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黔桂湘地区中生代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方维萱 胡瑞忠 +1 位作者 苏文超 王国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0-480,共11页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 通过大陆构造地质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印支期SW→NE挤压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本区沉积盆地内可能形成自SW→NE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滇东南→桂西北)。在燕山早期,环太平洋板块自SE→NW挤压构造应力场驱动下,本区可能形成自SE→NW向的盆地流体大规模流动(桂东南→黔西北→滇东北),且可能被限定在康滇断块隆升区西边界的以东地区。在燕山晚期,伴随大陆构造进入伸展-走滑体制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幔源热物质侵位形成盆地流体的垂向热(流)应力驱动源,这种张剪性构造为流体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古潜山、褶皱-断裂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和脆韧性剪切带可能是本区主要流体圈闭构造和矿床定位构造,成矿系列可划分为改造型拉分盆地中古潜山控制的F-Fe-S-Sb-Au成矿系列、褶皱-断裂带热水再造成因的Sb-As-Hg-Au成矿系列、改造型盆地边部逆冲断裂-褶皱带中热流体成因的Ge-Ag-Pb-Zn成矿系列和脆韧性剪切带中W-Sb-Au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盆地流体 成矿系列 褶皱-断裂带 古潜山 扬子地块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成矿系列特征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22
2
作者 方维萱 胡瑞忠 +1 位作者 苏文超 高振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采用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成矿系列 矿床组合的地球化学类型及矿石建造的系统研究与分析方法 ,对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 ,认为本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有震旦 寒武纪大陆伸展动力成矿系统、泥盆纪 中三叠世... 采用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成矿系列 矿床组合的地球化学类型及矿石建造的系统研究与分析方法 ,对扬子地块南缘及邻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 ,认为本区大陆动力成矿系统有震旦 寒武纪大陆伸展动力成矿系统、泥盆纪 中三叠世大陆伸展动力成矿系统、中生代 (热点构造 )垂向大陆动力成矿系统和大陆挤压收缩动力成矿系统 ,提出本区 1 2个成矿系列及其相应矿床组合的地球化学类型和矿石建造类型 ,指出今后的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成矿系统 成矿系列 矿床组合 地球化学类型 矿石建造 扬子地块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葛良胜 邓军 王长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5-1128,共14页
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 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环境的区域配置和时空变换。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下的成矿环境都可归结为挤压和拉张两种性质。在大洋构造动力体制下,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包括离散和汇聚两种边缘。洋中脊、岛弧和陆缘弧以及在弧构造中发育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盆地是成矿的重要场所,板块自身特点、俯冲过程、深度和状态的变化是决定板块边缘成矿环境配置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大陆构造动力体制下,主要地质环境包括(大陆内部)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地幔柱或热点、岩石圈加厚到大规模减薄、陆内造山、陆内裂谷等,不同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在转换构造动力体制下,碰撞-伸展造山和造洋裂谷是两个相对应的构造过程,由其形成的成矿环境独具特色,成矿作用丰富多彩。以西南江三复合造山带为例,具体讨论了不同成矿环境下成矿作用特点,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相关矿床组合,可视为复合造山成矿论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体制 成矿环境 成矿作用 三江复合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解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于海峰 王福君 +2 位作者 潘明臣 梁有为 郭洪方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5-40,共16页
西天山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两大板块之间,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历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演化阶段(D1)、震旦纪至早奥陶世稳定陆壳发展阶段(D2)、中奥陶世至石炭纪末板块裂解与再拼合阶段(D3)、二叠纪陆陆叠覆造... 西天山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两大板块之间,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历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演化阶段(D1)、震旦纪至早奥陶世稳定陆壳发展阶段(D2)、中奥陶世至石炭纪末板块裂解与再拼合阶段(D3)、二叠纪陆陆叠覆造山阶段(D4)和中新生代盆山耦合阶段(D5)等5个大的发展阶段,其古生代时期中奥陶世至石炭纪末板块裂解与再拼合阶段(D3)又可细化为4个次级演化阶段: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早古南天山洋盆形成阶段(D31)、晚志留世至晚泥盆世俯冲造山阶段(D32)、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初陆陆碰撞造山阶段(D33)和早石炭世至晚石炭世后碰撞阶段(D34)。西天山造山带自中新元古代以来历经俯冲造山、陆陆碰撞造山、陆陆叠覆造山和陆内再生造山等多机制多旋回的造山作用,终成为横亘于中亚地区的宏伟的复合型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演化 大陆动力学 复合型造山带 西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