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黄土高原区植被物候变化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周鑫蓉 牛全福 +2 位作者 朱登峰 邵东虎 程西安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138,共12页
[目的]为研究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物候,即植被生长和发育的季节性变化,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地区的植被生长规律。[方法]基于2002—2021年的MODIS NDVI数据集、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提取... [目的]为研究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物候,即植被生长和发育的季节性变化,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地区的植被生长规律。[方法]基于2002—2021年的MODIS NDVI数据集、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提取甘肃黄土高原区植被生长季始期(SOS)、植被生长季末期(EOS)、植被生长季长度(LOS),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探究黄土高原植被SOS、EOS和LOS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采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植被物候变化与气温、降水、干旱和地形的关系,基于Hurst指数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未来甘肃黄土高原区植被物候变化。[结果]1)甘肃黄土高原区植被SOS集中在第81~138 d,变化速率为-4.5 d/10 a;EOS集中在第266~305 d,变化速率为-0.4 d/10 a;LOS集中在131~218 d,变化速率为2.6 d/10 a。2)研究期温度与植被SOS(90%)、EOS(54%)呈正相关,与LOS呈负相关;降水与植被SOS(85%)呈正相关,与植被EOS(57%)、LOS呈负相关;陇西黄土高原西部植被SOS变化和天水南部植被EOS与干旱呈显著负相关,兰州、临夏及定西等部分地区植被LOS与干旱呈显著正相关。3)未来甘肃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南部地区SOS提前,EOS推迟,LOS延长;北部地区SOS推迟,EOS提前,LOS缩短。[结论]2002—2021年,研究区由于气象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整个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生长周期有效延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黄土高原 植被物候 气象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模式降水预报的稳定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曲巧娜 吴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33,共14页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进了Flip-Flop指数(改进后简称FF_(norm)),计算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翻转程度,衡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对2种全球模式(ECMWF、NCEP-GFS)、3种区域模式(CMA-MESO、CMA-SH9、HHUPS-ST),在中国6个气候分区中降水预报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分为实况有降水和暴雨及以上降水2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况有降水时,相对区域模式来说,全球模式的多时效降水预报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即模式降水量预报的波动较小;各模式对西南区的西部、东北区的东部以及华南区的南部预报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西北区的西部波动性较大。就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而言,2种情况下均为CMA-MESO、NCEP-GFS和ECMWF的稳定性较好,其FF_(norm)指数小于HHUPS-ST和CMA-SH9模式,其中CMA-MESO对西南区、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较为突出;CMA-SH9的指数最大,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性较差;各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FF norm指数相对较大,多时效预报趋势的稳定性较差。有降水时,CMA-MESO随时效临近的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单调递增、单调递减或不变)的频次最多,其次是NCEP-GFS,2种降水情况下,该2种模式的降水量预报均为随时效临近单调递增次数大于递减次数,且CMA-MESO单调递增特征尤其显著。以上特征能够为模式调试和预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效降水量预报 相对标准偏差 改进的Flip-Flop指数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指标方法在降水分级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建国 李玉华 +1 位作者 耿勃 吴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44,共4页
利用 1995年 1月~ 1997年 12月国家气象中心的 T10 6分析场资料 ,采用因子组合、相关分析等手段 ,确定与降水关系密切 ,且有、无雨分类较明确的物理量因子 ,将样本内每个因子由小到大排列后分段 ,计算各段上的降水频率 ,根据各物理量... 利用 1995年 1月~ 1997年 12月国家气象中心的 T10 6分析场资料 ,采用因子组合、相关分析等手段 ,确定与降水关系密切 ,且有、无雨分类较明确的物理量因子 ,将样本内每个因子由小到大排列后分段 ,计算各段上的降水频率 ,根据各物理量对降水贡献的大小 ,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 ,将每个样本中的所有因子所在段上对应的降水频率加权后累加 ,得到一个综合降水频率值 ,通过历史拟合 ,确定降水 TS评分最大的降水频率值为综合预报指标 ,分别建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短期降水综合预报指标。利用该方法进行了降水分级预报 ,并对预报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指标 降水分级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合预报的中国极端强降水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刘琳 陈静 +2 位作者 程龙 林春泽 吴志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3-866,共14页
极端强降水天气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研究基于集合预报资料的极端强降水天气预报方法,利用2007—2010年中国T213集合预报资料和2001—2010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资料,... 极端强降水天气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研究基于集合预报资料的极端强降水天气预报方法,利用2007—2010年中国T213集合预报资料和2001—2010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观测与集合预报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特征,建立基于集合预报与模式历史预报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连续差异的数学模型——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EPFI),并对2011年7月中国极端强降水天气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可以充分利用集合降水累积概率密度分布的尾端信息,为极端强降水提供科学合理的预报,基于中国气象局(CMA)T213集合预报的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可提前3—7 d发出极端强降水预警信号,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技巧逐渐降低。研究还表明,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极端强降水天气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集合预报 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 模式气候累积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的ARIMA模型干旱预测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韩萍 王鹏新 +2 位作者 王彦集 张树誉 朱德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8,共7页
采用关中地区39 a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计算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运用ARIMA模型对SPI序列进行分析建模,并进行12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所有时间尺度的SPI 3、6、9序列可进行精度在10%以下的1步预测,对SPI... 采用关中地区39 a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计算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运用ARIMA模型对SPI序列进行分析建模,并进行12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所有时间尺度的SPI 3、6、9序列可进行精度在10%以下的1步预测,对SPI 12、24序列可进行平均精度在10%以下的9步预测,说明ARI-MA模型较适合SPI 3、6、9序列的短期预测,适合SPI 12、24序列的长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ARIMA模型 干旱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面降水的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智协飞 王姝苏 +2 位作者 周红梅 朱寿鹏 赵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利用TIGGE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日本气象厅(JMA,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利用TIGGE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日本气象厅(JMA,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以及英国气象局(UKMO,the UK Met Office)4个中心1~7 d预报的日降水量集合预报资料,并以中国降水融合产品作为"观测值",对我国地面降水量预报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采用空间滑动窗口增加中雨和大雨雨量样本,建立分级雨量的回归方程,并与未分级雨量的统计降尺度预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模式、不同预报时效以及不同降水量级,统计降尺度的预报技巧改进程度不尽相同。统计降尺度的预报技巧依赖于模式本身的预报效果。相比雨量未分级回归,雨量分级回归的统计降尺度预报与观测值的距平相关系数更高,均方根误差更小,不同量级降水的ETS评分明显提高。对雨量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结果进行二次订正,可大大减少小雨的空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统计降尺度 预报技巧 空间滑动窗口 雨量分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78
7
作者 赵海燕 高歌 +1 位作者 张培群 延晓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_(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_(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_(CW)比I_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_(CW)比I_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_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_(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 加权降水量W_(AP)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梅雨期短期降水分级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段婧 苗春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1-36,共6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南京夏季梅雨期短期降水分级预报。根据梅雨期天气特点,用统计和动力学方法从HLAFS(高分辨率有限区域预报系统)资料中寻找预报因子;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选取输入因子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分别利用抽取的五天做... 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南京夏季梅雨期短期降水分级预报。根据梅雨期天气特点,用统计和动力学方法从HLAFS(高分辨率有限区域预报系统)资料中寻找预报因子;然后分别用两种方法选取输入因子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分别利用抽取的五天做降水分级预报检验。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降水的结果与HLAFS降水预报以及逐步回归预报的结果对比发现:与HLAFS降水预报相比,降水预报准确率由原来的66.7%提高到88.2%,漏报、错报明显减少;与逐步回归预报相比,大到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预报因子 降水分级预报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分级预报 短期降水 网络应用 梅雨期 HLAFS 预报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演变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俊 袁媛 +3 位作者 王遵娅 赵伟 元慧慧 郁红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41-1650,共10页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伏秋连旱的主要特征,并将干旱发展演变过程与近10年最严重的2011年春旱做了简要对比。分析表明,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7月20日至11月30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无降水日数和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和第一。该区域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迅速发展,重旱以上平均和最大面积均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使其成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此次气象干旱表现出以下显著的特征:干旱范围广、强度大;始于黄淮而止于江南,旱灾旱情最重位于江南地区,且持续时间最长;东西振荡和南北摆动幅度大;各阶段干旱平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大致反位相的波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干旱 降水量 气温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降水相态预报指标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3 位作者 肖玮 伏晶 谭丹 彭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1-529,共9页
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 利用2003-2013年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10 a甘肃省雨雪转换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相态转换的温度预报组合指标,结果表明:(1)雨雪相态转化主要发生在过渡季节的春季和秋季,占总次数的83.5%,空间上有三个高发区。(2)相态的转换发生在高原槽东移产生降水的环流形势下,通常500 h Pa冷平流清晰并沿西北、西方、北方等3条路径影响甘肃。当沿西北路径移动时,高原槽主体深厚,冷平流强度最强,河东大部发生雨雪转换,当沿西方路径移动时,高原槽浅且位置偏南,北方冷空气较弱,仅高原边坡、陇中及陇东中南部出现转换。(3)T_(地面)>3.0℃、T_(地面)<-1.0℃、-1.0℃<T_(地面)<3.0℃是雨、雪、雨夹雪相态转换的前提条件,在此前提下获得了三类站点相态转换的不同层次温度组合指标,经检验,该指标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预报 温度指标 高原槽 冷平流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潘妮 卫仁娟 +2 位作者 詹存 梁川 徐正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录的四川省典型年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四种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1961年夏旱,M指数和CI指数均表现出无旱或轻旱,SPI指数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小,SPEI指数监测出了干旱的重灾区,效果在四个干旱指标中最好;1994年夏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出现了空报,对川东地区和川西高原的监测结果偏小,SPEI指数在达县、巴中一带结果偏小,而SPI指数在成都、绵阳一带的结果偏小。2006年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比M指数效果稍好,但结果仍然偏小;SPI指数和SPEI指数监测出的干旱特征与实际一致;2009年-2010年的冬春连旱,SPEI指数效果最好,M指数次之,SPI指数效果最差。SPEI指数最能反映四川省典型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M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来小芳 张艳玲 +1 位作者 陆汉城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利用配料法,设计了一个表示强降水趋势的参数IZH(强降水指数),根据2001—2003年NCEP资料计算,得到IZH与降水的对应关系。之后用MM5模式进行运算,得到预报时刻的IZH值,用来预报强降水的产生。IZH作为指示强降水的参数,其正值区域表示有... 利用配料法,设计了一个表示强降水趋势的参数IZH(强降水指数),根据2001—2003年NCEP资料计算,得到IZH与降水的对应关系。之后用MM5模式进行运算,得到预报时刻的IZH值,用来预报强降水的产生。IZH作为指示强降水的参数,其正值区域表示有降水的区域,其数值大小反映降水的强度。分析表明,用IZH指数作暴雨预报比用单一物理量作预报的效果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配料法 强降水指数IZ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苗春生 段婧 徐春芳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648-653,共6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试用于南京夏季短期降水分级预报,根据南京夏季梅雨期的天气特点,用统计和动力学方法从HLAFS(高分辨率有限区域预报系统)预报产品中寻找预报因子,然后用2种方法选取输入因子分别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利用抽取的... 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试用于南京夏季短期降水分级预报,根据南京夏季梅雨期的天气特点,用统计和动力学方法从HLAFS(高分辨率有限区域预报系统)预报产品中寻找预报因子,然后用2种方法选取输入因子分别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利用抽取的5天雨量实况作降水分级预报检验.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降水的结果与HLAFS降水预报以及逐步回归预报的结果对比发现:与HLAFS数值模式的降水预报相比,人工神经网络降水预报方法的准确率提高了20%以上,而且漏报、错报明显减少;特别是与逐步回归预报相比,大到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一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短期天气预报中也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预报因子 降水分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朝霞 吴立君 +1 位作者 曹琨 胡己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共3页
基于东北地区27个测站195-2010年夏季降水资料,采用10年滑动平均和逐步回归趋势分析法分析和预测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单相关系数法研究了74项环流指数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西半球副高指数、极涡... 基于东北地区27个测站195-2010年夏季降水资料,采用10年滑动平均和逐步回归趋势分析法分析和预测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单相关系数法研究了74项环流指数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西半球副高指数、极涡指数、东亚槽强度及编号台风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均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建立了逐步回归预报模型,拟合和预报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报精度较高、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夏季降水 变化趋势 环流指数 拟合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NLPM-AMN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博 郭生练 +1 位作者 林凯荣 刘攀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2,共5页
建立了一种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扰动模型。模型结构与NLPM-API模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输入扰动项与输出扰动项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牧马河和鲇鱼山水库流域的日降雨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 建立了一种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和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扰动模型。模型结构与NLPM-API模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输入扰动项与输出扰动项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牧马河和鲇鱼山水库流域的日降雨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校核。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与线性扰动模型、NLPM-AMN模型和NLPM-API模型相比,两个流域在率定期的模型效率系数增长幅度分别为10.84%,1.54%,10.6%和21.59%,0.67%,10.11%;在检验期的模型效率系数增长幅度分别为5.56%,0.97%,4.41%和11.86%,1.76%,7.97%。所有的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预报 线性扰动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前期影响雨量 NLPM-AM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C模型的滦河流域综合干旱指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俊超 杭庆丰 +3 位作者 李琼芳 李昊洋 李鹏程 虞美秀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2期79-84,共6页
干旱频发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干旱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尚无公认普遍适用的干旱指数,因此寻找并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综合干旱指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0... 干旱频发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干旱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尚无公认普遍适用的干旱指数,因此寻找并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综合干旱指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0-1979年为研究期,通过对降水距平百分数、相对湿润度和由VIC模型的中间变量-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了适用于该流域的综合干旱指数,对研究期的旱情进行了评价,并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帕默尔指数(PDSI)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VIC模型的综合干旱指数能较好地评价滦河流域历史旱情。该研究在提升海河流域干旱监测和评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也为其它流域的干旱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评价 VIC模型 主成分分析 综合干旱指数 帕默尔指数 降水指数 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概率的中期延伸期过程累计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 被引量:4
17
作者 牛若芸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31,共11页
采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量资料和中国降水量观测资料,研发了基于最优概率的过程累计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OPPF)技术,并在遵循总体技术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出三种不同的OPPF计算方案(OPPF1、OPPF2、OPPF3),继而选用2015—2017年汛期(5—9月)中... 采用ECMWF集合预报降水量资料和中国降水量观测资料,研发了基于最优概率的过程累计降水量分级订正预报(OPPF)技术,并在遵循总体技术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出三种不同的OPPF计算方案(OPPF1、OPPF2、OPPF3),继而选用2015—2017年汛期(5—9月)中国91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回报试验和预报效果对比评估,结果表明:(1)在中期延伸期预报时效(96~360小时),对强降水和有无降水的预报效果,三种OPPF均明显优于集合平均(EMPF)和控制预报(CTPF);对中等以上或较强以上强度降水的预报效果,OPPF1和OPPF3明显优于CTPF、与EMPF基本接近。(2)三种OPPF相比,OPPF3的预报效果较OPPF1总体略胜一筹,两者均好于OPPF2。(3)预报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地区强降水预报的TS评分明显大于北方地区,且OPPF3预报效果明显优于EMPF;在96~240小时预报时效,东北地区东部OPPF3强降水的预报效果也明显好于EM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概率 过程累计降水量 分级订正预报 预报效果 对比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尼娜事件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荣艳淑 石丹丹 +1 位作者 吕星玥 吴福婷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24,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下长江中下游旱涝差异,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将长江中下游划分为4个区(西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基于MEI指数,提取了1961—2014年的拉尼娜事件,并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来评估旱涝等级。结果表明:不同... 为研究不同强度拉尼娜事件下长江中下游旱涝差异,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将长江中下游划分为4个区(西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基于MEI指数,提取了1961—2014年的拉尼娜事件,并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来评估旱涝等级。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可对各分区的旱涝频率、强度和时空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强事件持续期,一区易发严重干旱,二到四区易发生严重洪涝;在强事件结束后,一区可出现轻度洪涝,二到四区可出现中等以上干旱。在中等事件持续期,一区洪涝的频率和强度略大,二区到四区干旱的频率和强度略大;在中等事件结束后,一区洪涝的频率和强度非常大,二区到四区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非常大。弱事件对旱涝影响较小,且在南部和北部有反向变化特征,南旱北涝。旱涝频率、强度和分布差异与不同等级的拉尼娜事件影响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的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事件 旱涝事件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合成分析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平原作物生长季和夏旱期降水量叠加预测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家豪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38-242,共5页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最能代表整个泉州平原降水情况的晋江气象站1960~1996 年共37 a 中3~11 月(作物生长季)和7~9 月(夏旱期)2 段时间的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同时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规律,获得了该...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最能代表整个泉州平原降水情况的晋江气象站1960~1996 年共37 a 中3~11 月(作物生长季)和7~9 月(夏旱期)2 段时间的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同时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规律,获得了该地区上述2 段时间的降水量模式,进而提出了防御干旱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 夏旱期 降水量 叠加预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枯水期强降水前期指标分析
20
作者 周小刚 邓北胜 熊廷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6-29,共4页
利用三峡地区东部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500hPa环流形势呈“大U”型的条件下,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指标,并用1995年资料进行检验,1996年... 利用三峡地区东部6个站1961—1994年10月—1月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逐日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500hPa环流形势呈“大U”型的条件下,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的前期指标,并用1995年资料进行检验,1996年资料进行试报。结果表明可根据500hPa天气图上小槽位置、孟加拉湾槽位置及地面天气图上锋面位置3个指标的组合并结合其它消空条件能较好地预报“大U”型环流形势下三峡地区有无区域性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报指标 强降水 降水预报 枯水期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