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C柱-钢梁组合框架“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楚留声 高丹盈 赵更歧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29,34,共5页
结合SRC框架振动台试验和Pushover分析结果,针对实际SRC柱-钢梁组合框架不易出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抗震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强柱弱梁"机制控制的不协调和钢梁与SRC柱在抗震特性本... 结合SRC框架振动台试验和Pushover分析结果,针对实际SRC柱-钢梁组合框架不易出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抗震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强柱弱梁"机制控制的不协调和钢梁与SRC柱在抗震特性本身的差异两方面,论证了组合框架"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实现在规范方面存在基础上的缺陷以及内力调整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钢梁-SRC柱组合框架"强柱弱梁"的实现宜按照极限承载力进行调整并以钢筋混凝土一级框架相应的内力调整系数进行设计的建议,指出了对SRC构件进行有限元模拟时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柱-钢梁组合框架 强柱弱梁 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楚留声 崔中敏 +1 位作者 张俊峰 赵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59,63,共5页
对一榀SRC框架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两跨三层的SRC柱-钢梁混合框架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研究了SRC柱含钢率和梁柱线刚度比对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RC柱-钢梁底层框架实现了"强柱弱... 对一榀SRC框架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两跨三层的SRC柱-钢梁混合框架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研究了SRC柱含钢率和梁柱线刚度比对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RC柱-钢梁底层框架实现了"强柱弱梁"破坏模式,混合框架荷载-位移曲线经历了较长的塑性变形阶段,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整体延性.随着梁柱线刚度比增加,框架破坏模式逐渐从整体"强柱弱梁"过渡为"强梁弱柱"破坏模式,结构延性下降明显,设计时可取0.3-0.4作为参考的界限梁柱线刚度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框架 src柱-钢梁 抗震性能 静力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楼板作用的SRC柱-钢梁混合框架动力时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楚留声 周红照 +1 位作者 田野 赵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 为了解楼板空间作用对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带有楼板和不带楼板的两跨三层SRC柱-钢梁框架,选取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对其进行弹塑性分析,对比2种框架结构的型钢应力分布、混凝土板损伤、层间相对位移角以及框架基底剪力,分析楼板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楼板可以有效增加框架抗侧刚度,最大可使层间位移角降低38.7%;同时可以减小核心区梁端塑性区域的面积,减缓型钢上翼缘应力发展速度;而且楼板的存在可使最大基底剪力提升60.7%,有利于减小结构损伤和提高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柱-钢梁 带楼板的框架 抗震性能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PEC柱-钢梁BRS耗能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4
作者 方有珍 杨勇 +1 位作者 孙敏 孙国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8-896,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PEC柱-钢梁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考虑预拉杆长度和新型PEC柱脚连接方式,设计制作3榀新型PEC柱-钢梁BRS耗能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观察和实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试件...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PEC柱-钢梁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考虑预拉杆长度和新型PEC柱脚连接方式,设计制作3榀新型PEC柱-钢梁BRS耗能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观察和实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试件滞回特性、抗侧刚度、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新型PEC柱-钢梁BRS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可通过连接T形件长圆孔尺寸设计以实现“设计地震水平实现基本复位,大震设计水平下自复位连接转变为承压型传力模式实现部分复位”的性态化设计目标;在设计地震作用下,试件主要利用辅助BRS耗能件耗能,且残余侧移不超过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要求,而在大震作用阶段,试件通过辅助BRS耗能元件耗能与结构主体构件损伤耗能相结合,承载能力呈增长趋势,且卸载后实现了部分复位功效;预拉杆设置有限长度可消除梁端拉压相消而小幅度提高了试件整体性,而新型PEC柱脚铰接明显削弱了结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S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 新型PEC柱-钢梁组合框架 自复位功效 耗能能力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梁柱节点性能的钢-竹组合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玉顺 何佳伟 +2 位作者 张家亮 许科科 杜永飞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8,共7页
为研究钢-竹组合框架中连接钢-竹组合柱和钢-竹组合梁的节点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得到不同参数下半刚性节点的弯矩与转角的多项式拟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榀2层钢-竹组合框架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节点对钢... 为研究钢-竹组合框架中连接钢-竹组合柱和钢-竹组合梁的节点性能,通过拟静力试验得到不同参数下半刚性节点的弯矩与转角的多项式拟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榀2层钢-竹组合框架的数值模型,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节点对钢-竹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充分考虑节点的半刚性特性,采用Combin39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节点,研究了6榀框架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基底剪力、水平位移与基底剪力时程曲线和滞回曲线等指标。结果表明:钢-竹组合框架滞回曲线饱满,抗震性能突出,提高节点处螺拴的强度和设置加劲肋对提高钢-竹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有明显效果,节点的构建因素对框架的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竹组合梁柱节点 钢-竹组合框架 有限元模型 地震波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戚菁菁 蒋丽忠 周旺保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863-3872,共10页
对8榀由钢-混凝土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柱构成的组合框架结构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考虑柱轴压比、梁柱线刚度比和长细比3个设计参数的变化,分析组合框架骨架曲线以及荷载-位移滞回关系曲线特征,研究各参数对组合框架结构骨架曲... 对8榀由钢-混凝土组合梁和钢管混凝土柱构成的组合框架结构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考虑柱轴压比、梁柱线刚度比和长细比3个设计参数的变化,分析组合框架骨架曲线以及荷载-位移滞回关系曲线特征,研究各参数对组合框架结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各参数对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的形状及其特征参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系统的参数分析结果,建议综合考虑各参数影响的组合框架结构骨架曲线和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恢复力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符合,为组合结构体系的非线性抗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框架 钢-混凝土组合梁 钢管混凝土柱 骨架曲线 滞回曲线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晶波 刘阳冰 郭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34-941,共8页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本文分别建立了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CB-CFST)、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SB-CFST)、组合梁-等刚度RC柱框架结构(CB-ETRC)、钢梁-等刚度RC柱框架结构(SB-ETRC)和RC框架的结... 为了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本文分别建立了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CB-CFST)、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SB-CFST)、组合梁-等刚度RC柱框架结构(CB-ETRC)、钢梁-等刚度RC柱框架结构(SB-ETRC)和RC框架的结构模型.并对该5种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多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与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相比,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整体刚度得到提高,自振周期变短,结构位移反应总体变小.与组合梁-RC柱框架结构相比,在罕遇地震下,RC柱在通常配筋下已不能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增大柱截面配筋后,柱端仍出现塑性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 组合梁 框架结构 地震反应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南岗会堂增层改造设计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文忠 王英 刘思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50,共6页
为解决增层改造施工过程影响既有建筑正常使用的问题,结合哈尔滨南岗会堂增层改造工程,研究了既有房屋套建巨型框架增层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措施.巨型框架选用悬挂结构体系,次框架的竖向荷载通过吊柱传至主框架.主框架由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 为解决增层改造施工过程影响既有建筑正常使用的问题,结合哈尔滨南岗会堂增层改造工程,研究了既有房屋套建巨型框架增层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措施.巨型框架选用悬挂结构体系,次框架的竖向荷载通过吊柱传至主框架.主框架由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和角钢混凝土柱组成,次框架由型钢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组成,施工阶段采用自承重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实现既有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建增层 巨型框架 角钢混凝土柱 组合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钢板PEC柱-削弱截面钢梁框架层间抗震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方有珍 戴雅萍 +2 位作者 王辰宇 赵宏康 杨彬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5-724,共10页
为研究薄钢板组合PEC柱(强轴)-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的层间抗震性能,设计制作1榀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1∶2缩尺试件并对其进行水平循环往复荷载抗震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整理,得到了试件破坏模式与滞回特征曲线,并对试件水平抗... 为研究薄钢板组合PEC柱(强轴)-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的层间抗震性能,设计制作1榀组合框架中间层子结构1∶2缩尺试件并对其进行水平循环往复荷载抗震试验.基于试验现象和测试数据整理,得到了试件破坏模式与滞回特征曲线,并对试件水平抗侧刚度、耗能性能和变形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梁端截面削弱方式可通过梁端塑性铰形成位置偏离节点区以满足"强节点"的抗震要求;试件整体与层间中间层位移延性系数分别大于4.05和4.81,对应等效粘滞阻尼比最大值分别为0.288和0.286;试件结构水平抗侧刚度沿高度均匀分布,侧移变形呈理想倒三角弯剪型侧移变形模式;试件结构破坏模式为梁端削弱截面充分屈服形成塑性铰的理想塑性破坏机构,且其承载力下降到极限承载力85%时,对应试件整体与层间侧移角分别为0.043 3 rad和0.039 4 rad,相应超过框架结构大震层间侧移限值0.035 0 rad,说明试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钢板组合截面PEC柱 削弱梁截面 组合框架 中间层子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柱(弱轴)–削弱截面钢梁端板连接组合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有珍 纪杰 +2 位作者 蔡珊珊 陈军 孙国华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8-155,共8页
设计制作了1榀卷边PEC柱(弱轴)–削弱截面钢梁端板连接组合框架结构底部两层单跨1∶2缩尺模型试件,并对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研究。结合试验过程现象记录和实测数据整理,对试件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节点连接性能、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 设计制作了1榀卷边PEC柱(弱轴)–削弱截面钢梁端板连接组合框架结构底部两层单跨1∶2缩尺模型试件,并对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研究。结合试验过程现象记录和实测数据整理,对试件滞回特性、刚度退化、节点连接性能、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损伤发展进程和破坏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卷边措施有效改善了常规PEC柱弱轴方向的抗侧刚度;梁端削弱截面实现了梁端塑性铰形成位置远离节点区,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且在梁与端板焊缝存在缺陷条件下,其整体侧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仍达到3.77%(推)/3.37%(拉)、2.94(推)/3.23(拉)和0.281,即试件变形、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良好;端板预拉对穿螺栓和节点加强板设置使得节点区形成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改善了节点区剪切性能;试件破坏模式为梁端削弱截面和PEC柱脚形成塑性铰的理想塑性机构,变形与耗能能力发挥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柱(弱轴) 削弱截面钢梁 端板连接 组合框架 抗震性能 拟静力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火灾全过程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力学性能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景玄 张鹏鹏 王文达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真实火灾工况下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火性能,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单层单跨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平面框架经历火灾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合理选取热工参数,进行了组合框架在ISO-834标准升降温曲线下的热传... 为进一步研究真实火灾工况下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火性能,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单层单跨圆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平面框架经历火灾全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合理选取热工参数,进行了组合框架在ISO-834标准升降温曲线下的热传分析,研究了组合框架钢管混凝土柱与组合梁截面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在热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取材料本构模型、单元类型、边界条件以及网格划分等,对经历常温加载、升温、降温以及火灾后的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平面框架的力学性能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由于钢筋混凝土楼板在受火过程中的吸热与约束作用使组合框架在受火后仍具有较高承栽力。该方法可进一步完善钢管混凝土结构抗火分析理论,也可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框架 有限元 火灾全过程 热传模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成祥 马作涛 +1 位作者 王辰飞 肖良丽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1-640,共10页
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 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对所有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破坏性试验。通过试验和测试参数分析可知:外包角钢加固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保证了"强柱弱梁"抗震设计目标,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弯曲破坏;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后的试件模型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53.7%、47.1%和25.5%。在一定的损伤程度下,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是一种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框架节点 地震损伤 外包角钢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荷载下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受力性能非线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辉 席嘉诚 +2 位作者 黄成 张鹏 董静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5,共9页
在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拟静力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该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数值分析,获取组合框架的变形图、应力云图及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组合框架的受力破坏特征,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并对... 在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拟静力试验的基础上,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该组合框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数值分析,获取组合框架的变形图、应力云图及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分析组合框架的受力破坏特征,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并对组合框架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值和试验值对比误差较小,数值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该组合框架的受力性能;组合框架符合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另外,提高型钢强度或再生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框架承载力和刚度有利,但对其变形能力不利;框架承载力和刚度随着梁柱线刚度的增加而提高;增大轴压比对于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和延性不利。研究结论可为该类绿色组合框架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再生混凝土柱 钢梁 组合框架 数值分析 非线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国良 乌灵军 +1 位作者 朱佳宁 李红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基于 S-SC组合框架的试验研究建立了结构模型和恢复力模型 ,采用分段变刚度单元模型编制弹塑性动力分析程序 ,进行该类组合框架的整体地震反应分析 ,研究了不同地震波的加速度及频谱特征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关键词 钢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 分段变刚度杆 恢复力模型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成祥 张娟婷 +1 位作者 刘晓强 李成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231,共9页
基于一榀两跨三层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应用ABAQUS软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轴压比、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屈服强度、左右侧梁高比以及柱截面宽厚... 基于一榀两跨三层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应用ABAQUS软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轴压比、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屈服强度、左右侧梁高比以及柱截面宽厚比对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不等高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的设计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当轴压比大于0.6时,框架结构延性明显变差;当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至C50后,框架结构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钢管强度;随着钢管屈服强度的提高,框架结构的峰值荷载和破坏荷载均不断增大;左右侧梁高比的变化对框架结构的侧向承载力和弹性阶段的受力情况均有影响;框架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均随柱截面宽厚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 不等高钢梁 组合框架结构 受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C.MARC的结构拆柱加固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加国 史铁花 蒋礼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12-1017,共6页
既有建筑的改造中,为了满足建筑布局的要求,部分结构构件需要拆除。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讨论建筑的改造中,结构拆柱的加固方法,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加固后的相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方法能... 既有建筑的改造中,为了满足建筑布局的要求,部分结构构件需要拆除。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讨论建筑的改造中,结构拆柱的加固方法,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加固后的相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加固方法能既满足结构加固要求,又满足建筑布局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梁 拆柱 MSC.MARC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组合框架滞回性能及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奎 潘梦阳 林杰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7,共5页
在已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平面非线性软件IDARC 2D建立数值模型,对一榀配置核心钢管的混凝土柱和钢骨混凝土梁新型组合框架进行滞回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同时,对此框架的套建增层改造实例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DARC... 在已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平面非线性软件IDARC 2D建立数值模型,对一榀配置核心钢管的混凝土柱和钢骨混凝土梁新型组合框架进行滞回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同时,对此框架的套建增层改造实例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DARC 2D能较好地模拟组合框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为此类框架滞回性能的模拟提供了合适的方法;此新型框架具有梁铰耗能,延缓柱底出铰的特点,抗倒塌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框架 钢骨混凝土梁 内置核心钢管混凝土柱 滞回性能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形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滞回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斌 霍光 +2 位作者 李藤 曾磊 王家滨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为更好地研究T形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构件的抗震性能,基于已有Bouc-Wen模型,结合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对节点试件的滞回特性进行了分析,将试件骨架曲线简化为三折线形模型,通过将Bouc-Wen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再次定义,建立了适用于T形SRC... 为更好地研究T形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构件的抗震性能,基于已有Bouc-Wen模型,结合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对节点试件的滞回特性进行了分析,将试件骨架曲线简化为三折线形模型,通过将Bouc-Wen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再次定义,建立了适用于T形SRC柱-钢梁节点的连续曲线形滞回模型。随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识别和求解,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构件设计参数与滞回模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节点滞回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T形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结构抗震计算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柱-钢梁T形节点 滞回特性 骨架曲线 BWBN模型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非线性纤维梁单元法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亚雄 付博啸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5-1110,共6页
钢管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为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采用分离模量法和统一模量法对某13层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组合框架的模态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动力时程,对比组... 钢管混凝土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为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采用分离模量法和统一模量法对某13层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组合框架的模态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动力时程,对比组合框架顶点位移反应、加速度反应、层间侧移及动力放大系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模量法和统一模量法建模方法在分析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动力特性上总体相差不大,但前者可以考虑材料弹塑性,从而对结构弹塑性进行分析,而后者在弹塑性阶段需要用全曲线表达式,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组合框架 非线性纤维梁柱单元 动力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组合PEC柱-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20
作者 方有珍 李聪 +1 位作者 袁园 孙国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887,共9页
为深入研究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榀两层单跨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抗震试验。根据实测数据整理,得到了试验滞回特征曲线,并结合试验过程现象记录,分析... 为深入研究PEC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了1榀两层单跨钢板组合截面PEC柱-削弱截面钢梁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抗震试验。根据实测数据整理,得到了试验滞回特征曲线,并结合试验过程现象记录,分析了试件滞回特性、抗侧刚度退化规律、节点连接性能、耗能与延性和试件破坏模式等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件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较大的抗侧刚度;采取梁端截面削弱方式可实现梁端塑性铰位置远离节点区,且端板对穿螺栓连接能有效将梁端受拉翼缘拉力转化为对应边对节点区的压力,使得节点区形成了混凝土斜压带传力模式,提高了节点区抗震性能;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在梁翼缘与端板连接焊缝存在施工缺陷情况下,其整体侧移、延性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分别达到3.50%(推)/4.50%(拉)、2.92(推)/3.21(拉)和0.306,且承载力仍未下降至其极限承载力的85%,即试件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抗震延性与耗能能力;该试件在循环往复荷载下呈现的破坏模式为梁削弱截面部位和PEC柱脚相继形成塑性铰的塑性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组合截面PEC柱 削弱截面钢梁 组合框架 抗震性能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