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老油田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翁定为 孙强 +7 位作者 梁宏波 雷群 管保山 慕立俊 刘汉斌 张绍林 柴麟 黄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实施笼统多簇暂堵压裂,从而实现井间剩余储量的高效挖潜。该技术包含柔性侧钻水平井钻井和侧钻水平井压裂2项技术,前者主要涉及柔性钻杆结构和材料优化、钻进工艺、密闭取心工具3个方面,后者主要涉及压裂方案优化、压裂工具及实施工艺优化2个方面。该技术在长庆安塞油田开展了多轮现场试验,发现通过改变井型、缩小油水井排距,可以较好地建立压力驱替系统,实现压力的有效传导,从而达到低产低效井提液增产的目的,同时验证了该技术可为低渗透油藏剩余储量精准挖潜、储层精细动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老油田挖潜 柔性侧钻 超短半径水平井 多簇压裂 安塞油田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大斜度井密切割多簇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时贤 葛晓鑫 +4 位作者 张博涛 许洪星 殷乐宇 郭天魁 张腾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地质力学耦合建模,进行大斜度井裂缝起裂与扩展-流动一体化数值模拟,并开展敏感性分析明确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针对工区地质力学特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斜度井分段体积压裂密切割采用簇间距12 m进行压裂可以对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获得较好的储层改造效果,当施工液量为1.3×10^(3)~1.5×10^(3)m^(3)/段、施工排量为7 m^(3)/min及加砂强度为2.5 m^(3)/m时,存在较好的裂缝改造体积和压后产量.通过微地震和现场生产数据对压后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单井入液量和加砂量同微地震检测效果呈现正相关性,验证了数值模拟压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通过合理大斜度井密切割压裂设计和针对性“低砂比、缓增幅组合泵注工艺优化”加砂策略,现场的大斜度井压裂改造没有出现砂堵现象,实现了安全加砂.研究成果对于陆上页岩油储层进行大位移井体积压裂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储层改造 大斜度井 页岩油 多层叠置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藏动态分析研究
3
作者 王小燕 谢文昊 +1 位作者 李娟妮 王亦鑫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7-122,共6页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终选用当前年产油量、含水、体积液量、累产油量、排量、冲次和泵效共7个参数表征油田生产能力。然后基于回归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利用不同核函数下的SVR模型对油田月产油量进行预测,最终选定超参数d=2、C=54的二阶多项式核函数下的SVR模型作为最优的油田月产量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061,均方误差为-0.1028。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在勘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动态预测油藏,优化勘探规划结构并提高油藏发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油田 油藏动态分析 油田产量预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核函数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尹艳树 黄圣斌 +3 位作者 黄奇志 谢鹏飞 王立鑫 吴伟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5,共14页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晚期E1油组沉积期地形平缓、坡度较小、物源供给充足,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岩性以粉—细砂岩、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形态以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类型为主,其中箱形和钟形占比大于70%。地震切片上呈分支条带状砂体和连片朵状砂体响应特征,剖面上可观察到河道充填的透镜状反射特征,未见明显的前积特征。地震智能融合反演预测出的砂体厚度图表现为单一指状向前延伸,部分呈分支条带状,末端分叉呈朵状连片发育,与现代指状砂坝三角洲形态类似。②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特征存在差异。E1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形态多为单一指状,弯曲度低,河口坝在河道末端呈朵状发育,规模较小,宽度小于100m,厚度为2~3m,延伸较近;E1油组沉积中期,河道和河口坝规模变大,河道出现分支现象;E1油组沉积末期,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规模达到最大,河道弯曲度高,呈分支条带状展布,末端分叉,河口坝呈连片分布。③整体上,研究区三角洲内前缘多发育指状河道砂体,外前缘多发育连片朵状河口坝砂体,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发育规模逐渐增大,河道发育程度减弱,河道下切河口坝,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垂向上砂体叠置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浅水三角洲 分支条带状砂体 连片朵状砂体 指状砂坝 始新统 Koulele油田 Termit盆地 尼日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特征与成因分析
5
作者 徐勤琪 彭军 +3 位作者 何成其 夏金刚 刘瑞 黄苇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5-819,共15页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明确白云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理对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蓬...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是塔河油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明确白云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理对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晶粒白云岩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次之。泥—微晶白云石以他形为主,粉—中晶多呈半自形—自形,中—粗晶以异形为主;残余颗粒白云岩以粉—细晶为主,可见残余内碎屑结构。(2)阴极发光显示:泥—微晶呈暗淡蓝紫或暗褐色光;粉晶为暗淡紫红色;细—中晶具紫色核心、橙红色亮边环带结构;中—粗晶呈紫红与明亮棕红色环带发光。(3)泥—微晶白云岩主要为重稀土富集,δ^(18)O值波动大,^(87)Sr/^(86)Sr值接近早奥陶世海水值,指示高盐度蒸发海水的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残余颗粒白云岩主要为残余内碎屑结构,属埋藏云化成因;粉晶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与同期泥晶灰岩类似,重稀土富集,δ^(18) O值跨度较大,^(87)Sr/^(86)Sr值部分高于同期海水锶同位素值,为浅—中埋藏云化叠加热液改造的产物;中—粗晶白云岩轻稀土相对富集,δ^(18) O值偏负,^(87)Sr/^(86)Sr值高于同期海水值,属碎屑岩层热液交代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成因机理 蓬莱坝组 下奥陶统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污水对微球调驱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守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50%,微球的平均粒径从1.2µm增至2.0µm,分散性显著变差。在不同pH值条件下,微球在pH值为4的油田污水中的平均粒径为2.2µm,而在pH值为9时降至1.3µm,分散性较好。核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有机物成分的油田污水中,微球的驱油效率最高,达到50.3%。微球在质量分数为30%的油田污水中的长期稳定性较差,28 d后平均粒径增至2.1µm。流变实验结果表明,微球悬浮液具有剪切增稠特性,剪切速率为1000 s-1时剪切应力为9.1 Pa。机理分析表明,微球通过静电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与污水中的杂质和悬浮颗粒发生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其分散性和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油田污水 微球 驱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济东 杨文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等价映射并可视化的新兴技术,在传统的油气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面对当前我国油气行业高生产力、高生产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关键技术及其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进展,对进一步认清数字油田领域中数字孪生技术存在的不足把握其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系统介绍了油气行业数字孪生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与系统中工业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云平台、边缘计算、云计算、5G主要关键技术的关系;其次重点论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中设备与资源的管理控制、生产流程的模拟、教育技能培训、应急响应训练和未来场景模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未来石油化工中的数字孪生技术应在数据标准化、网络安全、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以及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展开深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数字油田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及其化学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李强 宁正福 +3 位作者 王伟天 李军 贾泽江 康瑛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2,371,共8页
为准确评估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胜利油田脱水原油和模拟地层水(CaCl_(2)水型)为研究对象,在0~15 V直流电压下进行油水电解实验,通过测定油水界面张力、温度和电流的变化,水相的pH值和离子含量,以及油相的组分和官能团含量,... 为准确评估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胜利油田脱水原油和模拟地层水(CaCl_(2)水型)为研究对象,在0~15 V直流电压下进行油水电解实验,通过测定油水界面张力、温度和电流的变化,水相的pH值和离子含量,以及油相的组分和官能团含量,探讨了直流电压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直流电压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显著降低,最大降幅达42.66%。模拟地层水中的Ca^(2+)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从2.81 mg/L降至2.25 mg/L,削弱了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的影响;Na^(+)含量则从0.50 mg/L升高至0.72 mg/L,这有利于界面张力的进一步降低。在电化学效应的影响下,水相溶液的pH值由7.32升高至10.96,碱性条件促进了原油中酸性物质的反应,生成了表面活性物质羧酸盐。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羧酸盐的归一化含量在0、5、10、15 V下分别为1.40、1.51、1.90和4.11。羧酸盐含量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油水界面张力的下降。此外,电化学反应促进了原油组成的简化。当直流电压从0 V增至15 V时,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由18.63%、12.96%分别降至12.11%、10.06%,而饱和烃的含量由47.57%增至55.89%。研究结果为推进直流电场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电解 直流电压 模拟地层水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测井识别——以果勒东Ⅰ区为例
9
作者 张银涛 谢舟 +6 位作者 袁敬一 康鹏飞 王轩 赵卓 熊昶 张克宁 吕文雅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6-834,共9页
天然裂缝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果勒东Ⅰ区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适合超深层碳酸盐岩的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 天然裂缝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果勒东Ⅰ区为例,根据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适合超深层碳酸盐岩的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裂缝的纵向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EE—SWW向的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和复合成因的网状裂缝,裂缝的有效性好,规模相对较小。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为低电阻、深浅电阻率正异常、扩径、声波时差增大。优选对裂缝敏感的声波时差曲线、深浅电阻率曲线和井径曲线,重构岩石力学指数曲线和裂缝特征曲线,放大裂缝的响应强度,经过加权合成消除非裂缝的影响,得到裂缝识别指数(FII)曲线。FII与岩心和成像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对比得出:FII裂缝识别率可达88%以上;纵向上,裂缝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主要受到岩石力学层的控制,一间房组较鹰山组裂缝发育,一间房组上部裂缝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识别 常规测井 超深层碳酸盐岩 纵向分布 富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南缘甫沙8井原油与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
10
作者 王祥 葛祝时 +6 位作者 张慧芳 孙迪 王张虎 谢小敏 孟强 陈果 肖七林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 为进一步拓展塔西南山前南缘油气勘探领域,以该区甫沙克里阳构造带甫沙2井、阳1井二叠系普司格组烃源岩和新发现井--甫沙8井原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亲缘关系研究。通过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测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分析,从烃源岩基础地球化学性质、分子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刻画普司格组不同层段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初步探讨甫沙8井原油的来源。研究区普司格组上段上部和中段有机质丰度较低,为Ⅲ型有机质,难以作为有效源岩,同时可能存在深部运移烃侵染;普司格组上段下部和下段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Ⅱ_(1)—Ⅲ型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沉积于偏氧化的浅湖环境,有机质为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下段沉积于还原性较强的深湖—半深湖环境,水生生物贡献相对较高。甫沙8井下侏罗统产出原油的Pr/Ph、C_(24)Te/C_(26)TT和甾烷/藿烷比值较高,C_(19)-C_(23)TT/C_(30)H比值较低,相对富含C_(29)规则甾烷、芴和氧芴,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介于-32.0‰~-29.0‰之间,这与普司格组上段下部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证实两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稳定碳同位素 普司格组 二叠系 柯克亚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新进展
11
作者 文士豪 张德平 +3 位作者 李明卓 刘雨桐 宁岩 李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211,共10页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流程的关键,是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目前已建成二氧化碳输气、注入及集气管道总长达200 km,在国内率先建成了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在工程设...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流程的关键,是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目前已建成二氧化碳输气、注入及集气管道总长达200 km,在国内率先建成了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及工程运行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系统总结该示范工程的经验,在系统全面分析吉林油田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设计、建设及运维各阶段面临的技术难题与攻关方法的基础上,依托模拟软件、实验研究并结合现场实践,在管材优选、气质控制、设备定型与施工要求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相关的标准和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了超临界/密相二氧化碳管道止裂韧性的定量计算体系,为高压管道的安全设计与断裂控制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②明确了二氧化碳管输中水、硫化氢、氧气等关键杂质含量的限值标准,有效降低了管道内部腐蚀和运行风险;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增压注入设备的选型方法,并创新实现了智能运行监控模式,提高了长输管道系统的稳定性和管控效率。结论认为,通过吉林油田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二氧化碳管道设计、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体系,为推动中国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提升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油田 CCUS 二氧化碳输送管道 关键技术 现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岩心图像生物扰动强度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12
作者 芦碧波 何佳康 +2 位作者 牛永斌 沈文啟 姚康为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36,共13页
生物扰动是(古)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各种沉积结构或沉积构造,在分析沉积地层古环境、预测其分布规律、评价烃源岩生烃能力和盖层封堵能力、揭示(古)生物对油气储集层的改造机制和改造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生物扰动是(古)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各种沉积结构或沉积构造,在分析沉积地层古环境、预测其分布规律、评价烃源岩生烃能力和盖层封堵能力、揭示(古)生物对油气储集层的改造机制和改造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传统生物扰动强度分析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后对照生物扰动指数图版进行半定量划分,因此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执行效率低且结果容易产生较大误差。文中通过引入EMA(Efficient Multi-Scal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到ResNet-50模型中,提出了一种加入注意力机制的残差网络模型(Res-EMANet)。该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采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初始学习率为0.01,权重衰减参数为0.0001;批次大小设置为16,共执行了300个轮次。从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和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等5个方面评价了模型结构改进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16口取心井3028张含不同等级生物扰动的岩心照片数据集进行了模型检验,结果表明:(1)该模型能够准确划分岩心数字图像上0~5级别的生物扰动强度,准确率高达91%,显著优于传统人工方法和已有的ResNet-50模型。(2)该模型在提升生物扰动等级识别准确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对专家知识的依赖和人工评估生物扰动等级的劳动强度及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在生物扰动特征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定量化分析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应用优势。本研究为生物扰动程度评估和识别的自动化处理提供了一款高效可靠的定量化分析工具,这对油气勘探领域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滨浅海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13
作者 刘娜 邓玄 +4 位作者 鲁瑞彬 付晓树 叶蓉 李华 何幼斌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江组中滨浅海砂体分布广泛,具有勘探开发潜力。目前对珠江组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影响了优质储层预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珠江组砂岩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江组中滨浅海砂体分布广泛,具有勘探开发潜力。目前对珠江组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影响了优质储层预测。基于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珠江组砂岩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组发育滨浅海沉积,细分为临滨砂坝主体、临滨砂坝侧缘、临滨浅滩、临滨泥、滨外砂坝、滨外砂坝侧缘及浅海泥7种微相类型。2)研究区中部以临滨砂坝主体为主,整体近东西向展布,平行于海岸线分布,向四周过渡为砂坝侧缘;从下到上由滨岸向浅海过渡,微相类型减少,分布面积减小。3)沉积相带展布受古地貌及水动力条件控制,古地貌决定相带类型,水动力控制砂体形态。4)微相类型影响有利储层发育。砂坝主体物性好,含砂率高,发育Ⅰ类储层;侧缘及滨外砂坝物性中等,以Ⅱ类储层为主,可形成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控制因素 文昌油田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田大落差油气集输管线清管技术
14
作者 高秋英 陈棋锚 +3 位作者 高福锁 桂晶 张少刚 王毛毛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梳理了顺北油田大落差集输管线的现状及其在清管中面临的风险。由于顺北油田大落差管线的介质工况苛刻,且管线沿程高低起伏较大,参考OLGA软件对典型油气管线清管过程的模拟结果,明确其在清管过程中存在清管器卡堵、清管器偏磨及清管器... 梳理了顺北油田大落差集输管线的现状及其在清管中面临的风险。由于顺北油田大落差管线的介质工况苛刻,且管线沿程高低起伏较大,参考OLGA软件对典型油气管线清管过程的模拟结果,明确其在清管过程中存在清管器卡堵、清管器偏磨及清管器定位装置丢失等风险。通过调研优选了清管类型及清管参数,为避免清管器破损,清管器运行速率应不超过4.95 m/s;泡沫清管器过盈量宜选取5%~8%,机械清管器宜选取2%~5%;清管器背压不宜超过2 MPa。依据清管技术参数对某顺北油气集输管线进行现场清管,清管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田 油气集输管线 清管风险 清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裂缝型储集层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实验
15
作者 云露 汪洋 +2 位作者 曹飞 潘琳 王婋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91,共7页
顺北断控裂缝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运动规律复杂,传统均质模型难以准确表征相对渗透率,提出模块化裂缝网络物理模拟方法。基于天然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结构特征,设计不同裂缝复杂程度的天然碳酸盐岩模块物理裂缝模型,开展油水驱替实验,... 顺北断控裂缝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运动规律复杂,传统均质模型难以准确表征相对渗透率,提出模块化裂缝网络物理模拟方法。基于天然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结构特征,设计不同裂缝复杂程度的天然碳酸盐岩模块物理裂缝模型,开展油水驱替实验,获取不同结构裂缝模型的驱替参数,计算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建立相渗图版,并根据顺北裂缝型储集层生产井生产情况对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验证,掌握油藏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油田 裂缝型油藏 碳酸盐岩 相对渗透率 相渗图版 水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内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例
16
作者 何右安 曹东升 +5 位作者 郭雯 巩磊 常睿 王琦 鲍天禄 卢奕蕾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共14页
板内走滑断裂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页岩油储层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地震、测井、压裂施工和生产数据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影响... 板内走滑断裂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页岩油储层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地震、测井、压裂施工和生产数据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距、垂向穿层特征和平面延伸距离,研究区的断裂系统可以划分为大尺度断层和小尺度断层两个级次。大尺度断层在长7段水平向延伸距离一般大于3000 m或者断距大于10 m,使地震同相轴产生明显错断;水平向延伸距离小于3000 m并且断距小于10 m的是小尺度断层,主要通过叠后地震属性识别表征。大尺度断层主要是沿NEE向和近EW向展布的走滑断层,还发育少量NW向的正断层。小尺度断层以NEE向和近EW向为主,主要沿大尺度断层和深层断裂呈条带状展布,平面上有4种组合样式。小尺度断层在垂向上受岩石力学层控制,分为(长7)段内小断层和穿(长7)段小断层。小尺度断层发育区的含水率高、产量低,小尺度断层发育带之间的区域更有利于长7页岩油的富集。穿段小断层延伸长度多大于1000 m,断穿长7段顶面使得长6段见油;同时使长7段含水率升高并与邻井发生层间压窜,导致长7页岩油产能降低。为了减少压窜,应尽量避免在大尺度断层和穿(长7)段小断层两侧50 m的范围内水力压裂。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板内走滑断裂内部结构的认识,还为页岩油储层的高效经济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长7段 页岩油 板内走滑断裂 岩石力学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地质特征与启示
17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7 位作者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裂破碎体 核带结构 油藏特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驱动多化学集成高效处理油田含油污水
18
作者 苑丹丹 李璐 +3 位作者 姚京宏 王萌 沈筱彦 王宝辉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一般采用化石能源驱动,是一个耗能领域,本研究聚焦于可再生的太阳能高阶利用和可持续水处理技术,以创新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构建一个全新太阳能污水处理系统。本文利用集成太阳能工程和太阳能化学工程构建了油田污水处理系...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一般采用化石能源驱动,是一个耗能领域,本研究聚焦于可再生的太阳能高阶利用和可持续水处理技术,以创新的科学概念和技术构建一个全新太阳能污水处理系统。本文利用集成太阳能工程和太阳能化学工程构建了油田污水处理系统,耦合多化学反应高效可持续处理油田含油污水,采用太阳能光/热/电场驱动与耦合光-热-电化学模式高效氧化处理油田含油污水,大幅度提升太阳能源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在典型的热-电化学耦合模式反应体系下,电解时间120 min,电解电压2.5 V,电解温度90℃,COD去除率达到45.65%,污水中的含油量去除率达到68.63%。在典型的光-热-电化学耦合模式反应体系下将TiO_(2)纳米管光电极驱动光化学过程中,适配条件下反应120 min,电解电流70 mA,温度90℃,COD去除率达到86.47%,污水中的含油量去除率达到90.23%。分析表明光-热-电化学三场模式对太阳能利用效率和水处理效率明显高于两场模式,光、电、热三者相互优化调整,可以达到最大利用太阳能效率。新的太阳能污水处理系统化石能源为零输入,可持续高效处理污水,建立和调控太阳能和污水处理两个科学问题的直接联系,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有效措施,实现太阳能光谱综合利用已然成为推动“双碳”政策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电耦合 光-电-热耦合 油田含油污水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深层钻探井漏综合治理技术
19
作者 赵少伟 杨进 +1 位作者 杨奇奇 陈绪跃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89,共6页
渤海油田深层地质构造复杂,井漏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该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基于多尺度断裂识别与三维应力场模拟的漏失风险评价体系,以实现钻井漏失风险预测与井眼轨迹优化;通过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化井... 渤海油田深层地质构造复杂,井漏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了该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为解决该问题,构建了基于多尺度断裂识别与三维应力场模拟的漏失风险评价体系,以实现钻井漏失风险预测与井眼轨迹优化;通过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化井身结构,来避免薄弱层与高压层同井段钻进;应用精细控压钻井与固井技术,精准控制井口回压(±0.07MPa),提升钻井与固井安全性;同时研发了抗高温(220℃)、高承压(20MPa)堵漏剂,最终形成了“分层治理、以防为主、控堵结合”的井漏综合治理技术。该技术已在渤海油田10余口深层探井中成功应用,研究与现场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技术适应性强、封堵效果好,一次堵漏成功率超过80%。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油田深层安全高效钻井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也具有在我国其他海上油气田深层钻井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钻探 潜山地层 裂缝-溶洞型漏失 防漏堵漏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河储气库盖层密封性定量评价
20
作者 张超 姚杰 +4 位作者 李伟娜 伍藏原 曹烨 吴以臣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2,共10页
针对东河油田在改建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前对盖层封闭能力认识不足的问题,借助岩石室内实验与四维地质力学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毛细管+力学封闭”为主、地质分析为辅的三因素结合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量化了盖层封闭能力。结果表... 针对东河油田在改建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前对盖层封闭能力认识不足的问题,借助岩石室内实验与四维地质力学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毛细管+力学封闭”为主、地质分析为辅的三因素结合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量化了盖层封闭能力。结果表明: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突破压力与烃柱所受上浮力,而基于实验与解释模型预测盖层最小突破压力为6 MPa,建库区全部充满气体后气柱(高度为120 m)所受上浮力为1.4 MPa,在原始压力达到62 MPa的基础上还需要孔隙压力增量达到4.6 MPa,气体才会突破盖层;水力封闭能力与地应力变化息息相关,孔隙压力的降低使得水平主应力有所下降,但由于最小水平主应力远大于油藏孔隙压力,盖层不会发生张性破坏;孔隙压力降低后盖层的剪切风险有所增加,平均剪切安全指数由初始状态的0.37上升至0.44,但仍小于临界值1.00,力学失稳风险较小。该评价方法既论证了油藏开发以来盖层对气体的有效密封性,又明确了储气库在不同注采周期下的盖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性评价 盖层 突破压力 地质力学模拟 剪切破坏 储气库 塔里木盆地 东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