙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蚯蚓粪无机复混肥以及煤基复混肥Ⅰ(煤泥、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和煤基复混肥Ⅱ(煤矸石... 研究施用不同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尔沁沙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蚯蚓粪无机复混肥以及煤基复混肥Ⅰ(煤泥、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和煤基复混肥Ⅱ(煤矸石、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各3个施肥梯度进行盆栽试验,在黑麦草生物量达到最大后取样测定。MJF6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较NQ3均显著提高(P≤0.05)。MJF6处理的土壤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NQ3显著降低。冗余分析表明,煤基复混肥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施加煤基复混肥能够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QN3相比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提高16.31%、13.79%、22.50%、10.52%),对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综合肥力有显著效果(MJF6比NQ3提高了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复混肥 科尔沁沙地 综合肥力指数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突变理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耿婷婷 刘金巍 +4 位作者 宋绵 边超 曹月婷 刘江涛 张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81,共8页
为实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的高精度量化,依据赣南南康地区采集的6266组表层土壤样品测试结果,构建了以As、Hg、Cd、Pb、Cr含量等为基础的内梅罗指数和以有机质(SOM)、P、N、K、Mo、Mn、B、Cu... 为实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的高精度量化,依据赣南南康地区采集的6266组表层土壤样品测试结果,构建了以As、Hg、Cd、Pb、Cr含量等为基础的内梅罗指数和以有机质(SOM)、P、N、K、Mo、Mn、B、Cu、Zn含量等为基础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控制因素的突变理论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方法,将内梅罗指数3.0修订为3.1,通过突变理论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分析,比较原始内梅罗指数和修订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以及本文方法与DZ/T 0295—2016《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方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划分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均值为0.75,总体综合肥力为Ⅲ等,土壤肥力较低;土壤综合内梅罗指数均值为0.59,总体尚清洁。采用修订后的内梅罗指数3.1计算的土壤肥力指数分界值基本呈等级等间距划分。与DZ/T 0295—2016《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评价结果比较,83.57%的结果等级未发生变化,近16%等级结果增加1个等级,主要为1级和2级升为3级和4级,未出现2个及以上等级的变化,评价结果显示3级、4级面积占比为94.11%、5.30%。本文方法可用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更加数值化、精细化,评价过程更简便,是对已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方法的补充,可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突变理论 内梅罗指数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恢复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娟 杨满元 杨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75-2883,共9页
在紫色土丘陵恢复区,研究了撂荒地(AL)、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地(AML)、沙地柏+马桑地(SCL)、坡耕地(SFL)和马尾松林地(PFL)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AML与SFL的土壤pH和土壤体积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 在紫色土丘陵恢复区,研究了撂荒地(AL)、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地(AML)、沙地柏+马桑地(SCL)、坡耕地(SFL)和马尾松林地(PFL)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AML与SFL的土壤pH和土壤体积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PLFA总量、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为AML(或SFL)>SCL(或PFL)>AL(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大小为AML>SFL>SCL(或PFL)>AL(P<0.05)。除速效钾外,土壤各因子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大小为AML(0.212)>SFL(0.209)>SCL(0.162)>PFL(0.147)>AL(-0.480)。研究表明AML和SFL(坡改梯+植物篱)最有利于恢复区土壤质量恢复,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丘陵恢复区及相似条件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综合肥力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微生物要素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杰 白雪源 +4 位作者 郝胜磊 马雯秋 陈永亮 王广进 张福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北京市平谷区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SQI)在良好到优等范围内(0.60~0.96),平均值为0.7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北部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及东部金梅湖镇等地区多为山地或林地,植被丰富,人为活动强度弱,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相对较高;而西南部马坊镇、马昌营镇等地区土壤肥力水平低,微生物数量较少,综合质量评价等级相对较低。熊儿寨乡的ISQI最高,为0.81;平谷镇的ISQI最低,为0.64。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ISQI排序为果园>林地>荒地>菜地>农田。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空间差异明显,东北部多为山地和林地,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等,中部及西南部多为农田菜地,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和中等,未来应注重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北京市 平谷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垟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来源
14
作者 陈星星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78-2382,共5页
以泰顺县凤垟乡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6个种植区域站位点的土壤,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法测定了土壤中Cu、Pb、Cd、Zn、Cr和Ni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域稻田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了... 以泰顺县凤垟乡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6个种植区域站位点的土壤,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法测定了土壤中Cu、Pb、Cd、Zn、Cr和Ni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域稻田土壤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Cu、Pb、Cd、Zn、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35、26.75、0.29、57.92、23.92、14.35 mg·kg^(-1)。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后,表明6个站位点均为无污染状态。通过与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比对,所调查的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值均小于对应的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重金属污染 土壤环境质量 内梅罗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肥下氮肥类型对苹果树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建喜 赵璐 +3 位作者 叶蕊蕊 李瑞 刘杰 胡田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重要产区,灌溉和施肥管理不当会导致苹果产量不稳、品质下降、土壤质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于2020-2022年以矮化密植苹果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尿素(U)、尿素硝铵液肥(UAN)、尿素+硝酸铵钙(UCAN)三种不同类型氮肥... 黄土高原是我国苹果重要产区,灌溉和施肥管理不当会导致苹果产量不稳、品质下降、土壤质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于2020-2022年以矮化密植苹果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尿素(U)、尿素硝铵液肥(UAN)、尿素+硝酸铵钙(UCAN)三种不同类型氮肥开展滴灌施肥试验,探究不同氮肥类型对苹果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方式下UCAN和U处理苹果新梢生长量、叶面积指数整体大于UAN处理;相较于U处理,2021和2022年UCAN处理的苹果产量分别提高12.64%和37.92%,2022年UAN处理的苹果产量提高22.44%;与U处理相比,UCAN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苹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硝酸盐含量,降低果肉硬度和糖酸比,而UAN处理能够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降低VC含量和果肉硬度,氮肥类型对单果重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影响;除2021年0~80 cm土层土壤,氮肥类型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产量、品质和环境效益的TOPSIS综合评价结果,UCAN处理综合效益最优、其次为UAN和U处理,该结果可为苹果园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氮肥类型 产量品质 土壤硝态氮残留 TOPSIS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饶阳县果蔬基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尉岚 张翔 +1 位作者 郝彦璋 杨长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4期52-57,61,共7页
[目的]揭示京津冀果蔬基地土壤现状及问题。[方法]以饶阳县果园与蔬菜大棚土壤为评价对象,采集12个土壤样品,测定主要理化性质指标和盐碱度,并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综合质量影响指数评价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 [目的]揭示京津冀果蔬基地土壤现状及问题。[方法]以饶阳县果园与蔬菜大棚土壤为评价对象,采集12个土壤样品,测定主要理化性质指标和盐碱度,并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综合质量影响指数评价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饶阳果蔬基地土壤偏碱性,土壤出现了弱次生盐渍化现象,电导率随含盐量增加而增加,盐化的同时发生着碱化的现象。土壤肥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现象,这可能与施肥方式的不合理有关,具有潜在的风险,需引起重视。果园改为设施大棚蔬菜种植后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增加了土壤盐碱化的风险。[结论]研究结果为饶阳县果蔬基地土地合理利用、合理施肥、土壤养分管理及优质果蔬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基地 土壤质量 模糊评价法 综合质量指数法 河北省饶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甘薯–小麦体系剖面土壤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祥 宁琪 +7 位作者 周佳逸 徐聪 王磊 袁洁 汪吉东 张永春 陈亚华 张辉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4-1221,共8页
为研究长期施肥对甘薯-小麦轮作体系剖面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对剖面土壤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肥13年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 为研究长期施肥对甘薯-小麦轮作体系剖面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4种施肥处理对剖面土壤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肥13年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长期单施化肥会使土壤酸化,有机无机配施能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仅对表层(0~2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显著提升效果,而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0~40 cm土层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1.2%和22.3%;在0~20 cm土层中,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而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在整个剖面中均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表明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促进养分向深层土壤迁移累积。此外,长期施肥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但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对土壤质量指数和甘薯产量提升的幅度最大,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可以使土壤质量指数提高14.9%,甘薯产量增加39%;长期施肥下60 cm以上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与轮作体系年产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剖面土壤养分含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综上,相比于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甘薯-小麦轮作体系土壤培肥与作物增产的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剖面 秸秆还田 土壤质量指数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复垦新增耕地土壤综合肥力及麦玉周年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娟 郭宁 +3 位作者 王艳平 于跃跃 赵凯丽 王维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为探究新增耕地土壤肥力快速科学提升模式,以复垦新增耕地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有机肥15 t/hm^(2)(OF15)、化肥(MIN)、有机肥7.5 t/hm^(2)+化肥(OF7.5+MIN),有机肥15 t/hm^(2)+化肥(OF... 为探究新增耕地土壤肥力快速科学提升模式,以复垦新增耕地玉米小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有机肥15 t/hm^(2)(OF15)、化肥(MIN)、有机肥7.5 t/hm^(2)+化肥(OF7.5+MIN),有机肥15 t/hm^(2)+化肥(OF15+MIN)和有机肥30 t/hm^(2)+化肥(OF30+MIN))。基于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基础数据,采用土壤养分综合肥力指数(IFI)对不同施肥土壤肥力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分别增加土壤全氮108.6%~149.0%,土壤碱解氮253.6%~311.0%,土壤速效磷78.8%~171.6%,土壤速效钾35.6%~80.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8%~41.9%,土壤容重降低1.0%~8.3%,土壤pH值降低3.4%~7.3%,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21.6%~27.7%,增加玉米小麦周年产量33.2%~127.1%。新增耕地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土壤肥力水平和玉米小麦周年产量均表现出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有机肥30 t/hm^(2)效果最佳。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分别增加12.3%和22.0%。综上,有机肥+化肥相较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的土壤综合肥力和作物周年产量均提高,有机肥30 t/hm^(2)+化肥处理显著提升复垦新增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新增耕地 有机肥 周年产量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对不同秸秆覆盖与施肥量的响应
19
作者 刘继龙 陈俊丰 +2 位作者 曹晓强 李济桢 吴耀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SPAD等光合特性指标及株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处理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优选出效果最优的秸秆覆盖与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施肥均能提高叶片Pn,Gs和叶绿素SPAD,降低Ci,玉米功能叶片Pn和Gs均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减少,而Ci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整体变化趋势与Pn一致;各处理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除80%施肥量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玉米产量较CK处理增加8.9%~21.7%;秸秆覆盖量为8000 kg/hm^(2),施肥量为336 kg/hm^(2)时对研究区域内玉米生长生理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施肥量 生长生理特性 综合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西露天矿矿区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20
作者 刘宝勇 李玥蒨 白国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共6页
为了明确抚顺西露天矿土壤肥力现状,考虑土壤主要理化性质,选取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矿区土壤进... 为了明确抚顺西露天矿土壤肥力现状,考虑土壤主要理化性质,选取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矿区土壤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帮滑坡区样地、南帮变形区样地及西帮修复区样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4~0.6,肥力分级为Ⅲ级,土壤肥力水平表现为一般;东帮采矿区样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2~0.4,肥力分级为Ⅱ级,土壤肥力水平表现为较贫瘠。土壤肥力大小顺序为北帮滑坡区样地>南帮变形区样地>西帮修复区样地>东帮采矿区样地,可以看出西露天矿东帮土壤肥力较为缺乏,西帮土壤稍缺,北帮和南帮土壤肥力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内梅罗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